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生娃都是為了我爸媽?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了一個“為什麼有的女性討厭生孩子”的熱帖,排名第一的答案在知乎獲得了48K+的贊(現已刪帖,但原問題下有其他人複製的答案),在微博、微信、朋友圈都有很廣泛的傳播,得到了很多“未婚未育的少女”(不一定全是)的贊同,紛紛轉發表態,這是工作女性面對催生反擊的經典範本,存起來以後用得著。

平心而論,答主的文章寫得非常爽,完美踩中了媽媽產前產後的所有痛點,尤其是被催婚催生的廣大女性的痛點,以及給出了一個大家都想試但礙於現實沒機會嘗試的方案,你行你上啊!上完就知道你不行了!

文章的真實性暫且不論,它所帶動的關於女性生育的負面的和恐慌的情緒,是真的。但恐慌之所以是恐慌,是因為感受是真,但事實並非如此。

01

你生活變壞的鍋,孩子不背

從答主帖子被熱傳和熱贊來看,確實有很多很多的女性都認為,生孩子和追求自我,和自我價值的實現,是對立的。

在生孩子就會失去自我,就會身材走樣,就會蓬頭垢面,就會喪偶式育兒,就會單方面付出的恐慌之下,不生孩子,拒絕苦役,幾乎成了新女性的政治正確。

不生,是追求自我的獨立,而生,是被男權綁架,是自甘墮落。

但追求自我和生孩子,真的就是對立的嗎?

我們可以舉出大把的工作養娃兩不誤的學霸辣媽,也可以舉出無數生娃之後變成黃臉婆的老媽子,但這個區別真的是孩子嗎?

前一段,我跟朋友有個很有意思的討論,是關於當著全職醫生、養了五個孩子、順便還考上了哈佛的日本媽媽吉田惠波的,我表示,對於她的智力、執行力,以及對自己的狠厲,我自愧不如,即使沒有孩子,完全不睡覺,專心致志準備留學申請,我也不一定能申上哈佛啊。

雞湯裡說,全職媽媽帶著五個孩子也能考上哈佛,只要做好時間管理,你也可以。這是強行拉近了你、我和她之間的距離,我們相差的,不僅僅是五個孩子,還有不能忽視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

結婚生娃都是為了我爸媽?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事實上,有娃以後的生活是怎樣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本身是一個怎樣的人。

如果本就獨立,孩子會佔據一定的時間,但並不會讓你就此失去了獨立性。大處著眼,小處放手,善用工具,接受幫助,你的時間並不會全然被孩子吞噬。我們本就起點不同,別人家看得見的蓬頭垢面,不一定就是你確定的人生。

如果本來生活品質就高,孩子的到來會有一定影響,家庭支出的比例會有調整,但孩子只是孩子啊,他本身不會提太多要求,貧賤過得富貴過得,你為孩子增加的支出,很大程度上反應的還是自己的生活品味和追求。

簡單地說,你生活變壞的鍋,孩子不背。

結婚生娃都是為了我爸媽?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02

你的選擇,你自己負責

其實要不要生孩子,並沒有標準答案,生與不生,都是權衡之後的自我選擇。我們選擇自己能承受的,再根據現實的狀況作出調整,這是人之常情。

但是,作為成年人最重要的,是做出選擇之後,要自己承擔選擇的後果。

一直不太理解的是,為什麼真的有人會被迫結婚,被迫生孩子?電視裡那麼多家庭矛盾的真人秀,都在上演逼與被逼的戲碼,長輩苦口婆心,我都是為你好,晚輩義憤填膺,我是被你逼的。

難道真的有人可以把你五花大綁送去登記、送上產床?難道我國婚姻登記的時候不是都要問一句,是自願的嗎?只要說一句“不是自願的”,工作人員是絕對不會蓋章和發證的。

現實生活中,確實很多人被逼婚、逼生了。但是從被逼(別人)到執行(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真的不想,也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想。

這種“被逼”的背後也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心態,那就是,如果我按照你的想法做了,你要為我接下來的選擇負責。

比如,我按照你的意願結婚了,你要為我的婚後幸福負責;我按照你的要求生孩子了,你要為我的孩子負責。

長輩們出錢出力、大包大攬,是他們邊界不明,但晚輩們借坡下驢、順水推舟,就是在推卸責任了。

說回到養育,偽單親媽媽不可取,換成偽單親爸爸也並不代表女性的勝利,我們一直反對父親缺位,解決方案並不是讓媽媽甩鍋啊!對於家庭而言,夫妻雙方有均等的責任,任何一方承受過多,都可能會是家庭關係不和諧的隱患。

結婚生娃都是為了我爸媽?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孩子從來都不是為誰而生的,在家庭關係中,不是說媽媽或者爸爸就應該要為了孩子付出一切,而是說,孩子既然成為了家庭的一部分,所有的家庭成員都有責任。

養育過程中的光明與黑暗並不會涇渭分明,跟寶寶的互動也存在於每一個相處的細節中,不一定做家務、餵奶才是養,也不一定逗笑、陪玩就是高質量陪伴,但你的時間花在哪裡,你的選擇是什麼,孩子都知道。

我們投入的愛,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03

孩子帶來變化,也帶來成長。

生養孩子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決定,它會帶來生理上、心理上、生活上、關係上的重大變化,而且在生養之前,我們可能對此無法做出準確的判斷,這也是恐慌的一個來源。

作為媽媽,每每回想起產後艱難又複雜的狀況,我還是心有餘悸。因為有了孩子,我的生活也做出了很大的調整,這些並不是在懷孕之前就想好的,而是權衡當下的狀況一個一個選擇做出來的。但這樣的改變,是好是壞?

我覺得是好,至少不壞。

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不會知道和體驗到這樣愛與被愛的方式,收穫這樣的依戀和溫暖;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不會重新反思自己的成長曆程,與童年的自己和解;如果沒有孩子,我可能也不會深刻認識到親密關係中隱藏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

是的,我對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把自己的追求調整到了一個更適宜方向。這是屬於我一個人的成長,如果沒有孩子,這個歷程可能要花更長的時間。

變化的過程或許有痛苦,但因為孩子而帶來的認識昇華,也確確實實是我的收穫。

埃裡克森在他的人格發展理論裡,將人生分為八個階段,其中成年中期的主要衝突是,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在這一階段,我們開始走出自我,為別人付出;培養兒女、照顧父母、關愛伴侶,將注意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他人;我們不再以為索取,而是學著付出;我們學著認可自己的成就並接受自己的不足,學會成為自己。

這些變化不是飛速發生的,而是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步達成的。有意思的是,成人的這一階段的發展同孩子的成長曆程重合,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在共同發展中趨向成熟。

孩子推動了我們的成長,並最終成了我們自我成長的一部分,這可能是養育帶來的額外獎勵。

結婚生娃都是為了我爸媽?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



不生孩子,是個人權利,只要是發於內心的選擇,就值得尊重,就有不被逼迫的權利。

而選擇生養一個孩子,更該是發自內心的選擇,就像蒞陽長公主說的,情出自願,事過不悔。

不是因為長輩的壓力,男方的血脈,更不是因為政府的號召,社會的壓力,不是因為年紀大了再不要就晚了,也不是因為你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父親”,而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個母親。

生孩子的出發點,從來不該是“會不會對我的生活有影響”,而是,我已經成熟到想要一個孩子,準備進入人生的下一階段了。

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成長和任務,都需要做出選擇,承擔責任,接受變化,擁抱成長,孩子只是推了我們一把。

當然,讓男人也參與並體會這種成長,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畢竟,夫妻雙方共同承擔,才是孩子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