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孩子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發脾氣,孩子之所以喜歡發脾氣,逃不過這三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腦容易被上腦劫持。

人的下腦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飯、睡覺、起居生活以及恐懼等等。

人的上腦要更高級,上腦通常控制我們的思考、記憶、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人類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大腦擁有不同的功能,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調出上腦,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大腦的本能會佔據上風,劫持上腦。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發脾氣。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喪。

很多時候,成長道路上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進入2歲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嘗試,但是能力往往有限,總是不能順利完成,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她做不到,感到沮喪,並不是孩子故意哭鬧。

原因三,面對情緒孩子不會表達。

你2歲的女兒突然在你的後背狠狠的打了幾下,你感到很生氣,但是孩子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等得時間太長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理智的說:因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媽媽我現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不會動手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表達心中的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是表現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罵還是冷暴力,都是父母採取的一種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採取這些方式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義。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孩子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發脾氣,孩子之所以喜歡發脾氣,逃不過這三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腦容易被上腦劫持。

人的下腦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飯、睡覺、起居生活以及恐懼等等。

人的上腦要更高級,上腦通常控制我們的思考、記憶、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人類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大腦擁有不同的功能,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調出上腦,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大腦的本能會佔據上風,劫持上腦。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發脾氣。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喪。

很多時候,成長道路上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進入2歲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嘗試,但是能力往往有限,總是不能順利完成,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她做不到,感到沮喪,並不是孩子故意哭鬧。

原因三,面對情緒孩子不會表達。

你2歲的女兒突然在你的後背狠狠的打了幾下,你感到很生氣,但是孩子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等得時間太長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理智的說:因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媽媽我現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不會動手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表達心中的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是表現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罵還是冷暴力,都是父母採取的一種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採取這些方式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義。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被誤解的“管教”更在於“教”

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管教有兩個目標,一個短期目標,一個長遠的目的。

短期的目標在於約束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免失控。長期目標在於培養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也就是讓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幫助。

短期目標是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目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著出色人際關係以及有著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爾·西格爾提出:孩子任何一次發脾氣,都是培養孩子學習自控力和人際交往的好時機。

因為只有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終極目標。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孩子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發脾氣,孩子之所以喜歡發脾氣,逃不過這三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腦容易被上腦劫持。

人的下腦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飯、睡覺、起居生活以及恐懼等等。

人的上腦要更高級,上腦通常控制我們的思考、記憶、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人類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大腦擁有不同的功能,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調出上腦,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大腦的本能會佔據上風,劫持上腦。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發脾氣。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喪。

很多時候,成長道路上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進入2歲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嘗試,但是能力往往有限,總是不能順利完成,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她做不到,感到沮喪,並不是孩子故意哭鬧。

原因三,面對情緒孩子不會表達。

你2歲的女兒突然在你的後背狠狠的打了幾下,你感到很生氣,但是孩子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等得時間太長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理智的說:因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媽媽我現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不會動手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表達心中的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是表現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罵還是冷暴力,都是父母採取的一種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採取這些方式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義。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被誤解的“管教”更在於“教”

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管教有兩個目標,一個短期目標,一個長遠的目的。

短期的目標在於約束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免失控。長期目標在於培養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也就是讓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幫助。

短期目標是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目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著出色人際關係以及有著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爾·西格爾提出:孩子任何一次發脾氣,都是培養孩子學習自控力和人際交往的好時機。

因為只有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終極目標。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如何通過管教讓孩子學會自控

我們說管教不能使用暴力,更不能用冷暴力,因為這些都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想要孩子通過管教達到終極目標,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讓孩子平靜下來;第二步,讓孩子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第三步,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讓孩子平靜下來。

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之所以吼叫,目的就是想要阻止孩子的哭鬧聲,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激活大腦中的理杏仁,這是負責大腦中接受危險信號的,一旦感受到威脅,下腦中的理杏仁開始活躍,併發出警告,致使孩子哭鬧越發厲害。

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在父母開口時應該遵循下面三個原則。

1. 關掉頭腦中的鯊魚聲音

什麼是鯊魚聲音,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指出,鯊魚聲音就是指父母根據孩子日常的表現,先入為主的對孩子做出的判斷。因為鯊魚聲音在我們腦海中的迴響,會影響到父母的心情。

比如孩子這次沒考好,因為以前幾次都是相同的粗心原因,這次父母先入為主就會認為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導致的。

2. 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我們常說不要只看孩子的行為,多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是錯誤的,但是他的目的以及出發的願望都是很好的。

比如2歲孩子哭鬧不止,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自己積木老是堆不好,為了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準確的反饋,父母應該多問自己為什麼?

