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3 家長的羊群效應,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現如今,面對霸凌的問題,比較普遍受大眾追隨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數家長跟隨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大多數家長只是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況。

而孩子被教育後仍然不敢還手,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慫的標籤,從而越來越慫,家長越來越氣急敗壞。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為例,她同樣崇尚在面對霸凌時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僅僅是說,還教會了孩子還手的具體方式。

“羊群”般的家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氣還手,是否有還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過當防衛,單方面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從眾,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主觀思考,以免錯誤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3 家長的羊群效應,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現如今,面對霸凌的問題,比較普遍受大眾追隨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數家長跟隨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大多數家長只是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況。

而孩子被教育後仍然不敢還手,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慫的標籤,從而越來越慫,家長越來越氣急敗壞。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為例,她同樣崇尚在面對霸凌時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僅僅是說,還教會了孩子還手的具體方式。

“羊群”般的家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氣還手,是否有還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過當防衛,單方面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從眾,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主觀思考,以免錯誤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4 勇敢的孩子,不懼怕霸凌

當面對孩子被霸凌而不敢還手的問題時,不要急於逼迫孩子,也不能單純給予孩子還擊方式。他們不敢,多數是因為缺乏勇氣,而不是缺乏技能或者自信。

  • 讓孩子面對自卑,幫助他們超越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不能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生而自卑,正正是這份自卑讓我們有變美好的動力。

但不能認為自卑=自卑情結,自卑是一箇中性詞,而自卑情結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心理癥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驅使人變得更優秀的力量,又是阻礙自己嘗試成功的利劍。

當孩子遇到霸凌而不敢還手的時候,幫助他們認知到自己的懦弱(懦弱是自卑的表現之一),家長同樣也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並不勇敢。

自卑是否會發展為自卑情結,在乎於是否得到驅動力去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超越自卑情結的關鍵,在乎家長是否願意在陪伴孩子面對他們的自卑的同時,給予他們他信力,刺激孩子改變自我。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3 家長的羊群效應,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現如今,面對霸凌的問題,比較普遍受大眾追隨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數家長跟隨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大多數家長只是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況。

而孩子被教育後仍然不敢還手,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慫的標籤,從而越來越慫,家長越來越氣急敗壞。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為例,她同樣崇尚在面對霸凌時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僅僅是說,還教會了孩子還手的具體方式。

“羊群”般的家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氣還手,是否有還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過當防衛,單方面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從眾,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主觀思考,以免錯誤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4 勇敢的孩子,不懼怕霸凌

當面對孩子被霸凌而不敢還手的問題時,不要急於逼迫孩子,也不能單純給予孩子還擊方式。他們不敢,多數是因為缺乏勇氣,而不是缺乏技能或者自信。

  • 讓孩子面對自卑,幫助他們超越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不能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生而自卑,正正是這份自卑讓我們有變美好的動力。

但不能認為自卑=自卑情結,自卑是一箇中性詞,而自卑情結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心理癥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驅使人變得更優秀的力量,又是阻礙自己嘗試成功的利劍。

當孩子遇到霸凌而不敢還手的時候,幫助他們認知到自己的懦弱(懦弱是自卑的表現之一),家長同樣也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並不勇敢。

自卑是否會發展為自卑情結,在乎於是否得到驅動力去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超越自卑情結的關鍵,在乎家長是否願意在陪伴孩子面對他們的自卑的同時,給予他們他信力,刺激孩子改變自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讓孩子從父親身上汲取血性

孩子最初從父親的身上汲取男性的血性與剛毅,他們不斷的模仿父親的日常行為(尤其是男孩子們),並嘗試用這些行為來證明自己和父親一樣強大。

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們更是會與家中的權威--父親對抗,以“擊敗”父親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成年後,孩子們從父親的手中接過家庭支柱的接力棒,成為家庭新的支撐。

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母親的溫柔能讓孩子獲得安慰和安全感,而父親的鼓勵和支持可以讓孩子重獲勇氣,再次進行攻關。

所以,父親們,多以陪伴孩子為方式,培養一個和你一樣有勇有謀的孩子吧!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3 家長的羊群效應,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現如今,面對霸凌的問題,比較普遍受大眾追隨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數家長跟隨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大多數家長只是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況。

而孩子被教育後仍然不敢還手,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慫的標籤,從而越來越慫,家長越來越氣急敗壞。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為例,她同樣崇尚在面對霸凌時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僅僅是說,還教會了孩子還手的具體方式。

“羊群”般的家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氣還手,是否有還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過當防衛,單方面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從眾,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主觀思考,以免錯誤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4 勇敢的孩子,不懼怕霸凌

當面對孩子被霸凌而不敢還手的問題時,不要急於逼迫孩子,也不能單純給予孩子還擊方式。他們不敢,多數是因為缺乏勇氣,而不是缺乏技能或者自信。

  • 讓孩子面對自卑,幫助他們超越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不能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生而自卑,正正是這份自卑讓我們有變美好的動力。

