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不完美媽媽 文章 枝媽育兒說 2019-09-18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會讓孩子缺乏主見

這種缺乏主見,是指孩子長期處在“羞恥教育”下,所引起的那種隨波逐流、迎合別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不敢去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怕會引發別人的嘲笑,使得自己無地自容。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即使很有才也不會把他的才能輕易的展現出來,這樣就更不可能被伯樂所賞識,出人頭地了。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會讓孩子缺乏主見

這種缺乏主見,是指孩子長期處在“羞恥教育”下,所引起的那種隨波逐流、迎合別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不敢去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怕會引發別人的嘲笑,使得自己無地自容。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即使很有才也不會把他的才能輕易的展現出來,這樣就更不可能被伯樂所賞識,出人頭地了。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會使得孩子不再和家長親近

在長期的“羞恥教育”下,孩子也會由於家長某些語言上的傷害,而使得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上面出現隔閡,因為孩子也是存在著羞恥心的,我們的有些不當語言,孩子雖然表面上是會聽的,但是內心之中,也是非常排斥的。這樣的話,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間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遠,雙方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淡起來。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當如何去做呢?

既然在“羞恥教育”下,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利影響,那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 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會做錯事,和其年紀較小,不會辨別是非對錯存在著很大的關係,孩子也許不知道哪些事情做的是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出面來為孩子指出錯誤,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自己做的是錯誤的,並促使孩子能夠主動改正錯誤。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會讓孩子缺乏主見

這種缺乏主見,是指孩子長期處在“羞恥教育”下,所引起的那種隨波逐流、迎合別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不敢去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怕會引發別人的嘲笑,使得自己無地自容。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即使很有才也不會把他的才能輕易的展現出來,這樣就更不可能被伯樂所賞識,出人頭地了。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會使得孩子不再和家長親近

在長期的“羞恥教育”下,孩子也會由於家長某些語言上的傷害,而使得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上面出現隔閡,因為孩子也是存在著羞恥心的,我們的有些不當語言,孩子雖然表面上是會聽的,但是內心之中,也是非常排斥的。這樣的話,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間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遠,雙方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淡起來。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當如何去做呢?

既然在“羞恥教育”下,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利影響,那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 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會做錯事,和其年紀較小,不會辨別是非對錯存在著很大的關係,孩子也許不知道哪些事情做的是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出面來為孩子指出錯誤,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自己做的是錯誤的,並促使孩子能夠主動改正錯誤。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家長需為孩子提供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之後,不願意承認錯誤,反而會推卸責任,將錯事推到他人或者這件事上面,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如果不主動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就會變得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出榜樣的力量,自己也願意在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承認錯誤,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聽從。有些家長犯了錯誤之後,因為不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丟了面子,就拒絕承認錯誤。那麼,孩子又怎麼會主動去承擔自己的錯誤呢?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會讓孩子缺乏主見

這種缺乏主見,是指孩子長期處在“羞恥教育”下,所引起的那種隨波逐流、迎合別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不敢去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怕會引發別人的嘲笑,使得自己無地自容。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即使很有才也不會把他的才能輕易的展現出來,這樣就更不可能被伯樂所賞識,出人頭地了。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會使得孩子不再和家長親近

在長期的“羞恥教育”下,孩子也會由於家長某些語言上的傷害,而使得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上面出現隔閡,因為孩子也是存在著羞恥心的,我們的有些不當語言,孩子雖然表面上是會聽的,但是內心之中,也是非常排斥的。這樣的話,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間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遠,雙方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淡起來。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當如何去做呢?

既然在“羞恥教育”下,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利影響,那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 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會做錯事,和其年紀較小,不會辨別是非對錯存在著很大的關係,孩子也許不知道哪些事情做的是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出面來為孩子指出錯誤,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自己做的是錯誤的,並促使孩子能夠主動改正錯誤。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家長需為孩子提供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之後,不願意承認錯誤,反而會推卸責任,將錯事推到他人或者這件事上面,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如果不主動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就會變得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出榜樣的力量,自己也願意在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承認錯誤,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聽從。有些家長犯了錯誤之後,因為不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丟了面子,就拒絕承認錯誤。那麼,孩子又怎麼會主動去承擔自己的錯誤呢?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學會平緩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不管我們對他如何教育,他的心情都會是非常不好的。往往會出現憂慮、低落的情緒,這個時候如果任由這樣的情緒發展開來,對孩子的身心方面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這個時候平緩孩子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適當的擁抱和用一些親和的語言去安慰他,鼓勵他不要因為這麼一點錯誤而傷心,下次改正就行。

"

我們在教育孩子,遇到孩子犯錯的情況時,不少父母現在都摒棄了傳統的打罵方式,現在更傾向於一種新的方式——讓別人對孩子進行“嘲笑”的方法來解決,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能夠主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不過,這種方法真的好嗎?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最近,同住在一個小區裡的寶媽陳女士,就給我講述了一下發生在她孩子身上的事情。

寶媽陳女士的孩子,小名叫歡歡,今年剛剛四歲。雖然歡歡已經到了四歲,但是他卻依然存在著“尿床”的習慣,讓這位寶媽非常頭疼。於是,這位寶媽就想了一個辦法,想通過讓別人“嘲笑”的方式來解決孩子一直以來存在的問題。

這天早上,歡歡不出所料的沒有及時的如廁,導致自己一晚上的尿液全都噴灑在了被褥上面。這個時候,陳女士看到孩子又弄髒了床單,她這次並沒有像以前那樣去責備孩子,而是將沾滿孩子尿液的床單拾掇出去掛在樓下門外,並且還讓孩子跟著,目的是想讓小區裡的街坊鄰居都看到孩子尿床,以達到她所期望達到的效果。

果然,不一會兒來來回回的行人就有人嘲笑道:“這家的孩子真有意思,都這麼大了還尿床”。

有人調侃道:“是啊,你瞧瞧,都尿成了一張地圖了”。

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後,陳女士就對孩子說:“看見沒有,讓你還尿床,站在這裡看見別人說你,丟不丟人!”

