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鳴:在路上'

不完美媽媽 服裝 醃菜 雞蛋 玉米 原鄉書院 2019-07-27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在路上

李一鳴

1979年,似乎還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公社高級中學。

學校以公社冠名,但並不在公社駐地,而是坐落在離公社所在地二三裡的莊稼地裡,沒有圍牆,只有四排平房,其中兩排是教室,一排是教員宿舍,一排是食堂。教室裡只有一個講臺和八九排課桌,黑板是略微凸出牆面的長方形水泥面,上面塗了一層黑色染料,除此之外,別無長物,板凳則要求學生自帶。媽媽把我家屋門後墊水甕的半扇溼淋淋的舊門板抽出來,放到天井裡晒了兩天,從木匠那裡借來工具,在正午的院子裡,敲敲打打、連鋸帶鑿了好幾個時辰,硬是做成了一個端端莊莊的杌子。用桐油一擦,在陽光裡泛著光澤,煞是漂亮!我還捧著幾個雞蛋去供銷社換了兩個本子、一支鉛筆,從此結束了蘸著摻水灶灰寫字的歷史。

學校離家有十幾里路遠,上學必須得早晨四五點鐘走,最可怕路途中間要穿過一片墳地。開學的那個秋天的早上,我在穿越亂墳崗邊連綿好幾裡的玉米地時,真真切切看見幾個飄飄滾動的被老人稱為“鬼火”的“火蛋”,我閉著眼大喊了幾聲才敢繼續前行。就這樣,一個頭大身小瘦瘦巴巴的十三歲孩子,揹著竹筐,兩手抱著沉沉的杌子,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那竹筐裡盛著幾個玉米麵地瓜面混合的窩窩頭和一個裝著蘿蔔鹹菜的玻璃瓶子,要知道這瓶鹹菜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份量,家裡就飯用的是鹽粒啊!我脖子一拱一拱、兩腳小心翼翼地往前趕路,到了學校,捨不得拿出五分錢去熘乾糧,咬一口硬硬的幹窩頭、啃一點點鹹菜、喝一口開水,拉得嗓子直冒火。春風清冽,夏陽悶熱,秋月當空,冬日冰雪,在這條路上,我的影子越來越長,腳步越來越堅實,喊出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其實,我也是走在祖輩父輩曾經走過的路上,十一歲時,父親沿著這條小路走出村莊去上高小,十八歲,從這條路出發,下關東去討生活。再往上溯,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個被稱為八路骨頭的人,據說極為清潔,星夜出行穿著舊鞋,白天歸來,到了村口又換上新鞋。一條路,疊合了幾輩人多少腳印……

每次回家,我都搶著幫媽媽乾點活,可媽媽堅決不讓,“孩子,你好好讀書,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孝!”每當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是送出大門口,走幾步,媽媽在看著我,走好遠,回頭,媽媽還在那裡站著,一直走到村西頭,回頭時,媽媽,媽媽的影子還在家門口……

高中畢業那年,家裡分得一塊責任田,一年下來,家裡添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那些年,爸爸在東北煤礦工作,哥哥和我上學,妹妹年幼,儘管要強的媽媽每天都揹著妹妹上坡幹活,但也達不到生產隊的平均工分,只有讓爸爸匯款給生產隊買工分。記得有一次,生產隊分玉米,大夥和過節一樣高興,哥哥和我也跟著小夥伴們一起興致勃勃跑到隊場裡,一堆堆地數,一堆堆地找,那每一堆糧食上都壓著一張寫有社員名字的紙條,找了一圈沒有媽媽的名字,正惶惑間,驀然聽到保管員老五扯著嗓子在喊:“李家的崽子,快滾開,沒你家的!”我們又驚恐,又羞愧,滿頭大汗跑回家,和媽媽一說,媽媽的臉瞬間變得蠟黃,嘴裡嘟囔著什麼,然後突然失聲大哭起來。

