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相關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她曾在一次專門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分析了為何孩子會沉迷網絡?

李玫瑾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缺少陪伴,讓孩子感覺體驗十分單一,於是痴迷網絡世界。

這一說法相信會讓不少父母心聲慚愧。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是隻在乎自己圖輕鬆、求享樂,沒有花更多時間、花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的呢?

那位重慶男孩不明白爺爺病重的情況,也不清楚2萬元對家庭的意義,顯然是由於父母長期缺席造成的。

我們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長到十幾歲,實在無法管教時才去後悔,才去責怪電子產品“毒害”了孩子,而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一分幫助。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相關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她曾在一次專門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分析了為何孩子會沉迷網絡?

李玫瑾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缺少陪伴,讓孩子感覺體驗十分單一,於是痴迷網絡世界。

這一說法相信會讓不少父母心聲慚愧。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是隻在乎自己圖輕鬆、求享樂,沒有花更多時間、花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的呢?

那位重慶男孩不明白爺爺病重的情況,也不清楚2萬元對家庭的意義,顯然是由於父母長期缺席造成的。

我們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長到十幾歲,實在無法管教時才去後悔,才去責怪電子產品“毒害”了孩子,而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一分幫助。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扔給電子產品帶,但也不需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01 根據年齡不同,控制使用時間

2歲以前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自然環境足夠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2~3歲的孩子,每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兒童節目,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形成習慣;

年齡越大,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可以適當放寬。但一次也不要超過45分鐘,同時要鼓勵孩子多戶外運動,平衡用眼。

02 根據產品不同,採取相應對待方式

現在有不少電子產品以及APP都是打折早教、益智的旗號。這些產品不能說全部都是“噱頭”、一點都不實用,但是家長也不要被商業宣傳矇蔽眼睛,依賴電子產品作為早教形式。

早教類產品

可以根據需求,結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家長引導等,把它視為輔助工具,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且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家長的互動作用。

益智遊戲類產品:

有一些兒童版的益智遊戲,針對孩子數學、邏輯、觀察等方面設計,用豐富的遊戲情節吸引孩子注意力,能夠對孩子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

這類產品同樣是輔助產品,也不能當做訓練孩子主要方式,和早教類產品應該保持相同的應對方式。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相關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她曾在一次專門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分析了為何孩子會沉迷網絡?

李玫瑾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缺少陪伴,讓孩子感覺體驗十分單一,於是痴迷網絡世界。

這一說法相信會讓不少父母心聲慚愧。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是隻在乎自己圖輕鬆、求享樂,沒有花更多時間、花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的呢?

那位重慶男孩不明白爺爺病重的情況,也不清楚2萬元對家庭的意義,顯然是由於父母長期缺席造成的。

我們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長到十幾歲,實在無法管教時才去後悔,才去責怪電子產品“毒害”了孩子,而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一分幫助。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扔給電子產品帶,但也不需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01 根據年齡不同,控制使用時間

2歲以前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自然環境足夠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2~3歲的孩子,每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兒童節目,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形成習慣;

年齡越大,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可以適當放寬。但一次也不要超過45分鐘,同時要鼓勵孩子多戶外運動,平衡用眼。

02 根據產品不同,採取相應對待方式

現在有不少電子產品以及APP都是打折早教、益智的旗號。這些產品不能說全部都是“噱頭”、一點都不實用,但是家長也不要被商業宣傳矇蔽眼睛,依賴電子產品作為早教形式。

早教類產品

可以根據需求,結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家長引導等,把它視為輔助工具,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且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家長的互動作用。

益智遊戲類產品:

有一些兒童版的益智遊戲,針對孩子數學、邏輯、觀察等方面設計,用豐富的遊戲情節吸引孩子注意力,能夠對孩子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

這類產品同樣是輔助產品,也不能當做訓練孩子主要方式,和早教類產品應該保持相同的應對方式。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競技遊戲類產品:

許多成年人玩的競技類遊戲,也沒法在孩子中完全杜絕。如果強硬的告訴孩子“這是大人玩的,不是你小孩子玩的東西”,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於後期教育的順利進行。

這個時候家長的溝通和引導極為重要。

孩子愛玩遊戲,實際上是對遊戲裡的操作和故事背景感到好奇。有一定難度的遊戲操作會極其人們挑戰的慾望。我們不如藉此機會,滿足孩子的嘗試新鮮事物的需求。

但一定要提前和孩子講好道理,約定好規則,遊戲是休閒娛樂時間,允許玩但不允許學習和休息,嚴格按照規則執行。

03 家長為孩子提供其他豐富的生活

如果成天悶在一個小範圍做著類似的事情,我相信所有人都會覺得無聊無趣,會在信息量更豐富的電子產品世界尋找樂趣。

所以家長應該要知道,越讓孩子感到“不無聊”,孩子就越不會沉迷電子產品。具體怎麼做呢?

