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記狗十三'

不完美媽媽 狗十三 戀愛 藝術 Mushroobby 2019-07-17
"
"
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記狗十三

01.

最近看了個據說被封禁很久的電影——《狗十三》。

說實話,沒有什麼扣人心絃的情節,不疾不徐,無波無瀾。但是或多或少,每個人定能從中找到些許共鳴。因為這部電影他太真實了,而真實的原因是因為——合理。人物的設定,劇情的推進,面對突發狀況時的選擇,無一不符合實情,無一不符合邏輯。

有關電影情節我就不多說了,以免劇透,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而我今天想要討論的,是這部片子裡傳遞出來的一些東西。比如中國式家庭的代溝真的是一種壓迫嘛,成長就意味著失去自我嗎,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懂事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但要強調的是,我從來不認為這部電影是要抨擊家長、亦或是“不懂事”的孩子,這部電影裡沒有壞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也是。

02.

看完電影之後,我想到海報上印的一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一樁凶殺案”。讀到這句話我笑了笑,這肯定是年輕人寫的,大約有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是的,我不認同這句話,也不認同背後的價值觀。

一點一點說。這部電影他其實什麼也沒講,沒有要傳達的思想,只不過是又把一箇中國孩子的成長路徑真實地還原出來罷了。至於看到什麼, 思考了什麼,各位觀眾自己的事。而我覺得,這真的是非常完美的藝術,什麼也沒講卻又什麼都講了。

一個不算是典型但是常見的中國家庭——離異又再婚的父母,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並不是白雪公主後媽的正常後媽,溺愛出於補償心理的爺爺奶奶,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堂堂姐,以及一個青春期渴望關懷渴望理解渴望愛渴望自由的孩子。

這裡面,沒有一個人是壞人。父親家暴了李玩,但也就是小時候我們捱打的程度,他是深深地愛著這個女兒的;爺爺奶奶的溺愛,護著孫女,常又會因為孫女的“不懂事”而生氣傷心,常見的很了;後媽,對這個女兒是友好的,但是愛自己的小兒子要多出太多。

沒有什麼稀奇的,也沒有什麼狗血的劇情,正如你我一路走來的路。

這個家庭裡最大的矛盾,在於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愛別人,但是卻不曾真正的試圖去理解對方。這是80 90 00後們面對的相似問題——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愛我的,我也是愛他們的,但是這種愛很沉重,有傷害。

比如電影的最後,從流浪狗收容中心出來,爸爸說“再買一隻”的時候,其實也表明了爸爸從來沒有真的懂過李玩,他是愛這位女兒的,希望她開心和幸福,女兒也知道,但是愛意的傳達的確有更好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不是真的那麼難在親子間建立呢,我覺得不是。

再比如,李玩最後吃下那一筷子肉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她沉淪了,或者,懂事了。但在我看來,她成長了。

成長,真的是一個很痛的詞語哇。

03.

所以在我們的童年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叫做懂事。

大人的眼裡,懂事往往意味著能夠體諒。體會父母和旁人的難處,明白他們對自己的愛,然後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叫做懂事;在很多年輕人的眼裡,這個懂事的過程,就是扼殺了自我,放棄了很多東西,甚至是夢想、快樂的過程。

我不好去評價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但我認為這種看法顯然是有些片面的。

因為在一開始,對於懂事這個詞的定義就錯了。懂事不只是體諒,更不是順從,不是屈服,不是失去自我。在我看來,懂事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博弈論來解釋的話,我認為懂事是面對當下情況獲得收益最大的那種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時候大人說我們不懂事,比如對於父母工作很忙的小朋友,他們可能會試圖以哭鬧、故意犯錯的手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懂事。因為常見的邏輯是,爸媽這麼辛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孩子,爸媽這麼愛你,你還和我們作對——不懂事。大家仔細想想,對於這樣的家庭問題,是不是有比故意犯錯更好的方法,來讓父母關心自己,讓整個家庭的關係和氛圍變得更好,而那些做法,是不是都是“懂事”的做法呢?