3. 想想怎麼做

父母不同的語調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同的行為。比如3歲的孩子還沒有爬上他的座位。同一種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說法。

  • 怒目圓睜,大聲憤怒的說“上去。”
  • 咬緊牙關,激動的說“上去。”
  • 面不放鬆,聲音溫和的說“上去。”
  • 表情滑稽,語調傻氣的說“上去”

同一句話,不同的語調,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當父母做好了準備,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平靜。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孩子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發脾氣,孩子之所以喜歡發脾氣,逃不過這三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腦容易被上腦劫持。

人的下腦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飯、睡覺、起居生活以及恐懼等等。

人的上腦要更高級,上腦通常控制我們的思考、記憶、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人類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大腦擁有不同的功能,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調出上腦,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大腦的本能會佔據上風,劫持上腦。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發脾氣。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喪。

很多時候,成長道路上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進入2歲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嘗試,但是能力往往有限,總是不能順利完成,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她做不到,感到沮喪,並不是孩子故意哭鬧。

原因三,面對情緒孩子不會表達。

你2歲的女兒突然在你的後背狠狠的打了幾下,你感到很生氣,但是孩子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等得時間太長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理智的說:因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媽媽我現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不會動手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表達心中的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是表現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罵還是冷暴力,都是父母採取的一種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採取這些方式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義。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被誤解的“管教”更在於“教”

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管教有兩個目標,一個短期目標,一個長遠的目的。

短期的目標在於約束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免失控。長期目標在於培養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也就是讓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幫助。

短期目標是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目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著出色人際關係以及有著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爾·西格爾提出:孩子任何一次發脾氣,都是培養孩子學習自控力和人際交往的好時機。

因為只有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終極目標。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如何通過管教讓孩子學會自控

我們說管教不能使用暴力,更不能用冷暴力,因為這些都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想要孩子通過管教達到終極目標,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讓孩子平靜下來;第二步,讓孩子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第三步,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讓孩子平靜下來。

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之所以吼叫,目的就是想要阻止孩子的哭鬧聲,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激活大腦中的理杏仁,這是負責大腦中接受危險信號的,一旦感受到威脅,下腦中的理杏仁開始活躍,併發出警告,致使孩子哭鬧越發厲害。

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在父母開口時應該遵循下面三個原則。

1. 關掉頭腦中的鯊魚聲音

什麼是鯊魚聲音,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指出,鯊魚聲音就是指父母根據孩子日常的表現,先入為主的對孩子做出的判斷。因為鯊魚聲音在我們腦海中的迴響,會影響到父母的心情。

比如孩子這次沒考好,因為以前幾次都是相同的粗心原因,這次父母先入為主就會認為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導致的。

2. 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我們常說不要只看孩子的行為,多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是錯誤的,但是他的目的以及出發的願望都是很好的。

比如2歲孩子哭鬧不止,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自己積木老是堆不好,為了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準確的反饋,父母應該多問自己為什麼?

3. 想想怎麼做

父母不同的語調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同的行為。比如3歲的孩子還沒有爬上他的座位。同一種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說法。

  • 怒目圓睜,大聲憤怒的說“上去。”
  • 咬緊牙關,激動的說“上去。”
  • 面不放鬆,聲音溫和的說“上去。”
  • 表情滑稽,語調傻氣的說“上去”

同一句話,不同的語調,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當父母做好了準備,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平靜。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讓孩子平靜的具體做法

給予孩子愛撫,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當我們感覺到有人以關愛的方式進行碰觸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釋然愉快的激素,比如(催產素),這個時候因為發脾氣引起的大腦皮質醇就會慢慢減退。

演員小陶虹上《@所有人》節目的時候,說了自己吼女兒的經歷,快出門了,女兒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她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孩子呆若木雞的站在那裡,她立馬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第二次,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沒有批評,只是走過去抱住了女兒。

這時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擁抱的動作,讓孩子瞬間放鬆了下來。

蹲下和孩子說話,保持自己的眼光實現比孩子更低。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給孩子傳遞安全感,告訴孩子我不會傷害你。

二、讓孩子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

1. 認同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應該認同孩子的情緒。表現在語言上應該是對孩子情緒的肯定。比如我們說:因為玩具丟了,你很難過對不對。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說:我們再買一個新的,沒有什麼大不了別哭了。對於孩子的來說父母對自己情緒是持否定態度。

認同孩子的情緒有兩個作用,作用一,幫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可以幫助孩子平復自主神經系統和激動的情緒;第二個作用,幫助孩子認識到這種情緒。