既然為人父母,讓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要多花點心思去陪伴孩子,不要總用“窮”“沒時間”作為藉口,去無限剝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陪伴,都能豐富孩子的生活。

《超級育兒師》有一期將叛逆期的孩子,其中一位讀中學的男孩十分叛逆,成績優異卻拒絕與父母溝通,行為乖張異常。

西卡弟弟原本以為這樣一位已經讀中學的、桀驁不馴的男孩,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改觀。沒想到,當父親聽從節目育兒師的安排,陪孩子去農田裡犁地,卻奇蹟般的獲得了孩子的認同。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相關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她曾在一次專門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分析了為何孩子會沉迷網絡?

李玫瑾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缺少陪伴,讓孩子感覺體驗十分單一,於是痴迷網絡世界。

這一說法相信會讓不少父母心聲慚愧。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是隻在乎自己圖輕鬆、求享樂,沒有花更多時間、花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的呢?

那位重慶男孩不明白爺爺病重的情況,也不清楚2萬元對家庭的意義,顯然是由於父母長期缺席造成的。

我們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長到十幾歲,實在無法管教時才去後悔,才去責怪電子產品“毒害”了孩子,而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一分幫助。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扔給電子產品帶,但也不需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01 根據年齡不同,控制使用時間

2歲以前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自然環境足夠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2~3歲的孩子,每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兒童節目,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形成習慣;

年齡越大,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可以適當放寬。但一次也不要超過45分鐘,同時要鼓勵孩子多戶外運動,平衡用眼。

02 根據產品不同,採取相應對待方式

現在有不少電子產品以及APP都是打折早教、益智的旗號。這些產品不能說全部都是“噱頭”、一點都不實用,但是家長也不要被商業宣傳矇蔽眼睛,依賴電子產品作為早教形式。

早教類產品

可以根據需求,結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家長引導等,把它視為輔助工具,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且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家長的互動作用。

益智遊戲類產品:

有一些兒童版的益智遊戲,針對孩子數學、邏輯、觀察等方面設計,用豐富的遊戲情節吸引孩子注意力,能夠對孩子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

這類產品同樣是輔助產品,也不能當做訓練孩子主要方式,和早教類產品應該保持相同的應對方式。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競技遊戲類產品:

許多成年人玩的競技類遊戲,也沒法在孩子中完全杜絕。如果強硬的告訴孩子“這是大人玩的,不是你小孩子玩的東西”,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於後期教育的順利進行。

這個時候家長的溝通和引導極為重要。

孩子愛玩遊戲,實際上是對遊戲裡的操作和故事背景感到好奇。有一定難度的遊戲操作會極其人們挑戰的慾望。我們不如藉此機會,滿足孩子的嘗試新鮮事物的需求。

但一定要提前和孩子講好道理,約定好規則,遊戲是休閒娛樂時間,允許玩但不允許學習和休息,嚴格按照規則執行。

03 家長為孩子提供其他豐富的生活

如果成天悶在一個小範圍做著類似的事情,我相信所有人都會覺得無聊無趣,會在信息量更豐富的電子產品世界尋找樂趣。

所以家長應該要知道,越讓孩子感到“不無聊”,孩子就越不會沉迷電子產品。具體怎麼做呢?

既然為人父母,讓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要多花點心思去陪伴孩子,不要總用“窮”“沒時間”作為藉口,去無限剝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陪伴,都能豐富孩子的生活。

《超級育兒師》有一期將叛逆期的孩子,其中一位讀中學的男孩十分叛逆,成績優異卻拒絕與父母溝通,行為乖張異常。

西卡弟弟原本以為這樣一位已經讀中學的、桀驁不馴的男孩,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改觀。沒想到,當父親聽從節目育兒師的安排,陪孩子去農田裡犁地,卻奇蹟般的獲得了孩子的認同。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哪怕是一起幹農戶,孩子也會覺得新鮮有趣,那家長如果未雨綢繆,在早期能陪伴孩子,培養孩子多種興趣呢?孩子的興趣無疑會更加廣泛,業餘生活會更豐富,根本就不會覺得無聊。

"

