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而適當水平的迴應,是建立在對孩子需求準確判斷,選擇給孩子引導的同時,留給孩子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更加準確地判斷孩子的需求,並且保證父母每天的行為規律且一致。

這樣的一致性,讓寶寶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合理預期,正是寶寶建立對父母信任感最佳的途徑。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而適當水平的迴應,是建立在對孩子需求準確判斷,選擇給孩子引導的同時,留給孩子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更加準確地判斷孩子的需求,並且保證父母每天的行為規律且一致。

這樣的一致性,讓寶寶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合理預期,正是寶寶建立對父母信任感最佳的途徑。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安全感建立原則

通過對依戀關係類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既可以和照料者很好的互動,也可以獨立探索玩耍,對自身情緒也可以很好的梳理。

建立安全感的4個基本原則

1.本著尊重嬰兒的態度,在照料嬰兒的同時,關注嬰兒的迴應,放慢節奏與之互動。

2.照料者自身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所處家庭氛圍也很重要。育兒先育己,想要孩子有安全感,先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輕鬆愉快有安全感的父母。

3.引導寶寶規律作息,準確判斷寶寶的基本需求並及時適量的迴應。

4.給孩子獨立探索的機會與空間,讓寶寶每天都有機會嘗試自主入睡、自主進食、自主玩耍。

除了依戀關係,你還需要了解,想要幫兒童擋掉所有的壓力是不可能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想著如何大包大攬的把所有逆境排除在外,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孩子的心裡復原力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而適當水平的迴應,是建立在對孩子需求準確判斷,選擇給孩子引導的同時,留給孩子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更加準確地判斷孩子的需求,並且保證父母每天的行為規律且一致。

這樣的一致性,讓寶寶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合理預期,正是寶寶建立對父母信任感最佳的途徑。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安全感建立原則

通過對依戀關係類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既可以和照料者很好的互動,也可以獨立探索玩耍,對自身情緒也可以很好的梳理。

建立安全感的4個基本原則

1.本著尊重嬰兒的態度,在照料嬰兒的同時,關注嬰兒的迴應,放慢節奏與之互動。

2.照料者自身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所處家庭氛圍也很重要。育兒先育己,想要孩子有安全感,先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輕鬆愉快有安全感的父母。

3.引導寶寶規律作息,準確判斷寶寶的基本需求並及時適量的迴應。

4.給孩子獨立探索的機會與空間,讓寶寶每天都有機會嘗試自主入睡、自主進食、自主玩耍。

除了依戀關係,你還需要了解,想要幫兒童擋掉所有的壓力是不可能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想著如何大包大攬的把所有逆境排除在外,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孩子的心裡復原力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而適當水平的迴應,是建立在對孩子需求準確判斷,選擇給孩子引導的同時,留給孩子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更加準確地判斷孩子的需求,並且保證父母每天的行為規律且一致。

這樣的一致性,讓寶寶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合理預期,正是寶寶建立對父母信任感最佳的途徑。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安全感建立原則

通過對依戀關係類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既可以和照料者很好的互動,也可以獨立探索玩耍,對自身情緒也可以很好的梳理。

建立安全感的4個基本原則

1.本著尊重嬰兒的態度,在照料嬰兒的同時,關注嬰兒的迴應,放慢節奏與之互動。

2.照料者自身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所處家庭氛圍也很重要。育兒先育己,想要孩子有安全感,先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輕鬆愉快有安全感的父母。

3.引導寶寶規律作息,準確判斷寶寶的基本需求並及時適量的迴應。

4.給孩子獨立探索的機會與空間,讓寶寶每天都有機會嘗試自主入睡、自主進食、自主玩耍。

除了依戀關係,你還需要了解,想要幫兒童擋掉所有的壓力是不可能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想著如何大包大攬的把所有逆境排除在外,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孩子的心裡復原力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心裡復原力

心裡復原力是一種以適應性的方式克服困難的能力。具有心裡復原力的兒童,會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他們遇到問題不是迴避抱怨,而是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高心裡復原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發展,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認知水平的玩具,讓他獨立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小問題,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制定清晰的計劃,作息安排、活動安排等,使之保持一致性、規律性,這樣孩子可以預知日常慣例,並在其中感到安全。

