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不完美媽媽 睡眠 小別離 西格瑪在路上 2019-09-17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你可以看到,在這次溝通中,我是直接表達我的困境和感受的。開放性溝通的要求就是用清晰、易懂、且直擊要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給孩子提要求。改變的決定權在孩子這裡,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醒我們,詞語“我想要”往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溝通時不要認為說出“我想要”就是在說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說“我想要你自己睡覺”,這看起來是在說“我想要”,但並不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限定孩子的行為。“我想去洗衣服,不能陪你睡覺”表達的才是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讓孩子站在協助者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提供幫助。孩子最終決定“選擇這樣做”與接受“應該這樣做”的感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及時鼓勵,表達感謝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你可以看到,在這次溝通中,我是直接表達我的困境和感受的。開放性溝通的要求就是用清晰、易懂、且直擊要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給孩子提要求。改變的決定權在孩子這裡,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醒我們,詞語“我想要”往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溝通時不要認為說出“我想要”就是在說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說“我想要你自己睡覺”,這看起來是在說“我想要”,但並不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限定孩子的行為。“我想去洗衣服,不能陪你睡覺”表達的才是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讓孩子站在協助者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提供幫助。孩子最終決定“選擇這樣做”與接受“應該這樣做”的感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及時鼓勵,表達感謝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真誠地跟他道謝:“因為我昨天晚不用陪你睡覺,我有了更多時間做作業,我沒有熬夜就完成了作業,晚上我也睡得很好,今天精神特別棒!”他聽了之後十分得意,這讓他感覺他做了一件給我很大幫助的事情,他很了不起。

給予孩子鼓勵,要善用描述性讚揚的話語。我並沒有給孩子說“你真棒”、“你很厲害”,因為這些話並不能讓他真的有這種感覺。相反的,當我把我的感受描述出來,描述越具體,他就會感受到越多的信心。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你可以看到,在這次溝通中,我是直接表達我的困境和感受的。開放性溝通的要求就是用清晰、易懂、且直擊要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給孩子提要求。改變的決定權在孩子這裡,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醒我們,詞語“我想要”往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溝通時不要認為說出“我想要”就是在說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說“我想要你自己睡覺”,這看起來是在說“我想要”,但並不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限定孩子的行為。“我想去洗衣服,不能陪你睡覺”表達的才是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讓孩子站在協助者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提供幫助。孩子最終決定“選擇這樣做”與接受“應該這樣做”的感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及時鼓勵,表達感謝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真誠地跟他道謝:“因為我昨天晚不用陪你睡覺,我有了更多時間做作業,我沒有熬夜就完成了作業,晚上我也睡得很好,今天精神特別棒!”他聽了之後十分得意,這讓他感覺他做了一件給我很大幫助的事情,他很了不起。

給予孩子鼓勵,要善用描述性讚揚的話語。我並沒有給孩子說“你真棒”、“你很厲害”,因為這些話並不能讓他真的有這種感覺。相反的,當我把我的感受描述出來,描述越具體,他就會感受到越多的信心。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因為有了這樣的鼓勵,他也會堅信自己的選擇會幫助到我。第二天晚上,當他得知我每天都有作業時,他有點失望,但也沒有提出要我陪著睡,還是自己睡覺的。到第三天,我們完成睡前儀式後,他主動催我:“你快去寫作業,不然要熬夜了。”

這就是“我選擇這樣做”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建立儀式,賦予意義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你可以看到,在這次溝通中,我是直接表達我的困境和感受的。開放性溝通的要求就是用清晰、易懂、且直擊要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給孩子提要求。改變的決定權在孩子這裡,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醒我們,詞語“我想要”往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溝通時不要認為說出“我想要”就是在說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說“我想要你自己睡覺”,這看起來是在說“我想要”,但並不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限定孩子的行為。“我想去洗衣服,不能陪你睡覺”表達的才是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讓孩子站在協助者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提供幫助。孩子最終決定“選擇這樣做”與接受“應該這樣做”的感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及時鼓勵,表達感謝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真誠地跟他道謝:“因為我昨天晚不用陪你睡覺,我有了更多時間做作業,我沒有熬夜就完成了作業,晚上我也睡得很好,今天精神特別棒!”他聽了之後十分得意,這讓他感覺他做了一件給我很大幫助的事情,他很了不起。

