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2什麼是“ABC”理論,它強調的是什麼?

埃利斯認為,一件事發生,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種原因會引發結果C(consequence),但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將致使不一致的結果。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B(Bridge)。

為了能夠清晰明白ABC理論帶來的效應,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個4歲的小朋友,這個年紀的孩子出於什麼都想自己動手的階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髒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衛生間到處都是水不說,還把洗臉檯面搞得滿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贓物。

媽媽看到了十分氣惱,孩子折騰這一圈,不僅鞋子沒刷乾淨需要她返工,衛生間的髒亂,她也要費力氣收拾。

所以就訓斥凡凡添亂:“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2什麼是“ABC”理論,它強調的是什麼?

埃利斯認為,一件事發生,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種原因會引發結果C(consequence),但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將致使不一致的結果。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B(Bridge)。

為了能夠清晰明白ABC理論帶來的效應,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個4歲的小朋友,這個年紀的孩子出於什麼都想自己動手的階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髒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衛生間到處都是水不說,還把洗臉檯面搞得滿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贓物。

媽媽看到了十分氣惱,孩子折騰這一圈,不僅鞋子沒刷乾淨需要她返工,衛生間的髒亂,她也要費力氣收拾。

所以就訓斥凡凡添亂:“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凡凡的主動承擔雜事的熱情被打擊了,他感到十分委屈,幼兒園老師鼓勵他們學著做好自己的事,幫媽媽分擔家務勞動,沒想到媽媽卻認為他是添亂。他以後在也不幫忙了。

在這個例子裡,引起凡凡刷鞋的原因是老師鼓勵他們學做家務幫媽媽分擔,最終他沒能做好,媽媽的態度——“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導致的結果——凡凡以後都不願意再幫忙。

那麼,如果媽媽的態度是,“凡凡竟然自己刷鞋了呀,是怕媽媽受累想分擔家務呢,做得很好!”最終引發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得到了鼓勵,願意主動做更多的事。並且孩子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練習當中,保持進步,學會技巧。

可見,“B”對一件事結果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更好地掌握“B”,才能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2什麼是“ABC”理論,它強調的是什麼?

埃利斯認為,一件事發生,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種原因會引發結果C(consequence),但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將致使不一致的結果。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B(Bridge)。

為了能夠清晰明白ABC理論帶來的效應,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個4歲的小朋友,這個年紀的孩子出於什麼都想自己動手的階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髒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衛生間到處都是水不說,還把洗臉檯面搞得滿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贓物。

媽媽看到了十分氣惱,孩子折騰這一圈,不僅鞋子沒刷乾淨需要她返工,衛生間的髒亂,她也要費力氣收拾。

所以就訓斥凡凡添亂:“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凡凡的主動承擔雜事的熱情被打擊了,他感到十分委屈,幼兒園老師鼓勵他們學著做好自己的事,幫媽媽分擔家務勞動,沒想到媽媽卻認為他是添亂。他以後在也不幫忙了。

在這個例子裡,引起凡凡刷鞋的原因是老師鼓勵他們學做家務幫媽媽分擔,最終他沒能做好,媽媽的態度——“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導致的結果——凡凡以後都不願意再幫忙。

那麼,如果媽媽的態度是,“凡凡竟然自己刷鞋了呀,是怕媽媽受累想分擔家務呢,做得很好!”最終引發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得到了鼓勵,願意主動做更多的事。並且孩子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練習當中,保持進步,學會技巧。

可見,“B”對一件事結果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更好地掌握“B”,才能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3如何運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一件事,有的人就能一笑而過,繼續前行;有的人則跌倒了爬不起來,一蹶不振的畫面。這就是“B”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將來抗壓能力更強,面對一切學習、生活中的艱難和打擊時,更加頑強,父母有必要用好“ABC理論”,做好孩子的情緒引領。

✔客觀看待。

對待孩子的學習也好,行為也罷,父母都要學會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姿態,要用理性分析這件事為什麼發生,孩子在這件事當中的感受如何,孩子這樣做得到了什麼,然後再去表明自己的立場。

就像凡凡這個例子,媽媽如果能瞭解孩子的初衷,並理解孩子主動承擔家務的心意,同時看到這個年紀的孩子,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井井有條,就不會採取那種指責和嫌棄的姿態了。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2什麼是“ABC”理論,它強調的是什麼?