現在想來,在那樣的環境下,媽媽拉扯著三個孩子度日多麼不易。那時候農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鄉親們沒法給我們物質的接濟,但一句同情的話,也常常讓媽媽感動不已,就為了村南頭一個善良的大娘給了媽媽一把小蔥,媽媽就攬下了給大娘全家做鞋的活計。那段時間,我家院子裡常常晒著花花綠綠的袼褙,空氣中氤氳著熟玉米麵地瓜面的味道。中午濃烈的陽光照進屋裡,媽媽坐在門檻邊,一根一根地在腿上搓著麻線,或是埋著頭納鞋底、縫鞋幫,偶爾抬手抹一把額頭的汗,嘴裡哼著《李二嫂改嫁》的呂劇唱腔。鄉親們中也有一些對我們家冷嘲熱諷的、看笑話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總是笑一笑,仰著頭走過去,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哥哥初二那年下了學,一個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充起了壯勞力,和成年人一樣出夫當河工,拉著地板車到二百里外的孤島割柳,整晚整晚在南窪地看機房……就這樣,媽媽和哥哥起早貪黑地勞作,但一年下來,仍然欠生產隊錢。

那時候在鄉村,家裡有輛小推車就是很殷實的家庭了。記得我大概八九歲吧,媽媽從村裡一個伯伯家借了輛小推車,讓哥哥和我到離家七八裡外的薛家屯磨面。小推車車梆上各綁一口袋玉米,哥哥推著小車,我在前頭拉車。那路又窄又坎坷,到了一處泥窪地,原先大馬車留下的轍印有三四拃深,有段車轍裡還晃盪著泥漿,大我三歲的哥哥把車襻撐到脖子上,身體猛往前傾,我憋紅了臉,雙腿繃直使勁後蹬,褂子都要挨著地面了,拉繩就像勒進了肩膀上的肉裡,挪蹭了半個鐘頭,才拱出來,鞋子滿是泥漿,腳在鞋裡打著滑。經過這一折騰,糧食口袋被挪擁到車前頭,我正稍稍有了放鬆會兒的功夫,只聽哥哥一聲喊,身後咣噹一聲,接著異常沉重的東西猛地把我打趴在地,額頭撞到地上。哥哥跑上來,把我拉起,看看我一臉泥,又看看我沾滿泥土的衣服,倔強的抿著嘴:“沒事,扶起車來,咱急摸摸趕路!”

真沒想到,分地後的第一年,我們家就超越小推車階段,直接添了自行車這個大件兒!記不得是什麼牌子了,只記得車座皮兒已經磨得稀薄發白,裡面的彈簧硬扎扎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媽媽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條鄉間路上,一人抓著車把,一人扶著車座,幫我學騎車。費了多大的勁啊,我的頭髮衣服全溼透了,汗水沙得眼睛生疼,在媽媽一陣陣笑聲、哥哥一句句斥責裡,歪歪扭扭地,突然間,我能獨自騎車上路了。鄉村的小路疙疙瘩瘩、坑坑窪窪,我在自行車上好像隨時都能顛下來、飛起來。慢慢地兩眼開始敢往前看了,慢慢又能向路兩邊看了,玉米像流動的綠牆,大豆像厚厚的地毯,風在耳邊呼呼穿過,我的影子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側,一會兒閃向後面……這輛自行車伴我度過了高中最後的時光。

高考那天,在班主任帶領下,經過初選後留下來的同學,集體乘公共汽車去考試。記得那些年,小夥伴兒們每當聽到街上傳來郵遞員駕駛摩托車嗡嗡的聲音或是手扶拖拉機發出的突突突的聲音,就紛紛從家裡竄出來,或是圍著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或是撒開丫子一起去追,我曾好幾次為此跑掉了鞋子……這可是第一回坐汽車,四五十個人擠滿整個車廂,我在過道里站了一路也不覺累,公交車散發著好聞的汽油味兒……

考試結束後,經過一個月火燒火燎、忐忑不安的等待,哥哥拼力把我推進綠色的大火車,咣噹一聲,我踏上駛往遠方大學的路程。那列車好長,好擁擠,抬起一條腿,就再也落不下去……

