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這樣做才能“除根”

不完美媽媽 幼兒園 玩具 錦鯉媽咪 2019-05-19

本文為錦鯉媽咪原創作品,圖片為錦鯉媽咪原創插畫,歡迎個人轉發、收藏。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越來越多的教育問題也開始慢慢浮現,很多的家長還沒有意識到孩子的一些行為,可能對他們未來造成的巨大影響。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這樣做才能“除根”

“我不是小偷!”

楊女士有一個四歲的女兒,最近女兒剛上幼兒園,楊女士擔心得不行,一邊害怕孩子在學校受了欺負,一邊又害怕女兒融入不了幼兒園的氛圍。

這天楊女士正在工作,突然接到了女兒老師的電話,楊女士很是不解,老師為什麼會在這個時間打來電話,趕忙跑出辦公室接了電話。

老師在電話裡跟楊女士寒暄了一下,然後就跟楊女士說了女兒在學校的情況。令楊女士沒想到的是,老師給她打電話,並不是因為女兒受了欺負,而是女兒有點小問題。

據老師所說,在午休的時候,老師按照慣例給孩子們準備家長帶的小毛毯,結果卻在女兒的小櫃子裡,發現了很多其他同學的東西,有橡皮、小卡子等等。這些全部被女兒藏在在櫃子的小角落,老師想問女兒怎麼回事,結果卻被其他的同學看到了。

丟失東西的小孩子們,立刻把楊女士的女兒當作了小偷,一口一個小偷地跟在她後面喊,小孩子傷心極了。如果可以的話,老師還是希望楊女士現在能過來把孩子接回家,緩解情緒。

聽著老師說的話,楊女士又是羞愧又是憤怒,表示一定要好好教育孩子。沒想到老師聽到楊女士的話,卻是表示不贊同,她告訴楊女士,孩子這種做法並不是小偷行徑,只是孩子的思維方式和成年人有差異,讓楊女士一定要好好地給孩子說明,這種行為的錯誤性。

回到家後,楊女士向女兒詢問今天發生的事情,女兒低著頭沉默不語的時候,一邊實在耐不住氣的楊女士開口說道:“你知道你這種行為是小偷做的嗎?”。聽到媽媽的話,女兒突然紅著眼睛,對這媽媽大喊:“我不是小偷!”喊完就哭著跑回了房間。

其實很多家長在面對楊女士這樣的情況時,大部分都會因為孩子的“偷竊”行為而感到憤怒,從而導致情緒激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使用暴力,無論是語言暴力還是行為暴力。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對於孩子來說,拿別人的東西並不是成年人心中的偷竊行為。大部分的孩子,還不能理解自己的行為其實是錯誤的。他們之所以會拿別人的東西,其實還是出於這些心理。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這樣做才能“除根”

“偷東西”的孩子的心理

第一,自己真的非常喜歡

對於孩子來說,她們還不能夠正確地理解什麼叫做“別人的所有物”。也因此,在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她們會想要據為己有,這種想法其實對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

第二,自己求而不得

越是得不到的就會越喜歡,這個道理成年人都應該懂得。而這種思想其實從我們有自我意識開始,就已經出現在我們的心中了,也屬於人類的劣根性,是無法更改的。

求而不得的東西反而會增加人想要擁有的願望,對於孩子來說,可能是一包爸爸媽媽不許吃的零食,或者爸爸媽媽不給買的玩具,這些都會引起孩子偷拿的這種想法。

第三,單純地害怕失去

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在其他人給予她們東西之後,如果她們對這個東西愛不釋手,那麼他們就會把它藏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其實這就是因為孩子害怕失去這個東西,所以有些孩子,會做出將朋友借給自己的東西藏起來的行為。

為什麼孩子會“偷”?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以下幾種就是比較常見的原因。家長針對性地去教育孩子,就能起到作用。

1,孩子沒有歸屬意識

正如前文所說的,很多孩子並不能意識到這個東西是“別人的所有物”。當東西移交到自己手裡時,她們就會覺得這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2,家長平日對孩子的物質要求,過於滿足或者過於不滿足

其實這兩種對待孩子的方式,都可能引起這個問題。過於滿足,會讓孩子覺得佔有自己喜歡的,想要的東西是理所當然的。過於不滿足,又會讓孩子出現求而不得的心理。

3,孩子太自私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在教育獨生子女時,都不可避免會出現的問題。孩子不懂得分享,過於自私,只想要別人滿足自己的要求,而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東西。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這樣做才能“除根”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這些情況其實是很正常的,家長們只要好好的對孩子進行教育,還是可以扭轉孩子的想法。為了避免孩子出現這些問題,家長們在平日的教育中就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所屬權的問題

首先最主要的,當然是教會孩子理解什麼叫做東西的所屬權,也就是“物權意識”。最好是讓孩子以換位思考的方式去理解這個問題,有了代入感,孩子理解起來也會更簡單。

2,讓孩子學會分享,避免自私

很多的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本質上來說還是因為自私,因為在孩子得到的教育中,並沒有分享的重要性。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習慣了父母對自己的寵愛,所以在他們的心中,全世界都應該是圍著自己轉的。

3,掌握孩子的滿足度

說到這個相信家長們都能夠理解了,都說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很多的家長總是喜歡將孩子喜歡的東西作為獎勵,鼓勵孩子學習。這種方式其實是可以的,但是也不適用於全部的情況。

家長們需要適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答應了孩子的也要盡力去做到。

而一旦發生瞭如楊女士家中的情況一樣的事情,家長們也不能直接衝孩子發火不要想著使用暴力教育解決所有問題。

家長這樣做,才能將偷的問題“除根”

1,先了解孩子這樣做的背後原因

家長不要直接對孩子發火,而應該耐心地向孩子瞭解前因後果。大部分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這個時候如果家長使用暴力的手段教育的目的能否達到不一定,但是一定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陰影。

2,根據事情的前因後果,告訴孩子這種行為的錯誤

瞭解事情經過之後,才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時機。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於自己的行為又加深了一遍記憶,家長在這個時候教育孩子,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更高。

3,讓孩子換位思考,站在東西丟失的人的立場

這個相信不用多說了,很多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問孩子:“如果是你,你會不會不開心?”其實這就是教會孩子換位思考了。

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缺乏“物權意識”,家長這樣做才能“除根”

家長應該做的反思

很多的家長在一聽到自己的孩子偷東西時,都會不問青紅皁白地將孩子罵一頓。其實家長們恨鐵不成鋼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家長們也忽略了一點,孩子們的作為,是來自於家長對孩子的影響。

那麼孩子做出這樣的行為,需要反思的自然也不止是孩子,家長同樣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和平日的教育方式。

不能因為發生了這樣的事,所以才教育孩子這些行為的錯誤性,而是應該在一開始,就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行為。總是有很多的家長,在自己的孩子犯錯之後,不是想著為孩子遮遮掩掩,就是想著把自己撇清。

有些人在面對外人的詢問時,甚至會說出“我也不知道他怎麼變成這樣”之類的話,但是孩子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家長真的不知道嗎?其實不過是因為家長的錯誤教育方式罷了,只是很多的家長不敢,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寧願相信是自己的孩子有問題。

我是幸運的錦鯉媽咪,在生娃帶娃的路上過關斬將。關注我,學習最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關於這方面的困惑,也可以給我發私信哦。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您,為您解決一點困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