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不完美媽媽 東林夕亭 2019-09-17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比如離婚這件事,悲觀的人離婚了會生不如死,樂觀的人離婚了會不當回事,而客觀的人,會當作一種常態去對待,該總結經驗總結,該吸取教訓吸取教訓,然後讓自己繼續坦然地活下去。

再比如父母離世這種事,太悲觀肯定不可取,太樂觀更說不過去,只有客觀認識到生死的常態,坦然接受,坦然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出陰影,更加有勇氣地活下去。

這方面的道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父母離世了,你除非跟著去死,否則你再痛苦也無濟於事,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只能繼續好好地活下去。當然,也不是不表現出痛徹心扉的樣子就是不孝,這種事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態,最終你只能按找常態去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早年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會比一大把年紀了才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活得要坦然的原因。生死這種事,你只有近距離接觸了,感同身受了,你才能深刻體會到什麼樣的狀態叫坦然,叫看淡。

當然了,一碼歸一碼,做子女的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好事。只不過,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準備,因為父母早晚都會離世,年紀越大你越要有心理準備,不然有朝一日父母離世了,給你造成太大的打擊,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面這兩個人在面對“父母離世”這種事時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至於哪一種更有價值,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大家看了之後應該會心裡有數。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比如離婚這件事,悲觀的人離婚了會生不如死,樂觀的人離婚了會不當回事,而客觀的人,會當作一種常態去對待,該總結經驗總結,該吸取教訓吸取教訓,然後讓自己繼續坦然地活下去。

再比如父母離世這種事,太悲觀肯定不可取,太樂觀更說不過去,只有客觀認識到生死的常態,坦然接受,坦然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出陰影,更加有勇氣地活下去。

這方面的道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父母離世了,你除非跟著去死,否則你再痛苦也無濟於事,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只能繼續好好地活下去。當然,也不是不表現出痛徹心扉的樣子就是不孝,這種事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態,最終你只能按找常態去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早年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會比一大把年紀了才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活得要坦然的原因。生死這種事,你只有近距離接觸了,感同身受了,你才能深刻體會到什麼樣的狀態叫坦然,叫看淡。

當然了,一碼歸一碼,做子女的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好事。只不過,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準備,因為父母早晚都會離世,年紀越大你越要有心理準備,不然有朝一日父母離世了,給你造成太大的打擊,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面這兩個人在面對“父母離世”這種事時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至於哪一種更有價值,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大家看了之後應該會心裡有數。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男人:

『我媽活著的時候,總是催我結婚,而我,總是跟她唱反調,嫌她煩,嫌她太嘮叨,嫌她太不懂得體諒我的感受。

可是,自從我媽去世之後,我想聽她嘮叨都聽不到了。從催婚的角度來說我是解脫了,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莫名的心酸和孤獨,或許我應該在我媽還在世的時候順著她的意思結婚,這樣或許我就沒有現在的遺憾了。

唉!這種假設永遠都不可能成立了,我一直沒有按照我媽的要求結婚,應該也算是一種不孝吧!如果我媽能多活幾年該多好,如果她能看到我結婚生子該多好。』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比如離婚這件事,悲觀的人離婚了會生不如死,樂觀的人離婚了會不當回事,而客觀的人,會當作一種常態去對待,該總結經驗總結,該吸取教訓吸取教訓,然後讓自己繼續坦然地活下去。

再比如父母離世這種事,太悲觀肯定不可取,太樂觀更說不過去,只有客觀認識到生死的常態,坦然接受,坦然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出陰影,更加有勇氣地活下去。

這方面的道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父母離世了,你除非跟著去死,否則你再痛苦也無濟於事,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只能繼續好好地活下去。當然,也不是不表現出痛徹心扉的樣子就是不孝,這種事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態,最終你只能按找常態去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早年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會比一大把年紀了才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活得要坦然的原因。生死這種事,你只有近距離接觸了,感同身受了,你才能深刻體會到什麼樣的狀態叫坦然,叫看淡。

當然了,一碼歸一碼,做子女的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好事。只不過,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準備,因為父母早晚都會離世,年紀越大你越要有心理準備,不然有朝一日父母離世了,給你造成太大的打擊,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面這兩個人在面對“父母離世”這種事時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至於哪一種更有價值,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大家看了之後應該會心裡有數。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男人:

『我媽活著的時候,總是催我結婚,而我,總是跟她唱反調,嫌她煩,嫌她太嘮叨,嫌她太不懂得體諒我的感受。

可是,自從我媽去世之後,我想聽她嘮叨都聽不到了。從催婚的角度來說我是解脫了,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莫名的心酸和孤獨,或許我應該在我媽還在世的時候順著她的意思結婚,這樣或許我就沒有現在的遺憾了。

唉!這種假設永遠都不可能成立了,我一直沒有按照我媽的要求結婚,應該也算是一種不孝吧!如果我媽能多活幾年該多好,如果她能看到我結婚生子該多好。』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女人:

