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我兒子的異常行為問題越來越嚴重了,該怎麼辦呢?”一對父母焦急的向專家諮詢。

專家的回答卻讓他們驚愕:“這全都是你們一手造成的結果!”

原來,他們的孩子去年被診斷為孤獨症後,夫妻兩人覺得心存愧疚,回家之後對孩子百般照顧,只要孩子高興就無原則的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發脾氣,總是想方設法的討孩子歡心。

可是,沒想到,孩子非但沒有領情,反而變本加厲,脾氣越來越大,動不動就大哭大鬧,甚至打人。

我們說,孤獨症孩子的認知障礙、自我意識障礙以及情感情緒障礙等問題導致了行為異常,這些行為不符合家庭和社會規範,甚至與社會規則格格不入,因而受到了其他社會群體的排斥。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這些孩子的異常進行為分為兩類:

  1. 與生俱來的源於生理原因的異常行為,如刻板動作、狹隘偏好、重複語言、注意力分散、目光怪異。
  2. 後天掌握的認知和控制不足引起的問題行為,如拿東西不給錢、沒有徵求別人同意亂拿東西等。

這些行為讓孩子們顯得與眾不同,怪異而讓人反感,同時讓其他人難以接受從而疏遠他們。

那麼,孤獨症孩子的行為問題有沒有挽救的可能呢?對於父母來說,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不良行為,塑造良好的行為,從而適應未來的社會化要求呢?

如何正確認識孩子的行為問題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孩子行為問題的矯正和塑造從沒有間斷過。而孤獨症孩子因其特有的社會性發展障礙,導致其心理能力比普通人更接近於動物。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也就是說,他們處於自然的本我狀態更多一些,而社會性行為則要少得多。

當我們看到動物表演的時候,驚歎它們會按照人的指令做出高難度的動作。其實,馴獸師掌控動物的就是強化物,在表演過程中,總是需要不斷的將其喜歡的食物獎勵給表現好的動物。有時還會以撫摸和擁抱來作為獎勵,而動物也能感受到這份鼓勵從而加倍的賣力表演。

同理,孤獨症孩子的程度再差也會比動物高級,應用強化物的方式肯定也是可以重塑孩子的社會化行為,這就是行為訓練的邏輯基礎。

對於改善孤獨症孩子的行為問題,很多父母的矯正方法就是“懲罰”,甚至有些家長出現錯用、濫用的情況。

那麼, 靠懲罰能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嗎?如果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真的無法絕對的杜絕這個現象,又該如何科學而有效的使用呢?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下面是應用懲罰的七大原則:

  1. 但凡有其他的方式處理,請堅決避免使用懲罰來對待犯錯的孩子。
  2. 即便使用懲罰的方式也要讓孩子知道為什麼會被罰,否則就是無效。
  3. 不能遇到點問題就採用懲罰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沒重點就沒效果。
  4. 懲罰要及時才能起到效果,讓孩子理解行為與受罰間的因果關係。
  5. 家長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注意懲罰的安全性和理智問題。
  6. 注意懲罰後的情緒疏導與心理安慰,避免影響親子關係。
  7. 當孩子擁有自我意識和自尊心的時候,避免使用懲罰。

古人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怎樣讓孩子的行為有“方”有“圓”是一個挑戰父母腦洞的大問題。

及時強化巧用獎勵助孩子進步

有句話說:“好孩子都是鼓勵出來的!”

表揚和鼓勵是人進步的動力,這個理論不僅適用於普通孩子,對孤獨症的孩子更是如此,並且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表揚有著更強烈的渴望。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我們都知道,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以幫助孤獨症孩子改善行為問題,培養良好的行為。而行為訓練的兩大任務就是:

  1. 塑造、激勵和保持良好的行為。
  2. 消除、減少和改變不良的行為。

在實際生活和訓練中,只要孩子出現一個好的行為,家長就要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幫助孩子建立牢固的因果關係。只要及時抓住孩子表現好的瞬間,給予適當的鼓勵,孩子的行為問題就會消失。

