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

孩子生病在所難免,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常常有排隊2小時,問診5分鐘的現象。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闡述的正確、客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對孩子的病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從而給於有效的治療。

"

孩子生病在所難免,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常常有排隊2小時,問診5分鐘的現象。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闡述的正確、客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對孩子的病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從而給於有效的治療。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有一位媽媽在論壇裡發帖吐槽醫生,原文如下:寶寶感冒了,我帶他去醫院看病。我告訴醫生寶寶感冒了,可醫生卻不看寶寶,一個勁拉著我問。

醫生問:“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的?”

我答:“這個我不知道,我今天剛出差回家。”

醫生問:“寶寶的鼻涕是什麼樣的?濃的還是清的?”

我答:“寶寶之前有鼻涕,但現在沒了,我記不太清楚是濃的還是清的了。”

醫生問:“寶寶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狀態怎麼樣?”

我被問急了,忍不住懟他:“剛才已經說了,我剛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寶寶不就知道了嗎?看病不是要望聞問切的嗎?”

之後,醫生只是抬頭隨意看了看寶寶,竟然對我說:“看寶寶狀態還好,要不你帶回家再觀察幾天?”

一聽這話,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帶寶寶來醫院,等了這麼久,醫生問我問個不停,都不怎麼看孩子就把我打發了?真是無語~!

大家說說看,帶寶寶看病都是這樣嗎?醫生只問家長不看寶寶?!

對於這件事,很多媽媽紛紛回帖稱,帶寶寶看病基本上都是這樣,醫生問了自己很多問題,卻很少看寶寶的情況。

這裡我們要為醫生說兩句公道話:寶寶感冒,醫生重點問家長卻不怎麼看寶寶,這是正確的!首先,寶寶年齡小,不會說話或者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病情;其次,寶寶在醫生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可能不是真實狀態,比如有的寶寶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到了外面就來精神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帶寶寶去看病的家長,最好是一直照顧寶寶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家長切忌慌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9件事,就是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之時,對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從而冷靜、客觀地進行處理。

一. 觀念要轉變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兒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兒園會反覆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二. 如何判斷孩子生病是否嚴重?

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狀況,便尿情況。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往往更嚴重,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精神狀態好壞,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

孩子生病在所難免,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常常有排隊2小時,問診5分鐘的現象。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闡述的正確、客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對孩子的病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從而給於有效的治療。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有一位媽媽在論壇裡發帖吐槽醫生,原文如下:寶寶感冒了,我帶他去醫院看病。我告訴醫生寶寶感冒了,可醫生卻不看寶寶,一個勁拉著我問。

醫生問:“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的?”

我答:“這個我不知道,我今天剛出差回家。”

醫生問:“寶寶的鼻涕是什麼樣的?濃的還是清的?”

我答:“寶寶之前有鼻涕,但現在沒了,我記不太清楚是濃的還是清的了。”

醫生問:“寶寶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狀態怎麼樣?”

我被問急了,忍不住懟他:“剛才已經說了,我剛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寶寶不就知道了嗎?看病不是要望聞問切的嗎?”

之後,醫生只是抬頭隨意看了看寶寶,竟然對我說:“看寶寶狀態還好,要不你帶回家再觀察幾天?”

一聽這話,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帶寶寶來醫院,等了這麼久,醫生問我問個不停,都不怎麼看孩子就把我打發了?真是無語~!

大家說說看,帶寶寶看病都是這樣嗎?醫生只問家長不看寶寶?!

對於這件事,很多媽媽紛紛回帖稱,帶寶寶看病基本上都是這樣,醫生問了自己很多問題,卻很少看寶寶的情況。

這裡我們要為醫生說兩句公道話:寶寶感冒,醫生重點問家長卻不怎麼看寶寶,這是正確的!首先,寶寶年齡小,不會說話或者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病情;其次,寶寶在醫生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可能不是真實狀態,比如有的寶寶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到了外面就來精神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帶寶寶去看病的家長,最好是一直照顧寶寶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家長切忌慌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9件事,就是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之時,對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從而冷靜、客觀地進行處理。

一. 觀念要轉變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兒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兒園會反覆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二. 如何判斷孩子生病是否嚴重?

