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3.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會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

這可能是在情緒化之後的極度無奈,也可能是給自己自我安慰。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在極度憤怒之後,孩子還是不改,她可能會長嘆一口氣:“算了,教不聽,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這是家長無能為力時的藉口,來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

再比如我們面試被公司拒了之後,我們可能會安慰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就算給了我offer,我也看不上你們公司。”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合理化思維的最大危害是,我們會暗示自己把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圖了心裡的一時爽快,但是卻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在一項乳腺癌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們從發現乳房有乳塊到最後確診為乳腺癌,平均花了6個月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是很多年之後才發現。

她們拖了這麼久才去醫院,就是因為她們出現了認知失調。

她們把這一切都合理化了,她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也許過一陣子腫塊就自己消失了。

結果也許就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3.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會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

這可能是在情緒化之後的極度無奈,也可能是給自己自我安慰。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在極度憤怒之後,孩子還是不改,她可能會長嘆一口氣:“算了,教不聽,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這是家長無能為力時的藉口,來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

再比如我們面試被公司拒了之後,我們可能會安慰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就算給了我offer,我也看不上你們公司。”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合理化思維的最大危害是,我們會暗示自己把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圖了心裡的一時爽快,但是卻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在一項乳腺癌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們從發現乳房有乳塊到最後確診為乳腺癌,平均花了6個月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是很多年之後才發現。

她們拖了這麼久才去醫院,就是因為她們出現了認知失調。

她們把這一切都合理化了,她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也許過一陣子腫塊就自己消失了。

結果也許就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3-

那究竟要怎麼做,我們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緒被他人左右呢?

方法是,調節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們知道,我們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引起的。

所以,如果改變不了事情的發展動態,我們不妨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避免上述三種非理性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改變非理性思維模式的重點是,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要多問問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到沮喪、焦慮或者憤怒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總糾結這件事情怎麼會這樣,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看看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引發自己情緒的。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3.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會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

這可能是在情緒化之後的極度無奈,也可能是給自己自我安慰。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在極度憤怒之後,孩子還是不改,她可能會長嘆一口氣:“算了,教不聽,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這是家長無能為力時的藉口,來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

再比如我們面試被公司拒了之後,我們可能會安慰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就算給了我offer,我也看不上你們公司。”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合理化思維的最大危害是,我們會暗示自己把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圖了心裡的一時爽快,但是卻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在一項乳腺癌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們從發現乳房有乳塊到最後確診為乳腺癌,平均花了6個月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是很多年之後才發現。

她們拖了這麼久才去醫院,就是因為她們出現了認知失調。

她們把這一切都合理化了,她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也許過一陣子腫塊就自己消失了。

結果也許就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3-

那究竟要怎麼做,我們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緒被他人左右呢?

方法是,調節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們知道,我們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引起的。

所以,如果改變不了事情的發展動態,我們不妨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避免上述三種非理性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改變非理性思維模式的重點是,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要多問問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到沮喪、焦慮或者憤怒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總糾結這件事情怎麼會這樣,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看看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引發自己情緒的。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具體要怎麼做呢?阿爾伯特·埃利斯曾經有一位受訪者,覺得自己的丈夫不再像以前一樣愛自己了,埃利斯是這樣引導這位女士的:

第一步,問問自己,現在是什麼感受,我的這種感受和採取的行動究竟有多麼不合理。

女士說,最近幾個月,她把自己弄得極其敏感、憤怒和沮喪,一點小事就會讓她發脾氣。而且她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聚會,相反,她更加不願意見人了。

所以,你可以試著,把自己最近的感受用具體的話語描述出來。

第二步,問自己:“我自己是怎麼想的,把自己弄得這麼不開心?”