『以前聽人說離婚的時候,我沒什麼感覺。以前聽到人說父母離世的時候,我也沒什麼感覺。可是,但我先後經歷了這樣兩件事之後,我突然感覺到,我的人生,太坎坷。

我最愛的男人跟我離婚,我最愛的父母相繼離世,只留下我一個人踽踽獨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沉入了谷底,感覺活著沒有希望,不敢去想以後的日子應該怎麼過。

可是,在這樣的極端狀態下生活的時間久了,我突然想開了,頓悟了,人生本身就是如此啊!每個人都是生而孤獨,死而孤獨,沒有誰可以一直從生陪到你死,有些路,還得自己一個人去走。

不過,當我有勇氣面對以後的人生時,孤獨感也就消失了了。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比如離婚這件事,悲觀的人離婚了會生不如死,樂觀的人離婚了會不當回事,而客觀的人,會當作一種常態去對待,該總結經驗總結,該吸取教訓吸取教訓,然後讓自己繼續坦然地活下去。

再比如父母離世這種事,太悲觀肯定不可取,太樂觀更說不過去,只有客觀認識到生死的常態,坦然接受,坦然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出陰影,更加有勇氣地活下去。

這方面的道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父母離世了,你除非跟著去死,否則你再痛苦也無濟於事,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只能繼續好好地活下去。當然,也不是不表現出痛徹心扉的樣子就是不孝,這種事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態,最終你只能按找常態去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早年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會比一大把年紀了才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活得要坦然的原因。生死這種事,你只有近距離接觸了,感同身受了,你才能深刻體會到什麼樣的狀態叫坦然,叫看淡。

當然了,一碼歸一碼,做子女的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好事。只不過,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準備,因為父母早晚都會離世,年紀越大你越要有心理準備,不然有朝一日父母離世了,給你造成太大的打擊,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面這兩個人在面對“父母離世”這種事時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至於哪一種更有價值,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大家看了之後應該會心裡有數。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男人:

『我媽活著的時候,總是催我結婚,而我,總是跟她唱反調,嫌她煩,嫌她太嘮叨,嫌她太不懂得體諒我的感受。

可是,自從我媽去世之後,我想聽她嘮叨都聽不到了。從催婚的角度來說我是解脫了,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莫名的心酸和孤獨,或許我應該在我媽還在世的時候順著她的意思結婚,這樣或許我就沒有現在的遺憾了。

唉!這種假設永遠都不可能成立了,我一直沒有按照我媽的要求結婚,應該也算是一種不孝吧!如果我媽能多活幾年該多好,如果她能看到我結婚生子該多好。』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女人:

『以前聽人說離婚的時候,我沒什麼感覺。以前聽到人說父母離世的時候,我也沒什麼感覺。可是,但我先後經歷了這樣兩件事之後,我突然感覺到,我的人生,太坎坷。

我最愛的男人跟我離婚,我最愛的父母相繼離世,只留下我一個人踽踽獨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沉入了谷底,感覺活著沒有希望,不敢去想以後的日子應該怎麼過。

可是,在這樣的極端狀態下生活的時間久了,我突然想開了,頓悟了,人生本身就是如此啊!每個人都是生而孤獨,死而孤獨,沒有誰可以一直從生陪到你死,有些路,還得自己一個人去走。

不過,當我有勇氣面對以後的人生時,孤獨感也就消失了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有人喜歡想當然地把“一個人生活的人”說成是孤獨的人,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但現在我不這樣理解了。一個人孤不孤獨,並不取決於是一個人生活還是跟別人一起生活,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感覺孤獨,是因為渴望陪伴。而陪伴總是會伴隨著牽掛,牽掛之後再失去,會更孤獨,這是一個循環。當我不渴望陪伴,只想一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時候,也就無所謂牽掛了,無牽無掛的我,不用擔心誰,也不用被誰管,自然也就談不上失去,不會再失去,也就談不上孤獨了。』

"

我是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擊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一個人的心態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人看待問題的態度和角度:

如果一個人總是悲觀地看待所有事,那你感受到的就只有悲觀,而悲觀下產生的心態自然是負面的。

但如果一個人總是很樂觀地看待所有事,那就鮮少會感到悲觀,這樣的人心態自然比前一種要好。

除了這兩種看待問題的態度之外,還有一種態度是:從“客觀”的角度看待一切。

相比之下,“客觀”看待一切,是一種相對前二者比較高級和通透的一種心態。持這種心態的人,不會盲目樂觀,也不會盲目悲觀,能夠坦然接受人生中發生的一切,能夠坦然面對人生中發生的一切,把一切都當作人生的常態去看待,問題和煩惱自然會少之又少。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每個人都應該以此為目標要求自己,人終歸要學會坦然,才能從容應對人生的順境和逆境。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比如離婚這件事,悲觀的人離婚了會生不如死,樂觀的人離婚了會不當回事,而客觀的人,會當作一種常態去對待,該總結經驗總結,該吸取教訓吸取教訓,然後讓自己繼續坦然地活下去。