再比如,一大家人吃飯,因為一個喜愛的菜沒有了就大吵大鬧的孩子,往往會被當做不懂事——因為這讓每個人都不愉快了。而“懂事”的做法往往是,不哭不鬧,客氣的和別人說沒事,我下次再吃。

再簡單一點,桌子上有三塊蛋糕,懂事的做法不是自己把三塊蛋糕都吃了,這樣弟弟妹妹會不開心,收益不是最大的。倘若願意給弟弟妹妹一人一塊,三個人各自的收益都不是最高,但是加在一起的總收益卻是最大的——這叫做懂事。

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為了維護整體收益的最大化,必然要求個體有犧牲。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種觀念的建立需要時間,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自我為中心的,或者說自私的。壓抑自己的慾望,是不快樂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少年輕人會覺得,長大成人真的好不快樂啊,就是要失去自己的自由,讓自己順從於這個世界的醜陋,或者是那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一樁凶殺案”。而我想請各位讀者,在這麼想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所堅持的那些東西,不願失去的那些東西,他們有沒有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是出於自私還是出於全局。

大多數的年輕人算不清這筆賬,不怪他們。很多成年人也算不清這筆賬,比如這電影裡的爸爸。爸爸直到最後,也算不上是一個懂事的人。因為面對女兒的難過,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再買一隻”。對於女兒來說,這是一個收益非常低的解決方案,甚至根本沒有讓女兒變的快樂起來。

為什麼懂事這個詞裡包含了體諒,是因為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才能理清楚怎麼做是會讓對方獲得高收益的。但是還是那句話,懂事不單是體諒,更不是順從,不是屈服,不是失去自我。

所以對於那些叫囂著說成長就是一樁謀殺案的人來說,我覺得作為一個電影的噱頭來講是沒問題的,但是要是信了這句話就有問題了。因為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就是要捨棄掉只為自己考慮的那份快樂,去考慮怎麼讓每個人都快樂。至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醜陋的我承認,但是懂事並不是讓你屈服於這個世界,只是讓你認識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讓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因為這世界從建成的那天直到現在,就從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壞,它一直是這個樣子。

這裡補充一個小的科學研究:人類從出生到青春期之前,是整個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從青春期開始直到46歲左右,快樂是一直在下降的,46歲的中年危機,是整個生命中最低谷的時刻;而過了50歲一直到離世,整個人又會逐漸變的快樂起來。所以懂事這個詞,確實是不快樂的。

04.

這部片子,並不是讓你去控訴誰,也不是“父母皆禍害”的佐證,更不是什麼凶殺案現場,而是讓你真實的感受到,成長就是要學會懂事這一件事罷了。

誠然,很多時候父母的做法也並不懂事,也並沒真正的替我們去考慮,或是本著收益最大化的原則。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破罐子破摔”的理由。沒有什麼事情是完美的,我們自己不是,父母也不可能是,大家都只是學著去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罷了。於是每個人,都必然存在著原生家庭的問題。

一部分是文化,一部分是代溝。

一部分是父母真的沒法理解兒孫輩的想法和需求,這個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比如在我看來,一瓶飲料的合理價格就是三塊錢,因為在我小的時候,在我價值觀成型的時候我的消費水平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去買一瓶飲料,動輒數十塊錢,理性上來說這對我不算貴,但是潛意識裡會認為這個飲料有點貴。不用說對於我兒子女兒了,僅僅對於小我八歲的表弟來說,他接受的消費水平就是一瓶水十塊錢,可能三十塊錢的飲料對於他來說才算貴。這個理由大抵解釋如此。

另一部分,則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導致溝通不力,或者雙方都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量過。因此一個家庭中的關係並沒有如願的達到那麼好的水平,其實是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沒有那麼“懂事”,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

這兩點的共同存在,帶來了我們的原生家庭問題(違法犯罪行為的家庭關係不在我們的討論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個人會被他年少而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種原生家庭影響的重要性。這種影響無法消除,但可以弱化。現在有的一個理論是說,當你能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可以擺脫這種影響了。換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弱點當做鎧甲,那麼就沒有人能夠因此傷害到你。

而對於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來說,主要考量的問題大約已不是怎麼弱化原生家庭的影響了,而是在自己組建了家庭之後,怎麼做一個“懂事”的家長。