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狀況,便尿情況。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往往更嚴重,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精神狀態好壞,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三. 看診時,家長需要做的那些事

1. 不要描述說,我的孩子老不吃飯,我的孩子老感冒,這些都是虛詞,醫生無法判斷。要說體溫多少度,這是量化;拉肚子幾天,要說具體的天數,不要說經常腹瀉。

2. 客觀敘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斷,“我覺得孩子怎麼怎麼樣”,並不一定準確,要讓醫生來做判斷。

3. 準確敘述發病時間孩子的主要症狀,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狀。

4. 準確描述疾病變化趨勢,先發燒後咳嗽,和先咳嗽後發燒,醫生的判斷會不同,治療也不同。比如說,如果先發燒,然後咳嗽了,其實病情是在好轉,而不是加重了。

5.孩子的過敏史,以及家庭中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疾病,比如感冒、過敏等,都可以作為給醫生判斷病情的依據。

6.去看醫生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之前吃什麼藥有效果,現在還可以繼續吃,而不是又重新開新藥,讓孩子當試驗品。同時詳細告訴醫生,孩子沒吃藥是什麼反應,吃完藥後是什麼反應。

四. 關於化驗的那些認知誤區

1. 化驗檢查都是輔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診斷的是醫生

2. 化驗往往不準確,比如發燒了馬上驗血,因為發燒沒多久,身體還沒有做出充分的反應,查血根本就查不出來什麼。

3. 所有的化驗都是體外化驗,跟人體內差別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特別是測血鈣、骨密度之類的,離開人體都不是原來的樣本,完全測不出任何結果。

五. 血液檢查的幾個指標:

如果真的碰到要進行血液檢查,那檢查報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溼疹、寄生蟲病等

➤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

孩子生病在所難免,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常常有排隊2小時,問診5分鐘的現象。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闡述的正確、客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對孩子的病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從而給於有效的治療。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有一位媽媽在論壇裡發帖吐槽醫生,原文如下:寶寶感冒了,我帶他去醫院看病。我告訴醫生寶寶感冒了,可醫生卻不看寶寶,一個勁拉著我問。

醫生問:“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的?”

我答:“這個我不知道,我今天剛出差回家。”

醫生問:“寶寶的鼻涕是什麼樣的?濃的還是清的?”

我答:“寶寶之前有鼻涕,但現在沒了,我記不太清楚是濃的還是清的了。”

醫生問:“寶寶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狀態怎麼樣?”

我被問急了,忍不住懟他:“剛才已經說了,我剛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寶寶不就知道了嗎?看病不是要望聞問切的嗎?”

之後,醫生只是抬頭隨意看了看寶寶,竟然對我說:“看寶寶狀態還好,要不你帶回家再觀察幾天?”

一聽這話,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帶寶寶來醫院,等了這麼久,醫生問我問個不停,都不怎麼看孩子就把我打發了?真是無語~!

大家說說看,帶寶寶看病都是這樣嗎?醫生只問家長不看寶寶?!

對於這件事,很多媽媽紛紛回帖稱,帶寶寶看病基本上都是這樣,醫生問了自己很多問題,卻很少看寶寶的情況。

這裡我們要為醫生說兩句公道話:寶寶感冒,醫生重點問家長卻不怎麼看寶寶,這是正確的!首先,寶寶年齡小,不會說話或者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病情;其次,寶寶在醫生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可能不是真實狀態,比如有的寶寶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到了外面就來精神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帶寶寶去看病的家長,最好是一直照顧寶寶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家長切忌慌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9件事,就是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之時,對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從而冷靜、客觀地進行處理。

一. 觀念要轉變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兒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兒園會反覆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二. 如何判斷孩子生病是否嚴重?

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狀況,便尿情況。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往往更嚴重,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精神狀態好壞,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三. 看診時,家長需要做的那些事

1. 不要描述說,我的孩子老不吃飯,我的孩子老感冒,這些都是虛詞,醫生無法判斷。要說體溫多少度,這是量化;拉肚子幾天,要說具體的天數,不要說經常腹瀉。

2. 客觀敘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斷,“我覺得孩子怎麼怎麼樣”,並不一定準確,要讓醫生來做判斷。

3. 準確敘述發病時間孩子的主要症狀,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狀。

4. 準確描述疾病變化趨勢,先發燒後咳嗽,和先咳嗽後發燒,醫生的判斷會不同,治療也不同。比如說,如果先發燒,然後咳嗽了,其實病情是在好轉,而不是加重了。

5.孩子的過敏史,以及家庭中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疾病,比如感冒、過敏等,都可以作為給醫生判斷病情的依據。

6.去看醫生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之前吃什麼藥有效果,現在還可以繼續吃,而不是又重新開新藥,讓孩子當試驗品。同時詳細告訴醫生,孩子沒吃藥是什麼反應,吃完藥後是什麼反應。

四. 關於化驗的那些認知誤區

1. 化驗檢查都是輔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診斷的是醫生

2. 化驗往往不準確,比如發燒了馬上驗血,因為發燒沒多久,身體還沒有做出充分的反應,查血根本就查不出來什麼。

3. 所有的化驗都是體外化驗,跟人體內差別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特別是測血鈣、骨密度之類的,離開人體都不是原來的樣本,完全測不出任何結果。

五. 血液檢查的幾個指標:

如果真的碰到要進行血液檢查,那檢查報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溼疹、寄生蟲病等

➤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查血Tips:

