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服裝 發現佩奇 水果 我家有孩初長成 2019-08-24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看著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媽唯一說過的一句話是:"你小心點吃,別把衣服弄髒了。"

事實證明,每個沒規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管不顧的父母。

表妹完全沒有在別人家做客的意識,行為舉止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隨意。這樣的行為往往是缺乏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中有自物權與他物權之說。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也就是孩子沒有明白所有權的意義。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意對待的。這也是缺乏父母教導的表現。

如果是表妹不聽話,屢教不改,相信舅媽看到她的行為,一定會跟她講道理或者嚴厲地呵斥。但是舅媽表現得極其坦然,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表妹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這也是出在家長身上的大問題。總是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當回事兒,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棵長歪了的樹會自己慢慢變直嗎?

2、沒有引導,孩子極易走偏。

小時候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弟弟玩具多,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兒總喜歡來我家跟弟弟玩兒。

每次回家都會帶點東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時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歡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兒走後,罐子裡就會少些糖。

弟弟說他不知道男孩兒拿了糖果,男孩兒也沒有跟他說過。他只知道男孩兒很喜歡吃糖,一起玩時幾乎是糖不離口。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看著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媽唯一說過的一句話是:"你小心點吃,別把衣服弄髒了。"

事實證明,每個沒規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管不顧的父母。

表妹完全沒有在別人家做客的意識,行為舉止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隨意。這樣的行為往往是缺乏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中有自物權與他物權之說。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也就是孩子沒有明白所有權的意義。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意對待的。這也是缺乏父母教導的表現。

如果是表妹不聽話,屢教不改,相信舅媽看到她的行為,一定會跟她講道理或者嚴厲地呵斥。但是舅媽表現得極其坦然,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表妹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這也是出在家長身上的大問題。總是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當回事兒,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棵長歪了的樹會自己慢慢變直嗎?

2、沒有引導,孩子極易走偏。

小時候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弟弟玩具多,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兒總喜歡來我家跟弟弟玩兒。

每次回家都會帶點東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時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歡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兒走後,罐子裡就會少些糖。

弟弟說他不知道男孩兒拿了糖果,男孩兒也沒有跟他說過。他只知道男孩兒很喜歡吃糖,一起玩時幾乎是糖不離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男孩子都喜歡汽車,爸爸給弟弟買了一套汽車模型,大概有十幾輛小汽車,一輛也就成年人三分之一個手掌大。

由於弟弟喜歡到處亂扔,所以一套小汽車基本上找不齊,只能手邊有幾個玩幾個。

只是後來家裡的玩具汽車越來越少。雖然弟弟喜歡亂扔,但是媽媽平時整理到都會幫他放在一起,所以每次能找到的沒有10輛也有8輛,可後來卻變成了5輛,4輛,3輛。

雖然覺得奇怪,但爸媽還是覺得是被弟弟弄丟了,也沒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爸媽回家晚了,怕弟弟一個人不安全,就讓弟弟去鄰居家玩一會兒。

弟弟回來時有些悶悶不樂。在媽媽的幾番詢問之下才說出了緣由。

原來是他在鄰居家看到了自己"走丟"的小汽車。男孩子向來對玩具比較敏感,那幾輛汽車的外形甚至磕碰處,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從糖果到玩具,孩子的行為已經算得上偷竊了。可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呢?

不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孩子的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只是覺得玩具好玩,想多玩一會兒,但他不能一直待在別人家,所以他就帶回去了。

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如果他想多玩一會兒,他應該先問一問玩具的主人,願不願意讓他拿回去玩。

這也是因為父母沒有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

3、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重要。

那麼,有良好的物權意識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同事張姐有個女兒,7歲大,剛上一年級,由於爸爸經常出差,於是帶孩子的重任幾乎全落在了張姐頭上。

偶爾加班時怕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就會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來。孩子很聽話,媽媽辦公時幾乎不說話,不亂跑,也不動辦公室的任何東西。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看著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媽唯一說過的一句話是:"你小心點吃,別把衣服弄髒了。"

事實證明,每個沒規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管不顧的父母。

表妹完全沒有在別人家做客的意識,行為舉止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隨意。這樣的行為往往是缺乏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中有自物權與他物權之說。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也就是孩子沒有明白所有權的意義。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意對待的。這也是缺乏父母教導的表現。

如果是表妹不聽話,屢教不改,相信舅媽看到她的行為,一定會跟她講道理或者嚴厲地呵斥。但是舅媽表現得極其坦然,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表妹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這也是出在家長身上的大問題。總是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當回事兒,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棵長歪了的樹會自己慢慢變直嗎?