給予孩子鼓勵,要善用描述性讚揚的話語。我並沒有給孩子說“你真棒”、“你很厲害”,因為這些話並不能讓他真的有這種感覺。相反的,當我把我的感受描述出來,描述越具體,他就會感受到越多的信心。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因為有了這樣的鼓勵,他也會堅信自己的選擇會幫助到我。第二天晚上,當他得知我每天都有作業時,他有點失望,但也沒有提出要我陪著睡,還是自己睡覺的。到第三天,我們完成睡前儀式後,他主動催我:“你快去寫作業,不然要熬夜了。”

這就是“我選擇這樣做”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建立儀式,賦予意義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積極心理學提倡儀式感,這會為日常生活賦予特別的意義。

除了故事、擁抱、親吻的睡前儀式外,我還將“獨立入睡”賦予了更高的意義,作為他成長的里程碑。

在他自己入睡的第四天,我買了一張宜家的兒童床,替換了他原來的嬰兒床,宣佈他已經長大,要告別嬰兒床了。他非常激動,晚上迫不及待地睡到了小床上,入睡很順利。現在家裡來客人,他很自豪地跟人介紹他的小床:“這是我自己的床,我自己睡覺的地方!”


"

陪孩子睡覺是很多媽媽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從共睡到分床睡,再到分房睡,從拍著睡到陪著睡,再到孩子自己睡,這也是見證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就是“陪睡”媽媽中的一員,從孩子出生開始陪他睡到了5歲。在4歲之前,我還是很享受這段晚間的親子時光的,但是4歲以後,我開啟了自己的學習計劃,每天的時間都不夠用,晚上陪孩子睡覺花掉的時間,讓我有些心疼和焦慮。

每天晚上,給孩子講完故事,我就關燈等他睡著。我心裡一邊牽掛著沒有做完的家務、沒有看完的書、沒有寫完的總結、每天的健身計劃,一邊側耳傾聽他的呼吸,只等他發出“均勻悠長的呼吸”,證明他已經睡踏實了就馬上起身行動。

有時候,熬了一個小時孩子還沒有睡踏實,我一起身,他就問我去幹嗎,我只好繼續躺下,反覆很多次後我失去耐心,常常會抱怨和指責他。還有的時候,我自己熬不住睡著了,耽誤了自己的計劃和安排,第二天起來心情不好,也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這些經歷,相信“陪睡”的媽媽都能感同身受。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我也曾嘗試讓他自己睡覺,結果是:只要我不睡他就不睡。我九點鐘把他送上床,到十點鐘時他還在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睡呀?”甚至跑到客廳沙發上等著我。我擔心他睡眠不足,最後只好妥協,繼續陪他睡。

我也曾跟孩子“講道理”:“你已經五歲了,應該自己睡了!”或者“你是男孩子,必須得獨立!”甚至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都自己睡了,你也應該自己睡!”結果孩子馬上就會反問我“為什麼”。有個笑話裡媽媽跟孩子說,長大了不能和媽媽睡覺,要自己睡覺,孩子就質問媽媽:爸爸都這麼大了,為什麼還要和媽媽一起睡覺?雖然我的孩子沒有提出這麼理智的質疑,但也問得我無力招架:

為什麼我應該自己睡覺呢?

因為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睡了。

為什麼長大了應該自己睡呢?

因為……專家這麼說的……

為什麼專家這麼說呢?

因為……他們說……這樣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為什麼這樣做對孩子身心更健康呢?

我發現我無法給孩子一個清晰可信的答案,甚至我自己也暗自質疑:為什麼孩子不能獨立入睡身心就不健康呢?

