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不完美媽媽 日本 工作這一年 懷孕 玩具 家長實驗班 2019-03-16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最好的愛是陪伴

在日本這個出生率較低的國家,生孩子可真是一件天大的事。自從娃在孃胎開始,媽媽們除了參加各項嚴謹細緻的體檢,也需要認真學習醫院開設的各種新生嬰兒護理以及媽媽產後調理常識的課程;國情原因,日本沒有“請月嫂”的概念和市場,所以準媽媽需要提前做準備,以保證寶寶出生後可以親力親為照顧好自己和寶寶。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在日本,在職女性產後一般可以請一年的產假照顧寶寶(休假期間工資大概減半),大多數在職媽媽會選擇休假一年在家照顧寶寶,或者乾脆辭職在家帶孩子,等到孩子幼兒園適齡再另尋工作。

比起孩子還是更喜歡工作的人,會選擇不生孩子或者一直單身,畢竟在單身率高達40%的日本,單身或者結婚後丁克並不是什麼值得羞恥的事。但生了孩子仍全身心投入工作,不好好照顧陪伴孩子的話,則會被社會普遍認為是“失職行為”。總之,決定懷孕生孩子,便要有“作為父母的覺悟和行動”。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句話在中國是流行口號,在日本雖沒聽過,但卻在日常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日本的媽媽們用自己的點滴行動執行著中國的這句口號。

爸爸媽媽做主,成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當代日本,除了把中國儒教禮儀以及精神部分傳承滲透到生活工作點滴外,很多價值觀更接近歐美。

很多人對日本家庭成員的理解還停留在三十多年前《櫻桃小丸子》年代,以為一大家子住一塊兒。其實現代日本和美國在家庭成員觀念很接近,結婚後更為重視“小家庭”,和老人家一起住的極為少數。並且,不管父母的工作多麼忙,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沒有照顧孫子/孫女的義務;自然而然,教育孩子的事情,爸爸媽媽自己做主,老人家很少會插手干涉孫輩的教育。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奉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重視孩子的實踐鍛鍊

日本媽媽十分注重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在孩子兩三歲時,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其獨立意識,如自己過馬路、自己整理房間、書包自己背。待6歲左右,基本上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需要父母操心。

在日本的大街上,經常能看到大人、孩子每人背一個包,甚至剛會走路的孩子也背一個小包,裡而裝上自己要用的衣服、水、奶瓶、尿布,從小就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依賴他人。

日本政府規定,小學生必須在學校裡面吃午餐。而吃完午餐,不僅要把自己的托盤和碗筷洗乾淨、收拾整齊,還要全班同學一起清理教室的地板。這種行為教育,教會了日本的孩子,想要得到,就必須懂得付出。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而且,在日本的商場裡面,其實很少看到孩子哭鬧著向爸爸媽媽索要玩具的現象。這是因為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教育他,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都不是唾手可得的,要通過自己的勞動和努力才可以換取。

孩子可以不吃飯,但專注不能被打攪

日本人認為,家要收拾得整齊乾淨,唯獨書可以散亂。日本人的家裡,孩子們的書通常就放在隨手就能夠到的地方,有時候甚至就是散亂著,好像誰剛剛丟下書去洗手間了一樣。孩子們碰到有興趣的東西就會自己拿去看。

這個時候如果到了該吃飯的時間,父母絕對不會喊一嗓子“吃飯了”,把全神貫注的進入到書中世界的孩子們打斷。因為如果經常這樣被打斷,孩子就無法養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

東京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越淑江女卜在題為《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文章裡說,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強化這思想。如早晨上學要不要帶雨傘,家長不直接告訴孩子,而是要他注意收聽氣象預報,節假日外出旅遊,每個人都將自己的東西裝進自己的包裡。