這位女士和埃利斯坦白說,她為家庭付出了很多,丈夫憑什麼這麼不把她當回事。

她害怕,害怕自己吸引力不夠,丈夫出軌了怎麼辦。

最後她又憤怒地說:“好吧,他以為他是什麼東西,你不在乎我,我也犯不著在乎你。”

你看,當受訪者把自己心裡的想法說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她已經陷入了絕對化、恐懼化和合理化的思維陷阱。

所以,要想擺脫情緒的控制,試著和這位女士一樣,說出自己的想法,條理清晰地找出自己被受控制的原因。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3.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會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

這可能是在情緒化之後的極度無奈,也可能是給自己自我安慰。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在極度憤怒之後,孩子還是不改,她可能會長嘆一口氣:“算了,教不聽,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這是家長無能為力時的藉口,來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

再比如我們面試被公司拒了之後,我們可能會安慰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就算給了我offer,我也看不上你們公司。”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合理化思維的最大危害是,我們會暗示自己把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圖了心裡的一時爽快,但是卻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在一項乳腺癌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們從發現乳房有乳塊到最後確診為乳腺癌,平均花了6個月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是很多年之後才發現。

她們拖了這麼久才去醫院,就是因為她們出現了認知失調。

她們把這一切都合理化了,她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也許過一陣子腫塊就自己消失了。

結果也許就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3-

那究竟要怎麼做,我們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緒被他人左右呢?

方法是,調節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們知道,我們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引起的。

所以,如果改變不了事情的發展動態,我們不妨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避免上述三種非理性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改變非理性思維模式的重點是,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要多問問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到沮喪、焦慮或者憤怒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總糾結這件事情怎麼會這樣,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看看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引發自己情緒的。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具體要怎麼做呢?阿爾伯特·埃利斯曾經有一位受訪者,覺得自己的丈夫不再像以前一樣愛自己了,埃利斯是這樣引導這位女士的:

第一步,問問自己,現在是什麼感受,我的這種感受和採取的行動究竟有多麼不合理。

女士說,最近幾個月,她把自己弄得極其敏感、憤怒和沮喪,一點小事就會讓她發脾氣。而且她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聚會,相反,她更加不願意見人了。

所以,你可以試著,把自己最近的感受用具體的話語描述出來。

第二步,問自己:“我自己是怎麼想的,把自己弄得這麼不開心?”

這位女士和埃利斯坦白說,她為家庭付出了很多,丈夫憑什麼這麼不把她當回事。

她害怕,害怕自己吸引力不夠,丈夫出軌了怎麼辦。

最後她又憤怒地說:“好吧,他以為他是什麼東西,你不在乎我,我也犯不著在乎你。”

你看,當受訪者把自己心裡的想法說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她已經陷入了絕對化、恐懼化和合理化的思維陷阱。

所以,要想擺脫情緒的控制,試著和這位女士一樣,說出自己的想法,條理清晰地找出自己被受控制的原因。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第三步,試著反駁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比如,你覺得你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就應該得到丈夫的重視。那你想想,你有和丈夫聊過你的想法嗎?也許丈夫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呢?

你覺得丈夫不那麼在乎你了,這一切很可怕。但其實只是丈夫最近工作忙,無暇顧及,而你又把它想象得很可怕呢?

試著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尋找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

第四步,尋找更好的想法來替代我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就像來訪的女士會想,她就是想要丈夫在乎她、關心她,但如果丈夫做不到,她是不是可以去和丈夫談一談?

如果還是沒有起色,那是不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在丈夫身上獲得她想要的呢?

這一步,最大的變化就在於,我們不會再沉浸在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情緒當中,而是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

就像這位女士不再只是生悶氣或者吵架了,她把她的情緒,化作了行動。

"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如果喜歡的話,歡迎關注我,一起在這裡學會愛與被愛。

我們總說,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但我們的情緒,似乎總在被他人左右:

開會的時候,領導暴跳如雷,把同事臭罵了一頓,結果你一天都膽戰心驚的。

回家後,孩子作業總做不對,你焦慮不已,擔心孩子考不上好學校。

聚會的時候,沒有邀請你,你整個人都心事重重,覺得是自己不受歡迎。

其實很多事情,壓根就不管我們的事,比如那個暴躁的領導、沒有邀請你的新朋友。

但我們依然像一個提線木偶一般,被別人的一舉一動,操縱著我們的情緒。

今天就要和大家聊聊,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要如何走出他人的情緒控制?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1-