2、沒有引導,孩子極易走偏。

小時候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弟弟玩具多,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兒總喜歡來我家跟弟弟玩兒。

每次回家都會帶點東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時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歡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兒走後,罐子裡就會少些糖。

弟弟說他不知道男孩兒拿了糖果,男孩兒也沒有跟他說過。他只知道男孩兒很喜歡吃糖,一起玩時幾乎是糖不離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男孩子都喜歡汽車,爸爸給弟弟買了一套汽車模型,大概有十幾輛小汽車,一輛也就成年人三分之一個手掌大。

由於弟弟喜歡到處亂扔,所以一套小汽車基本上找不齊,只能手邊有幾個玩幾個。

只是後來家裡的玩具汽車越來越少。雖然弟弟喜歡亂扔,但是媽媽平時整理到都會幫他放在一起,所以每次能找到的沒有10輛也有8輛,可後來卻變成了5輛,4輛,3輛。

雖然覺得奇怪,但爸媽還是覺得是被弟弟弄丟了,也沒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爸媽回家晚了,怕弟弟一個人不安全,就讓弟弟去鄰居家玩一會兒。

弟弟回來時有些悶悶不樂。在媽媽的幾番詢問之下才說出了緣由。

原來是他在鄰居家看到了自己"走丟"的小汽車。男孩子向來對玩具比較敏感,那幾輛汽車的外形甚至磕碰處,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從糖果到玩具,孩子的行為已經算得上偷竊了。可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呢?

不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孩子的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只是覺得玩具好玩,想多玩一會兒,但他不能一直待在別人家,所以他就帶回去了。

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如果他想多玩一會兒,他應該先問一問玩具的主人,願不願意讓他拿回去玩。

這也是因為父母沒有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

3、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重要。

那麼,有良好的物權意識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同事張姐有個女兒,7歲大,剛上一年級,由於爸爸經常出差,於是帶孩子的重任幾乎全落在了張姐頭上。

偶爾加班時怕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就會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來。孩子很聽話,媽媽辦公時幾乎不說話,不亂跑,也不動辦公室的任何東西。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只是趴在桌子上做自己的事情。看看書、寫作業或者拿個小畫冊畫畫。偶爾抬頭看媽媽兩眼再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辦公室裡的同事看她乖巧就會買點東西給她吃。但她都會先問過媽媽的意思,媽媽點頭了才收下,然後會甜甜地說一聲謝謝。

起初,我以為張姐的孩子本來就是害羞少話的性格,可下班以後才知道,,不過是教育得好罷了。

只見她一下班就撲在媽媽身上求表揚,說著:"啊,媽媽,我憋得好累哦。我是不是很乖呀?我都沒有吵你們。"

看著小女孩有些委屈又有些自豪地揚著頭的小臉,你就會知道,哪有誰家孩子是天生乖巧可愛,討人喜歡的。

小孩子天生就愛吵鬧,是經過了父母的教育,有了是非觀和物權意識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

如果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孩子在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前如何形成自己的三觀?等到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後再去改變哪裡還來得及呀!

4如何讓孩子變得討人喜歡?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給出了這樣的分析:0---6歲為形成期、6---12歲為潛伏期、13---18歲為表現期。

她說過:教育孩子最好在6歲以前,最晚不要超過10歲。

為什麼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童年時期埋下的種子,會在步入青少年時期開花結果。

許多人成年後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其實早早地就埋下了隱患。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看著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媽唯一說過的一句話是:"你小心點吃,別把衣服弄髒了。"

事實證明,每個沒規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管不顧的父母。

表妹完全沒有在別人家做客的意識,行為舉止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隨意。這樣的行為往往是缺乏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中有自物權與他物權之說。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也就是孩子沒有明白所有權的意義。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意對待的。這也是缺乏父母教導的表現。

如果是表妹不聽話,屢教不改,相信舅媽看到她的行為,一定會跟她講道理或者嚴厲地呵斥。但是舅媽表現得極其坦然,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表妹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這也是出在家長身上的大問題。總是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當回事兒,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棵長歪了的樹會自己慢慢變直嗎?