大三的時候,哥哥到鄭州打工,順便到濟南來看我。校園的夏日,遠山如黛,萬木蔥蘢,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哥哥說,“什麼時候咱能開輛小轎車回老家,轎車就停在咱家門口,那該多好!”說這話時,哥哥望著遠方,眼睛裡閃著亮晶晶的光。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90年代,哥哥創辦了幾家公司,建築、維修、印刷、服裝,多元經營。他的公司最紅火時擁有十幾輛車,而他的座駕則過不了幾年就換輛新的,起亞、寶來、帕薩特、奧迪、奔馳,每每回到老家,常常就會看到一輛排氣量不低的亮錚錚的轎車臥在家門口的陽光裡。經常趴在媽媽背上的妹妹彷彿一夜間長大了,註冊了一家叫做“大宇廚業”的公司,既生產又銷售,產品銷到了北京、上海、新疆、內蒙等十幾個省區市。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常常自己駕車來去,再遠的城市,則打“飛的”,早晨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出發,晚上已返回家裡。去年大學畢業的外甥,在網上也開了廚具網店,信息高速公路從小小村落通向遙遙天際……

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悅,也有苦楚,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靜,也有意外。

難忘孩子高考後,那些混雜著焦慮期盼的日子,更難忘兒子接到北大通知書時,我們的歡欣鼓舞。而兒子的表現卻出乎人們意料,當他被通知下樓去接快遞,郵遞員手捧鮮花將通知書遞到他的手中,隨行的記者要把小城當天考生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錄下時,他卻轉過身,兀自淡定地向家裡走去……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一家三口跨入夢寐以求的燕園,未名湖畔漫步,博雅塔前沉思,在校友門北京大學牌匾下拍下全家福……給兒子辦完報到手續,離開美麗的校園,我們就要開車回返,與兒子作別。揮揮手,再揮一揮手,望著從小沒有離開過家,瘦瘦高高還很青澀的孩子,彷彿我們就要把他一個人遺棄到那裡。他能在異鄉獨立生活麼?天冷了,知道加衣;生病了,知道吃藥;同學間有了矛盾,知道如何處理麼?妻子開著車,緊鎖著眉頭,坐在後排的我,高高舉起一張報紙,遮住了臉。這條路,走了多少趟?每逢開學、放假、節日,我和愛人都要到北京看孩子,每一次出發和告別,都充滿不捨和嚮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話,迴盪在耳邊。上路吧,前方的前方是什麼,一曲或激越或憂傷的旋律,分外明亮。

又怎能忘懷路上那刻骨銘心的創傷。那年我到浙江出差,到達的那天晚上突然沒來由地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由於一幫朋友到房間來聊天,談到很晚,遂打消了打電話的念頭。叮鈴鈴鈴……一陣急促尖銳的手機鈴聲把我驚醒,看錶已是凌晨一點多。平時,晚上休息前,我總是要把手機關掉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竟沒有關機。是妻子的聲音,聽得出她在極力壓住不平靜的心情,聲音異常緩慢柔順:“媽媽得了急病,你彆著急,明天回來吧!”“什麼病,要緊不?”我一下坐起,幾乎吼起來。“晚上突然摔倒了,現在去了桓臺醫院,可能不要緊”,妻子囁嚅著。我立刻給哥哥打電話,響鈴好長時間,沒接。我又急急給妹夫打電話,又是長時間等待,以致到了我都快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了電話,猶豫著說在搶救。我說我馬上請附屬醫院的主任趕過去,他說,“不用吧”!我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想仔細聽聽那邊有什麼聲音,是否有最擔心聽到的哭聲,沒有,只有話筒發出的蜂音。我睜著眼,一遍遍想象著媽媽摔倒時的痛苦表情,心如刀絞,恨不得身邊有一艘飛船,馬上就能撲到媽媽身邊。我一遍遍想,媽媽沒事的,沒事的,一會兒又想,媽媽危險了,壞了,壞了!我又寬慰自己,媽媽一定會期待我到她身邊,哪怕出現最危急的狀況,媽媽為了看到我一眼,也會等著我。就這樣一夜睜著眼,輾轉反側,盼著天亮。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我就下了樓,等接我的汽車一來,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機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唯一的念頭就是,快,快,快,快!到了機場,就想如果家就在這裡多好啊,可家還在幾千裡之外。好不容易等到飛機起飛,焦心捱過空中艱難的兩小時,一下飛機,我就衝向出口,雙手緊緊抓住來接我的朋友的手,一刻不停地駛往桓臺醫院。到了醫院門口,急忙給哥哥打電話,問在幾樓病房,哥哥沙啞著嗓子說:“回家吧!”“啊,謝天謝地,媽媽出院了!”我的心一下子放鬆下來,一陣睏意湧來。“李老師,到家了!”猛地從恍惚中醒來,透過車門,忽看見侄子穿一身白孝服從屋裡走出來。我腦中空白,撞開車門,癱坐在地上。媽媽走了!