我個人看來,這件事情是非常難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往往存在著很多矛盾。比如,常見家庭矛盾的一種,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陪孩子。老婆和孩子都不開心,想要孩子的父親陪伴他們更長的時間,但是這個父親本身也非常為難,因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的方式就是——掙到更多的錢,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給老婆孩子。所以有的時候,一個男人愛這個家的方式意味著他要遠離這個家,因為這樣才能賺到更多錢哇。我的同事裡有不少寶媽寶爸,家住深圳但是卻跑過來香港上班,難道他不想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嘛?實在是因為,在他(她)的考量裡,自己辛苦一點,少陪家人一會兒,但是卻能多掙點錢,實實在在的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收益更高的事情。只是老婆孩子並不如此認為就是了。

所以有的時候,各自的立場不同,帶來的判定也不同,“懂事”這個詞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站在爸爸的立場上,孩子和老婆不埋怨自己,珍惜相處的短暫時光,就是懂事。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是要物質,還是要陪伴,這裡就不展開贅述了。

05.

話說回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想讓他站在全局上考慮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是因為心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因為能力不夠,所以才會有不少孩子對懂事這個詞有了誤解,更甚至於有的人對成長這個詞有了誤解。

我承認,父母的做法時有不妥之處,但你有今天的樣子,並不能把鍋全數歸結於成長和家庭。其中或許有過壓迫、束縛的部分,但是父母不是完人,我們只要能夠比父母更懂事,至少說明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不是嗎?

所以不要再去抱怨說成長就是自己向這個世界妥協了,自己的夢想被扼殺了。在我看來,向這個世界妥協是必然的,沒有人能完全的反抗這世俗的一切,先妥協,在伺機謀求改變才是正確的路徑,而不是從一開始就頭破血流的反抗到底,幼稚;而至於第二點,關於夢想,我希望你能意識到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當這個人是你自己的時候,你才有自由去追逐夢想。

學會理解你身邊的人,做一個懂事的大人。


聲明

文中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港漂泊數年

期待與你相遇


"
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記狗十三

01.

最近看了個據說被封禁很久的電影——《狗十三》。

說實話,沒有什麼扣人心絃的情節,不疾不徐,無波無瀾。但是或多或少,每個人定能從中找到些許共鳴。因為這部電影他太真實了,而真實的原因是因為——合理。人物的設定,劇情的推進,面對突發狀況時的選擇,無一不符合實情,無一不符合邏輯。

有關電影情節我就不多說了,以免劇透,確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而我今天想要討論的,是這部片子裡傳遞出來的一些東西。比如中國式家庭的代溝真的是一種壓迫嘛,成長就意味著失去自我嗎,還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懂事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但要強調的是,我從來不認為這部電影是要抨擊家長、亦或是“不懂事”的孩子,這部電影裡沒有壞人——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也是。

02.

看完電影之後,我想到海報上印的一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一樁凶殺案”。讀到這句話我笑了笑,這肯定是年輕人寫的,大約有一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是的,我不認同這句話,也不認同背後的價值觀。

一點一點說。這部電影他其實什麼也沒講,沒有要傳達的思想,只不過是又把一箇中國孩子的成長路徑真實地還原出來罷了。至於看到什麼, 思考了什麼,各位觀眾自己的事。而我覺得,這真的是非常完美的藝術,什麼也沒講卻又什麼都講了。

一個不算是典型但是常見的中國家庭——離異又再婚的父母,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並不是白雪公主後媽的正常後媽,溺愛出於補償心理的爺爺奶奶,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堂堂姐,以及一個青春期渴望關懷渴望理解渴望愛渴望自由的孩子。

這裡面,沒有一個人是壞人。父親家暴了李玩,但也就是小時候我們捱打的程度,他是深深地愛著這個女兒的;爺爺奶奶的溺愛,護著孫女,常又會因為孫女的“不懂事”而生氣傷心,常見的很了;後媽,對這個女兒是友好的,但是愛自己的小兒子要多出太多。

沒有什麼稀奇的,也沒有什麼狗血的劇情,正如你我一路走來的路。

這個家庭裡最大的矛盾,在於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愛別人,但是卻不曾真正的試圖去理解對方。這是80 90 00後們面對的相似問題——我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是愛我的,我也是愛他們的,但是這種愛很沉重,有傷害。

比如電影的最後,從流浪狗收容中心出來,爸爸說“再買一隻”的時候,其實也表明了爸爸從來沒有真的懂過李玩,他是愛這位女兒的,希望她開心和幸福,女兒也知道,但是愛意的傳達的確有更好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不是真的那麼難在親子間建立呢,我覺得不是。

再比如,李玩最後吃下那一筷子肉的時候,很多人認為她沉淪了,或者,懂事了。但在我看來,她成長了。

成長,真的是一個很痛的詞語哇。

03.

