一個婆婆70歲頓悟的四件事:“老來不幸福,是年輕時種下這些果”

不完美媽媽 寶貝過大年 橙子不語 2019-06-20

作者:池魚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01

因果關係,適用於生活中的絕大多數事,有因必有果,有果需尋因。

而無數事實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很多看起來不可能的事,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你要追尋下去的話,總會找到事情的源頭。

張婆婆已經70歲了,本來70歲的年紀,按理來說應該是兒女孝順,子孫環繞享清福的日子,就像她隔壁的鄰居,過得別提有多好了。

我們都說,一個人老來以後,更多靠的是孩子,快樂是他們給的,物質有時候也是他們給的。而相對於物質,快樂肯定更重要,因為人都怕孤獨。

張婆婆時常會羨慕她的鄰居,因為她的孩子們隔三差五就來看她,還給她帶各種各樣的東西,吃好久都吃不完。

她們兩家的房子隔得近,一出門說話,另外一個人站在房裡都能聽得清清楚楚,所以每當鄰居家裡的孩子回來看望的時候,她都是知道的。

那別提有多熱鬧了,和張婆婆家的冷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每當這個時候,她也喜歡關了門過去跟著看熱鬧。

回來的時候,總是能拿一些東西,水果或者是其他吃的,都是鄰居的孩子們買過來的。她的鄰居5個孩子,3個女兒,2個兒子,都很孝順,幾乎每個月都有人回來。

而張婆婆不過是少了兩個孩子而已,日子卻是天差地別。

我們常說一句話,養兒是為防老,如果明明有兒有女,老了以後卻依舊孤獨,那麼孩子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呢?

張婆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唯一在想的,是為何都是孩子,到頭來差別卻如此之大?後來她說:“老來不幸福,是年輕時種下的果。”

70歲的時候,她才頓悟一些事,說以前自己想來是做錯了一些事吧。

一個婆婆70歲頓悟的四件事:“老來不幸福,是年輕時種下這些果”

02

張婆婆年輕的時候,當過老師,在一所村校教語文,後來村校辦不下去了,因為生源沒了,她才開始了在家裡做全職母親的日子。

她的老伴那個時候在外工作,一般一個月才會回家一次,所以家裡的三個孩子幾乎都是她帶大的,但是三個孩子卻只有一個和她比較親。

家裡的老大是兒子,老二是女兒,老三還是兒子,和她比較親的,是家裡的小兒子。大概是因為這三個孩子中,小兒子長得最像她吧,無論是長相,還是性格。

以前的時候,我母親說過一句話,手心手背都是肉,一碗水要想真正端平,卻是有些難的,尤其她家還是三碗水。

所以,有的時候難免偏頗了些,大兒子就不說了,從小性格老實本分,她很少說他。而女兒和小兒子總是喜歡打架,毫無例外地,她每次都是幫著小兒子。

那時不比得現在,家裡條件也有限,有什麼好的東西,她總是習慣於留給兒子,也可以說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吧。

畢竟,周圍多數人的觀念都還是養兒防老,女兒以後是潑出去的水。

女兒讀的書是最少的,從小家裡的事做得也是最多的,同時還是捱罵最多的。因為女兒脾氣也有點大,自己做了事以後總是會不平,說為啥就她一個人做?

張婆婆把這歸為頂嘴,沒少訓她,有時女兒還會因此捱打。

她沒想到,自己的這個舉動成了梗在女兒心裡的一根刺,直到現在女兒雖然回來得是最多的,卻也沒少說她以前偏心的事。

所以,這是她做錯的第一件事吧。她說,如果一碗水偏得太厲害,以後孩子記仇的話,你老了是完全沒有辦法的。

一個婆婆70歲頓悟的四件事:“老來不幸福,是年輕時種下這些果”

03

一個家庭裡面,母親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團結,從小就要告訴他們一家人團結的重要性。

而張婆婆沒有教會孩子這些,反倒把孩子的感情割裂開了。她的大兒子一直以來,是不服氣弟弟的,因為弟弟讀書沒他好,沒他孝順,張婆婆以前卻總是偏向他。

過於明顯的偏心,孩子是能看出來的。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兩個兒子的關係也一直是不鹹不淡,再到後來成家。這裡她做錯了第二件事,年輕的時候因為性格強勢,她和大兒媳沒少鬧矛盾。

那個時候想著自己是婆婆,兒媳要孝順自己,有時會有一些為難,但大兒媳也不是省油的燈,年輕時沒少和她吵架。

因著這個原因,她後來一直在幫著小兒子帶孫子,卻不幫老大家帶,當時老大家很有意見,吵了一架後,張婆婆當時感覺自己比較冤枉。

她說:“她都不孝順我,我憑啥幫她帶孩子啊?”

張婆婆的大兒子其實是最孝順的一個,但奈何在家裡做不了主,事事都是聽媳婦的。她年輕的時候哪裡料到過枕邊風的作用如此之大,反正後來大兒子對她意見也不少。

而正是這些矛盾,造成老大家回來得少,尤其是大兒媳,只讓老公和家裡兩個孩子回來,但是她自己卻是好幾年都沒來過了。

其實,張婆婆說,有時還有點想她。

而她曾經最寵的小兒子,卻是起了物極必反的效果。張婆婆說,自己做錯的第三件事,是以前補貼了小兒子家不少的開支。

人老了,還是應該給自己留點後路。

小兒子實際上不是一個懂得知恩圖報的人,比如過年回來,不僅不給母親買東西,反而會從張婆婆這裡帶走不少。

而後來老伴去世後,她說自己不補貼小兒子家了,反倒讓小兒媳起了意見,不願回來了,說她肯定是想把錢給老大和老二。

實際上,張婆婆是很傷心的,這個她費了最多精力的兒子,到頭來傷她最深。

一個婆婆70歲頓悟的四件事:“老來不幸福,是年輕時種下這些果”

04

老了的時候,有時真正能夠靠得住的人,其實還是和年輕的時候走過的另一半吧,老來伴的意思想來就是如此。

畢竟你們一起走過這麼多年的歲月,再多的誤會和衝突也能在此時相視一笑,接下來的就只是餘生相攜的依偎。

張婆婆說,她做錯的第四件事,就是年輕的時候,不提醒老伴好好注意自己的身體,喝酒抽菸都厲害得很,後來才得病走得早了。

如果他沒有走,想來兩個人生活在這裡,不跟著孩子們走都行,有個人說話,總不是一個人面對著四面牆,一整天都沒人能夠說話。

張婆婆年輕的時候很愛清淨,家裡三個孩子吵得很,她時常感覺苦惱。但是老了以後卻莫名憧憬熱鬧,隔壁鄰居的孩子們一來,她也跟著開心。

她會在家裡放兩顆糖果,因為隔壁鄰居的重孫已經開始會走路了,有時會來她這裡,給糖的話孩子就會進屋,她也能逗一下。

人怕孤獨,老人尤其怕。

因為他們只能以過去作為未來的動力,就像是人老了總愛懷舊一樣,戀起曾經的日子,而孩子們卻能有新的向下的愛,這聽起來比較殘酷吧。

而孩子們長大以後,如果只記得曾經成長歲月中的不公平,忘記了成長的本源,和撫養長大的所有日子,這樣就是真的公平嗎?

如果父母也有理,那要去向誰訴說呢?而這個問題,張婆婆只能找人訴苦,也無法找到結果。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