再比如父母離世這種事,太悲觀肯定不可取,太樂觀更說不過去,只有客觀認識到生死的常態,坦然接受,坦然調整自己的心態,才能走出陰影,更加有勇氣地活下去。

這方面的道理,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父母離世了,你除非跟著去死,否則你再痛苦也無濟於事,你必須接受這個現實,你只能繼續好好地活下去。當然,也不是不表現出痛徹心扉的樣子就是不孝,這種事本身就是人生的常態,最終你只能按找常態去對待。

這也是為什麼早年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會比一大把年紀了才經受父母離世的人活得要坦然的原因。生死這種事,你只有近距離接觸了,感同身受了,你才能深刻體會到什麼樣的狀態叫坦然,叫看淡。

當然了,一碼歸一碼,做子女的能陪父母多走一段路是好事。只不過,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準備,因為父母早晚都會離世,年紀越大你越要有心理準備,不然有朝一日父母離世了,給你造成太大的打擊,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下面這兩個人在面對“父母離世”這種事時的心態就有很大的區別,至於哪一種更有價值,我們分別來看一下,大家看了之後應該會心裡有數。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男人:

『我媽活著的時候,總是催我結婚,而我,總是跟她唱反調,嫌她煩,嫌她太嘮叨,嫌她太不懂得體諒我的感受。

可是,自從我媽去世之後,我想聽她嘮叨都聽不到了。從催婚的角度來說我是解脫了,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莫名的心酸和孤獨,或許我應該在我媽還在世的時候順著她的意思結婚,這樣或許我就沒有現在的遺憾了。

唉!這種假設永遠都不可能成立了,我一直沒有按照我媽的要求結婚,應該也算是一種不孝吧!如果我媽能多活幾年該多好,如果她能看到我結婚生子該多好。』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女人:

『以前聽人說離婚的時候,我沒什麼感覺。以前聽到人說父母離世的時候,我也沒什麼感覺。可是,但我先後經歷了這樣兩件事之後,我突然感覺到,我的人生,太坎坷。

我最愛的男人跟我離婚,我最愛的父母相繼離世,只留下我一個人踽踽獨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沉入了谷底,感覺活著沒有希望,不敢去想以後的日子應該怎麼過。

可是,在這樣的極端狀態下生活的時間久了,我突然想開了,頓悟了,人生本身就是如此啊!每個人都是生而孤獨,死而孤獨,沒有誰可以一直從生陪到你死,有些路,還得自己一個人去走。

不過,當我有勇氣面對以後的人生時,孤獨感也就消失了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有人喜歡想當然地把“一個人生活的人”說成是孤獨的人,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但現在我不這樣理解了。一個人孤不孤獨,並不取決於是一個人生活還是跟別人一起生活,而是取決於自己的內心。

感覺孤獨,是因為渴望陪伴。而陪伴總是會伴隨著牽掛,牽掛之後再失去,會更孤獨,這是一個循環。當我不渴望陪伴,只想一個人自由自在生活的時候,也就無所謂牽掛了,無牽無掛的我,不用擔心誰,也不用被誰管,自然也就談不上失去,不會再失去,也就談不上孤獨了。』

“我媽去世後,再也沒人催婚了,可是,這種解脫讓人感覺好孤獨”

​坦然面對人生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上面兩個人都經歷了父母離世,但是心態上的差別,從他們的字裡行間就可以看出來:很明顯前者很悲觀,後者很客觀。

前面那個男人在母親去世之後想過很多假設,其實這就是在用悲觀的態度看待問題。催婚和母親離世這兩件事,是不該放到一起去比較的,不然就會生出“遺憾”。事情一碼歸一碼,母親在世時,你沒結婚就是沒結婚,不該在母親去世之後把沒結婚這件事理解為不孝。

當然,他那樣理解是人之常情,但是一直保持這樣的心態沒有意義,因為你還要繼續活下去,你需要肯定自己,需要走出母親離世的陰影,不然你以後的日子沒法過,總不能每天一直悲觀一直哭吧!

後面那個女人在父母相繼離世之後的心態轉變就很好,人終歸要活成那種坦然的樣子,如果連生死都無法看淡,其他事你就更無法看淡。

有人可能會覺得我這樣說是顛倒了順序,覺得生死才是最大的事,其實不是。生死是人生最基本的常態,人應該儘早學會看淡生死,這樣你才能看淡一切。上面那個女人在看淡了生死之後對“孤獨”的那一番解讀特別好,這就是看淡生死之後的連帶效果,能達到這種坦然的境界,不管你怎麼活,對你自己來說都是最幸福的。(文/東林夕亭,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