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馬斯洛 早期教育 育兒 超級爸媽譚露Lucia 2019-03-17

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插畫師tanaring作品

有一天發現閨蜜的朋友圈簽名變了,自從當了麻麻後,她的個性簽名從“成為最好的自己”變成了“做一個了不起的媽媽”。

這個願望很多人都有,不好意思,我覺得她暴露了一點,她並不是“了不起的媽媽”,所以這個才成為了她的夢想。這感覺就好像是生日願望“天天快樂”一樣奢侈,因為世間沒有“完美”。

媽媽不是神,也會犯錯

拜託這世上哪有什麼完美?又不是“彈,彈,彈走魚尾紋”什麼的那麼好講。

生活裡常見這樣的事情:

1.媽媽不允許自己犯錯,犯錯就玩命補過。

媽媽們常常生活在狂躁和自我攻擊中:

“我就不信我治不好你愛打人的毛病。”

“我是個壞媽媽,剛才又吼了孩子,我不應該這樣凶地對他。”

“孩子,媽媽剛才不該打你,為了補償帶你去買玩具吧。”

2.家人不允許媽媽犯錯,犯錯就各種指責。

媽媽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倍感壓力:

“你又把孩子怎麼了?”

“你這樣怎麼教育孩子啊?怎麼當媽的,孩子會被寵壞的。”

“你看別人家孩子都……”

3.媽媽自認為完美,不允許孩子犯錯。

媽媽的眼睛無時不刻地盯著孩子,發現缺點,然後消滅它們:

“都2歲了還吃手,不準吃!”

“怎麼還尿褲子呢?你不是已經學會上廁所了嗎?”

“最近我的孩子沒事就撓撓頭,她怎麼了?是不是有了新的怪毛病?”

媽媽是人,不是神,怎麼會不犯錯呢?

請問誰這輩子沒犯過二,做點錯事那是多麼自然的事情。生活中正是有了“笑看人生”的逗B們,才能把悲劇講成個笑話,一本正經地犯錯,然後自我原諒。

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插畫師tanaring作品

帶孩子絕對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誰提供的精子,誰是另一半帶孩子的負責人;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婚姻家庭,父親佔有一半的股份;

從社會學角度來說,拜託,古人都說了:“子不教,父之過。”好嗎。

帶孩子真的需要爸爸和家人的支持和幫助。

請理解你的妻子,她工作壓力一點也不小;

請理解孩子的媽媽,她忘我地陷入母親的角色,學習改變,投入了身體和心靈;

請理解你的女兒,她有時就是一個長不大的孩子,需要一個不分對錯的擁抱。

爸爸們,請拿出父愛的寬容和厚重,請撐起家庭的這片天空。帶養和教育,你有著更重的責任!讓月亮賜給你力量吧,行使你的權利!誰生下來就會帶孩子呢?不會帶孩子不是藉口,學就好了嘛!帶孩子不難,比踢足球簡單多了。這可是你親生孩子!親老婆!你不管誰管呀!

深情地期盼家人們,多多關注媽媽們積極優異的一面。

帶動媽媽們離開消極領域,給她們一點積極的信號!肯定她們的付出,認可她們的努力,鼓勵她們的樂觀,勇敢,堅強……

真正的完美是陰陽相加,對錯相容,好壞結合。家人的關愛和理解就是最大的力量。

我,到底是誰?

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自從生了孩子,娜娜,露露,麗莎就變成了朵朵麻麻,豆豆媽,Lily mummy……

媽媽只是一個生活身份,我們還有其它的身份:女兒,妻子,員工,老闆……

然而當了媽的人,以為自己很充實,其實都被這一個身份佔據了全部!所以沒有了孩子的生活,生著,活了,卻少了鮮活的幸福感。

那種“苦著你的苦,樂著你的樂”的感覺,不應該套用在親子關係裡。“孩子是媽媽的唯一和全部”我說這句話有種毀滅的味道,一點不假,至少我後背有層汗毛豎起。“兩個人”成為“一個人”,這就意味著有一個人要消亡。這種聽起來很“偉大的愛”有了忘我的味道,這種忘我=看不見你,因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要麼滅了你,要麼毀了自己。

沒有自己的媽媽,在哪裡生存呢?寄生在孩子的精神世界裡,完成嬰兒般的共生,這也解釋了很多“好媽媽”卻不招孩子待見的親子現象。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給我描述的畫面:自由聯想時,我看見了一個軟體的寄生物,它佔據了我大半個身體,腐蝕了我的皮膚,黏在身上,吸著我的血,感覺很噁心,很痛苦,當我想撕開它的時候,我發現,它竟然是我的媽媽……那是我第一次看見她如此驚恐地面對“好媽媽”,也理解了她平日對待她母親的態度。

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插畫師tanaring作品

“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地站在那裡”。這是科胡特對健康自我的一個說法,而這個核心的自我,就是來自於孩子對父母的內化。

當撤離了在孩子身上全部的投注時,驚奇地發現,孩子更能實現自我,當媽媽分清楚“我”,就真的讓孩子成為了“你”,她體驗那個自我價值感超好的“自己”,因為媽媽可以獨立。

沒有好的自己,談何成為一個“完美的媽媽”?那是佔據生命很小的一個角色,而自己卻當成全部在活著。

若沒有好的自己,就只剩殘缺的角色。找回自己,成為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一切。

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是成為自己。

我不拒絕別人叫我“糖糖媽媽”,那是我的一個身份,我還會驕傲地告訴別人,“我叫Lucia,你也可以叫我露露。”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馬斯洛稱:人有五個層次的心理需要,飲食與性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什麼是自己,我們又怎樣可以成為自己?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所謂自我實現的需要,也就是成為自己。

親,取下“完美媽媽”的緊箍咒!

插畫師tanaring作品

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暫時的困境。

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將最終導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體驗代表了人的這種最佳狀態。

我是誰?我此刻的感受什麼?我想去做點什麼?我做什麼能快樂?我做什麼能有價值感的高峰體驗?

每天,都被自己的快樂逗笑;都在善良中舞動自己的身體;照鏡子時看到的是那個鮮活的我自己;被自己的使命感和夢想喚醒那些沉睡的細胞……

去體驗那個神奇的自己!她有無窮的力量。

再回看那個“帶孩子的媽媽”,真是一個小小的角色,早已經掌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