回家的路有多遠,心就有多複雜。送走媽媽兩年後,我又曾奔行在見爸爸最後一眼的路上。多麼艱難的路,也要走過。

2012年,我參加公選考試來到北京工作。單位沒有住房,我在回龍觀田園風光雅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爬起來,先是步行七八分鐘趕到公交車站,乘428路公交車經過龍錦苑、馬連店、龍禧苑、回龍觀公交場站、風雅園、三合莊園、龍華園……十站,大約45分鐘到達龍澤地鐵站,然後擠進13號地鐵,經過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費時一個多小時到達芍藥居,下車再轉乘119路公交車經3站到達單位,每天來回在路上4個多小時。記得2012年隆冬的一個清晨,大雪紛飛,我走出地鐵站,在芍藥居橋上猛然發現119路公交車正在駛來,我慌慌忙忙往橋下趕,步行上橋的橋梯太窄,人流攢動,擁擠不堪,我發現由於路滑,臺階一側的坡道無人援行,落滿積雪,情急之下,便兩手扶住欄杆,滑行下去,快到底部時,腳底一滑,摔了個仰馬紮,這一摔不要緊,連眼淚也摔了出來。一個四十六歲的漢子,望著遠去的公交車,默默不語,任飛雪落滿頭頂、落滿濡溼的衣服。

如今進京已經六年了,我的家也搬到了京東的通州,距工作單位有三十多公里遠。每天我還是步行到地鐵站,轉三次地鐵一次公交到達單位。地鐵站永遠是人群密度最大的地方,也只有在地鐵裡才知道彈性的力量,這一站車廂裡已經人擠人,似乎沒有一點空隙,但下一站,又能擠上五六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自遙遠而切近的人群深處,但身體已經陷入密不透風的人堆中,使勁把手插入褲兜,卻無法拔出來,任鈴聲一陣陣、一陣陣不屈不撓地響著……出了地鐵站,穿越擁擠的人群、奔湧的車流,融入都市九萬九千座樓宇之中……這沸騰的生活,這人生的真味,時時感動著我。

在路上,為了鄭重的安排,為了交心的託付,為了期待的眼神,為了安身立命的職業和拿生命熱愛的事業,一次次,我踏上征途。德國有句諺語:“儘管世界謊話連篇,但是你走過的路永遠不會欺騙你。”是啊,滴滴汗水、淚水、血水,滋養了信念,澆灌著生命,也成長著身心。前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邁動雙腿,不懼日夜兼程。

(來源:散文海外版)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在路上

李一鳴

1979年,似乎還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公社高級中學。

學校以公社冠名,但並不在公社駐地,而是坐落在離公社所在地二三裡的莊稼地裡,沒有圍牆,只有四排平房,其中兩排是教室,一排是教員宿舍,一排是食堂。教室裡只有一個講臺和八九排課桌,黑板是略微凸出牆面的長方形水泥面,上面塗了一層黑色染料,除此之外,別無長物,板凳則要求學生自帶。媽媽把我家屋門後墊水甕的半扇溼淋淋的舊門板抽出來,放到天井裡晒了兩天,從木匠那裡借來工具,在正午的院子裡,敲敲打打、連鋸帶鑿了好幾個時辰,硬是做成了一個端端莊莊的杌子。用桐油一擦,在陽光裡泛著光澤,煞是漂亮!我還捧著幾個雞蛋去供銷社換了兩個本子、一支鉛筆,從此結束了蘸著摻水灶灰寫字的歷史。

