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原創: 說姐 精英說 2019-04-14

晨霧 / 轉帖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裡,“嚴父慈母”通常被視作是最符合儒學傳統的家庭模式,但不知從何時起,“慈母”的形象儼然已被“虎媽”代替。

在這個現象背後,一本紅透全球的暢銷書《虎媽戰歌》不得不提。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耶魯大學法學系教授蔡美兒和她的兩個女兒

圖片來源:The Telegraph


自2011年起,這本被《洛杉磯時報》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的著作,不僅講述了一個母親如何嚴苛地教育兩個女兒,更是將戰火引向了中美兩國教育觀和文化傳統的差異。

彼時,大多數美國人並不認同蔡美兒的教育方式,更有甚者將對這種教育模式的批評,擴散到整個亞裔群體:亞裔學生被打上“死讀書的書呆子”烙印;亞裔家長更成為很多人眼中罔顧孩子心理和尊嚴的惡魔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雜誌封面上的亞裔學生形象

圖片來源:TIME


在此起彼伏的嘲諷聲中,人們彷彿忽視了,在一個社會經濟日益不平等的當下,家庭教育的“散養時代”早已過去,全世界中產階級的家長們,或許都在“雞血育兒”的大道上一路狂奔。

告別“散養時代”的一代父母

美國社會學家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曾用10年時間採訪美國88戶家庭,並著重跟蹤其中12戶來自貧困、工人階級、中產階級及富有家庭的孩子,觀察他們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

彼時,她已經發現:美國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父母,在育兒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

舉個例子,工人家庭通常奉行“放養”的育兒理念,拉魯將其稱為“自然成長”,中產家庭則會有組織地去培養孩子的認知、天賦、能力,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協作培養”。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豆瓣截圖


安妮特·拉魯這樣描述她所看到的貧困和工薪階層家庭:“父母認為兒童的發展是自發展開的,只要他們有吃的、有住所、有其他基本支持就可以”,他們認為子女可以自然而然地成長,給他們更多自主權和自由玩耍的時間。孩子們被教導要順從成年人,對成年人要尊敬。

但與此同時,那些受過大學教育的父母則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更加雄心勃勃的角色。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Google


在這些家庭,父母積極培養和評估孩子的才能、觀點和技能”,拉魯在其論文《時間、工作和家庭生活》中寫道,“他們進行了刻意和持續的努力,以刺激兒童發展,並培養他們的認知和社交技能。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項調查也發現,富裕家庭的父母會花大量時間陪子女讀書,並完全按照日程安排子女跳芭蕾、踢足球、學編程、參加課外項目等等活動。要是遇上多子女的富裕家庭,光是處理孩子們上下學的接送,就是一項需要精細化管理的作業。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書中展示了一名中產階級家庭男孩的活動日程

足以展現他日常的繁忙程度


兩者在育兒方式上的差異,既跟育兒理念、成長環境有關,當然也跟經濟能力有關,畢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錢有閒,能夠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到子女的成長中去。

就這樣,不同社會層級的群體佔有資源的不同,不僅表現在了養育子女的點滴日常上,並逐漸對孩子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實現美國夢的機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Google


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可以說是歷史上“寬容養育”的黃金時代。

當時,一張大學文憑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收入差距,也很少會有家長花18年時間,絮絮叨叨地插手子女的學習,從而也讓孩子得到了很大的自由。

但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現代化的發展以及社會分工的日益專業,大學生與高中生的收入差距急劇擴大到70%,教育回報率比1950年高出50%。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美國、英國等國高等教育溢價


與此同時,獲得大學文憑的難度並沒有降低,這也就意味著把孩子送進大學,是一件雖然艱難但值得的投資。

自此調查人員發現,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美國父母每週陪伴孩子的時間增加了約12小時,並且荷蘭、西班牙、加拿大和英國的家長也出現了類似趨勢。

儘管美國的中產父母們工作很忙,但他們對子女們參與各類活動的投入程度依舊很高,而其中一個訣竅就是,評估這些活動是否對孩子未來工作與生活有幫助。比如,音樂可以幫助建立“自信心”和“鎮定自若”的能力,而體育活動則可以培養團隊協作與領導能力。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Google


當研究人員在多年後對這些孩子進行回訪後發現,受過良好教育、對子女教育極為重視的中產家長似乎確實看到了成果:

美國一項對數千名青少年進行隨訪的國家研究數據發現,“協作培養“下成長的後代更有可能從大學和研究生院畢業。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harvard university