2、沒有引導,孩子極易走偏。

小時候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弟弟玩具多,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兒總喜歡來我家跟弟弟玩兒。

每次回家都會帶點東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時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歡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兒走後,罐子裡就會少些糖。

弟弟說他不知道男孩兒拿了糖果,男孩兒也沒有跟他說過。他只知道男孩兒很喜歡吃糖,一起玩時幾乎是糖不離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男孩子都喜歡汽車,爸爸給弟弟買了一套汽車模型,大概有十幾輛小汽車,一輛也就成年人三分之一個手掌大。

由於弟弟喜歡到處亂扔,所以一套小汽車基本上找不齊,只能手邊有幾個玩幾個。

只是後來家裡的玩具汽車越來越少。雖然弟弟喜歡亂扔,但是媽媽平時整理到都會幫他放在一起,所以每次能找到的沒有10輛也有8輛,可後來卻變成了5輛,4輛,3輛。

雖然覺得奇怪,但爸媽還是覺得是被弟弟弄丟了,也沒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爸媽回家晚了,怕弟弟一個人不安全,就讓弟弟去鄰居家玩一會兒。

弟弟回來時有些悶悶不樂。在媽媽的幾番詢問之下才說出了緣由。

原來是他在鄰居家看到了自己"走丟"的小汽車。男孩子向來對玩具比較敏感,那幾輛汽車的外形甚至磕碰處,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從糖果到玩具,孩子的行為已經算得上偷竊了。可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呢?

不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孩子的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只是覺得玩具好玩,想多玩一會兒,但他不能一直待在別人家,所以他就帶回去了。

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如果他想多玩一會兒,他應該先問一問玩具的主人,願不願意讓他拿回去玩。

這也是因為父母沒有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

3、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重要。

那麼,有良好的物權意識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同事張姐有個女兒,7歲大,剛上一年級,由於爸爸經常出差,於是帶孩子的重任幾乎全落在了張姐頭上。

偶爾加班時怕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就會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來。孩子很聽話,媽媽辦公時幾乎不說話,不亂跑,也不動辦公室的任何東西。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只是趴在桌子上做自己的事情。看看書、寫作業或者拿個小畫冊畫畫。偶爾抬頭看媽媽兩眼再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辦公室裡的同事看她乖巧就會買點東西給她吃。但她都會先問過媽媽的意思,媽媽點頭了才收下,然後會甜甜地說一聲謝謝。

起初,我以為張姐的孩子本來就是害羞少話的性格,可下班以後才知道,,不過是教育得好罷了。

只見她一下班就撲在媽媽身上求表揚,說著:"啊,媽媽,我憋得好累哦。我是不是很乖呀?我都沒有吵你們。"

看著小女孩有些委屈又有些自豪地揚著頭的小臉,你就會知道,哪有誰家孩子是天生乖巧可愛,討人喜歡的。

小孩子天生就愛吵鬧,是經過了父母的教育,有了是非觀和物權意識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

如果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孩子在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前如何形成自己的三觀?等到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後再去改變哪裡還來得及呀!

4如何讓孩子變得討人喜歡?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給出了這樣的分析:0---6歲為形成期、6---12歲為潛伏期、13---18歲為表現期。

她說過:教育孩子最好在6歲以前,最晚不要超過10歲。

為什麼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童年時期埋下的種子,會在步入青少年時期開花結果。

許多人成年後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其實早早地就埋下了隱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想要端正孩子的行為,可以看看以下幾點:

1、 培養孩子要趁早

注意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0-6歲是孩子心理建設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等著家長去指點江山。

6歲之前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一切的行為表現都是依賴於家長的輸出。你教給孩子什麼,他就會學什麼。

