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太害人,這樣溝通才能讓孩子心服

不完美媽媽 菈媽親子 2019-05-30

01 你是被“嚇大”的嗎?

昨晚,一個兩歲多的小朋友在超市門口哭得聲嘶力竭,要媽媽給他買巧克力。媽媽看起來很不耐煩,一邊往前走,一邊狠狠地說“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孩子鼻涕眼淚糊一臉,卻還是緊緊抓住媽媽的褲腿不鬆手。媽媽也許是煩了,一邊撥開孩子的手,一邊指著前面的一個保安,說:“還哭?一會兒那個保安就來把你抓走了!”

孩子聽後,聲音果然小了很多,驚恐不安的眼神望向穿著制服的保安。那位媽媽看到見效了,這才滿意地抱著孩子走了。

不管我們承不承認,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束手無策的時候,可能都會想到“恐嚇”這一招:再哭,就把你關黑房子裡;再鬧騰,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再不聽話,就帶你去醫院打針……

就連我們自己,小時候也多數是被“嚇大”的。

有記者做過調查:小時候你有沒有被長輩嚇唬過?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回答“有過”,並且有超過三成的人提到,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聽到媽媽說“不要你了”。

為什麼有的父母會熱衷於用“恐嚇”來教育孩子呢?

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恐嚇”見效快,只要搬出一些嚇人的人和事,孩子就會乖乖聽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自己實在是管教不了孩子的無奈之舉。

前段時間,就有一些風靡家長群的搞怪視頻。在視頻中,有的是“身穿制服的警察叔叔”,有的則是“拿著針筒的醫生護士”。他們會嚇唬孩子說:“再不乖,我就要把你抓走”、“再不睡覺就要打針了”等等。

“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太害人,這樣溝通才能讓孩子心服

有的家長說,用這樣的視頻嚇唬孩子很管用。有時候孩子太調皮了,自己說的他根本不聽,有了這個視頻,孩子明顯就更聽話了。但也有的家長認為,這樣嚇唬孩子,恐怕會“嚇”出更多毛病。

02 恐嚇式教育的害處

“恐嚇式教育”雖然看似見效快,但是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 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認知出現謬誤

之前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迷路了,正好遇到了民警。結果孩子一看到民警卻大哭,不肯讓民警幫忙找父母,也不告訴民警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父母的電話信息。

民警無奈,只好開車沿途幫孩子尋找,最終找到了孩子的媽媽。原來孩子很調皮,媽媽就經常用“不聽話就會被警察抓走”來嚇唬孩子,所以孩子看到民警的時候,才會嚇得什麼也不說,只剩大哭了。

用警察、醫生、老師嚇唬孩子,只會讓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無法求助,生病難受的時候也不敢告訴父母。這樣的心理陰影,孩子恐怕要很長時間才能夠消除,甚至是無法消除。

“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太害人,這樣溝通才能讓孩子心服

  • 孩子焦慮多疑,沒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最需要的,也將會是影響他們性格發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很多父母都認識到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但卻不知道自己隨口說的“恐嚇”話語,會讓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吞噬掉。

小時候,我爸媽也曾嚇唬過我,說晚上不好好睡覺,就會有妖怪來把我抓走。從那之後,我對夜晚的恐懼就有增無減。窗外搖曳的樹枝,被我想象成是妖怪的手;風吹過嘩啦啦的聲音,也被我想象成了妖怪張開血盆大口……

可見,父母隨口的一句話,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困擾。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會小心翼翼、不自信,也可能一遇到困難就會想要退縮、逃避。

  • 孩子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孩子一犯錯就被父母“恐嚇”,事實上,孩子根本就沒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只是被那些想象中的事物所暫時“嚇住”了。

如果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又何談改正和彌補呢?孩子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沒有教會他們如何面對錯誤,如何改正錯誤。

“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太害人,這樣溝通才能讓孩子心服

03 應該如何正確溝通

既然“恐嚇式教育”的負面影響這麼大,那父母又該如何正確與孩子溝通呢?

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情緒是沒有對錯的,孩子不高興自然會有負面的情緒。而且,情緒就像是一個氣球裡的氣體,如果沒有適當地釋放掉,就會越來越多,最終爆掉。

國外一個爸爸在引導生氣的女兒時,就說到:你可以生氣,你可以生任何人的氣。但是千萬不要被這種情緒支配太長時間,否則會出問題的。要學會放下、發洩。最後女兒點點頭,並且說出了讓自己生氣的原因。

有的時候,孩子會生氣,是因為父母不尊重和理解他們的感受。如果暫時沒法溝通,那就先等一會兒,等孩子平靜下來了再交流。

“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太害人,這樣溝通才能讓孩子心服

其次,用“蘇格拉底式”提問進行引導。

什麼是“蘇格拉底式”提問?就是啟發式地提問。一步一步啟發孩子的思想,讓他們自己找到問題和解決方法。

有時候,孩子的腦子裡總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這些想法大人無法理解,所以也沒法認同他們的行為。所以,不妨用啟發式提問,問問孩子應該怎麼辦。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有一個男孩非要跟爸媽和弟弟擠在一起睡。媽媽並沒有吼叫,而是問他:你覺得弟弟可以睡小房間嗎?他回答是。媽媽繼續問:那如果弟弟不願意的話,你能幫我嗎?男孩愉快地答應了。最後,問題就變成了該怎樣說服弟弟讓他睡小房間了。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指責抱怨是沒用的。與其暴跳如雷地批評,或者恐嚇式地讓孩子焦慮,不妨把焦點引導到如何解決問題上來。

最後,讓孩子自己體驗不良的自然後果。

自然後果指的是這件事情所帶來的直接的後果,比如: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服會冷,這些就是自然後果。而不是不聽話,就罰不能看電視;不睡覺就嚇唬孩子會被警察抓走。

只有當孩子真正體驗過不良的自然後果之後,他們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這種寶貴的經驗,比大人說一百遍還有效。

從小培養孩子自己承擔後果,還能夠加強他們的責任心,何樂而不為呢?

阿黛爾·法伯曾說:語言是具有殺傷性的,也有時間持續性,會讓孩子受到的傷害擴大成雙倍。

所以,懲罰、恐嚇,都不是教育孩子的長久之計。正面激勵,教導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慢慢提升孩子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才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才是真正為他們好。

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我們不懂得怎樣溝通和引導。

--------------

(菈媽:熱愛文字與生活,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的二寶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