所以在我們的童年裡,出現最多的一個詞,叫做懂事。

大人的眼裡,懂事往往意味著能夠體諒。體會父母和旁人的難處,明白他們對自己的愛,然後做好自己的事情,這叫做懂事;在很多年輕人的眼裡,這個懂事的過程,就是扼殺了自我,放棄了很多東西,甚至是夢想、快樂的過程。

我不好去評價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但我認為這種看法顯然是有些片面的。

因為在一開始,對於懂事這個詞的定義就錯了。懂事不只是體諒,更不是順從,不是屈服,不是失去自我。在我看來,懂事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如果一定要用博弈論來解釋的話,我認為懂事是面對當下情況獲得收益最大的那種解決方案。

舉個例子,為什麼很多時候大人說我們不懂事,比如對於父母工作很忙的小朋友,他們可能會試圖以哭鬧、故意犯錯的手段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懂事。因為常見的邏輯是,爸媽這麼辛苦工作還不都是為了孩子,爸媽這麼愛你,你還和我們作對——不懂事。大家仔細想想,對於這樣的家庭問題,是不是有比故意犯錯更好的方法,來讓父母關心自己,讓整個家庭的關係和氛圍變得更好,而那些做法,是不是都是“懂事”的做法呢?

再比如,一大家人吃飯,因為一個喜愛的菜沒有了就大吵大鬧的孩子,往往會被當做不懂事——因為這讓每個人都不愉快了。而“懂事”的做法往往是,不哭不鬧,客氣的和別人說沒事,我下次再吃。

再簡單一點,桌子上有三塊蛋糕,懂事的做法不是自己把三塊蛋糕都吃了,這樣弟弟妹妹會不開心,收益不是最大的。倘若願意給弟弟妹妹一人一塊,三個人各自的收益都不是最高,但是加在一起的總收益卻是最大的——這叫做懂事。

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為了維護整體收益的最大化,必然要求個體有犧牲。而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這種觀念的建立需要時間,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自我為中心的,或者說自私的。壓抑自己的慾望,是不快樂的一件事情。所以不少年輕人會覺得,長大成人真的好不快樂啊,就是要失去自己的自由,讓自己順從於這個世界的醜陋,或者是那句話:“每一場成長都是一樁凶殺案”。而我想請各位讀者,在這麼想之前先問問自己,你所堅持的那些東西,不願失去的那些東西,他們有沒有損害到別人的利益,是出於自私還是出於全局。

大多數的年輕人算不清這筆賬,不怪他們。很多成年人也算不清這筆賬,比如這電影裡的爸爸。爸爸直到最後,也算不上是一個懂事的人。因為面對女兒的難過,他提出的解決辦法是“再買一隻”。對於女兒來說,這是一個收益非常低的解決方案,甚至根本沒有讓女兒變的快樂起來。

為什麼懂事這個詞裡包含了體諒,是因為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才能理清楚怎麼做是會讓對方獲得高收益的。但是還是那句話,懂事不單是體諒,更不是順從,不是屈服,不是失去自我。

所以對於那些叫囂著說成長就是一樁謀殺案的人來說,我覺得作為一個電影的噱頭來講是沒問題的,但是要是信了這句話就有問題了。因為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就是要捨棄掉只為自己考慮的那份快樂,去考慮怎麼讓每個人都快樂。至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醜陋的我承認,但是懂事並不是讓你屈服於這個世界,只是讓你認識這個世界原本的樣子,讓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因為這世界從建成的那天直到現在,就從沒有變好,也沒有變壞,它一直是這個樣子。

這裡補充一個小的科學研究:人類從出生到青春期之前,是整個生命中最快樂的日子;從青春期開始直到46歲左右,快樂是一直在下降的,46歲的中年危機,是整個生命中最低谷的時刻;而過了50歲一直到離世,整個人又會逐漸變的快樂起來。所以懂事這個詞,確實是不快樂的。

04.