陳女士本來想著通過這次“嘲笑”經歷,可以使得歡歡能夠因為羞恥心的緣故,及時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可沒想到的是,從這之後,孩子因為這件事的緣故,再也不敢出門了。

其實,像陳女士這樣的家長們,對於孩子教育上面都是出於好心的,只是想通過“嘲笑”孩子的方式,來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可是沒想到效果會適得其反,這種方法的弊端也就慢慢的顯露出來了。

“羞恥教育”在孩子身上的表現

“羞恥”這一名詞,在古時候,就早有定義。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就曾在他的《修辭術》文章中就對羞恥做了定義:一種因為做了或者正在做又或者是將來做的那種似乎有可能會損及自己名聲的壞事而造成的苦悶或者不安的情緒。

這裡所提到的“壞事”,是在道德意義上來說的,即那種比較“卑劣性事情”,一個人所做的卑劣事情的產生,暴露出做事情的人品行方面的缺陷,使自己的卑劣一面顯露於他人的面前,而使得這個人會產生一種不安的感覺。

而陳女士使用的這種“嘲笑”孩子的方法,就被統稱為“羞恥教育”,這種教育就是利用言語的方式,使得孩子能夠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哪一方面不足,並且可以在這不足方面促使孩子進行改進,讓他們能夠做到奮發圖強。簡單來說,這種方法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羞恥行為。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也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使用羞恥的名義對他人做出羞辱的行為,另一種方式是以羞辱的方式去引導他人。

這種教育方法不少家長會利用在孩子身上,往往就通過第二種方式來教導孩子。

例如:

(1)孩子解不出看起來很簡單的數學題時,家長就會忍不住的說到:“你可真夠笨的,這點題都做不好。

(2)“你看看你能夠做啥,連個被子都疊不好。”

(3)“剛給你買的橡皮都能弄丟,不知道你幹啥吃的。”

雖然這麼做也會管點用,但是也有可能會使得孩子喪失掉自尊和羞恥感,久而久之,讓孩子感覺到什麼都無所謂。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對孩子會產生不利影響

家長之所以會選擇“羞辱教育”,是因為並沒有把孩子看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學會去尊重孩子,也不懂得去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和羞恥心,他們會認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如何管教不需要他人去插手。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羞恥教育”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利影響。

1. 會使得孩子產生自卑的情緒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經根據多語言攻擊帶來的長期影響做過實驗研究,他得出過這樣的結論:當所處的環境引發過大的壓力時,大腦會通過自動化的轉換以適應這種環境。

長期處於“羞恥教育”下的孩子會引發自卑的情緒,會在長期的家長言語羞辱中,面對困難也會選擇逃避和拘謹,以適應這種環境。他們會認為:“我反正也做不好這件事情,不如就放棄算了。”久而久之,他們在成長中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那麼,這種自卑引起的不良情緒,就會隨之影響於孩子的一生。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會讓孩子缺乏主見

這種缺乏主見,是指孩子長期處在“羞恥教育”下,所引起的那種隨波逐流、迎合別人的情況。這種情況下的孩子,很缺乏安全感,不敢去輕易提出自己的意見,就怕會引發別人的嘲笑,使得自己無地自容。

如果孩子長期都處於這樣的狀態下,那麼孩子即使很有才也不會把他的才能輕易的展現出來,這樣就更不可能被伯樂所賞識,出人頭地了。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會使得孩子不再和家長親近

在長期的“羞恥教育”下,孩子也會由於家長某些語言上的傷害,而使得孩子與家長的關係上面出現隔閡,因為孩子也是存在著羞恥心的,我們的有些不當語言,孩子雖然表面上是會聽的,但是內心之中,也是非常排斥的。這樣的話,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間的距離也就會越來越遠,雙方的關係也會變得越來越冷淡起來。

孩子犯錯後,家長應當如何去做呢?

既然在“羞恥教育”下,會給孩子帶來這麼多的不利影響,那麼,當孩子犯錯後,我們對孩子的方式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1. 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

孩子之所以會做錯事,和其年紀較小,不會辨別是非對錯存在著很大的關係,孩子也許不知道哪些事情做的是錯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出面來為孩子指出錯誤,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自己做的是錯誤的,並促使孩子能夠主動改正錯誤。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2. 家長需為孩子提供榜樣

很多時候,孩子做錯事之後,不願意承認錯誤,反而會推卸責任,將錯事推到他人或者這件事上面,這樣做是不對的。孩子如果不主動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相應責任,就會變得缺乏責任感,沒有擔當,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做出榜樣的力量,自己也願意在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承認錯誤,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夠聽從。有些家長犯了錯誤之後,因為不想在自己的孩子面前丟了面子,就拒絕承認錯誤。那麼,孩子又怎麼會主動去承擔自己的錯誤呢?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3. 學會平緩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不管我們對他如何教育,他的心情都會是非常不好的。往往會出現憂慮、低落的情緒,這個時候如果任由這樣的情緒發展開來,對孩子的身心方面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這個時候平緩孩子的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適當的擁抱和用一些親和的語言去安慰他,鼓勵他不要因為這麼一點錯誤而傷心,下次改正就行。

孩子4歲了卻依然“尿床”,寶媽的處理方式,讓孩子徹底變得自卑

“羞恥教育”還是很不可取的,要使用正確的教育方式來教導孩子就顯得尤為重要,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正視這一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