1. 做血常規一般採用末梢血(指尖血),採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2. 出現發熱等症狀的24 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3.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4.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5.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六. 關於掛水

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央視的調查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

七. 回家靜養

孩子生病到好的過程是一個曲線,需要一定的時間

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把症狀壓下去,沒症狀自己就安心了,其實很多時候疾病還在。比如發燒,不超過38.5攝氏度完全沒有必要吃退燒藥,打針,所有的退燒藥都只是讓體溫退下來,並不能殺滅病菌,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反而對身體有損傷。

家長們認為的“最佳治療”往往是希望“藥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質是有一個過程,表面的症狀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復了健康,很多人都見不得孩子發燒、咳嗽,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好,這是不對的,適宜治療才是更好的方法。

除了腦膜炎之類的發燒,其他都不會讓孩子“燒壞腦子”,超過39攝氏度的退燒,只是為了防止孩子高燒驚厥。

"

孩子生病在所難免,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時,常常有排隊2小時,問診5分鐘的現象。醫生很忙,病人很多,常常應接不暇。

那麼在這短短的五分鐘裡,如何把孩子的病情闡述的正確、客觀就變得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這樣,醫生才能對孩子的病有比較確切的認識,從而給於有效的治療。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有一位媽媽在論壇裡發帖吐槽醫生,原文如下:寶寶感冒了,我帶他去醫院看病。我告訴醫生寶寶感冒了,可醫生卻不看寶寶,一個勁拉著我問。

醫生問:“寶寶是什麼時候開始感冒的?”

我答:“這個我不知道,我今天剛出差回家。”

醫生問:“寶寶的鼻涕是什麼樣的?濃的還是清的?”

我答:“寶寶之前有鼻涕,但現在沒了,我記不太清楚是濃的還是清的了。”

醫生問:“寶寶最近睡眠如何?精神狀態怎麼樣?”

我被問急了,忍不住懟他:“剛才已經說了,我剛出差回家!你自己看寶寶不就知道了嗎?看病不是要望聞問切的嗎?”

之後,醫生只是抬頭隨意看了看寶寶,竟然對我說:“看寶寶狀態還好,要不你帶回家再觀察幾天?”

一聽這話,我氣不打一處來:我帶寶寶來醫院,等了這麼久,醫生問我問個不停,都不怎麼看孩子就把我打發了?真是無語~!

大家說說看,帶寶寶看病都是這樣嗎?醫生只問家長不看寶寶?!

對於這件事,很多媽媽紛紛回帖稱,帶寶寶看病基本上都是這樣,醫生問了自己很多問題,卻很少看寶寶的情況。

這裡我們要為醫生說兩句公道話:寶寶感冒,醫生重點問家長卻不怎麼看寶寶,這是正確的!首先,寶寶年齡小,不會說話或者不能用語言清楚表達病情;其次,寶寶在醫生面前表現出來的狀態有可能不是真實狀態,比如有的寶寶在家一副病怏怏的樣子,到了外面就來精神了。在此也提醒大家,帶寶寶去看病的家長,最好是一直照顧寶寶的那一位!

孩子生病,家長切忌慌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9件事,就是幫助家長在孩子生病之時,對孩子的病情自己能有一定的把握,從而冷靜、客觀地進行處理。

一. 觀念要轉變

孩子生病某種意義上講是好事,比如發燒,是因為身體受到了病菌的侵害,免疫機能抵抗產生的體溫升高,如果孩子受到侵害卻不發燒,那才是有問題。

孩子之前不怎麼生病,結果一上幼兒園就老生病是怎麼回事?那是因為之前保護的太好了,沒有機會受到病菌的侵害,免疫力也就沒有得到提升,一旦上幼兒園會反覆的生病。

孩子從母體出生是不帶任何病菌的,生病是必然現象,一定要通過生病免疫力才會提升,長大後才會不容易生病。

二. 如何判斷孩子生病是否嚴重?

吃喝是否正常,精神狀態好不好,睡眠狀況,便尿情況。

哇哇大哭的孩子往往不嚴重,而不哭不鬧、看起來很“乖”的孩子,往往更嚴重,因為ta已經沒力氣哭鬧了,精神狀態好壞,是衡量孩子病情是否嚴重的一個標準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三. 看診時,家長需要做的那些事

