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當媽媽後,經常會在想,該成為什麼樣的媽媽孩子將來才會更幸福?自己才會更好?

前些日子,華裔動畫導演石之予執導的動畫短片《包寶寶》被刷屏,網上爭議頗多,但對於我來說,透過短片我更看到了中國式媽媽不願放手的扎心真相。

故事的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一天一個全職的空巢媽媽像往常一樣包包子,與丈夫一起共進早餐。丈夫囫圇吞棗地吃過早餐後拿起公文包就離開了家。

媽媽嘆了口氣繼續拿起筷子,準備吃包子,忽然包子活了,長出了手腳,變成了一個可愛的包寶寶。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空巢媽媽的生活一下子豐盈了起來。每天給包寶寶餵飯、洗澡、玩耍。還帶他去菜市場、坐公交車、吃麵包、打太極,親子關係非常和諧。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但隨著包寶寶慢慢地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更喜歡與小夥伴一起去踢球,而不是跟著媽媽打太極;

他更喜歡自己待在房間裡與朋友聊電話,而不是媽媽參與他的聊天過程;

他更喜歡與朋友一起去聚餐,而不是享用媽媽精心準備的大餐。

他甚至已經獨立到與漂亮的女孩訂婚,並決定搬離這個家。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媽媽驚恐萬分,極力挽留住包寶寶。當她發現無計可施的時候,一怒之下竟然吞下包寶寶,然後跪地痛哭。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所幸,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噩夢。

短片的最後,現實中的小包子帶著女友一起回來了。

很多人看到最後,有的斥責某些中國式媽媽的控制慾,有的勸誡媽媽們要學會放手。

然鵝,現實生活中,等到寶寶已經不再是寶寶的時候,說這些都為時已晚。

透過這部短片,我們應該看到控制慾背後的根源。

我們也更應該警醒,同為中國媽媽,

我們應該如何活?

我們又該怎樣愛?

首先為自己而活,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這個比給孩子“最好”的更不容易。

前段時間papi醬在《我家那閨女》節目中談到人生最重要排行榜:1.自己,2.伴侶,3.孩子,4.父母。

坦白說,看到這個以後我迅速被圈粉。這是一個多麼通透的見解!

在過去,女性如果認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就要與自私、大逆不道劃等號。

多少人一生都在取悅他人,為他人而活。

為上一代活、為下一代活,甚至為了無關緊要的人活,卻從來不懂得如何去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都忘了自己的需求。

我的外婆,也曾被這樣的錯誤觀念裹挾,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她終於意識到,這一生太虧待自己了。

所以,作為一個母親,我們首先要做的不應該是為孩子活,而是為自己而活!

除了為自己而活,更要做的是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大家還記得之前網上熱議的那個10歲小學生作文“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嗎?

有網友詬病這個孩子,“媽媽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和事業,放棄興趣愛好,放棄自己的社交關係,犧牲了一切,然而在孩子的眼裡,自己竟然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說實話,我更同情於這個孩子。

孩子10歲了,媽媽還有必要放棄工作、放棄事業、放棄愛好嗎?而且這個媽媽成天看腦殘劇、打牌,啥也不會,啥也不學,還談什麼為了孩子呢?

還有當年還珠格格里的“晴兒”王豔,在風頭正盛之際嫁入豪門,放棄事業,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許多年後,在一檔親子節目中被兒子吐槽:“我媽媽喜歡購物,但購物了之後她就是放那兒不用、不吃,整個浪費我爸的錢。”

這樣的母親,不僅得不到孩子的尊重,更是不好的榜樣。

到了孩子長大成人之後,自己很容易就成為精神空虛真正的空巢媽媽。

相反,作為央視一姐的董卿,在成為母親之後,沒有退出,更沒有放棄成長。

她開始了事業上的又一次挑戰:以主持人+製作人的身份去全情綻放,讓自己在不斷嘗試中變得更好。

董卿在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欄目中談到,“其實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我應該努力去把自己變得更好。讓他在未來真正懂得的時候,對你有愛也有尊敬。從你身上可以學到一些好的品質。”

啟示一,每一個媽媽都應該為自己而活!

用心陪伴孩子,但更要用心經營好自己。有個人的事業,有自己的追求,有終身的興趣,有親密的愛人,有知心的好友。

努力活成更好的自己,才不會在該放手的時候不放手,才會知道怎樣優雅地在孩子的人生舞臺上適時退場。

對孩子“自私”一點。

那些看似“無私”的愛其實最“自私”。

短片中,媽媽精心為孩子準備了豐盛可口的飯菜,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把寶寶留在身邊而已。

當孩子不能滿足自己的訴求時,是失望,是憤怒!