但不能認為自卑=自卑情結,自卑是一箇中性詞,而自卑情結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心理癥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驅使人變得更優秀的力量,又是阻礙自己嘗試成功的利劍。

當孩子遇到霸凌而不敢還手的時候,幫助他們認知到自己的懦弱(懦弱是自卑的表現之一),家長同樣也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並不勇敢。

自卑是否會發展為自卑情結,在乎於是否得到驅動力去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超越自卑情結的關鍵,在乎家長是否願意在陪伴孩子面對他們的自卑的同時,給予他們他信力,刺激孩子改變自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讓孩子從父親身上汲取血性

孩子最初從父親的身上汲取男性的血性與剛毅,他們不斷的模仿父親的日常行為(尤其是男孩子們),並嘗試用這些行為來證明自己和父親一樣強大。

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們更是會與家中的權威--父親對抗,以“擊敗”父親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成年後,孩子們從父親的手中接過家庭支柱的接力棒,成為家庭新的支撐。

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母親的溫柔能讓孩子獲得安慰和安全感,而父親的鼓勵和支持可以讓孩子重獲勇氣,再次進行攻關。

所以,父親們,多以陪伴孩子為方式,培養一個和你一樣有勇有謀的孩子吧!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家庭地位,理應平等且互相尊重

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方式及對對方的態度,被動的教育著孩子們。

一個不懂尊重媽媽的爸爸,教不出一個懂得尊重女性的孩子;同樣,一個不懂得尊重爸爸的媽媽,也教不出一個懂得尊重男性的孩子。

而同時,在互相不尊重彼此的家庭裡面,孩子也同樣不懂得自己有被尊重的權利,更遑論維護自己這個權利的意識。

直到被霸凌的時候,他們也想不明白要維護自己哪些地方?不能懂得,自己被尊重的權利被侵犯,而自己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利。

"

聽到孩子被欺負的時候,通常家長都會告訴孩子:“下次你打回去!”然而孩子卻無動於衷,當“下次”來臨,該欺負還是被欺負。

家長心中是又心疼又納悶,心疼孩子被欺負,納悶的是自己怎麼就生了個慫包。

01 一則段子揭示的現實

在開始今天的內容之前,我們先看一則段子,雖然是笑話,但卻完美地回答了為什麼孩子不敢還手。

一天,丈夫回家時鼻青臉腫,妻子問其發生了什麼事情。

丈夫一頓一頓地道出原委:

“剛才有個人...”

“停咱們家車位...”

“我就跟他理論了”

“他就打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妻子聽完,氣不打一處來,心想自己怎麼嫁了這麼個慫包!

隨即狠狠地踹了丈夫一腳,教訓道:

“那你不會打他哦!”

“人吶,一再的忍讓”

“只能讓別人變本加厲!”

說完還跟丈夫強調道:

“你聽到沒!”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這丈夫也是很聽話的,活學活用。立馬就輕輕的推了妻子的頭一下,對著妻子說道:

“那個...”

“那個...那什麼...”

“我不能再忍讓你了...”

可話還沒說完,畫面一黑,傳來了拳打腳踢的聲音以及丈夫的慘叫聲。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看到這裡,相信各位家長也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在家庭裡被馴服成綿羊,又如何在家庭以外,化身成牧羊犬對抗狼群?

而讓孩子變成“綿羊”的,卻不僅僅是這樣一則段子所揭示的那麼單一。

02 家庭讓孩子變成“綿羊”的緣由

在孩子正式步入學校,走出社會之前,家庭就是充當著學校和社會的角色,孩子在家庭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能,從父母身上汲取成為男人/女人的力量。

若果這份技能本身就存在錯誤,又或者是傳遞的過程中被錯誤的理解,那麼孩子就成了受害者而不是得益者。

  • 被馴服的綿羊:暴力教育的家庭

在一些家庭裡面,為了讓孩子聽話,往往會採取暴力的手段教育孩子。暴力的本質在於讓對方屈從,不允許對方的反抗,不允許對方展示真實自我。

任何一個孩子在一開始的時候都不會是一隻綿羊--從他們出生那一刻,他們就用自己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彷彿想用哭聲來摧毀這個忤逆他的世界。

在暴力教育成長的孩子,要麼極端懦弱,要麼極度叛逆。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主動模仿的綿羊:夫妻關係失衡的家庭

孩子天生就是觀察和模仿的專家,他們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行為動作,並加以模仿。在一開始,他們或許是認為有趣,但當他們實踐之後發現行之有效,就會演變成有意識的行為習慣。

曉輝的父母經常吵架,但曉輝發現,不管對錯,在面對媽媽的怒火時,只要爸爸退讓,讓媽媽揍幾下並認錯,媽媽就會很快原諒爸爸,恢復和氣的夫妻狀態。

曉輝從父親的身上學到“忍讓”,他認為這種方式可以換來“和平”。

  • 原生家庭的綿羊:親子關係失衡的家庭

每個人都會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和父母,即原生家庭;另一個是自己和配偶、孩子。當這兩個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失衡,兩個家庭中的孩子都會成為受害者。

