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幼兒園 火哥育兒 2019-07-14

昨天同事兒子幼兒園畢業,園方特意為小朋友精心準備了畢業典禮,今天我問他感覺怎麼樣?他一臉遺憾的說:“別提了。”

原來中間有個環節是媽媽們領著孩子一起朗誦詩歌,為了留下美好的回憶,全班的媽媽決定統一租用了款式一樣的白色禮服。結果,這白色禮服卻直接毀了他兒子的畢業典禮。

同事說,因為節目比較多,所以孩子們都很興奮,他兒子也經常看完一個節目後,跑過來抱著媽媽大腿說話。

平時倒沒什麼,昨天這麼幹可就不行了,一個是租的裙子本來就不合身,禁不起拉扯,二是那些小褶皺抱一下就需要重新打理,所以隔一會就能聽見老婆對兒子喊:“別抱我,別抱我!”

一開始他也沒注意,沒想到在臨上臺的最後一刻,他老婆的忍耐達到了極限,腿起腳落直接給了兒子一腳。

事情到了這一步,以後就可想而知了。兩個人都氣鼓鼓地上臺,氣鼓鼓地下臺,包括最後的合影也完全沒了狀態。本來挺高興的一件事,最後早早退場,不歡而散。

我說真是太遺憾了,你老婆有點衝動了。他說他也問了,不過他老婆說:“我都跟他說了800多遍了,別抱我,別抱我!他就跟沒聽見似的還來抱我,當時上臺壓力又大,一時沒控制住就爆發了”。

說實話,我還是挺理解他老婆的,在一遍遍提醒小孩子後,他還是油鹽不進的“不聽話”,真的是會讓人瞬間血壓升高。

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01孩子為什麼“不聽話”?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Martin Hoffman根據統計數據做過一個估計,在孩子2~10歲時,每隔6~9分鐘就會被父母告知要遵守某項紀律。

這意味著什麼呢?拋開在校時間,假如你的孩子每天跟你相處5個小時,那就意味著在這期間,你會向孩子提出多達30~50個命令。

雖然國情不同,具體的頻率會有差別,但這個統計結果還是很有借鑑意義。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估計大家都沒有注意,其實我們每天都要對孩子提出大量的要求。從早上的“抓緊起床,快吃飯”到晚上的“別玩了,去做作業”,這些要求真的是數不勝數。

那麼孩子對這些命令的反應怎麼樣呢?觀察結果也顯示,大多數孩子的反應也出奇的一致。要麼是充耳不聞,要麼是磨磨蹭蹭,有的是做了一半開始走神,有的乾脆就直接反駁。總之,就是各種不聽話。

這麼看來,同事的兒子還真不是個案,那麼多孩子都不聽話,總不可能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吧!其實,孩子不聽話大致可以分為四種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家長下達的指令太多、太快,孩子難以應付。

小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完全,做不到多線程處理事務。假如你在出門時同時告訴他要帶上書包、鑰匙、穿黑色外套、順便把門口的垃圾也帶出去,那他多半要忘記一樣。

這時家長的口頭禪往往是“你能不能做事專心點,我的話你都聽見沒?”這就錯怪了孩子,不是他不聽話,而是他確實記不住。

第二個原因是專注於自己的世界。

當孩子專心做一件事情時,確實會聽不到別的聲音。這種情況在小一點的男孩身上尤其常見。除了他沒法同時處理太多的信息外,進入到“心流”的狀態也是另外一個原因。

同事兒子的表現就屬於這種情況,表面看起來他彷彿聽到了家長的警告,其實他的心思根本就沒在家長身上,或者說他正要急於表達自己,對於外界處於聽而不聞的狀態。

第三個原因是養成了不迴應的習慣。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一種即使別人叫,他也不迴應的習慣。剛開始可能是家長偶然叫他沒回答,家長嫌麻煩就自己做了。幾次過後孩子就明白了一件事,即使不答應也沒關係,所以只要是自己不想的時候就不迴應,外在表現就是對家長的要求置之不理。

第四個原因是權力爭鬥。權力爭鬥是指,不論家長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孩子都會習慣性的反駁,常見的反應就是說“不”。

在前幾個原因中,孩子的表現基本上是對命令執行不力,表現出一種類似沒有重視家長要求而遺忘的狀態,而權力爭鬥卻會讓孩子直接反駁父母的要求,表現出很強勢的反駁態度。這也是最讓家長頭疼的“不聽話”類型。

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02該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的不聽話?

知道了以上原因,相信大家對孩子出於生理和心理不成熟而導致的不聽話都能諒解。但是,如果孩子就是有意不聽話,我們該採用什麼態度面對呢?

