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不完美媽媽 玩具 幼兒園 敏感期 糖果媽媽 2019-07-14

本文原創,版權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家孩子就像護食的小雞,把自己的玩具看得死死的,絕對不允許其他小朋友碰,有時真是超尷尬。”

“我女兒進入幼兒園後經常形單影隻,有時候可能也想和別人玩,但也只是笑笑不吭聲,有時看著她真著急。”

“因為我兒子最近的暴力行為,不是啃就是咬別的小朋友,老師已經找家長好幾次了,從幼兒園開始就要請家長了,這要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有關孩子的問題,在大人那裡永遠是大問題,而且常常無解。如果孩子不愛分享,暴躁易怒,在幼兒園甚至小學都沒有好朋友,很多家長都會把責任歸咎於孩子身上,認為是孩子不善於社交。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可是孩子天生就是一張白紙,他耳濡目染最多的還是家長的言行,所以,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時,家長不妨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了困擾。

下面就孩子沒朋友這件事,分別從三種情況進行分析,並提出解決方案,希望對家長有所啟發。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NO1.不愛分享,可能因家長曾強制其分享

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家孩子很小的時候很“大方”,玩具總是拿出來和大家一起玩。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段,孩子好像一夜之間就長心眼了,說什麼也不讓別人碰他的玩具,生怕被拿走了。其實大家也就是相互分享,交換玩具而已,不知道孩子為什麼會防備之心如此重。

原因分析:

在孩子兩歲左右開始萌發物權意識,在此之前他對“你的”、“我的”、“他的”、“共有的”沒概念,所以別人搶走他的玩具也沒有反抗的意識。但如今不同了,孩子開始意識到個體的所有權和分配權,並強烈主張這種權利。

分享的前提是交換和快樂,但是有的家長卻強制孩子進行分享,並沒有徵得孩子的同意。孩子的物權意識受到了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他們會主動關閉“分享”的大門,而是自己“獨享其成”。

還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物品,隨意將娃的玩具送人或丟棄,沒有經過允許就這樣去做了,孩子也會變得敏感起來,下一次,不要指望他再能熱情大方地和小朋友們分享了。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解決方案:

a.尊重孩子的物權意識,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品,給予孩子保護物權的專屬空間;

b.訓練孩子的交換意識,讓其認識到分享的快樂;

c.不強制孩子分享物品,分享前要徵求孩子的同意,如果他反對不要強制執行;

d.不要和小朋友搞“雙標”,不隨便拿他人的物品,借用之前要徵得同意;

e.懂得借與還,借與偷等的區別,掌握輪換方法,遵守規則;

f.家長要教會孩子基本的社交禮儀,比如學會禮貌用語,知曉稱呼等,這樣的孩子也更受歡迎。

小結:分享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玩耍的權利,也是日後培養孩子互惠意識、合作精神的一種方法,更是增進小朋友友誼的方式。如果你的孩子過於孤單,那就先從能主動分享玩具,掌握社交禮儀開始吧。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NO2.不愛說話,父母或許就是“悶葫蘆”

從出生到三歲,是孩子的語言發展敏感期,很多孩子從牙牙學語開始,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話癆”。可是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孩子變得沉默寡言,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很少聽到他們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出來,也許是害羞,有時也被人誤解為“不解風情”,但其實不是孩子心裡不明白,而只是不表達罷了。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原因分析:

孩子為什麼不愛說話?三點原因和父母有關,需反思。

a.家長本身就很悶,性格沉悶,不善言辭,也不想著改變,親子間的語言溝通很少。最為孩子最親近的人,如果父母給予的語言刺激不夠,會導致孩子語言發育遲緩,嚴重的還會出現迴避型社交障礙。

b.父母過於嚴苛的教育,讓孩子在家中就不太敢說話,總是害怕被批評和指責。到了外面這種情況更嚴重,孩子因缺乏自信而閉口不言,有時即使是課堂回答問題也不願舉手。這樣的孩子已經適應了在權威型父母的影子下生活,因此對其他小朋友也很難表現出熱情。

c.包辦型家長讓孩子失去了開口的機會。為什麼這樣說呢?你看,孩子有問題了,比如鞋帶沒繫上,還沒等孩子開口描述呢,家長趕緊湊過去給繫好了。怕孩子冷了、餓了、甚至無聊了,送孩子去參加個夏令營趕上搬家了。父母為孩子想好了一切,規劃好了一切,結果卻讓娃沒有了開口說話的機會,變成了一個“啞巴”。

解決方案:

a.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最好每日留出專門的時間來和孩子談談學校的事情、同學間的相處細節等,讓孩子談感受,聊想法;

b.教會孩子認識情緒,這點對於小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就可以就情緒這一話題來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比如和孩子說“你這個髮型真好看,媽媽看了好喜歡”,“這本書已經賣沒了,今天白跑一趟,你可能會很失望吧”;

c.善意的表達拉近彼此的關係。有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和小朋友交往,而是不知道如何開始,他肯定有喜歡的小朋友。家長可以示範給孩子看如何善意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比如說“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小結: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也是人類區別與其他動物的重要特徵。如果孩子交往不利,家長要多觀察,看是否是因為娃“不會說”而導致的不合群,沒朋友的現象。有則改進,無則加勉。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NO3.愛攻擊的小孩,多半是缺乏同理心

很多孩子被別人冠以“熊孩子”的稱呼,其實有的娃未必是這樣。比如當你抱著一堆文件走過孩子跑過來撞散了,他可能會當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就跑掉了。彆氣憤,這還真不一定就是他在逃避責任,而是他根本就不認為這是他的錯,反倒是你為什麼要在這個時間出現在操場上讓他撞呢?是你的錯無疑了。

原因分析:

很多攻擊性很強的孩子,其實多半是缺乏同理心造成的。

國外育兒專家曾表示:男孩在8歲前,女孩在6歲前都是沒有“同理心”這個概念的——他們不會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因為他大腦中能夠考慮你的感受的那部分還沒有發育而已。

而對於家長而言,當孩子受到“欺負”不問青紅皁白一味主張打回去,也是造成孩子攻擊性強的內因之一。

家長這幾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孤獨,不要輕易的去責備孩子

解決方案:

a.在孩子還未形成同理心之前,不要輕易呵斥或者強制孩子道歉,那隻會激起孩子更大的反抗。

b.當孩子衝動,有打人的傾向,或者已經出手打人,家長要及時拉開孩子,讓其現在一旁冷靜下來;

c.反思後引導孩子向被打者道歉,如果孩子很拗,一時轉不過彎來,家長可代替孩子先行道歉;

d.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在平時生活中爸爸可與他進行角力,進行身體接觸,讓孩子感受到比自己強大的人“欺負”自己是怎樣的感受,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別人,並停止攻擊行為。

小結:愛打人的孩子肯定是不受歡迎的,不過這個也是分時段的,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精力釋放,幫娃順利度過這段特殊的時期,直到他具備了同理性,能較為理性地看待自己和夥伴的交往為止。

以上,你學會了嗎?

我是糖果媽媽,是一名高級育嬰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任何問題都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