這時候的孩子也許有反抗意識,但還沒有反抗能力,糾正錯誤行為時他只能哭鬧。

等到他16歲,已經有了反抗的能力,他會離家出走,他會威脅父母,那時候再去教育就晚了。

2、 以身作則是根本。

孩子成長初期沒有自我思維,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模仿。剛開始孩子會模仿家長的面部表情,然後是說話語氣,接著就是行為。

教育的話說千遍不如做一遍。自己首先要言行一致,不要打自己的臉。

就像父母嘴上說著不能闖紅燈,沒人沒車時卻依舊會帶著孩子闖紅燈一樣。這時候,孩子心裡就會開始產生矛盾,他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要記住,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

不知道有沒有一個孩子的行為曾讓你特別反感。這個孩子或許是鄰居家的,親戚家的,同事家的,甚至是公眾場合偶遇的。

這些孩子可能調皮搗蛋,可能喜歡亂翻東西,甚至還可能手腳不乾淨。

當你看到這樣的孩子時,腦海裡出現的第一想法是什麼?應該是:這孩子的爸媽是怎麼教的?

就像遇到熊孩子時,我們其實並不會多麼去苛責孩子,孩子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我們會覺得懂事的父母沒有盡到責任。

想要一個孩子被討厭有多容易?

1、父母的放縱,是禍根。

表妹小時候經常來我家串門兒。

家裡有小孩子來時,媽媽總是會拿些零食水果給她們吃。來了兩次以後,表妹摸清了零食的擺放位置。每次一來就會自己去翻零食吃。

儼然將別人家當成了自己家。在家裡翻箱倒櫃,翻出來的零食全部拆開,喜歡的都吃掉,不喜歡的吃一口就扔在旁邊。

往往等她走了,零食櫃也差不多空了。沙發上像個垃圾堆,吃完的沒吃完的全都扔在一起。零食碎屑到處都是。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看著表妹的一系列做法,舅媽唯一說過的一句話是:"你小心點吃,別把衣服弄髒了。"

事實證明,每個沒規矩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對不管不顧的父母。

表妹完全沒有在別人家做客的意識,行為舉止都像在自己家裡一樣隨意。這樣的行為往往是缺乏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中有自物權與他物權之說。自物權是權利人對於自己的物所享有的權利。他物權是在他人所有的物上設定的物權。

也就是孩子沒有明白所有權的意義。他不知道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別人的東西是不能隨意對待的。這也是缺乏父母教導的表現。

如果是表妹不聽話,屢教不改,相信舅媽看到她的行為,一定會跟她講道理或者嚴厲地呵斥。但是舅媽表現得極其坦然,也就是說她並不認為表妹的表現有什麼問題。

這也是出在家長身上的大問題。總是不把孩子的壞習慣當回事兒,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棵長歪了的樹會自己慢慢變直嗎?

2、沒有引導,孩子極易走偏。

小時候出現的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糾正,以後只會越來越嚴重。

因為弟弟玩具多,鄰居家6歲的小男孩兒總喜歡來我家跟弟弟玩兒。

每次回家都會帶點東西走,一般是糖果,有時是零食。弟弟一直不喜歡吃糖,可每次小男孩兒走後,罐子裡就會少些糖。

弟弟說他不知道男孩兒拿了糖果,男孩兒也沒有跟他說過。他只知道男孩兒很喜歡吃糖,一起玩時幾乎是糖不離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男孩子都喜歡汽車,爸爸給弟弟買了一套汽車模型,大概有十幾輛小汽車,一輛也就成年人三分之一個手掌大。

由於弟弟喜歡到處亂扔,所以一套小汽車基本上找不齊,只能手邊有幾個玩幾個。

只是後來家裡的玩具汽車越來越少。雖然弟弟喜歡亂扔,但是媽媽平時整理到都會幫他放在一起,所以每次能找到的沒有10輛也有8輛,可後來卻變成了5輛,4輛,3輛。

雖然覺得奇怪,但爸媽還是覺得是被弟弟弄丟了,也沒太在意。直到有一次,爸媽回家晚了,怕弟弟一個人不安全,就讓弟弟去鄰居家玩一會兒。

弟弟回來時有些悶悶不樂。在媽媽的幾番詢問之下才說出了緣由。

原來是他在鄰居家看到了自己"走丟"的小汽車。男孩子向來對玩具比較敏感,那幾輛汽車的外形甚至磕碰處,他都記得一清二楚。

從糖果到玩具,孩子的行為已經算得上偷竊了。可是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會去偷東西呢?