1. 不要描述說,我的孩子老不吃飯,我的孩子老感冒,這些都是虛詞,醫生無法判斷。要說體溫多少度,這是量化;拉肚子幾天,要說具體的天數,不要說經常腹瀉。

2. 客觀敘述,而不是自己下判斷,“我覺得孩子怎麼怎麼樣”,並不一定準確,要讓醫生來做判斷。

3. 準確敘述發病時間孩子的主要症狀,就是一眼就看到的症狀。

4. 準確描述疾病變化趨勢,先發燒後咳嗽,和先咳嗽後發燒,醫生的判斷會不同,治療也不同。比如說,如果先發燒,然後咳嗽了,其實病情是在好轉,而不是加重了。

5.孩子的過敏史,以及家庭中其他人有沒有類似的疾病,比如感冒、過敏等,都可以作為給醫生判斷病情的依據。

6.去看醫生最好帶上寶寶吃過的藥,之前吃什麼藥有效果,現在還可以繼續吃,而不是又重新開新藥,讓孩子當試驗品。同時詳細告訴醫生,孩子沒吃藥是什麼反應,吃完藥後是什麼反應。

四. 關於化驗的那些認知誤區

1. 化驗檢查都是輔助作用,真正做全方面診斷的是醫生

2. 化驗往往不準確,比如發燒了馬上驗血,因為發燒沒多久,身體還沒有做出充分的反應,查血根本就查不出來什麼。

3. 所有的化驗都是體外化驗,跟人體內差別很大,只能起很小的輔助作用,特別是測血鈣、骨密度之類的,離開人體都不是原來的樣本,完全測不出任何結果。

五. 血液檢查的幾個指標:

如果真的碰到要進行血液檢查,那檢查報告又要如何查看呢?

➤ 白細胞總數高,中性粒細胞高,C反應蛋白高:細菌感染

➤ 白細胞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高,C反應蛋白正常:病毒感染

➤ 淋巴細胞數量增多,而且單核細胞數量也增多:病毒感染

➤ 嗜酸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有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溼疹、寄生蟲病等

➤ 嗜鹼性粒細胞過多:可能患有結腸炎、變態反應性疾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疾病

➤ 血紅蛋白減少:患有貧血

➤ 血小板減少:可能患有血小板減少症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查血Tips:

1. 做血常規一般採用末梢血(指尖血),採血前避免劇烈運動。

2. 出現發熱等症狀的24 小時後再行血液檢查,這樣才有參考價值。

3. 檢查前千萬不要服用抗生素類藥物,以免影響血液檢查的結果誤導診斷。

4. 通過觀察寶寶的一般狀況和精神狀況來判斷疾病嚴重程度較為可靠。

5. 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還是要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等,結合其他檢查結果來決定。

六. 關於掛水

掛水、靜脈注射=慢性自殺,央視的調查不是聳人聽聞,因為人體內部本來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現在給血管紮了個洞,並且還讓藥物隨著血液運行到五臟六腑,給內臟都造成了很大的損傷。

掛水的藥劑,說是無菌的,其實只是殺滅活菌,那些死掉病菌的屍體依然還在藥瓶中,進入人體後,特別是讓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因為腎臟就是負責過濾的,長時間掛水會造成腎衰竭

七. 回家靜養

孩子生病到好的過程是一個曲線,需要一定的時間

父母要做的不是馬上把症狀壓下去,沒症狀自己就安心了,其實很多時候疾病還在。比如發燒,不超過38.5攝氏度完全沒有必要吃退燒藥,打針,所有的退燒藥都只是讓體溫退下來,並不能殺滅病菌,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反而對身體有損傷。

家長們認為的“最佳治療”往往是希望“藥到病除”,要知道疾病的本質是有一個過程,表面的症狀消失了,往往不是真的恢復了健康,很多人都見不得孩子發燒、咳嗽,希望孩子馬上就能好,這是不對的,適宜治療才是更好的方法。

除了腦膜炎之類的發燒,其他都不會讓孩子“燒壞腦子”,超過39攝氏度的退燒,只是為了防止孩子高燒驚厥。

這9件事醫生不會詳細告訴你,掌握這些,家長不慌亂,寶寶少受罪

八. 關於吃藥

給孩子吃藥,一定要看清楚說明,有哪些副作用,副作用寫得越詳細的藥,越成熟越安全

寧願吃老的藥也不要吃新藥,因為新藥往往還沒得到充分臨床數據,有什麼副作用也不清楚。

全世界有80%的抗生素是在中國做實驗的,所以請不要拿自己的孩子當小白鼠。

九. 複診

醫生們初診的出錯率是很高的,因為不瞭解具體的情況,比如手足口病,初診幾乎無法判斷,並不是醫術高低的區別。

所以,不要一直給孩子換醫生,一次沒看好,就認為這醫生不行,馬上換醫生看,如此下去,每次給孩子看的醫生都是初診,診斷準確率都是不高的。

複診非常必要,因為有了初診的經驗,同一個醫生可以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並且第二次看同一個醫生,其實醫生自己也會很有壓力,會更仔細給孩子看。


搜索微信號 13027279630 進“父母世界-學習積分群”,和2000媽媽一起在線打卡學習育兒知識還能得積分,換爆款禮物哦。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