學校離家有十幾里路遠,上學必須得早晨四五點鐘走,最可怕路途中間要穿過一片墳地。開學的那個秋天的早上,我在穿越亂墳崗邊連綿好幾裡的玉米地時,真真切切看見幾個飄飄滾動的被老人稱為“鬼火”的“火蛋”,我閉著眼大喊了幾聲才敢繼續前行。就這樣,一個頭大身小瘦瘦巴巴的十三歲孩子,揹著竹筐,兩手抱著沉沉的杌子,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那竹筐裡盛著幾個玉米麵地瓜面混合的窩窩頭和一個裝著蘿蔔鹹菜的玻璃瓶子,要知道這瓶鹹菜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份量,家裡就飯用的是鹽粒啊!我脖子一拱一拱、兩腳小心翼翼地往前趕路,到了學校,捨不得拿出五分錢去熘乾糧,咬一口硬硬的幹窩頭、啃一點點鹹菜、喝一口開水,拉得嗓子直冒火。春風清冽,夏陽悶熱,秋月當空,冬日冰雪,在這條路上,我的影子越來越長,腳步越來越堅實,喊出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其實,我也是走在祖輩父輩曾經走過的路上,十一歲時,父親沿著這條小路走出村莊去上高小,十八歲,從這條路出發,下關東去討生活。再往上溯,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個被稱為八路骨頭的人,據說極為清潔,星夜出行穿著舊鞋,白天歸來,到了村口又換上新鞋。一條路,疊合了幾輩人多少腳印……

每次回家,我都搶著幫媽媽乾點活,可媽媽堅決不讓,“孩子,你好好讀書,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孝!”每當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是送出大門口,走幾步,媽媽在看著我,走好遠,回頭,媽媽還在那裡站著,一直走到村西頭,回頭時,媽媽,媽媽的影子還在家門口……

高中畢業那年,家裡分得一塊責任田,一年下來,家裡添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那些年,爸爸在東北煤礦工作,哥哥和我上學,妹妹年幼,儘管要強的媽媽每天都揹著妹妹上坡幹活,但也達不到生產隊的平均工分,只有讓爸爸匯款給生產隊買工分。記得有一次,生產隊分玉米,大夥和過節一樣高興,哥哥和我也跟著小夥伴們一起興致勃勃跑到隊場裡,一堆堆地數,一堆堆地找,那每一堆糧食上都壓著一張寫有社員名字的紙條,找了一圈沒有媽媽的名字,正惶惑間,驀然聽到保管員老五扯著嗓子在喊:“李家的崽子,快滾開,沒你家的!”我們又驚恐,又羞愧,滿頭大汗跑回家,和媽媽一說,媽媽的臉瞬間變得蠟黃,嘴裡嘟囔著什麼,然後突然失聲大哭起來。

現在想來,在那樣的環境下,媽媽拉扯著三個孩子度日多麼不易。那時候農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鄉親們沒法給我們物質的接濟,但一句同情的話,也常常讓媽媽感動不已,就為了村南頭一個善良的大娘給了媽媽一把小蔥,媽媽就攬下了給大娘全家做鞋的活計。那段時間,我家院子裡常常晒著花花綠綠的袼褙,空氣中氤氳著熟玉米麵地瓜面的味道。中午濃烈的陽光照進屋裡,媽媽坐在門檻邊,一根一根地在腿上搓著麻線,或是埋著頭納鞋底、縫鞋幫,偶爾抬手抹一把額頭的汗,嘴裡哼著《李二嫂改嫁》的呂劇唱腔。鄉親們中也有一些對我們家冷嘲熱諷的、看笑話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總是笑一笑,仰著頭走過去,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哥哥初二那年下了學,一個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充起了壯勞力,和成年人一樣出夫當河工,拉著地板車到二百里外的孤島割柳,整晚整晚在南窪地看機房……就這樣,媽媽和哥哥起早貪黑地勞作,但一年下來,仍然欠生產隊錢。

那時候在鄉村,家裡有輛小推車就是很殷實的家庭了。記得我大概八九歲吧,媽媽從村裡一個伯伯家借了輛小推車,讓哥哥和我到離家七八裡外的薛家屯磨面。小推車車梆上各綁一口袋玉米,哥哥推著小車,我在前頭拉車。那路又窄又坎坷,到了一處泥窪地,原先大馬車留下的轍印有三四拃深,有段車轍裡還晃盪著泥漿,大我三歲的哥哥把車襻撐到脖子上,身體猛往前傾,我憋紅了臉,雙腿繃直使勁後蹬,褂子都要挨著地面了,拉繩就像勒進了肩膀上的肉裡,挪蹭了半個鐘頭,才拱出來,鞋子滿是泥漿,腳在鞋裡打著滑。經過這一折騰,糧食口袋被挪擁到車前頭,我正稍稍有了放鬆會兒的功夫,只聽哥哥一聲喊,身後咣噹一聲,接著異常沉重的東西猛地把我打趴在地,額頭撞到地上。哥哥跑上來,把我拉起,看看我一臉泥,又看看我沾滿泥土的衣服,倔強的抿著嘴:“沒事,扶起車來,咱急摸摸趕路!”