2.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先聽孩子說

學會傾聽目的是為了我們理解孩子抱怨或者發脾氣之後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當孩子發脾氣或抱怨的時候去和他們講道理。比如孩子在向我們抱怨,哥哥是怎樣來捉弄她的。

父母應該傾聽,最好不要有以下行為:

  • 不要打斷孩子的陳述;
  • 不要試圖去講道理;
  • 不要進行說教;
  • 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

3. 反射你所聽到的,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反射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聽到內容的反射;第二層,這些內容背後情緒的反射。

傾聽結束之後,把我們聽到的內容反饋回去,這個時候要把孩子背後的情緒同樣反饋給孩子,比如因為他的捉弄,讓你很難過,你現在是不是很傷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情緒。理解此刻的情緒。

三、反覆練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通過傾聽、認同、反射,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如何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只有一種方法,持續、反覆的去練習。

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指出,人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作用,如果經常使用下腦,那麼下腦在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更容易被調出。但是如果我們更多的使用上腦,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掌控理智的上腦就會代替下腦。

"

週末和朋友去逛街,在商場裡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哭鬧這向媽媽要求進淘氣堡玩,媽媽是一臉疲憊,對孩子說:已經玩了一天了,現在該回家了。

結果孩子開始哭鬧,剛開始哼唧,過了一會就開始嗷嗷大哭。媽媽轉身邊講道理邊哄,孩子哭聲音越來越大,朋友說了一句:怎麼越哄越來勁了。

這個時候媽媽已經失去了耐心,起身,轉身就走了。孩子看到媽媽大步離去,開始邊哭邊追。哭的上氣不接下氣。這個時候朋友又補了一句:這要是我,早就上手揍了,小的時候講道理聽不懂,該揍的時候還是要揍。

面對孩子哭鬧、撒潑、滿地打滾怎麼辦?媽媽們通常的做法是講道理,進行安撫;不管不顧;直接上手揍。

有時候同時用了這3種方法依舊是效果甚微。為人父母,我們都想做個好父母,但是一旦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的時候,很多父母的應激反應就是吼叫、打罵或者冷暴力。

但是你可知道孩子為什麼容易發脾氣哭鬧嗎?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孩子喜歡發脾氣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

作為父母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年齡越小,越容易發脾氣,孩子之所以喜歡發脾氣,逃不過這三個原因。

原因一,孩子的下腦容易被上腦劫持。

人的下腦是控制人身上的原始本能的,比如吃飯、睡覺、起居生活以及恐懼等等。

人的上腦要更高級,上腦通常控制我們的思考、記憶、控制力以及理性的部分。

在《去情緒化管教》這本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指出,人類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大腦擁有不同的功能,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學會如何理性調出上腦,所以一旦遇到問題,孩子大腦的本能會佔據上風,劫持上腦。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都缺乏理智,容易發脾氣。

原因二,做不到的沮喪。

很多時候,成長道路上的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們做不到,能力有限。

比如孩子進入2歲的叛逆期,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脾氣,因為孩子擁有了自我意識,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親手去嘗試,但是能力往往有限,總是不能順利完成,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因為她做不到,感到沮喪,並不是孩子故意哭鬧。

原因三,面對情緒孩子不會表達。

你2歲的女兒突然在你的後背狠狠的打了幾下,你感到很生氣,但是孩子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這個時候可能是因為孩子等得時間太長了。但是我們不能要求一個2歲的孩子理智的說:因為我等得太久了,不想再等待了,所以媽媽我現在忍不住要打一下你。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意識,就不會動手了。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會表達心中的情緒,而哭鬧、發脾氣就是表現形式。

不管是吼叫、打罵還是冷暴力,都是父母採取的一種管教方式,但是很多父母在採取這些方式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管教的真正含義。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被誤解的“管教”更在於“教”

在《去情緒化管教》一書中,作者丹尼爾·西格爾提到管教有兩個目標,一個短期目標,一個長遠的目的。

短期的目標在於約束孩子的負面情緒,以免失控。長期目標在於培養自控力和道德判斷能力,也就是讓孩子掌握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而不需要成人的幫助。

短期目標是解決孩子的負面情緒,長期目標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著出色人際關係以及有著高度自控力的人。

丹尼爾·西格爾提出:孩子任何一次發脾氣,都是培養孩子學習自控力和人際交往的好時機。

因為只有父母正確的管教方式,才能使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的情緒;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

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擁有掌控力,正是管教的終極目標。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如何通過管教讓孩子學會自控

