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比薩餅 水果 電腦 媽媽小百科 2019-06-16

“我越來越討厭我大女兒了!”

前天晚上我洗漱完畢,打開手機就被好友這句沒頭沒腦的話震暈了。

好友有兩個女兒,大女兒今年六歲,小女兒才兩歲。按理說正是我們這些男娃媽媽們瘋狂嫉妒的對象,沒想到她本尊竟會說出這樣的話。

我喝口水緩解了一下被噎住的心情,問她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就是覺得我不愛她了。我開始越來越討厭她。我討厭她動不動就哭,討厭她不肯給妹妹分享玩具,討厭她做什麼事都要我一催再催。我甚至覺得她的臉都一點不可愛了,我跟她說話也越來越沒耐心,總是三句不到就控制不住自己大吼大叫……”

好友竹筒倒豆子一般,噼裡啪啦把心裡的疑惑煩惱一股腦傾訴給我,最後她充滿懷疑地問了一句:

“你說,我是不是不正常了?哪有當媽的討厭自己的孩子的?”

呃……

隔著屏幕我尷尬地摸摸鼻子,沒好意思告訴她——

這不就是前段時間的我嗎?

2

兒子真的是越大越讓人討厭了。

我跟在鬧脾氣的小屁孩身後,不無怨念地想。

我不能帶他出門。

只要是母子倆一起出門,每經過一個商店,都必有一場撕逼大戰。

每經過一個小吃攤位,又是一場心理鏖戰。

每路過一個兒童遊樂場,都是一場又哭又鬧的瓊瑤苦情戲。

我也不能跟他待在家裡。

“我要看汪汪隊!”

“媽媽電腦正用著,乖自己玩會玩具哈。”

“我要看幫幫龍!”

“等下媽媽給你看哈。”

“我要看超級飛俠!我要看侏羅紀,我要看哈利波特,我要看變形金剛!”

“你這倒黴孩子欠抽是不是!”

“兒子,中午我們吃什麼?你想想媽媽給你做。”

“我不要吃家裡的飯,我要吃水果披薩!”

“媽媽給你做西紅柿雞蛋澆米飯,酸酸的香香的,你不是最愛吃嗎?”

“我就要吃水果披薩!”

“要不媽媽給你做紅燒牛肉麵,上次媽媽做了你不是說太好吃了嗎?”

“我就要吃披薩!”

“餓死你得了!”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仰天長嘆,世界之大,家裡室外,竟沒有我母子倆能夠和平共處五分鐘的地方!

這還不算完,我開始覺得,自己辛辛苦苦費盡心思調教出來的兒子,怎麼會——

一!

身!

毛!

病!

隨手丟垃圾,吃飯不洗手,亂吐口水,小動作不斷,這些就算了,關鍵現在天熱了,這熊孩子竟然時不時就把T恤撩起來,露出沒二兩肉的肚子!

我:……

要用盡洪荒之力,才能控制自己不揍丫的!

3

我只帶一個孩子,平時工作時間尚算自由,都弄得這麼勞民傷財兩敗俱傷。

更何況好友一個人帶兩個,平時上班時間都還是嚴格規定的。

因此我第一句話就是安慰她:

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這樣,這不是你的錯。

你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其實並不是你真的討厭孩子,而是你太累了。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都或多或少會有這樣的感覺。

某一個時間段內,簡直沒有辦法和自己的孩子和平共處。不是孩子無緣無故發脾氣,就是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橫豎看不順眼,哪哪都是毛病。

恨不能回爐重造。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好友問我,為什麼會這樣。

我想了想,告訴她,這可能就是所謂的“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英語: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學的一個理論,該理論由詹姆士·威爾遜(James Q. Wilson)及喬治·凱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來源百度)

用一個簡單的小故事來解釋“破窗效應”,這個故事還是讀書時代老師講給我的。

有一棟空置無人的樓房,一開始這棟樓房所有的門窗都是好的,住在附近的人們也就很自覺不去破壞它。有一天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這棟樓的一扇玻璃,由於房子沒有主人,自然也就沒有人要求補償修復,這扇破窗出現之後,很快這棟樓房別的玻璃也被打碎,門也被破壞。到最後這棟樓就變成了一棟門窗破爛的樓房。人們開始把垃圾、廢棄不用的東西都倒在這裡,直到這裡變成一個人人厭棄避之不及的垃圾場。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破窗效應”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

放在育兒中則是,假如我們開始用挑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旦發現他一個缺點,這個缺點就會在我們眼中成倍放大,繼而我們不自覺就會發現甚至主動挖掘孩子別的缺點,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我的孩子怎麼這麼糟糕?這麼多缺點?