也許這些也是你的煩惱和困惑。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8月,在孩子5歲以後,我們啟動了“獨立入睡”的項目,項目進行得異常順利!孩子全程沒有哭鬧,也沒有反覆和糾纏,我們非常平靜地完成了一次“小別離”。一個多月過去,孩子已經習慣了自己入睡,洗完澡他在床上看一會書,就自己關燈睡覺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了,“孩子睡了以後的世界”又多出了60分鐘,真是令人激動。

那麼這一次,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認清需求,確認原因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這一切都是從我意識到“讓孩子獨立入睡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開始的

你可能要問,為什麼是自己的需求呢?難道讓孩子獨立入睡不是為了孩子好嗎?

在孩子獨立入睡這件事上,常見的觀點認為孩子獨立入睡有諸多好處,比如有助於個體的獨立性成長、有助於建立性別意識等,還有很多指導和訓練方法會告訴你幾歲應該分床睡、幾歲應該分房睡。如果我們認同了這樣的觀點,一旦沒有按要求做到,我們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我們以為這樣做是“為孩子好”,其實背後還是“為了自己好”。因為我們認同的某種育兒理念和觀點推崇了這種做法,我們會覺得“只要我們照著去做了,就是做對了”,這樣就會減少我們的育兒焦慮。

那麼我們怎麼看清這件事是我們自己的需求呢?

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供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的問題去追問自己,幫你找到真實的需求。

當你問自己:

為什麼要讓孩子獨立入睡呢?(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好處?)

因為他獨立入睡不需要我陪著,我晚上就會有更多的時間。

你會立刻發現你真正的需求:想要更多的時間。

如果你追問自己都得不到清晰的答案,那很可能就像以前的我一樣,無法面對孩子的質疑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即使明確了自己的需求,我們還可能會陷入另一個誤區:我們會把“我想要”的需求包裝成“你應該”的要求,然後強加給孩子,也就是說,我們給孩子提出的很多要求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需求。這也是P.E.T.父母效能訓練給父母的一個重要啟示。

我以前要求孩子“你應該自己睡覺”、“你必須獨立”,背後其實是我自己的需求“我要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感受到的鋪面而來的壓力,他立刻就會反抗,提出質疑。

相反,如果你把自己的需求真實地告訴孩子,溝通效果反而會更好,我們這次“獨立入睡”項目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此。

認清自己的需求,也是認清問題的一個過程。問題越清楚,需求越明確,我們的焦慮就會減少許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接下來,我們要確認一下孩子不願獨自睡的原因。

排除掉生理原因,孩子不願意獨立入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習慣性的依賴,二是因為害怕和恐懼,三是兩者皆有。我們可以通過提問、觀察、和實驗的方式來了解孩子不願意獨自睡的原因。

根據我平時對孩子睡眠狀況的觀察,我可以確認他不願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因為他只要睡著了,基本上就可以一覺到天亮,很少有夢中驚醒哭喊的情況。就算有時候夜裡醒來,只要摸一下我還在身邊,就繼續睡了。而我問他為什麼不自己睡覺時,他給我的回答都是“喜歡和媽媽睡”。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今年暑假我們出去旅行時,白天玩得瘋,晚上回酒店也晚,有兩個晚上,我因為要洗衣服沒有陪他睡,他熬了沒幾分鐘自己就睡著了。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其實已經準備好要在睡覺這件事上與我進行“分離”了

提前預告,引發期待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在我們啟動“獨立入睡”項目的前幾個月,我經常會和他討論“當他5歲了會是什麼樣子的”這個話題。我會跟他說:“5歲時你會掌握一些新本領,比如自己睡覺。”他聽著很是嚮往,充滿了期待。那段時間,要是跟人聊天,別人問他幾歲了,他就會很驕傲地說:“我快要5歲了,我5歲了就會自己睡覺了!”不過他還是沒有勇氣嘗試,我也沒有勉強他。

暑假旅行回來後,我會經常跟他講在酒店的兩個晚上他自己睡覺的經歷,以此來鼓勵他,這讓他感覺自己還是挺厲害的,而且自己睡覺這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臺灣的敘事心理學家黃錦敦說:“美好的故事若能一再敘說,也會日漸豐厚,並能支撐起孩子生命的美好樣貌。”在這裡,我提前給孩子的預告就是把他5歲的樣子描繪成一個“美好的故事”,他自己就會渴望成為那個故事裡的主角,認為做這件事“很酷”。當他做成功後,將對他建立自信產生巨大的影響。

表達需求,真誠溝通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有了前面的這些鋪墊,接下來就需要找把我們的需求傳達給孩子了。

旅行回來後,我參加了一個線上課,每天要打卡交作業,晚上時間很是緊迫。有一天晚上睡覺時,我跟他說:“有件事我想得到你的幫助和支持。我的作業沒有完成,我得儘快去寫作業,然後才能早點睡覺。”

他問我:“為什麼你要寫作業?”