足以可見,這樣的愛,並不是無條件的愛!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現實生活中,這樣“無私的愛”比比皆是。

比如《奮鬥》裡華子的扮演者朱雨辰的媽媽。

朱媽媽給朱雨辰做了一盤雞毛菜,然後自己一口都不捨得吃,一定要全部留給兒子。朱雨辰不願意吃,朱媽媽就把手上的裂口給朱雨辰看,告訴他媽媽選雞毛菜手都裂口了。

這種看似無私的“沉甸甸的愛”其實是最“自私”的。

媽媽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在需求,用情感綁架的方式逼迫孩子就範。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此前還看到一則新聞。

身為工薪階層的夫妻倆為了滿足女兒的留學心願,將家裡的大房子換成了小房子,湊學費給女兒出國留學。

結果女兒在國外留學幾年後,留在了那裡工作,並準備嫁給老外,定居美國。

夫妻倆無法接受這一結果,最後父親與女兒甚至到了“脫離父女關係”的地步。

上面無一不體現了許多中國式父母的真相。

最“無私”的父母:

日以繼夜地為孩子精心烹飪豐盛飯菜;

大冬天選雞毛菜選的手都裂口了;

砸鍋賣鐵給孩子出國留學。

但這些父母也最“自私”,他們無一不認為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該按照我的方式來:

你就該陪我一起吃這一桌飯菜;

你就該吃了這一盤雞毛菜;

你就該回到國內不能嫁給老外。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講述了母愛是一種無私的愛,但對很多孩子來說也是羈絆。

愛來自父母,但可悲的是,傷害也往往來自父母。

那些把孩子看作第一、沒有自我的老母親們,表面上看唯孩子是從,孩子的地位高於一切,實際上對孩子的愛都帶有極強的控制與束縛。

那些“都是為你好”的背後,其實“都是為了滿足自己”。

啟示二,不要成為“無私”的父母,把自己活得苦大仇深,日後一樁樁、一件件地列出自己為孩子的付出,在這種“成就感”裡滿足了自己,害苦了孩子。

對伴侶更好一點。

有多少0交流的夫妻關係就有多少“老無所依”的心。

短片中爸爸開始在看電視,待媽媽將早餐擺上桌後,爸爸看了下手錶,狼吞虎嚥吃完就離開了。

期間,與媽媽沒有任何交流。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媽媽悲傷難過時,爸爸也不是主動上前與妻子心與心交流的那個人。

什麼樣的媽媽孩子更幸福?這部奧斯卡最佳動畫片警醒了我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從這對空巢父母的相處模式上看,爸爸與媽媽這樣的“0交流”相信也不是一天“煉成”的。

短片中,我們看到這位媽媽的夢境中,陪伴包寶寶的永遠都是媽媽自己一個人。

從這裡,我們完全可以推測出他們現實的三口之家一定是典型的中國家庭關係,就是親子關係高於夫妻關係。

在這種家庭模式下,夫妻雙方把關注點和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逐漸忽視了彼此的溝通與交流。

夫妻雙方的長期以來的共同話題,只剩下了孩子。除了孩子,別無其他。

這樣,久而久之,即使等到很多年以後,孩子離開了家,留下夫妻兩人,卻依然“相顧無言”。

在這樣的家庭中,媽媽由於長時間與爸爸之間的“0交流”,自然就會從孩子身上尋找情感補償。

那麼孩子的離開,勢必無法讓媽媽看成孩子走向獨立的標誌,而是感覺到背叛與崩潰,甚至會失去意識地一口“吞噬”了孩子。

英國心理學家克萊爾曾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既然勢必要分離,那麼一開始就不要讓它成為你最愛。

啟示三,孩子是因為愛而出生,有孩子後夫妻也別忘了相愛。孩子只是家庭中的一員,並不是核心,爸爸媽媽才是“一國”的。這才是給予孩子最大的自由與最好的愛!

我發現中國式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種感動中:孩子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為了他,所有的付出都是應該的。

我還發現中國式父母,很容易進入一種幻象:生了孩子就算完成了人生大事,很多人有了孩子之後,沒有了自我,更認為無需去追求所謂的個人卓越。彷佛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都可以通過孩子來實現。

而現實生活是,決定你晚年幸福的,不是兒女孝順與否,而是對於自我的追求是否繼續,是你的夫妻關係是否和諧,是你有沒有真正的自我生活。

最後,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論孩子》這首詩與大家共同品讀: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WE親子繪本悅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