悽風苦雨,簡直哪哪都是窟窿。

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家長態度的轉變是非常敏銳的,家長一點點對自己的不耐煩他們都會立刻伸著觸角接收到。

但同時孩子又是處於弱勢的,他們會對家長的態度感到手足無措。因為年齡太小,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缺點就是缺點,他們沒有辦法自己改正,也不知道該如何做才能讓家長重新喜歡自己,只能依照本能哭鬧,或者通過一些更加搗蛋的行為來“保護”自己。

4

那出現這樣的情況,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

好友問我。

結合我自己前段時間的情況,我給她三個建議。

1

想一想大女兒的優點,最少想三個,並且要對著三點對大女兒提出表揚。

她想了想說,我女兒很愛乾淨,講衛生;還願意幫我做家務,特別貼心;還有就是做任何事都很認真,專注力很好。

有本繪本叫《愛德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愛德華是個很普通的小男孩,他偶爾踢東西,有人說:愛德華,你真粗魯,你是世界上最粗魯的男孩。

於是愛德華變得越來越粗魯。

他有時候製造噪音,有人說:愛德華,你真吵鬧,你是世界上最吵鬧的男孩。

於是愛德華越來越吵鬧。

他有時候欺負小孩子,有人說:愛德華,你欺負小孩,你是世界上最惡劣的男孩。

於是愛德華越來越惡劣。

愛德華就這樣,變成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後來,愛德華踢飛一個花盆,花盆裡的花因此長到了地上。有人說:愛德華,你真擅長種花。

愛德華變得越來越會種花。

愛德華把一桶水潑向小狗,有人說:愛德華,謝謝你幫我的小狗洗澡,你對動物真有耐心。

愛德華變得越來越愛護小動物。

愛德華的房間亂七八糟,他找不到自己要的東西,所以把東西一件一件都丟到窗外。有人說:愛德華,謝謝你給窮人捐這麼多東西,你真是個有愛心的男孩。

就這樣,愛德華變成了世界上最可愛的男孩。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這就是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意即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你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加以肯定,就能挖掘孩子身上更多的閃光點,這些閃光點就是引導孩子走向正能量的最大力量,而你對於這些優點的肯定就像指明燈,指引孩子往好的方向走。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反之,你只盯著孩子的缺點不足加以批評指責,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更加犯這些錯誤,漸漸陷入不優秀、糟糕的泥潭無法自拔。這不是他們願意,卻也不是他們能控制的。

2

因為好友有兩個寶寶,因此我猜測大女兒的表現應該和安全感不足有關。

我建議她每天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專門陪大女兒,假裝小女兒不存在。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動畫片,講故事,聊天,畫畫,都可以,只陪她一個,讓她能夠真切地感覺到:媽媽可以不是我和妹妹共享的,每天有一個時間,媽媽是隻屬於我一個人的。重新找回妹妹沒有出生前母女和諧相處的時刻。

讓孩子能夠堅定地相信,媽媽是愛我的。

3

如果有條件,可以每隔一段時間,讓老公帶兩個孩子一天,你好好休息。哪怕做不到一天,半天都可以。利用這一天半天的時間,你可以逛街,睡覺,聽歌,看電影,做任何你想做的事。

因為無論是哪個家庭,只有媽媽獲得足夠的休息,才能保證有一個好心情,而只有媽媽心情好了,全家的晴雨表才能是惠風和暢的風和日麗。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不可能是完美的,媽媽更不可能是。


“我越來越不喜歡我的孩子了!”


不完美的媽媽教育不完美的孩子,就需要雙方互相包容遷就。而在親子關係中,孩子往往是處於弱勢的,這就需要掌握話語權發家長用心思去巧妙引導,給與孩子正面的影響和心理暗示,引導他們往積極的路上來。

如此,才能母慈子孝,皆大歡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