我們說管教不能使用暴力,更不能用冷暴力,因為這些都不能達到管教的目的。想要孩子通過管教達到終極目標,只需要三步。第一步:讓孩子平靜下來;第二步,讓孩子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第三步,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一,讓孩子平靜下來。

面對孩子哭鬧,父母之所以吼叫,目的就是想要阻止孩子的哭鬧聲,但是這樣的做法只會激活大腦中的理杏仁,這是負責大腦中接受危險信號的,一旦感受到威脅,下腦中的理杏仁開始活躍,併發出警告,致使孩子哭鬧越發厲害。

想讓孩子安靜下來,在父母開口時應該遵循下面三個原則。

1. 關掉頭腦中的鯊魚聲音

什麼是鯊魚聲音,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指出,鯊魚聲音就是指父母根據孩子日常的表現,先入為主的對孩子做出的判斷。因為鯊魚聲音在我們腦海中的迴響,會影響到父母的心情。

比如孩子這次沒考好,因為以前幾次都是相同的粗心原因,這次父母先入為主就會認為一定是孩子的問題導致的。

2. 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我們常說不要只看孩子的行為,多去探究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看起來是錯誤的,但是他的目的以及出發的願望都是很好的。

比如2歲孩子哭鬧不止,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自己積木老是堆不好,為了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準確的反饋,父母應該多問自己為什麼?

3. 想想怎麼做

父母不同的語調可能會導致孩子不同的行為。比如3歲的孩子還沒有爬上他的座位。同一種內容可以用幾種不同的說法。

  • 怒目圓睜,大聲憤怒的說“上去。”
  • 咬緊牙關,激動的說“上去。”
  • 面不放鬆,聲音溫和的說“上去。”
  • 表情滑稽,語調傻氣的說“上去”

同一句話,不同的語調,孩子的反應也會不同。

當父母做好了準備,才能夠讓孩子變得更平靜。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讓孩子平靜的具體做法

給予孩子愛撫,可以緩和孩子的情緒。當我們感覺到有人以關愛的方式進行碰觸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分泌出釋然愉快的激素,比如(催產素),這個時候因為發脾氣引起的大腦皮質醇就會慢慢減退。

演員小陶虹上《@所有人》節目的時候,說了自己吼女兒的經歷,快出門了,女兒不小心把牛奶打翻,她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孩子呆若木雞的站在那裡,她立馬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第二次,孩子又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她沒有批評,只是走過去抱住了女兒。

這時女兒哇的一聲哭了出來。

正是因為這個擁抱的動作,讓孩子瞬間放鬆了下來。

蹲下和孩子說話,保持自己的眼光實現比孩子更低。這樣做的目的是在給孩子傳遞安全感,告訴孩子我不會傷害你。

二、讓孩子認識並理解自己的情緒

1. 認同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應該認同孩子的情緒。表現在語言上應該是對孩子情緒的肯定。比如我們說:因為玩具丟了,你很難過對不對。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說:我們再買一個新的,沒有什麼大不了別哭了。對於孩子的來說父母對自己情緒是持否定態度。

認同孩子的情緒有兩個作用,作用一,幫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可以幫助孩子平復自主神經系統和激動的情緒;第二個作用,幫助孩子認識到這種情緒。

2. 不要和孩子講道理,先聽孩子說

學會傾聽目的是為了我們理解孩子抱怨或者發脾氣之後的感受和情緒,而不是當孩子發脾氣或抱怨的時候去和他們講道理。比如孩子在向我們抱怨,哥哥是怎樣來捉弄她的。

父母應該傾聽,最好不要有以下行為:

  • 不要打斷孩子的陳述;
  • 不要試圖去講道理;
  • 不要進行說教;
  • 不要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做。

3. 反射你所聽到的,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反射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聽到內容的反射;第二層,這些內容背後情緒的反射。

傾聽結束之後,把我們聽到的內容反饋回去,這個時候要把孩子背後的情緒同樣反饋給孩子,比如因為他的捉弄,讓你很難過,你現在是不是很傷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內心的情緒。理解此刻的情緒。

三、反覆練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通過傾聽、認同、反射,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那孩子如何才能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只有一種方法,持續、反覆的去練習。

丹尼爾·西格爾博士指出,人的大腦是複合的,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作用,如果經常使用下腦,那麼下腦在面對突發狀況的時候更容易被調出。但是如果我們更多的使用上腦,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掌控理智的上腦就會代替下腦。

孩子撒潑打滾哭鬧不止,別怕!這是教會孩子自控力的好時機

所以,孩子的每一次發脾氣都是難得的管教時機,只有父母正確的去引導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自控力的人,請珍惜每一次管教時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