我解釋給他聽:“因為老師給我留了作業,如果我不完成,就不能繼續上課,不能和同學們一起進步了。”

他有點為我擔憂,想了想說:“那等你我睡著了你再去做作業吧。”

我說:“那樣時間不夠,我做完作業會很晚,我希望能早點睡覺,不然第二天起床我也沒精神,身體不好容易生病。”

他想了一會兒說:“那你去寫作業吧,但是你要把門開著。”

我很是驚喜,於是很認真地對他說:“謝謝你能支持我,這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我一定會按時完成作業的!

我給了他一個擁抱,他親了我一下說:“祝你寫作業愉快!”然後就自己躺下了。

我在客廳寫作業,他能看到客廳的燈亮著,也很安心,很快就睡著了。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你可以看到,在這次溝通中,我是直接表達我的困境和感受的。開放性溝通的要求就是用清晰、易懂、且直擊要點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給孩子提要求。改變的決定權在孩子這裡,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托馬斯·戈登博士在父母效能訓練中提醒我們,詞語“我想要”往往表達的並不是真正的需求,溝通時不要認為說出“我想要”就是在說我們的需求。舉例來說,父母對孩子說“我想要你自己睡覺”,這看起來是在說“我想要”,但並不是在表達我們自己的需求,而是在限定孩子的行為。“我想去洗衣服,不能陪你睡覺”表達的才是自己的需求。

當父母表達自己的真實需求,讓孩子站在協助者的位置來決定是否提供幫助。孩子最終決定“選擇這樣做”與接受“應該這樣做”的感受和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及時鼓勵,表達感謝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第二天早上起床,我真誠地跟他道謝:“因為我昨天晚不用陪你睡覺,我有了更多時間做作業,我沒有熬夜就完成了作業,晚上我也睡得很好,今天精神特別棒!”他聽了之後十分得意,這讓他感覺他做了一件給我很大幫助的事情,他很了不起。

給予孩子鼓勵,要善用描述性讚揚的話語。我並沒有給孩子說“你真棒”、“你很厲害”,因為這些話並不能讓他真的有這種感覺。相反的,當我把我的感受描述出來,描述越具體,他就會感受到越多的信心。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因為有了這樣的鼓勵,他也會堅信自己的選擇會幫助到我。第二天晚上,當他得知我每天都有作業時,他有點失望,但也沒有提出要我陪著睡,還是自己睡覺的。到第三天,我們完成睡前儀式後,他主動催我:“你快去寫作業,不然要熬夜了。”

這就是“我選擇這樣做”所帶來的積極影響。

建立儀式,賦予意義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積極心理學提倡儀式感,這會為日常生活賦予特別的意義。

除了故事、擁抱、親吻的睡前儀式外,我還將“獨立入睡”賦予了更高的意義,作為他成長的里程碑。

在他自己入睡的第四天,我買了一張宜家的兒童床,替換了他原來的嬰兒床,宣佈他已經長大,要告別嬰兒床了。他非常激動,晚上迫不及待地睡到了小床上,入睡很順利。現在家裡來客人,他很自豪地跟人介紹他的小床:“這是我自己的床,我自己睡覺的地方!”


我終於不用再陪孩子睡覺啦,這場“小別離”,我做對了什麼?

回顧我們這次“獨立入睡”的成功經驗:首先是我意識到獨立入睡是我自己的需求“要在晚上有更多自己的時間”,然後確認了他不肯獨自睡覺的原因是習慣性依賴;最後我和孩子進行了真誠的溝通:我向他開放自我,表達了我的真實需求,讓他了解了我的現狀,由他自己做出決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