真沒想到,分地後的第一年,我們家就超越小推車階段,直接添了自行車這個大件兒!記不得是什麼牌子了,只記得車座皮兒已經磨得稀薄發白,裡面的彈簧硬扎扎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媽媽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條鄉間路上,一人抓著車把,一人扶著車座,幫我學騎車。費了多大的勁啊,我的頭髮衣服全溼透了,汗水沙得眼睛生疼,在媽媽一陣陣笑聲、哥哥一句句斥責裡,歪歪扭扭地,突然間,我能獨自騎車上路了。鄉村的小路疙疙瘩瘩、坑坑窪窪,我在自行車上好像隨時都能顛下來、飛起來。慢慢地兩眼開始敢往前看了,慢慢又能向路兩邊看了,玉米像流動的綠牆,大豆像厚厚的地毯,風在耳邊呼呼穿過,我的影子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側,一會兒閃向後面……這輛自行車伴我度過了高中最後的時光。

高考那天,在班主任帶領下,經過初選後留下來的同學,集體乘公共汽車去考試。記得那些年,小夥伴兒們每當聽到街上傳來郵遞員駕駛摩托車嗡嗡的聲音或是手扶拖拉機發出的突突突的聲音,就紛紛從家裡竄出來,或是圍著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或是撒開丫子一起去追,我曾好幾次為此跑掉了鞋子……這可是第一回坐汽車,四五十個人擠滿整個車廂,我在過道里站了一路也不覺累,公交車散發著好聞的汽油味兒……

考試結束後,經過一個月火燒火燎、忐忑不安的等待,哥哥拼力把我推進綠色的大火車,咣噹一聲,我踏上駛往遠方大學的路程。那列車好長,好擁擠,抬起一條腿,就再也落不下去……

大三的時候,哥哥到鄭州打工,順便到濟南來看我。校園的夏日,遠山如黛,萬木蔥蘢,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哥哥說,“什麼時候咱能開輛小轎車回老家,轎車就停在咱家門口,那該多好!”說這話時,哥哥望著遠方,眼睛裡閃著亮晶晶的光。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90年代,哥哥創辦了幾家公司,建築、維修、印刷、服裝,多元經營。他的公司最紅火時擁有十幾輛車,而他的座駕則過不了幾年就換輛新的,起亞、寶來、帕薩特、奧迪、奔馳,每每回到老家,常常就會看到一輛排氣量不低的亮錚錚的轎車臥在家門口的陽光裡。經常趴在媽媽背上的妹妹彷彿一夜間長大了,註冊了一家叫做“大宇廚業”的公司,既生產又銷售,產品銷到了北京、上海、新疆、內蒙等十幾個省區市。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常常自己駕車來去,再遠的城市,則打“飛的”,早晨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出發,晚上已返回家裡。去年大學畢業的外甥,在網上也開了廚具網店,信息高速公路從小小村落通向遙遙天際……

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悅,也有苦楚,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靜,也有意外。

難忘孩子高考後,那些混雜著焦慮期盼的日子,更難忘兒子接到北大通知書時,我們的歡欣鼓舞。而兒子的表現卻出乎人們意料,當他被通知下樓去接快遞,郵遞員手捧鮮花將通知書遞到他的手中,隨行的記者要把小城當天考生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錄下時,他卻轉過身,兀自淡定地向家裡走去……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一家三口跨入夢寐以求的燕園,未名湖畔漫步,博雅塔前沉思,在校友門北京大學牌匾下拍下全家福……給兒子辦完報到手續,離開美麗的校園,我們就要開車回返,與兒子作別。揮揮手,再揮一揮手,望著從小沒有離開過家,瘦瘦高高還很青澀的孩子,彷彿我們就要把他一個人遺棄到那裡。他能在異鄉獨立生活麼?天冷了,知道加衣;生病了,知道吃藥;同學間有了矛盾,知道如何處理麼?妻子開著車,緊鎖著眉頭,坐在後排的我,高高舉起一張報紙,遮住了臉。這條路,走了多少趟?每逢開學、放假、節日,我和愛人都要到北京看孩子,每一次出發和告別,都充滿不捨和嚮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話,迴盪在耳邊。上路吧,前方的前方是什麼,一曲或激越或憂傷的旋律,分外明亮。