不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孩子的話,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只是覺得玩具好玩,想多玩一會兒,但他不能一直待在別人家,所以他就帶回去了。

他根本沒有意識到,如果他想多玩一會兒,他應該先問一問玩具的主人,願不願意讓他拿回去玩。

這也是因為父母沒有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是不可以隨便拿的。

3、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最重要。

那麼,有良好的物權意識的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

同事張姐有個女兒,7歲大,剛上一年級,由於爸爸經常出差,於是帶孩子的重任幾乎全落在了張姐頭上。

偶爾加班時怕孩子自己在家不安全,就會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來。孩子很聽話,媽媽辦公時幾乎不說話,不亂跑,也不動辦公室的任何東西。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只是趴在桌子上做自己的事情。看看書、寫作業或者拿個小畫冊畫畫。偶爾抬頭看媽媽兩眼再繼續做自己的事情。

辦公室裡的同事看她乖巧就會買點東西給她吃。但她都會先問過媽媽的意思,媽媽點頭了才收下,然後會甜甜地說一聲謝謝。

起初,我以為張姐的孩子本來就是害羞少話的性格,可下班以後才知道,,不過是教育得好罷了。

只見她一下班就撲在媽媽身上求表揚,說著:"啊,媽媽,我憋得好累哦。我是不是很乖呀?我都沒有吵你們。"

看著小女孩有些委屈又有些自豪地揚著頭的小臉,你就會知道,哪有誰家孩子是天生乖巧可愛,討人喜歡的。

小孩子天生就愛吵鬧,是經過了父母的教育,有了是非觀和物權意識才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什麼時候不該做什麼事。

如果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孩子在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前如何形成自己的三觀?等到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之後再去改變哪裡還來得及呀!

4如何讓孩子變得討人喜歡?

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專家李玫瑾教授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給出了這樣的分析:0---6歲為形成期、6---12歲為潛伏期、13---18歲為表現期。

她說過:教育孩子最好在6歲以前,最晚不要超過10歲。

為什麼教育孩子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後反應,童年時期埋下的種子,會在步入青少年時期開花結果。

許多人成年後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其實早早地就埋下了隱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想要端正孩子的行為,可以看看以下幾點:

1、 培養孩子要趁早

注意教育孩子的黃金時間,0-6歲是孩子心理建設的最佳時期。這個時候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等著家長去指點江山。

6歲之前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一切的行為表現都是依賴於家長的輸出。你教給孩子什麼,他就會學什麼。

這時候的孩子也許有反抗意識,但還沒有反抗能力,糾正錯誤行為時他只能哭鬧。

等到他16歲,已經有了反抗的能力,他會離家出走,他會威脅父母,那時候再去教育就晚了。

2、 以身作則是根本。

孩子成長初期沒有自我思維,最擅長的事情就是模仿。剛開始孩子會模仿家長的面部表情,然後是說話語氣,接著就是行為。

教育的話說千遍不如做一遍。自己首先要言行一致,不要打自己的臉。

就像父母嘴上說著不能闖紅燈,沒人沒車時卻依舊會帶著孩子闖紅燈一樣。這時候,孩子心裡就會開始產生矛盾,他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是對的。

要記住,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讓你的孩子成為別人都討厭的人,這一招就夠了

3、 培養孩子的物權意識

孩子會亂翻東西,多半是因為沒有物權意識,不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亂動。

這要從小抓起,告訴孩子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適當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當一當"受害人",讓他感受一下東西被別人亂翻是什麼感受。

4、 學會對孩子說不。

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學會對孩子說不,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哭鬧不止就不忍心繼續下去。

一場有關教育的談話,不一定要多正式,但至少要有始有終,讓孩子受益,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

孩子就像仙人掌,想要茁壯成長,水和肥料不需要多少,卻唯獨少不了陽光的照射。

對於孩子來說,精神上的滿足遠比物質上滿足更重要。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