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她才明白,原來,害死茉莉的凶手,是她自己。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她才明白,原來,害死茉莉的凶手,是她自己。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著茉莉臨死前的那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出:“媽媽愛你啊。”

"

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藉由片中極端情境下一個個孩子的痛苦遭遇,創作者無非是想提醒家長,望子成龍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最起碼要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去關懷去體諒。

它的內容值得每一對父母反思並警醒: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一個身體只能承受一個靈魂,父母密不透風的監控,只會讓孩子經常處在高壓狀態下。這樣的主題,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

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

這個嬰兒是不同孩子的統一象徵,他們被“鎖”在扭曲的親子關係中,被極端的母愛所吞噬。而本劇最讓人覺得可怕的地方就在於——雖然它設定離奇,故事誇張,但卻並非完全虛構,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從中看到似曾相識的成長經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第一個故事:《媽媽的遙控器》

故事開場,媽媽被迫離婚,面對出軌丈夫在談判桌上開出的各種條件,她一臉冷漠,沉默半晌之後只狠狠地甩出一句話——“我只要我的兒子”。

就這樣,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成為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

但偏偏小偉不怎麼喜歡學習,他和所有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樣,叛逆、熱血,談戀愛,不服管教......

就在小偉即將初中畢業時,母子間的矛盾被引爆,矛盾的起因是“畢業旅行”——媽媽一直不滿意小偉的成績,因此不願讓他和小夥伴們一塊畢業旅行,但小偉特別想參加,於是他決定偽造成績單騙媽媽簽字。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結果還是被媽媽發現了,她勃然大怒,不僅直接否決了小偉的旅行計劃,還劈頭蓋臉地拋出了直擊靈魂的三連質問:“你為什麼不替媽媽著想一點呢?為什麼不爭氣一點呢?你覺得你可以考上大學麼?”

當晚,母子倆的關係徹底鬧僵,小偉覺得媽媽不通人情,媽媽則覺得兒子太不聽話,不明白自己的一番良苦用心——“媽媽是為你好!”

一個是青春叛逆少年,一個是望子成龍心切的虎媽,如此尖銳的親子衝突如何緩解呢?

就在母子倆吵架的第二天,神奇的事發生了。這天明明該是星期四,但小偉到了學校之後大家都說是星期三。

一開始小偉以為是自己記錯了,但慢慢地他發現事情實在邪門——今天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和昨天一模一樣,撞見同一個人,坐同一輛出租車,說同樣的話、給媽媽上交同一張修改過分數的成績單……

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直到第四個星期三的晚上,媽媽終於發話了——“我知道你偷改成績,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被卡在同一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原來,吵架當晚,媽媽得到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利用它操控孩子的時間。而她一次次把時間倒回去就是為了讓小偉認識到的錯誤——什麼時候兒子想明白了,決定交出原本的成績單了,她才會把他從“時間牢籠”裡放出來。

於是我們看到,手握遙控器的媽媽開始不斷地“督促”兒子上進:一次上課聽不懂沒關係,重複聽個十次二十次總可以了吧?一次做的不完美也沒關係,不斷倒帶直到做到媽媽滿意為止。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

沒錯,這種生活光想想就讓人崩潰,片中的小偉也從此陷入痛苦的深淵。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扼殺他的天性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小嵐恰巧是紀媽媽最討厭的那類女孩,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已經不認識他了。

承受不了這樣折磨的他,開始嘗試自殺。卻崩潰地發現他連自殺都不行,因為每一次死後媽媽都會按下“倒帶鍵”,讓他回到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重新復活繼續努力。可以說是真正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了。

紀培偉累了,他問媽媽:“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媽媽淡定的說:死到你選擇活下去為止。

當死亡也不能結束這一切時,他妥協了,漸漸產生了心理學中“習得性無助”行為,即面對反覆的挫折和懲罰,感覺現實無望而聽任擺佈。他確實更加聽話了,媽媽說什麼他做什麼......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朝著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

很明顯,故事所描繪的是一種極端、畸形的親子關係,那個神奇的“遙控器”就象徵父母對於子女的過度控制、對子女人生的干涉。現實中類似的的現象也並不少見。

這是一個關於親子關係的悲劇,悲劇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性,沒有將孩子當做一個平等的生命個體來對待。

幸好故事有個還算愉快的結尾。小偉偷了媽媽的遙控器,並衝著她大喊“它是我的”。他終於又一次,掌控到了自己的人生。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


第二個故事:《貓的孩子》

第一個故事裡,是遭遇丈夫出軌的單親媽媽遙控孩子的人生,《貓的孩子》中則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媽媽將悲劇的原因都歸結於孩子成績太差。

某種程度上說,這兩位媽媽都是將自己的人生悲劇與孩子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最終呈現出一種讓人觸目驚心的恐怖母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鍾國衍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媽媽。

他的媽媽奉行“不打不成材”。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

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

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

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

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

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

“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會消失。”

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

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了一隻又一隻的貓。

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終於,他們一家人如願以償。

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爸爸也回來了,笑逐顏開;媽媽終於可以揚眉吐氣,給丈夫做了一桌豐盛的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人格罷了。

不斷殺貓讓他自己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

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

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

他拼盡全力,得不到絲毫理解。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弄傷自己,只希望媽媽能給他一個擁抱;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你拿什麼回報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他只明白,當他需要愛的時候,只有分數和棍棒;當他需要理解的時候,只有指責和怪罪;當他需要一個擁抱的時候,只有疏離和冷漠。

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什麼都錯了。

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

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

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佈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

茉莉死後,林媽媽千方百計想找到茉莉自殺的原因。

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

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

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這麼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

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

心理醫生一語中的:“你想報復的其實是自己。”

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

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

不斷窺探茉莉的記憶,讓林媽媽深陷其中。

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

為了面子強迫女兒學習。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否定女兒對文學的愛好,一定要她去當醫生。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對於女兒取得的好成績冷嘲熱諷。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她才明白,原來,害死茉莉的凶手,是她自己。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看著茉莉臨死前的那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出:“媽媽愛你啊。”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每位父母都該反思

可茉莉,已經聽不見了。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名來源於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雖經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不少父母,卻並不懂得這點,兀自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

劇裡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親,找不到其他宣洩渠道,只好將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總能控制我的孩子。”孩子是她們生活中的最後一點光芒,她們竭盡全力,也想要托起他們。只是最後不僅無功而返,還得不償失。

如果你可以為你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按下那個按鈕嗎?

哪怕按下這個按鈕會有傷害,可能大多數父母也會選擇按下。他們究其一生,想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未來。可是,父母認為的完美,能等同於孩子眼中的完美嗎?

畢竟,完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定製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視若珍寶的東西,也許我棄若敝履。

就像《追風箏的人》中寫的,“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讓孩子,活成孩子本身。

(文章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搜索微信號13027279630進全國爸媽交流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