埃利斯認為,一件事發生,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種原因會引發結果C(consequence),但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將致使不一致的結果。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B(Bridge)。

為了能夠清晰明白ABC理論帶來的效應,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個4歲的小朋友,這個年紀的孩子出於什麼都想自己動手的階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髒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衛生間到處都是水不說,還把洗臉檯面搞得滿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贓物。

媽媽看到了十分氣惱,孩子折騰這一圈,不僅鞋子沒刷乾淨需要她返工,衛生間的髒亂,她也要費力氣收拾。

所以就訓斥凡凡添亂:“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凡凡的主動承擔雜事的熱情被打擊了,他感到十分委屈,幼兒園老師鼓勵他們學著做好自己的事,幫媽媽分擔家務勞動,沒想到媽媽卻認為他是添亂。他以後在也不幫忙了。

在這個例子裡,引起凡凡刷鞋的原因是老師鼓勵他們學做家務幫媽媽分擔,最終他沒能做好,媽媽的態度——“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導致的結果——凡凡以後都不願意再幫忙。

那麼,如果媽媽的態度是,“凡凡竟然自己刷鞋了呀,是怕媽媽受累想分擔家務呢,做得很好!”最終引發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得到了鼓勵,願意主動做更多的事。並且孩子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練習當中,保持進步,學會技巧。

可見,“B”對一件事結果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更好地掌握“B”,才能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3如何運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一件事,有的人就能一笑而過,繼續前行;有的人則跌倒了爬不起來,一蹶不振的畫面。這就是“B”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將來抗壓能力更強,面對一切學習、生活中的艱難和打擊時,更加頑強,父母有必要用好“ABC理論”,做好孩子的情緒引領。

✔客觀看待。

對待孩子的學習也好,行為也罷,父母都要學會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姿態,要用理性分析這件事為什麼發生,孩子在這件事當中的感受如何,孩子這樣做得到了什麼,然後再去表明自己的立場。

就像凡凡這個例子,媽媽如果能瞭解孩子的初衷,並理解孩子主動承擔家務的心意,同時看到這個年紀的孩子,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井井有條,就不會採取那種指責和嫌棄的姿態了。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肯定優先。

當孩子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也許結果不理想,父母也應該肯定他們的付出。

在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恆心的階段,父母更是需要不斷鼓勵孩子,讓他們瞭解堅持前行的重要,而不是直接否定,埋下遇到困難就先放棄的隱患。

✔教授輔助。

不斷地學習是人類進步的前提,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人的一生當中只有保持學習的盡頭,才能適應生存發展。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要當好“擺渡人”,把掌握的技能知識教授個孩子,讓孩子在經驗借鑑和反覆練習中提升自我。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認為,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女性所具有的情緒能量要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

"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高爾基說,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

母親和孩子的情感聯結從其胎兒時期就已經開始,孩子在母親血脈滋養下成長,聽著母親的心跳入眠,這種生命的共鳴帶來的也是生命的依戀。

美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做過的一個名為“靜止臉”的實驗讓人記憶深刻。

在這個實驗當中,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請一位母親帶著笑意和孩子進行交流互動,孩子的情緒此時非常飽滿,而且積極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

隨後,他讓這位母親換上了一副無動於衷的表情,並要求這位母親對孩子的任何反應都不能做出表示。

孩子沒多久就發現了母親的不正常——她不再像之前那樣對自己熱情以待,於是孩子嘗試用各種方法吸引母親的注意,希望能引發母親的積極迴應。

當孩子多次嘗試沒有結果後,他崩潰了,傷心地大哭起來。

根據監測數據顯示,孩子在母親對他毫無反應的這段時間內,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水平都在增加,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下去,將對孩子的大腦關鍵部位細胞造成致命傷害。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埃德.特洛尼克教授表示,嬰兒和所有人類一樣,天生需要與他人互動。無法產生連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是可怕的。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本傑明·斯巴克認為,嬰兒出生後的數月,開始熱愛和信賴經常照看自己的那一兩個人,把他們看成是自身安全的可靠保障。

而在大多數家庭,母親就是這個安全感的來源。因此,母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在孩子幼年時期,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甚於父親。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1為何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

司馬光在《家範》中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不知教也。用現代漢語來解釋就是說:做為母親,不應該擔心不懂得如何愛孩子,而是要擔心不懂得怎樣教育孩子。

因此,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從孩子出生到成年,都需要付出努力。那為什麼說母親的影響要大於父親呢?