例如,當孩子忽然有一天主動的走到飯桌前開始自己吃飯的時候,家長一定要第一時間給予鼓勵和表揚,這個時候可以不需要物質的強化物,不一定要給孩子好吃的,而只是口頭表揚,或給予未來孩子的一個希望作為獎勵,如週末可以去動物園玩。

這就是延遲滿足的應用,是否能夠延遲滿足和時間的長短是一個人社會化水平高低的反應,隨著孩子的社會性發展,強化的時間可以逐漸延長。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強化造成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父母抱怨孩子的一些問題行為,例如哭鬧、不聽話、故意損壞物品、攻擊他人以及磨磨蹭蹭等等,並且這些問題長期存在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

其實,孩子的這些問題和表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家長“錯誤強化”的結果。

例如,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時候,經常聽到家長這樣說:“別哭了,不哭的話就給你好吃的東西!”孩子聽到了之後馬上不哭了,便得到了媽媽給的好吃的東西。於是,孩子懂得了哭可以更容易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就強化和鼓勵了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因為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是通過獎勵來促使他不哭的,卻反而成了孩子發脾氣的根源。

而家長也有很充分的理由:“不給孩子的話,孩子就一直哭鬧,沒辦法啊!”其實,這是孩子和父母的一場對峙,孩子利用哭鬧等到了最後的勝利,媽媽妥協了,孩子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父母則徹底的輸給了孩子。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說父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專家建議:“父母在與孩子的心理對抗中必須堅持,要等到孩子不再哭鬧之後再給孩子獎勵,要讓孩子明白,哭鬧不是得到水果的辦法,需要安靜下來才是正確的,這個模式必須要給孩子建立起來。”

很多時候,父母看到孩子一些問題行為的時候,總是過於著急。如孩子做事情慢、不會穿衣服、忘記自己的東西等,往往這個時候父母會自己動手幫助孩子趕緊把事情做完,為了趕場,為了完成一些過程性的東西。

然而,這樣的舉動卻強化了孩子的問題行為,正確的方式應該是讓孩子承受這些行為的自然後果。如果父母不讓孩子知道這些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後果,那麼孩子就永遠也不知道應該改變。

如何有效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孤獨症孩子存在許多的行為問題,有些是危害自身的,有些是危害他人,還有些是危害環境,每個孩子的表現各異,程度也有所不同。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家長需要注意按照輕重緩急進行區分,並確定具體的行為改進目標。對於危害環境和他人的行為以及危害自身的行為都是優先改善,例如打人、咬人等具體的攻擊性行為。

我們說,孩子好的行為既然是可以強化的,那麼壞的行為應該也是可以削弱的。如果我們想改掉孩子的一個問題行為,當這個行為出現的時候就一定要忽略,而且每次都要忽略。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忽略呢?這裡提供兩點建議:

  • 當孩子出現這個行為的時候,不再給予增強和鼓勵,那麼行為就會被削弱;
  • 這個行為是孩子想引起他人關注,如果沒有得到關注,行為就會被削弱;

而特別提醒父母們注意的是,當問題行為被削弱的同時,孩子出現了好的行為,那麼一定要及時給予獎勵。

父母:“感覺康復訓練就好像在訓練動物”專家:“不要低估孩子”

例如,孩子沒有洗手就想上桌吃飯,被媽媽阻止後鬧情緒,媽媽沒有理會,於是自己前去洗洗手了,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做的就是採用非常高調的表揚,甚至可以給孩子拿一塊他很喜歡吃的東西放入嘴裡,作為孩子飯前先洗手的獎勵。

當然,如果我們希望讓孩子改掉一個問題行為的時候,必須連續做到忽略,不能有時候忽略,有時候又沒有忽略,更不能父母忽略,而老人不忽略,全家人的做法和態度必須一致。

最後,我們說有必要讓孩子知道我們要消除的問題行為是什麼,而父母又鼓勵什麼樣的行為,並且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出好的行為會得到獎勵,從而建立好行為與獎勵之間的聯繫。當然,如果孩子的不良行為剛剛出現,那麼消除是比較容易的,如果行為本身已經很長時間,則需要更多的堅持和更久的時間才能消除,這一點父母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您的孩子存在行為問題嗎?您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歡迎留言發表您的見解,關注大賽爸爸說,在育兒的路上與您同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