暑假期間,重慶渝北有一個11歲的男孩玩手遊,刷掉了父母存在手機裡的2萬元,而這筆錢原本是要用來給患癌爺爺治病用的救命錢。

無奈之下,父母帶著孩子到派出所求助,派出所也提供了未成年證明的材料。然而,遊戲平臺表示這個家庭提供的材料不足,無法證明消費行為是未成年所為,如果不能提供更有利的證明材料,平臺不會退款。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這種新聞其實並不少見,網友的評論也大多是對家庭教育進行反思:不能怪電子產品,要怪只能怪家長了。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現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越來越普及,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參與度越來越高。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接受科技帶給我們便利、舒適的生活;另一方面,許多人又擔憂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過多,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既費錢又阻礙了孩子未來發展。

電子產品存在的弊端

有過來人會將新時代的產物視為“洪水猛獸”,然而有年輕一代的父母又覺得那些觀念太大題小做,別人家的孩子不都在玩嗎?有的產品還有益智功能,總不能讓孩子回到原始社會把?

但是孩子對面電子產品,比大人要特殊很多,他們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還在發育之中。不正確地接觸、使用電子產品確實有一點潛在危害。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1 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易提高近視患有率

我們常常聽育兒專家和眼科專家告誡:孩子長期看電視和手機,會大大提高近視患有機率。但有很多家長不知道原理,也就非常容易把告誡當做“耳旁風”。

那孩子的近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人們的視力受著眼球直徑長短的影響。直徑太短就會出現“遠視”,直徑太長就會形成“近視”

其次,由於孩子身體是發育狀態的,剛剛出生時眼球直徑非常短,所以正常兒童在嬰幼兒階段是一個“遠視”,會有好幾百度的遠視儲備。

再次,如果發育過程中的孩子用眼不當,則會快速消耗遠視儲備,眼球直徑過早達到成人水平。隨著孩子身體繼續發育,在成年達到穩定狀態之前,無法遏制直徑繼續增長,就會形成“近視”。

也就是為何眼科專家一致強調,要重視青少年近視發展的原因,正常情況下只有到了成年以後,眼球發育才會穩定下來,近視度數不再增長(除開其他病理情況)。

最後,孩子長時間用眼、近距離用眼、盯著刺激光線看,都極容易產生視疲勞,致使眼球直徑增長過快。

而電子產品正具有強烈光線刺激的特點。所以,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中,長時間近距離接觸電子產品,確實特別容易誘發近視。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2 易損害孩子注意力

美國華盛頓大學兒童行為學研究專家克里斯塔基,通過對嬰幼兒跟蹤研究發現:1-3歲的幼兒,每多看1小時電視或電子產品,在學齡期就會多10%的可能損害注意力。

這個研究結果有什麼理論依據呢?

我們都知道孩子是天生的探索者,每個孩子天生都具備好奇心。就連剛出生的嬰兒,也會被走路聲、塑料袋聲、關門聲等所吸引。不過,當孩子對接觸到的信息比較熟悉之後,就會失去興趣,再去尋找“更有趣”的事物。

這個不斷吸收信息的過程,在寶寶的注意力方面,存在有利有弊的兩面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利的一面,是讓孩子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逐漸不會再被身邊簡單的事物吸引走注意力;

弊的一面,是孩子的興趣門檻越來越高,只有更加“有趣”“刺激”的事物才能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所以當孩子適應了有強烈聲光刺激的電子產品,他們又缺乏成人足夠的自控力,就很難再對扁平刺激的東西產生興趣,例如書本等。

所以才會如克里斯塔基教授所觀察的那樣,有些孩子在學齡期注意力十分低下,無法適應學習。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03 易損害孩子社會認知

克里斯塔基教授還發現,當電視開著的時候,無論有沒有人看,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互動就會減少。這個現象則會導致孩子社會認知發育遲緩。

看電視和認知發展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2歲以前的嬰幼兒還在摸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階段,他們還不能區分電子產品所呈現的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區別。換句話說,他們會把電視或手機裡看到的信息,當做當下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這樣就會影響孩子的社會認知發展。

有的看電視看得太多兩三歲孩子,看起來會有點“呆呆的”,很少迴應家長的呼喚。問題就出在電視無法與孩子產生真實互動,孩子缺乏與家長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導致認知和行為都產生了偏差,比少看電視、不看電視的兒童要慢許多。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孩子沉迷電子產品,更應該怪家長

除了新聞上那個花光爺爺救命錢的11歲男孩,還有許許多多孩子也沉迷電子產品。西卡弟弟曾經就在地鐵上見過,有三四歲的孩子全程拿著媽媽的手機刷短視頻,一刷就是大半個小時。

這種情況能把責任全都推給電子產品和這些平臺嗎?顯然家長的責任更大。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犯罪心理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青少年相關心理研究得非常透徹。她曾在一次專門針對青少年教育問題的講座上,分析了為何孩子會沉迷網絡?