埃裡克森在心理社會學中提出,在孩子出生到其1.5歲期間,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階段。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這一階段的嬰兒,對社會信任的最初理解來自於進食的舒適度、睡眠的安寧度以及內臟的放鬆程度等。

而在大多數情況下,以上說到的這些聯結,都是與母親密切相關的。因為除了母乳餵養的嬰兒,大多數奶粉餵養的寶寶也是由母親來照顧。

這個階段形成的對母親的依戀,要大於父親。這也是孩子們在幼年時期,對母親的依賴程度更高的主要原因。故而母親的迴應、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孩子的直接作用力就顯得更強。

那麼,我們該如何將母親的影響力優化,將更積極的因素融入到孩子的教育當中呢?

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ABC理論,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參照。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2什麼是“ABC”理論,它強調的是什麼?

埃利斯認為,一件事發生,是由某種原因引起的事件A(activating event),這種原因會引發結果C(consequence),但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將致使不一致的結果。

從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們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就是最為關鍵的B(Bridge)。

為了能夠清晰明白ABC理論帶來的效應,我們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凡凡是個4歲的小朋友,這個年紀的孩子出於什麼都想自己動手的階段,凡凡也不例外。

一天,凡凡打算自己刷一下髒掉的白球鞋,可是他人小技不熟,弄得衛生間到處都是水不說,還把洗臉檯面搞得滿是肥皂沫,甚至牙刷上都沾到了贓物。

媽媽看到了十分氣惱,孩子折騰這一圈,不僅鞋子沒刷乾淨需要她返工,衛生間的髒亂,她也要費力氣收拾。

所以就訓斥凡凡添亂:“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凡凡的主動承擔雜事的熱情被打擊了,他感到十分委屈,幼兒園老師鼓勵他們學著做好自己的事,幫媽媽分擔家務勞動,沒想到媽媽卻認為他是添亂。他以後在也不幫忙了。

在這個例子裡,引起凡凡刷鞋的原因是老師鼓勵他們學做家務幫媽媽分擔,最終他沒能做好,媽媽的態度——“你折騰啥呢,以後這些事情不用你操心。”導致的結果——凡凡以後都不願意再幫忙。

那麼,如果媽媽的態度是,“凡凡竟然自己刷鞋了呀,是怕媽媽受累想分擔家務呢,做得很好!”最終引發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孩子得到了鼓勵,願意主動做更多的事。並且孩子就是在這樣不斷的練習當中,保持進步,學會技巧。

可見,“B”對一件事結果的影響是多麼重要。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學會更好地掌握“B”,才能引導孩子往積極的方向發展。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03如何運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一件事,有的人就能一笑而過,繼續前行;有的人則跌倒了爬不起來,一蹶不振的畫面。這就是“B”的影響。

為了讓孩子將來抗壓能力更強,面對一切學習、生活中的艱難和打擊時,更加頑強,父母有必要用好“ABC理論”,做好孩子的情緒引領。

✔客觀看待。

對待孩子的學習也好,行為也罷,父母都要學會保持一種客觀的觀察姿態,要用理性分析這件事為什麼發生,孩子在這件事當中的感受如何,孩子這樣做得到了什麼,然後再去表明自己的立場。

就像凡凡這個例子,媽媽如果能瞭解孩子的初衷,並理解孩子主動承擔家務的心意,同時看到這個年紀的孩子,不可能像成年人那樣井井有條,就不會採取那種指責和嫌棄的姿態了。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肯定優先。

當孩子努力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也許結果不理想,父母也應該肯定他們的付出。

在鍛鍊孩子的意志力和恆心的階段,父母更是需要不斷鼓勵孩子,讓他們瞭解堅持前行的重要,而不是直接否定,埋下遇到困難就先放棄的隱患。

✔教授輔助。

不斷地學習是人類進步的前提,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人的一生當中只有保持學習的盡頭,才能適應生存發展。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中,一定要當好“擺渡人”,把掌握的技能知識教授個孩子,讓孩子在經驗借鑑和反覆練習中提升自我。

臺灣心理學博士洪蘭認為,從人類演化的角度來看,女性所具有的情緒能量要遠遠超過男性,母親是一個家庭的靈魂。

母親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比父親更大?用“ABC”理論做情緒管理

所以,在孩子的成長中,母親一定不能忽視了自我提升,不會不懂的可以去學去問,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的投入總是能見到回報。

今日話題:你是否發現了自己的態度或情緒,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你認為在孩子的教育當中,我們更應該看重過程還是結果呢?期待你的留言和討論。

————————

我是文竹媽媽,家有兩寶,大寶5歲,小寶3歲。一人帶兩娃的艱辛讓我更懂得如何照顧寶寶。

文竹媽媽專注育兒知識分享,為寶爸寶媽排憂解難。歡迎各位與我分享育兒過程中的小問題小確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