又怎能忘懷路上那刻骨銘心的創傷。那年我到浙江出差,到達的那天晚上突然沒來由地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由於一幫朋友到房間來聊天,談到很晚,遂打消了打電話的念頭。叮鈴鈴鈴……一陣急促尖銳的手機鈴聲把我驚醒,看錶已是凌晨一點多。平時,晚上休息前,我總是要把手機關掉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竟沒有關機。是妻子的聲音,聽得出她在極力壓住不平靜的心情,聲音異常緩慢柔順:“媽媽得了急病,你彆著急,明天回來吧!”“什麼病,要緊不?”我一下坐起,幾乎吼起來。“晚上突然摔倒了,現在去了桓臺醫院,可能不要緊”,妻子囁嚅著。我立刻給哥哥打電話,響鈴好長時間,沒接。我又急急給妹夫打電話,又是長時間等待,以致到了我都快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了電話,猶豫著說在搶救。我說我馬上請附屬醫院的主任趕過去,他說,“不用吧”!我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想仔細聽聽那邊有什麼聲音,是否有最擔心聽到的哭聲,沒有,只有話筒發出的蜂音。我睜著眼,一遍遍想象著媽媽摔倒時的痛苦表情,心如刀絞,恨不得身邊有一艘飛船,馬上就能撲到媽媽身邊。我一遍遍想,媽媽沒事的,沒事的,一會兒又想,媽媽危險了,壞了,壞了!我又寬慰自己,媽媽一定會期待我到她身邊,哪怕出現最危急的狀況,媽媽為了看到我一眼,也會等著我。就這樣一夜睜著眼,輾轉反側,盼著天亮。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我就下了樓,等接我的汽車一來,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機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唯一的念頭就是,快,快,快,快!到了機場,就想如果家就在這裡多好啊,可家還在幾千裡之外。好不容易等到飛機起飛,焦心捱過空中艱難的兩小時,一下飛機,我就衝向出口,雙手緊緊抓住來接我的朋友的手,一刻不停地駛往桓臺醫院。到了醫院門口,急忙給哥哥打電話,問在幾樓病房,哥哥沙啞著嗓子說:“回家吧!”“啊,謝天謝地,媽媽出院了!”我的心一下子放鬆下來,一陣睏意湧來。“李老師,到家了!”猛地從恍惚中醒來,透過車門,忽看見侄子穿一身白孝服從屋裡走出來。我腦中空白,撞開車門,癱坐在地上。媽媽走了!

回家的路有多遠,心就有多複雜。送走媽媽兩年後,我又曾奔行在見爸爸最後一眼的路上。多麼艱難的路,也要走過。

2012年,我參加公選考試來到北京工作。單位沒有住房,我在回龍觀田園風光雅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爬起來,先是步行七八分鐘趕到公交車站,乘428路公交車經過龍錦苑、馬連店、龍禧苑、回龍觀公交場站、風雅園、三合莊園、龍華園……十站,大約45分鐘到達龍澤地鐵站,然後擠進13號地鐵,經過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費時一個多小時到達芍藥居,下車再轉乘119路公交車經3站到達單位,每天來回在路上4個多小時。記得2012年隆冬的一個清晨,大雪紛飛,我走出地鐵站,在芍藥居橋上猛然發現119路公交車正在駛來,我慌慌忙忙往橋下趕,步行上橋的橋梯太窄,人流攢動,擁擠不堪,我發現由於路滑,臺階一側的坡道無人援行,落滿積雪,情急之下,便兩手扶住欄杆,滑行下去,快到底部時,腳底一滑,摔了個仰馬紮,這一摔不要緊,連眼淚也摔了出來。一個四十六歲的漢子,望著遠去的公交車,默默不語,任飛雪落滿頭頂、落滿濡溼的衣服。

如今進京已經六年了,我的家也搬到了京東的通州,距工作單位有三十多公里遠。每天我還是步行到地鐵站,轉三次地鐵一次公交到達單位。地鐵站永遠是人群密度最大的地方,也只有在地鐵裡才知道彈性的力量,這一站車廂裡已經人擠人,似乎沒有一點空隙,但下一站,又能擠上五六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自遙遠而切近的人群深處,但身體已經陷入密不透風的人堆中,使勁把手插入褲兜,卻無法拔出來,任鈴聲一陣陣、一陣陣不屈不撓地響著……出了地鐵站,穿越擁擠的人群、奔湧的車流,融入都市九萬九千座樓宇之中……這沸騰的生活,這人生的真味,時時感動著我。