啊明今年30歲了,已經成家立業,和父母一起住,但他一直無法獨立--因為他的母親很強勢,不斷干預他的生活。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啊明的媽媽總是當著家庭眾人的面就訓斥他,而阿明總是默默忍受著,不敢反駁也不想反駁--反駁自己的母親總是顯得那麼“不孝”。

妻子對此很是不滿,但奈何自己的丈夫完全就是一隻被馴服的綿羊。她的情緒需要一個宣洩口,她不能對自己的丈夫發火,因為她知道丈夫的內心壓力很大,自己不應該添油加醋;她同樣不能對家婆發火,丈夫總會“和稀泥”,最後道歉的還是她。

根據“踢貓效應”,阿明的妻子潛意識的把怒火轉向了兒子,而兒子效仿起了阿明,對媽媽的憤怒採取全盤忍受的態度。

可不同的是,兒子在家庭是最弱小的元素,而在學校同樣也並不強大。

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其實,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3 家長的羊群效應,容易讓孩子受到二次傷害

羊群效應,又稱為從眾效應。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真實的或想象的群體的影響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

表現為對特定的或臨時的情境中的優勢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採納(隨潮)表現為對長期性的佔優勢地位的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接受(順應風俗習慣)。

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將自己的意見默認否定,且不會主觀上思考事件的意義

現如今,面對霸凌的問題,比較普遍受大眾追隨的就是“打回去”,但多數家長跟隨的教育方式真的就適合我們的孩子嗎?

大多數家長只是盲目從眾、人云亦云,只注重了一句“打回去”,而忽略了孩子自身的情況。

而孩子被教育後仍然不敢還手,就會被家長貼上懦弱、慫的標籤,從而越來越慫,家長越來越氣急敗壞。

以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為例,她同樣崇尚在面對霸凌時教育孩子打回去,但她不僅僅是說,還教會了孩子還手的具體方式。

“羊群”般的家長,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忽略了孩子是否有勇氣還手,是否有還手的技巧,以及是否能不過當防衛,單方面的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忽略了孩子的真實感受。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家長們,請不要盲目從眾,要學會根據實際情況,主觀思考,以免錯誤的方式給孩子帶來二次傷害。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04 勇敢的孩子,不懼怕霸凌

當面對孩子被霸凌而不敢還手的問題時,不要急於逼迫孩子,也不能單純給予孩子還擊方式。他們不敢,多數是因為缺乏勇氣,而不是缺乏技能或者自信。

  • 讓孩子面對自卑,幫助他們超越自卑情結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當一個人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卻深信自己不能解決時就會表現出自卑情結。--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生而自卑,正正是這份自卑讓我們有變美好的動力。

但不能認為自卑=自卑情結,自卑是一箇中性詞,而自卑情結是一個貶義詞,是一種心理癥結。

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複雜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驅使人變得更優秀的力量,又是阻礙自己嘗試成功的利劍。

當孩子遇到霸凌而不敢還手的時候,幫助他們認知到自己的懦弱(懦弱是自卑的表現之一),家長同樣也應該大方承認自己的孩子並不勇敢。

自卑是否會發展為自卑情結,在乎於是否得到驅動力去改變自己、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超越自卑情結的關鍵,在乎家長是否願意在陪伴孩子面對他們的自卑的同時,給予他們他信力,刺激孩子改變自我。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讓孩子從父親身上汲取血性

孩子最初從父親的身上汲取男性的血性與剛毅,他們不斷的模仿父親的日常行為(尤其是男孩子們),並嘗試用這些行為來證明自己和父親一樣強大。

到青春期的時候,他們更是會與家中的權威--父親對抗,以“擊敗”父親來宣示自己的獨立。

成年後,孩子們從父親的手中接過家庭支柱的接力棒,成為家庭新的支撐。

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時候,母親的溫柔能讓孩子獲得安慰和安全感,而父親的鼓勵和支持可以讓孩子重獲勇氣,再次進行攻關。

所以,父親們,多以陪伴孩子為方式,培養一個和你一樣有勇有謀的孩子吧!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 家庭地位,理應平等且互相尊重

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方式及對對方的態度,被動的教育著孩子們。

一個不懂尊重媽媽的爸爸,教不出一個懂得尊重女性的孩子;同樣,一個不懂得尊重爸爸的媽媽,也教不出一個懂得尊重男性的孩子。

而同時,在互相不尊重彼此的家庭裡面,孩子也同樣不懂得自己有被尊重的權利,更遑論維護自己這個權利的意識。

直到被霸凌的時候,他們也想不明白要維護自己哪些地方?不能懂得,自己被尊重的權利被侵犯,而自己需要維護自己的權利。

一則段子的育兒啟發:面對霸凌,孩子為何不敢還手?

淅爸有話說:希望各位家長,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解決被霸凌的問題,即便是本文也請客觀看待。在浮躁和焦慮之下,一切“快捷方式”都顯得那麼誘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