要想了解為什麼我們的情緒總被他人左右,我們先來看看,究竟是什麼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很多人以為,是不開心的事情在影響我們的情緒。

比如趕時間的時候,剛好碰上紅燈,這讓你急得罵街。

你想當然以為,是紅燈讓你心情不好。

其實你錯了,讓你情緒急躁的不是紅燈這件事,而是你對紅燈的看法。

什麼意思呢?

想一想,如果今天你既不用趕飛機、趕高鐵,也不用趕著去上班,那變紅燈時候,你還會罵罵咧咧嗎?

我想大部分人只會在車裡安安靜靜地等著綠燈再通行吧。

你看,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情況下,你的情緒截然不同。

這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到的誘因ABC's法則。

A代表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能刺激我們的人或事。

B代表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

C代表遇到這件事情時,你的想法和行為。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圖片來源:《我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事件A引發了看法B,從而導致了行為C。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控制自己對於這件事的看法,那我們也就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2-

但不幸的是,我們的認知經常會落入陷阱,從而影響我們的心情。

具體有哪幾個陷阱呢?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給我們總結了3個思維陷阱:

1.災難化思維

也就是無論遇到什麼事情,我們都會往最壞的結果想。

最常見的災難化思維就是“萬一……怎麼辦?”

比如在參加一場重要面試的時候,我們會焦慮不安:

“萬一他問的問題我答不上來怎麼辦?”

“萬一沒有拿到offer怎麼辦?”

你的過度緊張,可能會讓你不戰而敗。

再比如現在很多恐婚、恐戀的人,也是對未來有太多的災難式擔憂:

“萬一和他性格合不來怎麼辦?”

“萬一我們總是吵架怎麼辦?”

當我們把這一切都恐懼化之後,我們連試一下的勇氣都會消失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2.絕對化思維

很多完美主義者都會有這樣的絕對化傾向,就是覺得他必須或者是應該要怎麼樣。

而如果事情沒有像他想象的那樣發展時,情緒就上來了。

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裡爆出,陪孩子做作業的父母,結果被氣得火冒三丈甚至是氣出心臟病。

這就是典型的“絕對化思維”在作祟,父母覺得孩子必須要認真做作業,該對的題就應該要對。

所以當孩子和自己預期的標註不一樣時,情緒就容易失控。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我們容易產生絕對化思維,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在被“你應該”的說法轟炸:

小時候,父母告訴我們:

“你不應該自私自利。”

“你是哥哥,應該要讓著弟弟。”

然後老師告訴我們:

“你應該做個上進的好學生。”

“你應該要考上好的大學。”

於是,在這種“你應該”的教育思維下,我們也認為自己理所當然應該成為那個模樣。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帶來的負面情緒會一層一層傳遞給“弱者”,引起踢貓效應。

比如在公司,領導覺得這件事就應該把這個項目做成功,而你失敗了,他沒有聽你的解釋,就把你批評了一頓。

但其實失敗是因為政策變動,你也無法控制。

你心情很不好,回到家看到孩子還在打遊戲,你覺得這個點他應該是在認認真真寫作業了,於是你臭罵了他一頓。

孩子不情願地放下手機去寫作業,心情不好踢了貓一腳。

你看,這種負面情緒會不斷地蔓延開來。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3.合理化思維

合理化思維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總是會找一個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

這可能是在情緒化之後的極度無奈,也可能是給自己自我安慰。

比如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在極度憤怒之後,孩子還是不改,她可能會長嘆一口氣:“算了,教不聽,你愛怎麼樣就怎麼樣吧。”

這是家長無能為力時的藉口,來掩蓋自己教育上的“無能”。

再比如我們面試被公司拒了之後,我們可能會安慰自己:“有什麼大不了,就算給了我offer,我也看不上你們公司。”