日本的家長,從小教育孩子“不可以給別人添麻煩”;這說的“別人”,不僅僅是家人,親戚,朋友或者鄰里方面,也體現在對“陌生人”的公眾方面。比如,在車廂商場醫院甚至公廁等公眾場合,孩子稍大聲說話,父母就會制止孩子,告訴他們這樣會影響到周圍的人,同時向周圍的人說“對不起”。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凡能做的,就要自己做,儘量不要給別人(包括父母)添麻煩。日本人不僅把“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看作是一種行為規範,而且也看作是一種道德修養。

要有“感恩心” 和“羞恥心”

在日本,每個人平均每天得說幾十次“謝謝”和“不好意思”。

進個電梯,裡面的人幫你按個“開”,向對方說聲“謝謝”;出電梯時,又要說“不好意思我先走了,謝謝”。日本人隨口而出的謝謝和不好意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其實是從小到大被教導的“感恩心”與“羞恥心”的自然體現。

日本學生很多在學校吃午餐,不管喜不喜歡,都必須把飯菜吃乾淨;浪費食物,是很“羞恥”,會被同學嘲笑的事情。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說起“感恩心”,一方面,對他人,即便對方是你的父母,如果幫了你,也是要表示感謝的。另一方面,則直接體現在繁文縟節上面。

比如,新年給你寄了賀年卡,需要寄回去“回禮”;請你吃了頓飯,吃完後要說謝謝,過幾天聯繫的時候又要說“謝謝你那天請我吃飯”;生孩子收到親友們的禮物或者紅包,收到當天要打電話表示感謝,過一段時間後需要回禮送對方價值大概一半的禮物再次表示感謝(自己的父母除外)…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一般來說,一個沒有“感恩心”與“羞恥心”的日本人,會被批評為家教不好的人,那樣是很難在職場或者所在圈子裡有所發展的。

培養孩子的社會屬性,重視提高孩子的體質和意志

在日本,有些教育方式我們可能覺得好奇葩,甚至不能理解。比如家長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參與到形形色色的社會生活,讓他們學會與人分享,在玩耍的過程中建立起團隊意識。日本父母還會對孩子進行“苦難”教育,以此鍛鍊他們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最常見的是大冬天堅持給孩子穿短褲、洗冷水澡。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其實想真正地培育出優秀的孩子,父母只需要適當放手,把孩子看做獨立人格的人,讓孩子用於承擔起責任。這是我們中國家長需要學習的。

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

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鍊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遊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校”“海島學校”“森林學校”,讓孩子瞭解農村生活的同時,經風雨見世面。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揹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養成國家觀念

日本家長和教師經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國家資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鬥,才能使國家得以富強,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個人都要以國家為重,為國家多做貢獻.這樣,日本孩子從小就在心中對國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引導孩子團結合作

日本人認為,團結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這種團結精神要從小事、 從生活瑣事、 從娃娃抓起. 在幼兒園, 老師經常組織孩子們 玩的一種遊戲叫“二人三腳”,就是把兩個人的各一隻腳綁在一起,形成“三隻腳",然後分成幾組,一起賽跑,配合稍有一點不默契,就會摔倒,或落後。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思維

他們認為:孩子上幼兒園的價值在於,他們需要學會以獨立姿態進入社會。在幼兒園裡,他們會遇到所有社會中可能遇到的事情,需要知道人與人各自不同,理解這種不同,彼此包容,共同存在一個社會。他們需要學習進入社會的規則,自律與考慮別人。他們需要學會照顧自己照顧別人。所有這些都不是一夜間完成,而是從生下來就在朝這個方向前進。

努力創造一個這樣的場所,讓他們學會這些,是幼兒園的價值;努力幫助孩子成長為能夠順利進入社會的人,是所有養育者的價值。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日本的兒童教育,培養出了怎樣的孩子?

人生是一場修行,育兒也是一場修行——和孩子,結伴同行,共同成長。在這修行的旅途中不給自己和孩子設定界限,才能達到彼此想要的高度和境界。

文化無對錯,存在也許便是合理的;願你我能從大千世界的文明育兒理念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孩子一起幸福修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