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多敗兒?不,心理學家告訴你,遇見這些媽媽,孩子才更難出色

在大家"嚴師出高徒"的想法之下,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嚴厲才是正道。只有讓小孩子在小的時候對父母有所畏懼,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畢竟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如果無人管教,或者管教不嚴,必然會導致孩子做事沒有章法。

現在大部分的女性在家帶孩子,因為全職媽媽的關係,必然和孩子接觸多。之前在寶媽群裡面交流,大家都表示自己平時就怕"慈母多敗兒",每每孩子犯錯,就會忍住不去心疼,而是嚴厲的指正。

都說父親是嚴厲的,其實現在這種情緒被媽媽取代。大部分的河東獅吼,也是媽媽和孩子相處之中發出來的。

那麼,慈母真的多敗兒嗎?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寫道:"最偉大的教育,竟是媽媽的情緒平和"。我們可以相信,在平和的意味之中,必然包含對孩子的"慈愛"。

媽媽本身向孩子展現的就是一個慈祥的面孔,為什麼又要認為慈母多敗兒呢?

一個家庭之中有分工,就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唱白臉"和"唱黑臉"是不一樣的,他們是合作關係。

黑臉的爸爸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而白臉的媽媽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事情的可更改性,這都是一種教育。

慈母為什麼多敗兒?是因為在大家的意識之中,把"慈母"的意思做了改變。現在的孩子都是嬌生慣養,做什麼事情總是任性為之。

因為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時間比較長,大家都覺得這是母親的錯誤。事實上,當你真正瞭解到"慈母"的意思,孩子要想出色也很簡單。

所謂的"慈"包含這三種意味:靜、暖、弱。在孩子情緒急躁時,媽媽可以顯得十分慈愛,輕輕的告訴孩子事情的解決辦法。

慈母多敗兒?不,心理學家告訴你,遇見這些媽媽,孩子才更難出色

在孩子遭受困難的時候,媽媽就是給予溫暖的棉被,給孩子希望。當孩子有自主性的時候,媽媽就是弱小的,不能左右孩子,而是默默付出。

所以說,並不是"慈母多敗兒",而是媽媽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之中,要把握度。孩子嬌生慣養,想要天上的星星,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孩子出現錯誤,媽媽掩耳盜鈴視而不見,這不是慈愛,這是禍害。"慈"就是在溫柔與嚴厲中把握一個度,促進孩子的成長。

況且,每一個人的情緒都是多種多樣的。除了不正確的慈愛之外,或許這種情緒更加容易影響孩子的成長。之前就有心理學家研究表示,如果媽媽身上存在這些問題的話,可能孩子就更難出息。

慈母多敗兒?不,心理學家告訴你,遇見這些媽媽,孩子才更難出色

第1點、比較強勢的媽媽

上面所謂的慈母正是和嚴厲的媽媽相對的,大家都認為慈母多敗兒,殊不知嚴母也會出拜兒。為什麼呢?

孩子從生下來的時候,就是和自己的父母生活。我們要是把孩子比喻為一張白紙,父母可能就是那畫筆。在這張白紙上盡情的揮舞,畫出最絢爛的色彩。

一些媽媽會把握,給孩子留有一些空白,讓孩子自己發揮。有一些媽媽不懂得取捨,總是所有的地方都想沾染,認為這是最好看的。、

到最後,這張白紙上面全是媽媽的心血,孩子本真卻一點不存。孩子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沒有自己的特點。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媽媽做好決定的。

通俗一點來講,比較嚴厲的媽媽比嚴厲的爸爸更可怕。對於男性來說,嚴厲其實就是掌握方向,把控大局,不讓孩子走歪路。

可是對於媽媽來說,孩子是一切。加之自己感情細膩,對孩子的管控就越來越多。等到孩子長大了,媽媽心滿意足,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孩子的模樣。

可是,這時候長大的孩子卻發現,自己離不開媽媽了。什麼事情如果沒有媽媽的安排,總是缺少一點什麼。這樣完全聽從媽媽的孩子,我們能期望之後他能做出什麼大事業嗎?

第2點、喜歡動手動腳的媽媽

在幾十年前的時候,那時候大家解決問題,基本上就是武力。夫妻之間更是如此,特別是男性對女性,要是心中不滿,或許真的就腳踢拳打。

長此以往,女性也開始揮舞自己的手臂,去尋找自己的目標。當孩子出生之後,可能就成為出氣筒。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媽媽想打孩子。

只是在她的意識當中,孩子犯錯就得懲罰,懲罰就是捱打。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被媽媽打過,相信都是有這段經歷的。現在大家教育子女比較文明,想必也不會採用這種極端的方式。

但是,不可否認,秉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一些人,還是在這樣做。孩子捱打可怕嗎?不可怕。孩子長期捱打可怕嗎?可怕。

一些媽媽總是喜歡動手動腳,孩子一犯錯誤就腳踢拳打,從不過問孩子是什麼原因犯錯誤。記得之前有朋友表示,自己小時候因為別人罵自己"沒爸爸"和別人打架。媽媽看到自己衣服髒了,回家就捱打。

慈母多敗兒?不,心理學家告訴你,遇見這些媽媽,孩子才更難出色

至此一戶,他覺得自己什麼都不願意對媽媽說了。這是一種表達慾望的缺失,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只會沉默。家庭可以容許沉默,社會不可以。

除此之外,媽媽喜歡動手動腳,給孩子的也是一種錯誤的示範。長期處於暴躁的家庭,利用武力解決問題,孩子也會用這樣的態度思考問題,變得暴躁、衝動、無規則。

第3點、過分冷漠的媽媽

"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這樣一句話,直接說明了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媽媽,該是怎樣的難受?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孩子確實是因為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沒有辦法和自己的媽媽相處。但是還有一部分孩子,明明有媽媽,卻好像沒有媽媽。

慈母多敗兒?不,心理學家告訴你,遇見這些媽媽,孩子才更難出色

小明性情十分孤僻,平時也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大家都想和他說話,卻總是換來他的冷眼相對。有一次外面下雨了,同學就直接把他送到了家裡。

剛進門,傳來的不是媽媽的問候,而是"八萬,胡了"。甚至小明的媽媽都沒有看到有人回來,小明尷尬一笑,急忙說了謝謝。

我們很難想象,大雨對於孩子來說是什麼。在無數次沒人接的痛苦之下,小明內心的煎熬。看到別人的媽媽回家給孩子做飯,自己媽媽整天只知道打麻將。

這種忽視的冷漠,更讓人痛苦。孩子處於這樣一個環境,擔心自己、畏懼家庭。本以為父母可以給予他安全感,殊不知越來越失望。

沒有安全感是可怕的,就意味沒有依靠。任何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總是要有依賴。如果孩子長大了,還是沒有安全感,甚至會陷入困境,自卑、敏感、統統找上門。

所以,慈母多敗兒並不是最準確的。如果一個母親過於暴躁、嚴厲、冷漠、暴力,相信孩子也很難形成自己的事業,變得更加出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