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多多看到孩子的發展進步,並表達你的信任與鼓勵。

讓孩子融入家庭,參加進家庭的活動中,比如與大人共同進食、參與家務、做出簡單的決策,讓孩子有歸屬感。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建立健康安全感時,除了重視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一定不要忘了引導孩子獲得心裡復原力。畢竟我們想要的是既有“安全感”又有“獨立自主可以解決困境”的寶寶。


"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一媽有話說

“安全感”可能是每個媽媽都會面對的一個詞語,聽起來很神祕又很日常,很多媽媽都會為寶寶的安全感而焦慮。

敏感的媽媽甚至覺得孩子哭了幾聲就會安全感缺失,還有某些書(沒錯,就是那本擅長包裝自己的親密育兒以及各種極端母乳教)也將一些具體行為與安全感掛上鉤,比如母乳餵養、抱哄、背巾、同床睡、順產等,這其實是非常浮於表面的一種認識。

之前一媽有一篇文章已經提到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這一篇裡關於安全感的誤區,再貼到這裡給媽媽們複習一下: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你是怎麼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係怎麼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注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喂、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

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喂)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通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

當你照顧好你自己,把關注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係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

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

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有的媽媽看完上一篇覺得很有道理,也私信追問我“那麼安全感到底是如何建立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從心理學原理的角度下深度討論一下“安全感”,好好把這個讓媽媽們焦慮的詞一次說個透!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在認識安全感之前,你需要學習一個專業概念:依戀關係

依戀關係是指嬰兒和照料者之間的互動,最終建立起來的一種情感聯結。

依戀關係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一是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二是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我們來分別認識一下這兩方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

我們先來看嬰兒自身的發展特性,在《嬰幼兒及其照料者》裡對於嬰兒依戀發展路徑做出了以下梳理:

前依戀階段:無區別的反應(出生-3個月)

通過哭鬧、抓握、注視來吸引成人注意,以獲取成人的照料和安撫。此時的嬰兒尚未形成依戀關係,任何人都可以照料他們。

依戀建立期:關注熟悉的人(3-8個月)

嬰兒開始對不同人做出不同的反應,此時對於他們熟悉的人,他們會微笑、咿呀學語,而對於陌生人,他會長時間注視,並可能會表現出恐懼與不安。在這個階段是照料者和嬰兒建立信任的開始。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依戀明確期:主動尋求親密(8-24個月)

嬰兒開始出現分離焦慮,他意識到他需要某個人,將照料者視為“安全基地”。從“安全基地”出發探索新環境,在必要時返回“基地”獲得情感支持。

互惠關係形成期:夥伴關係行為(24個月以上)

此時孩子開始理解“分離”,他開始更容易接受與照料者的暫時分離,能從容調節自己的情緒,此時語言發展迅速,也幫助他更好的理解接受“分離”。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6個月算是一個分水嶺,是嬰兒進入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而大多數執行規律作息的父母,到了孩子過了6個月後也會發現,之前的睡眠問題已經漸漸不是問題,與孩子互動、建立信任成了新的關卡。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照料者的洞察力和迴應的方式

“安全感”是對依戀關係比較通俗易懂的說法,我們一般說到的“安全感”,大都是期望孩子可以和他人建立起來“安全型依戀關係”。

根據發展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4類:迴避型依戀關係、安全型依戀關係、矛盾型依戀關係和混亂型依戀關係。

迴避型依戀關係

孩子不尋求接近照料者,照料者離開後不難過,照料者回來後,孩子在迴避。

安全型依戀關係

孩子把照料者當作安全基地,只要照料者在場,他們就很安心,他們可以獨立探索,偶爾回到照料者身邊,儘管照料者離開時會有不安,但是隻要母親回來,就回去尋求接觸。

矛盾型依戀關係

孩子最開始不會離開照料者,不會去獨立探索,在照料者離開前就會有些焦慮,如果照料者離開,他會非常難過,一旦照料者回來,一方面想要接近照料者,另一方面又表現得十分生氣。