這部片子,並不是讓你去控訴誰,也不是“父母皆禍害”的佐證,更不是什麼凶殺案現場,而是讓你真實的感受到,成長就是要學會懂事這一件事罷了。

誠然,很多時候父母的做法也並不懂事,也並沒真正的替我們去考慮,或是本著收益最大化的原則。但是這並不是我們“破罐子破摔”的理由。沒有什麼事情是完美的,我們自己不是,父母也不可能是,大家都只是學著去做一個“懂事”的孩子罷了。於是每個人,都必然存在著原生家庭的問題。

一部分是文化,一部分是代溝。

一部分是父母真的沒法理解兒孫輩的想法和需求,這個是社會進步的必然。比如在我看來,一瓶飲料的合理價格就是三塊錢,因為在我小的時候,在我價值觀成型的時候我的消費水平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現在去買一瓶飲料,動輒數十塊錢,理性上來說這對我不算貴,但是潛意識裡會認為這個飲料有點貴。不用說對於我兒子女兒了,僅僅對於小我八歲的表弟來說,他接受的消費水平就是一瓶水十塊錢,可能三十塊錢的飲料對於他來說才算貴。這個理由大抵解釋如此。

另一部分,則是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導致溝通不力,或者雙方都不曾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量過。因此一個家庭中的關係並沒有如願的達到那麼好的水平,其實是因為每個家庭成員都沒有那麼“懂事”,而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問題。

這兩點的共同存在,帶來了我們的原生家庭問題(違法犯罪行為的家庭關係不在我們的討論中)。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一個人會被他年少而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這種原生家庭影響的重要性。這種影響無法消除,但可以弱化。現在有的一個理論是說,當你能意識到原生家庭帶給你的影響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可以擺脫這種影響了。換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弱點當做鎧甲,那麼就沒有人能夠因此傷害到你。

而對於能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來說,主要考量的問題大約已不是怎麼弱化原生家庭的影響了,而是在自己組建了家庭之後,怎麼做一個“懂事”的家長。

我個人看來,這件事情是非常難的。因為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往往存在著很多矛盾。比如,常見家庭矛盾的一種,爸爸在外面掙錢養家,工作非常忙,沒有時間陪孩子。老婆和孩子都不開心,想要孩子的父親陪伴他們更長的時間,但是這個父親本身也非常為難,因為他為這個家庭付出的方式就是——掙到更多的錢,提供更好的生活質量給老婆孩子。所以有的時候,一個男人愛這個家的方式意味著他要遠離這個家,因為這樣才能賺到更多錢哇。我的同事裡有不少寶媽寶爸,家住深圳但是卻跑過來香港上班,難道他不想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嘛?實在是因為,在他(她)的考量裡,自己辛苦一點,少陪家人一會兒,但是卻能多掙點錢,實實在在的提升她們的生活質量,這是收益更高的事情。只是老婆孩子並不如此認為就是了。

所以有的時候,各自的立場不同,帶來的判定也不同,“懂事”這個詞也沒有統一的標準。站在爸爸的立場上,孩子和老婆不埋怨自己,珍惜相處的短暫時光,就是懂事。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價值選擇的問題,是要物質,還是要陪伴,這裡就不展開贅述了。

05.

話說回來,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想讓他站在全局上考慮問題,是非常困難的。一方面是因為心智的不成熟,另一方面是因為能力不夠,所以才會有不少孩子對懂事這個詞有了誤解,更甚至於有的人對成長這個詞有了誤解。

我承認,父母的做法時有不妥之處,但你有今天的樣子,並不能把鍋全數歸結於成長和家庭。其中或許有過壓迫、束縛的部分,但是父母不是完人,我們只要能夠比父母更懂事,至少說明他們的教育是成功的,不是嗎?

所以不要再去抱怨說成長就是自己向這個世界妥協了,自己的夢想被扼殺了。在我看來,向這個世界妥協是必然的,沒有人能完全的反抗這世俗的一切,先妥協,在伺機謀求改變才是正確的路徑,而不是從一開始就頭破血流的反抗到底,幼稚;而至於第二點,關於夢想,我希望你能意識到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當這個人是你自己的時候,你才有自由去追逐夢想。

學會理解你身邊的人,做一個懂事的大人。


聲明

文中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在港漂泊數年

期待與你相遇


成長的目的,就是懂事——記狗十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