這就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而合理化思維的最大危害是,我們會暗示自己把一些不合理的行為合理化。

也許圖了心裡的一時爽快,但是卻會釀成嚴重的後果。

在一項乳腺癌的調查中發現,患者們從發現乳房有乳塊到最後確診為乳腺癌,平均花了6個月時間,甚至有不少人是很多年之後才發現。

她們拖了這麼久才去醫院,就是因為她們出現了認知失調。

她們把這一切都合理化了,她們覺得這沒有什麼大驚小怪,也許過一陣子腫塊就自己消失了。

結果也許就是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03-

那究竟要怎麼做,我們才能避免自己的情緒被他人左右呢?

方法是,調節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們知道,我們的情緒是因為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引起的。

所以,如果改變不了事情的發展動態,我們不妨試著去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避免上述三種非理性的思維模式。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改變非理性思維模式的重點是,當遇到不順利的事情時,要多問問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感到沮喪、焦慮或者憤怒的。

也就是說,我們不要總糾結這件事情怎麼會這樣,而是關注自己的內在感受,看看這件事情究竟是如何引發自己情緒的。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具體要怎麼做呢?阿爾伯特·埃利斯曾經有一位受訪者,覺得自己的丈夫不再像以前一樣愛自己了,埃利斯是這樣引導這位女士的:

第一步,問問自己,現在是什麼感受,我的這種感受和採取的行動究竟有多麼不合理。

女士說,最近幾個月,她把自己弄得極其敏感、憤怒和沮喪,一點小事就會讓她發脾氣。而且她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聚會,相反,她更加不願意見人了。

所以,你可以試著,把自己最近的感受用具體的話語描述出來。

第二步,問自己:“我自己是怎麼想的,把自己弄得這麼不開心?”

這位女士和埃利斯坦白說,她為家庭付出了很多,丈夫憑什麼這麼不把她當回事。

她害怕,害怕自己吸引力不夠,丈夫出軌了怎麼辦。

最後她又憤怒地說:“好吧,他以為他是什麼東西,你不在乎我,我也犯不著在乎你。”

你看,當受訪者把自己心裡的想法說出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她已經陷入了絕對化、恐懼化和合理化的思維陷阱。

所以,要想擺脫情緒的控制,試著和這位女士一樣,說出自己的想法,條理清晰地找出自己被受控制的原因。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第三步,試著反駁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比如,你覺得你為家庭付出了很多,就應該得到丈夫的重視。那你想想,你有和丈夫聊過你的想法嗎?也許丈夫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呢?

你覺得丈夫不那麼在乎你了,這一切很可怕。但其實只是丈夫最近工作忙,無暇顧及,而你又把它想象得很可怕呢?

試著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尋找事件的另一種可能性。

第四步,尋找更好的想法來替代我們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就像來訪的女士會想,她就是想要丈夫在乎她、關心她,但如果丈夫做不到,她是不是可以去和丈夫談一談?

如果還是沒有起色,那是不是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在丈夫身上獲得她想要的呢?

這一步,最大的變化就在於,我們不會再沉浸在這件事帶給我們的情緒當中,而是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法。

就像這位女士不再只是生悶氣或者吵架了,她把她的情緒,化作了行動。

“一點小事,我就會想很多” | 你的情緒為何總被他人左右?

▽▼

當然,要想只看看這篇文章,或者懂一點道理,就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不可能的。

重要的是,我們要付出,要覺悟,並且要一次一次反覆練習。

希望你我的情緒,都能不再被他人左右,成為一個可以掌控自己人生的人。

更多情緒管理的文章請點擊閱讀:

“我什麼都做不好”| 如何走出自卑的深淵?

不善社交,害怕被拒絕?兩招治癒被拒絕帶來的傷害!

明明很委屈,還是要給別人道歉 | 為什麼我們總是容易內疚?

如果喜歡我的話,歡迎點擊關注,一起成為一個會愛,也值得被愛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