這個結果甚至在全球也適用。2012年,全球各地針對15歲國際學生進行的評估計劃測試(PISA)顯示,這些孩子獲得的分數更高。

強者利用教育的力量,令子女(至少在學業上)更強,這是當下不平等的時代的冷酷現實,這在任何國家都很常見。

確保後代階層躍升的最可靠途徑

同樣的狀況也在中國發生。

安妮特·拉魯的調研,集中在1995年左右進行,調研中孩子的父母多是50、60後,這一代美國人的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以自然成長模式為主。但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對人才的需求的變化促使“協作培養”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時隔20多年,當人們再來看書中的案例,正驚奇地發現這一切正在中國大規模重演。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Google

和美國50、60後父母一樣,中國大多數70、80後父母在“放養”式的童年下成長起來,但隨著中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新一代的父母教育理念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這些受益於教育的家長對於子女教育的投入,早已不侷限於時間、金錢、精力和高質量的陪伴,養育方式也同樣在不斷進階。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Google

現如今,中產階級的教育焦慮在媒體筆下被渲染得愈演愈烈,但這些壓力並非今天的中國社會獨有。

在北京海淀黃莊的一棟寫字樓,這裡聚集著各類輔助孩子完成K-12階段全部課程的培訓機構,鮮紅的優惠促銷條幅印襯著焦慮的家長和疲憊的娃,組成一幅奇異的場景。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北京海淀黃莊的某教育機構

圖片來源於虎嗅APP,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韓國首爾的大峙洞,鱗次櫛比的補習班廣告牌,在漆黑夜色中閃耀著熒光,迎接著剛剛放學的孩子,來到這裡上課、輔導直至深夜。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圖片來源:紀錄片《學習的人》


在印度拉賈斯坦邦東部科塔的補習學校,一個教室可以擠滿了200多個全神貫注地學生,為了考上印度最好的大學,絲毫不敢懈怠。

不僅僅是亞洲孩子的課餘時間被各種興趣班、補習班充斥,美國的學生同樣也穿梭於各種補習班,甚至一天只睡四、五個小時。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美國家長望子成龍很焦慮:徹夜排隊報名補習班成常態》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紐約時報》的記者就曾描述過紐約街頭大批家長們冒著零下7攝氏度的寒風,趕來為子女們排隊報名補習班的場景。

自2008年經濟衰退以來,雖然美國其他行業在苦苦掙扎,但補習輔導行業卻增長了50%以上。如今,美國補習服務市場已經高達70億美元規模,出現了近50家特許連鎖輔導公司,最大一家是源自日本的公文(Kumon)數學和閱讀輔導中心,旗下擁有約1400家連鎖機構。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位於紐約法拉盛的學術補習中心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但美國家長和孩子們對常春藤盟校等精英學校的追求,導致補習風愈演愈烈。簡而言之,收入前20%的家長都夢想把子女送進排名前50的名校——至少學校排名不能遜於自己當年。


除了拼成績,還有一種方式便是拼特長。過去50年,美國大學的學費及其他費用已經上漲3倍多,其中還沒有包括支持孩子參加統考輔導、夏令營、社交活動等等項目的費用。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眾所周知,在美國這個非常重視體育文化的社會,高中生通過體育特長特招進入名校,是一種常見的方式。而想要選擇那些諸如曲棍球、花樣滑冰、擊劍等小眾又受名校青睞的項目,則又是一筆耗費精力和財力的巨大開銷。

但這一切,統統都阻止不了中產家長們對於名校的趨之若鶩。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美國花滑項目中,39%的頂尖選手都是亞裔


隨著美國階級固化日益嚴重,生於1950年的人有80%的機會比父母掙更多的錢,生於1970年的,超越父母的機會降至61%,到1980年出生的人只能勉強與父母維持相似的水平。

在資源日益緊張的情況下,名校被視作是確保後代世襲階層的最可靠上升通道,以及未來優質社交圈、穩定婚姻的起點。


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為了讀名校,美國家長比中國人更拼?

在美國參加課後補習班的學生

圖片來源:紐約時報


教育是人們保證階級向上流動的希望。

不管在美國、英國、韓國還是印度,在這個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想要出類拔萃,都要付出異於常人的努力。

要知道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孩子面對的將不僅僅是學校的競爭、全國的競爭,他們終將面對世界的競爭。

參考資料:

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

BBC紀錄片《學習的人》

[美] 朱麗葉·莉斯科特·海因斯:《如何養大一個成人》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413363/

[美] 安妮特·拉魯 《不平等的童年-- 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230636/

紐約時報 《不平等的童年,美國貧富家庭子女生活差異擴大》

https://www.pewsocialtrends.org/2015/12/17/parenting-in-america/

http://sociology.sas.upenn.edu/a_lareau2

中國孩子苦,外國孩子就不苦了嗎?

不止華人有“虎媽”,美國的孩子們同樣累慘了

信息來源:2019-04-14 微信公號 精英說

ID: elitestalk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