混亂型依戀關係

當照料者回來後,他可能跑到照料者旁去不看她,或是最初顯得平靜,後來爆發憤怒地哭泣。

內容來源於《兒童發展心理學》[美]羅伯特·S·費爾德曼

以上依戀關係,是根據1歲上下的孩子的不同表現劃分的。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母親對待新生兒的行為可以預測兒童長大後的依戀關係(Isabella,1988)。在親密關係中滿足快樂的母親,她們的孩子傾向於擁有這種風格,而有著不安全型依戀的母親往往會有不安全型的孩子。

所以,當我們在談論孩子的安全感時,要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並不是形式上的一些具體行為決定,而是與媽媽的情緒緊密關聯的。當你是個輕鬆快樂的媽媽,當你的家庭整體氛圍穩定且良好,你的孩子自然更容易建立安全感。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給孩子建立安全感,只需要滿足孩子的一切需要,孩子哭了立馬就抱就可以。”

沒錯,每個人都知道當你長期不關注孩子需求並且不及時迴應時,對孩子的依戀關係建立是毀滅性的打擊。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過於敏感焦慮、對孩子的需求做出不恰當的過度干預。要知道,安全型依戀嬰兒的媽媽會傾向於提供適當水平的迴應。過度迴應和迴應不足都會使孩子產生非安全依戀。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而適當水平的迴應,是建立在對孩子需求準確判斷,選擇給孩子引導的同時,留給孩子一些自主學習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規律作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它可以幫助爸爸媽媽更加準確地判斷孩子的需求,並且保證父母每天的行為規律且一致。

這樣的一致性,讓寶寶對未來發生的事情有合理預期,正是寶寶建立對父母信任感最佳的途徑。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安全感建立原則

通過對依戀關係類型的分析,可以看出有著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寶寶,既可以和照料者很好的互動,也可以獨立探索玩耍,對自身情緒也可以很好的梳理。

建立安全感的4個基本原則

1.本著尊重嬰兒的態度,在照料嬰兒的同時,關注嬰兒的迴應,放慢節奏與之互動。

2.照料者自身的情緒管理非常重要,所處家庭氛圍也很重要。育兒先育己,想要孩子有安全感,先好好梳理自己的情緒,讓自己變成輕鬆愉快有安全感的父母。

3.引導寶寶規律作息,準確判斷寶寶的基本需求並及時適量的迴應。

4.給孩子獨立探索的機會與空間,讓寶寶每天都有機會嘗試自主入睡、自主進食、自主玩耍。

除了依戀關係,你還需要了解,想要幫兒童擋掉所有的壓力是不可能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想著如何大包大攬的把所有逆境排除在外,不如想想如何提高孩子的心裡復原力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心裡復原力

心裡復原力是一種以適應性的方式克服困難的能力。具有心裡復原力的兒童,會積極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他們遇到問題不是迴避抱怨,而是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提高心裡復原力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和認知發展,給孩子提供一些適合他認知水平的玩具,讓他獨立探索,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小問題,鼓勵他自己解決問題。

制定清晰的計劃,作息安排、活動安排等,使之保持一致性、規律性,這樣孩子可以預知日常慣例,並在其中感到安全。

與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多多看到孩子的發展進步,並表達你的信任與鼓勵。

讓孩子融入家庭,參加進家庭的活動中,比如與大人共同進食、參與家務、做出簡單的決策,讓孩子有歸屬感。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建立健康安全感時,除了重視安全型依戀關係的建立,一定不要忘了引導孩子獲得心裡復原力。畢竟我們想要的是既有“安全感”又有“獨立自主可以解決困境”的寶寶。


每個媽媽都要收藏的文章 |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戀關係


參考資料:

[1] 珍妮特·岡薩雷斯-米納 等.《嬰幼兒及其照料者》[M].北京:商務印書館

[2] 羅伯特 S.費爾德曼.《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往期回顧:

寶寶一哭就抱,我錯了嗎?

抱睡? 奶睡? 夜醒頻繁?寶寶睡眠引導,錯了嗎?為什麼不見效果?

戒奶睡、戒抱睡方法深度解析,2種方式供你選擇

日夜顛倒、點心奶、邊吃邊睡怎麼辦?看這一篇就夠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