李玫瑾教授認為,正是因為家長缺少陪伴,讓孩子感覺體驗十分單一,於是痴迷網絡世界。

這一說法相信會讓不少父母心聲慚愧。有多少父母忙於工作、賺錢,甚至是隻在乎自己圖輕鬆、求享樂,沒有花更多時間、花更多精力去陪伴孩子的呢?

那位重慶男孩不明白爺爺病重的情況,也不清楚2萬元對家庭的意義,顯然是由於父母長期缺席造成的。

我們不能等到事情發生了,看到兩三歲的孩子長到十幾歲,實在無法管教時才去後悔,才去責怪電子產品“毒害”了孩子,而完全把自己的責任摘得一乾二淨。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一分幫助。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我們不應該把孩子扔給電子產品帶,但也不需要完全禁止孩子接觸新時代的科技產物。家長應該做的是引導孩子,正確接觸電子產品。

01 根據年齡不同,控制使用時間

2歲以前的孩子,最好完全不接觸電子產品,自然環境足夠滿足孩子的探索欲;

2~3歲的孩子,每天可以看一集動畫片或兒童節目,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形成習慣;

年齡越大,每天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限制可以適當放寬。但一次也不要超過45分鐘,同時要鼓勵孩子多戶外運動,平衡用眼。

02 根據產品不同,採取相應對待方式

現在有不少電子產品以及APP都是打折早教、益智的旗號。這些產品不能說全部都是“噱頭”、一點都不實用,但是家長也不要被商業宣傳矇蔽眼睛,依賴電子產品作為早教形式。

早教類產品

可以根據需求,結合生活中的早期教育、家長引導等,把它視為輔助工具,為孩子提供教育幫助。且不能因此就忽視了家長的互動作用。

益智遊戲類產品:

有一些兒童版的益智遊戲,針對孩子數學、邏輯、觀察等方面設計,用豐富的遊戲情節吸引孩子注意力,能夠對孩子起到啟蒙教育的作用。

這類產品同樣是輔助產品,也不能當做訓練孩子主要方式,和早教類產品應該保持相同的應對方式。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競技遊戲類產品:

許多成年人玩的競技類遊戲,也沒法在孩子中完全杜絕。如果強硬的告訴孩子“這是大人玩的,不是你小孩子玩的東西”,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於後期教育的順利進行。

這個時候家長的溝通和引導極為重要。

孩子愛玩遊戲,實際上是對遊戲裡的操作和故事背景感到好奇。有一定難度的遊戲操作會極其人們挑戰的慾望。我們不如藉此機會,滿足孩子的嘗試新鮮事物的需求。

但一定要提前和孩子講好道理,約定好規則,遊戲是休閒娛樂時間,允許玩但不允許學習和休息,嚴格按照規則執行。

03 家長為孩子提供其他豐富的生活

如果成天悶在一個小範圍做著類似的事情,我相信所有人都會覺得無聊無趣,會在信息量更豐富的電子產品世界尋找樂趣。

所以家長應該要知道,越讓孩子感到“不無聊”,孩子就越不會沉迷電子產品。具體怎麼做呢?

既然為人父母,讓孩子降臨到這個世界上,我們就應該要多花點心思去陪伴孩子,不要總用“窮”“沒時間”作為藉口,去無限剝奪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其實,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陪伴,都能豐富孩子的生活。

《超級育兒師》有一期將叛逆期的孩子,其中一位讀中學的男孩十分叛逆,成績優異卻拒絕與父母溝通,行為乖張異常。

西卡弟弟原本以為這樣一位已經讀中學的、桀驁不馴的男孩,很難在短期內有所改觀。沒想到,當父親聽從節目育兒師的安排,陪孩子去農田裡犁地,卻奇蹟般的獲得了孩子的認同。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哪怕是一起幹農戶,孩子也會覺得新鮮有趣,那家長如果未雨綢繆,在早期能陪伴孩子,培養孩子多種興趣呢?孩子的興趣無疑會更加廣泛,業餘生活會更豐富,根本就不會覺得無聊。

11歲男孩玩手遊,刷光爺爺治病錢,網友評論:怪不了手機要怪家長

所以,與其怪花掉錢的孩子不懂事,怪不該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不如正確教孩子面對現代社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