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不完美媽媽 讀書 飛慕課 2019-06-25

導讀:好脾氣常備看作“好教養”的一大表現,如果自己家裡的小孩容易愛發脾氣,哭鬧,很容易就被旁人指責為“熊孩子”,甚至連父母自己都會很焦慮:我家孩子脾氣這麼糟糕,我該怎麼辦?

預計閱讀:3分鐘


在飛慕課的後臺,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留言:

小飛老師你好,我家孩子我從小沒咋管,可是一直任性,如今六歲,脾氣壞,任性,請問還能改正嗎,好愁人,不知道怎麼辦了我,講理更不聽還摔東西!我是服了,難道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

我的孩子今年4歲,脾氣差,如果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扔東西,大哭,有時候帶他出去讓我很尷尬,我感到非常焦慮。

我家女兒就是從小被爺爺奶奶寵得脾氣很大,現在都快5歲了,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他減少發脾氣啊?

似乎家長對孩子發脾氣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持絕對否定和極力杜絕的態度。

那麼,孩子發脾氣真的是如此糟糕不堪的事嗎?

愛發脾氣的孩子就等於任性、頑劣、沒教養嗎?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如何看待孩子發脾氣這件事?

首先,我們來聊聊脾氣這件事兒。

發脾氣,事實上是人類一種正常的情感宣洩。情緒的產生,是一種本能反應,不受理智控制。情緒本身無分對錯,只有存在與否。

因此,原則上我們並不應該對所謂的“好脾氣”“壞脾氣”區別對待。

但是,為什麼有的人遇到事情就特別容易暴躁發怒,有的人卻往總能很好地掌控情緒,不輕易碰礁?為什麼與成人相比,小孩特別容易發脾氣?

這是因為,大腦中對人的生命行為、情緒、意識管控是由三個不同的“管家”指揮。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當我們接收到一個來自外界的信息或者刺激時,情感腦比理智腦往往先一步“行動”。

這就是為什麼你會經常遇到這種情景:

孩子不肯吃飯,變著法子哄著追著也沒法張開他的嘴巴,最後你實在忍無可忍,揍了他一頓。

一頓哭天搶地過後,你和孩子都平復下來,眼見他在你懷裡熟睡,你不禁疑問:

明明不吃飯就是個芝麻綠豆的小事,為什麼剛才我發這麼大的火?還要動手打他?

這是因為,情緒腦第一時間觸碰到“孩子不肯吃飯”這個信號的刺激,你的理智腦還沒開始反應過來,身體就被情緒腦控制了。

所以,我們常常感嘆要是有“後悔藥”該多好呀。爸媽一時間被生氣矇蔽,“腦子進水”做了衝動行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成人總是要對自己說“三思而後行”,控制“衝動的自己。”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而小孩子呢?不止“三思”,即使“四思”“五思”,可能也沒法讓自己像成人一樣理智過來。為什麼?

這是因為對三歲前的孩子而言,情緒腦佔主導,理智腦還處於發育階段,這兩個不平衡的“統治者”並非勢均力敵狀態,至少要到10歲左右,理智腦的發育才初步完成,並在青春期開始重塑。目前的研究認為,大腦理智系統中負責調節控制情緒的部分,要到25歲左右才算發育成熟。

所以,當孩子遇到一點小事就很容易發脾氣、生氣、哭,這不是因為他調皮,是真的沒有能力去控制自己。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錯誤做法,等同為孩子的怒氣“火上澆油”

雖然我們知道,孩子的情緒腦沒有完全發育好,父母不應該跟孩子去較真,但有時候孩子發起脾氣來撒潑打滾,真的很讓人頭疼,那麼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怎麼辦呢?

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情景,各位家長可以對號入座。

媽媽帶孩子到公園玩,路上遇到一輛很漂亮的棉花糖車。媽媽給孩子買了一支,但因為沒拿好,孩子吃了兩口就不小心把碩大的棉花糖掉地上了,於是哇哇大哭。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媽媽A:沒事寶貝,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咱們再買一個吧。

媽媽B:這點小事也要哭啊,這是你自己沒拿好哦,怪誰呢?

媽媽C: 寶貝,你看媽媽(做鬼臉逗孩子笑)...... / 寶貝 ,你看那邊有個超級有趣的小丑人,我們快過去摸摸它......

第一種場景,媽媽A為了安撫孩子,用再賣一支棉花糖的做法試圖讓孩子“止住悲傷”,但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有兩個:

一是孩子拿到了新的棉花糖也不依不饒,傷心大哭;

二是孩子不哭了,但接下來的時間裡情緒都有點沮喪,沒精打采。

其實,孩子的哭泣是想表達“我失去了棉花糖,我很難過”的內心信息。而媽媽A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情緒需要先安撫,而是把重點放在了“棉花糖掉了”這件事情上,認為簡單地用一物換一物的方法就能解決問題,實際則是忽視了孩子的控訴

第二種場景,媽媽B試圖讓孩子理解“要為自己的錯負責”的想法。那麼對不起,孩子在生氣的情況下根本不會去思考到底誰對誰錯的事。爸媽別忘了,人家還是寶寶呀,理智腦還沒發育好,此時此刻,你還試圖讓人家一邊生氣一邊思考人生?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第三種情景,也是很多爸媽都犯過的“小聰明”,用一些搞笑的行為或者其他事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以為孩子被其他事情吸引了就可以徹底忘掉剛才不愉快的事。

那麼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呢?

沒錯,孩子的確不哭了,也中了你的“圈套”。但被瞬間壓制下來的情緒是不會憑空消失掉的,等下一次再有任何一點風吹草動的刺激,會再次爆發,甚至比上一次更嚴重。

孩子發脾氣,鬧情緒,不能因為怕惹旁人笑話,或者嫌麻煩就用些小伎倆打發了事。

一旦負面情緒沒有得到合適的處理,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動怒,失控,發脾氣的頻率一次比一次高。

面對孩子的脾氣,父母應該怎麼做?

孩子的發脾氣行為不能粗暴去“控制”,更不能盲目地“忽視”,那麼父母們該怎麼做呢?

你可能會說,孩子的情緒宣洩不是正常的嗎?理智腦不是沒發育好嗎?那是不是意味著不管多管,就讓他發脾氣好了?

如果聽之任之,孩子最終會成為一個被情緒所控制的人,動不動就發怒,為人際交往帶來種種障礙之餘,還容易讓自己痛苦地沉溺在負面情緒中。

那麼有什麼方法呢?

在孩子發脾氣這個問題上,我們要做的,不是壓制,也不是批評,而是要考慮,怎樣做能夠既減少發脾氣的破壞性、同時又保護孩子的力量和勇氣。

孩子發脾氣,別馬上罵和抱,這三個方法最不科學

小飛老師曾經寫過很多孩子有脾氣該怎麼溝通的文章

有興趣的家長可以點擊鏈接跳轉查看哦!

猜你還想看

孩子越吼越不聽話,試試這5招,立馬省心多了

孩子總脾氣急,愛放棄?教你幾招有效的

小孩說不聽?這樣給孩子講故事,勝過100個好老師!


關注我,收穫更多育兒精華內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