小孩子從3歲開始就會進入自主意識敏感期,這時候孩子開始萌發出作為獨立個體的意志。生物的本能要求他們必須樹立起自己的獨立性,以便於在成年後能夠獨自生存下去。

可這時孩子的吃穿住行都要依賴父母,客觀條件根本不允許他們獨立。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孩子很快就會發現,用語言挑戰身邊的父母是彰顯獨立性最好的方法。而且,反駁具有很強的能量,通過說“不”,他們貌似會得到讓父母抓狂的能力,這也會讓孩子感到有成就感。

因此,在孩子開始故意“不聽話”時,獨立意識的覺醒其實是背後真正的原因。

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這種獨立意識又會進一步轉變成看起來是“不聽話”的兩種試探:

第一種試探是試探自己本身的能力。比如你對孩子說:“不要快跑,會摔倒”,他內心可能會出現試試自己的能力到底會不會摔倒的想法。所以不聽你的話,仍然保持快跑。

第二種試探是試探你告訴他的規則本身是不是對的。比如你對他說:“趕緊上床睡覺,不然明早會遲到”,他沒準會生出父母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好像昨天睡的就挺晚,可也沒遲到啊!所以,不聽你的命令,仍然在那磨蹭著玩耍,以便來驗證一下規則。

綜合這些原因,我們可以看到,孩子看似毫無道理卻又有意識地挑戰父母,其實背後是一種自我成長的需要。從這個角度看,小孩子不聽話,也蠻進取的,他只是用自己幼小的身體在試驗這個世界而已。

所以,不管是出於無意還是有意,對於孩子的不聽話,我們都應該在情緒上保持最大的諒解和剋制。

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03如何引導孩子做正確的事?

當然,雖然孩子需要自己去體驗這個世界,但是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儘量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傳遞給孩子。想要達到有效的傳遞,就必須改善這種牴觸的狀況,對於“不聽話”的孩子,給大家推薦三個方法來引導:

初級方法:利用R/R法則下命令

所謂R/R(要求/理由,Request/Reason)法則,就是對孩子發出一個要求後,緊接著馬上給出簡明的理由。

很多家長出於疲勞或者是時間緊迫,習慣於只說要求,不給理由。

比如同事的老婆就是迫於周圍吵鬧、時間緊迫,無暇解釋,只是一遍又一遍對孩子重複“別抱我”。但是不給出理由,孩子就沒法判斷這個行為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也就會不以為意。

再比如,很多家長在晚上疲勞時都會不斷催促孩子:“趕緊洗漱,上床睡覺。”卻省略了理由。

而正確的說法應該是:

“現在需要快點去洗漱,然後上床睡覺(要求)。否則,明早的升旗儀式就會遲到(理由)。”

不要覺得理由顯而易見就不說出來,有時你以為的“明擺著”孩子還真就想不到,而且,給出理由還有3個長遠的好處:

一是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思考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孩子慎重選擇會出現的後果。

二是會迫使父母思考我們的命令是否合理。有時候我們下達的命令也只是一種習慣使然,前面說了,每天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已經很多了,在每一個命令之後加上理由,會迫使我們思考這個要求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去做。

三是這樣做會為孩子樹立一個理性的榜樣。在他們的思維中打下每一個行為都需要有合理的理由做支撐,而不是率性而為。這對於增強孩子的自控力和樹立遠大的目標都很有好處。

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中級方法:曉之以理還要先動之以情,提要求前先用“同理心”

給出理由對於支持我們的要求非常重要,但是講道理這種方式也有自己的侷限性。尤其是在孩子處於興奮、失落、悲傷等這些情緒波動比較大的時候。

不論大人還是孩子,只要人處於情緒激動的狀態中,理性的講理不會產生任何效用。在這種情況下,首先要做的是用同理心安撫孩子的情緒。

比如孩子正玩得高興,你卻想讓他上床去睡覺。那麼,就可以先用同理心去表達你對他的理解,然後再提要求。可以先這樣開頭:

"寶貝,我知道你還沒有玩盡興,但時間已經不早了,這真讓人感到遺憾(同理心),不過我們還是該睡覺了,因為明天還有升旗儀式(理由)。"

高級方法:分享權力,給孩子做決定的選擇權

父母對孩子提出要求,無外乎是想保護孩子不犯錯誤或者是少走彎路,從本質上看,我們不是要一個言聽計從的孩子,而是要一個能明辨是非,有自己判斷力的孩子。

因此,把握好事情的程度,分享手中的控制權,多給孩子自己選擇的機會,讓他在承擔後果中提高能力,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出於這種理念,我們對不聽話的孩子可以這樣說:

寶貝,我知道現在已經不早了,但是你還沒有玩盡興,這確實讓人感到很遺憾(同理心)。不過,你還是需要快點去洗漱,然後上床睡覺(要求)。否則,明早懶床會導致上學遲到(理由)。如果遲到,你將錯過升旗儀式,還有可能受到老師的懲罰(後果),因此,我建議你不要這樣做。當然,這件事你可以自己做決定(權力分享)。

用初級、中級和高級來命名並不是說哪種更好,只是按照每種說法的複雜程度進行了簡單的劃分。每種方式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需要結合具體情況恰當使用。

孩子總是“不聽話”?你需要補充這幾個環節才有效

孩子不聽話是出於建構自我獨立意識的需要。在要求孩子時,補充好理由,消減好情緒,分出手中的控制權,在和諧的氛圍中溝通,既傳遞出自己的人生經驗,又妥善保護孩子的獨立精神,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