在路上,為了鄭重的安排,為了交心的託付,為了期待的眼神,為了安身立命的職業和拿生命熱愛的事業,一次次,我踏上征途。德國有句諺語:“儘管世界謊話連篇,但是你走過的路永遠不會欺騙你。”是啊,滴滴汗水、淚水、血水,滋養了信念,澆灌著生命,也成長著身心。前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邁動雙腿,不懼日夜兼程。

(來源:散文海外版)

李一鳴:在路上

李一鳴,男,1965年11月生,山東博興人,文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在路上

李一鳴

1979年,似乎還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公社高級中學。

學校以公社冠名,但並不在公社駐地,而是坐落在離公社所在地二三裡的莊稼地裡,沒有圍牆,只有四排平房,其中兩排是教室,一排是教員宿舍,一排是食堂。教室裡只有一個講臺和八九排課桌,黑板是略微凸出牆面的長方形水泥面,上面塗了一層黑色染料,除此之外,別無長物,板凳則要求學生自帶。媽媽把我家屋門後墊水甕的半扇溼淋淋的舊門板抽出來,放到天井裡晒了兩天,從木匠那裡借來工具,在正午的院子裡,敲敲打打、連鋸帶鑿了好幾個時辰,硬是做成了一個端端莊莊的杌子。用桐油一擦,在陽光裡泛著光澤,煞是漂亮!我還捧著幾個雞蛋去供銷社換了兩個本子、一支鉛筆,從此結束了蘸著摻水灶灰寫字的歷史。

學校離家有十幾里路遠,上學必須得早晨四五點鐘走,最可怕路途中間要穿過一片墳地。開學的那個秋天的早上,我在穿越亂墳崗邊連綿好幾裡的玉米地時,真真切切看見幾個飄飄滾動的被老人稱為“鬼火”的“火蛋”,我閉著眼大喊了幾聲才敢繼續前行。就這樣,一個頭大身小瘦瘦巴巴的十三歲孩子,揹著竹筐,兩手抱著沉沉的杌子,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那竹筐裡盛著幾個玉米麵地瓜面混合的窩窩頭和一個裝著蘿蔔鹹菜的玻璃瓶子,要知道這瓶鹹菜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份量,家裡就飯用的是鹽粒啊!我脖子一拱一拱、兩腳小心翼翼地往前趕路,到了學校,捨不得拿出五分錢去熘乾糧,咬一口硬硬的幹窩頭、啃一點點鹹菜、喝一口開水,拉得嗓子直冒火。春風清冽,夏陽悶熱,秋月當空,冬日冰雪,在這條路上,我的影子越來越長,腳步越來越堅實,喊出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其實,我也是走在祖輩父輩曾經走過的路上,十一歲時,父親沿著這條小路走出村莊去上高小,十八歲,從這條路出發,下關東去討生活。再往上溯,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個被稱為八路骨頭的人,據說極為清潔,星夜出行穿著舊鞋,白天歸來,到了村口又換上新鞋。一條路,疊合了幾輩人多少腳印……

每次回家,我都搶著幫媽媽乾點活,可媽媽堅決不讓,“孩子,你好好讀書,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孝!”每當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是送出大門口,走幾步,媽媽在看著我,走好遠,回頭,媽媽還在那裡站著,一直走到村西頭,回頭時,媽媽,媽媽的影子還在家門口……

高中畢業那年,家裡分得一塊責任田,一年下來,家裡添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那些年,爸爸在東北煤礦工作,哥哥和我上學,妹妹年幼,儘管要強的媽媽每天都揹著妹妹上坡幹活,但也達不到生產隊的平均工分,只有讓爸爸匯款給生產隊買工分。記得有一次,生產隊分玉米,大夥和過節一樣高興,哥哥和我也跟著小夥伴們一起興致勃勃跑到隊場裡,一堆堆地數,一堆堆地找,那每一堆糧食上都壓著一張寫有社員名字的紙條,找了一圈沒有媽媽的名字,正惶惑間,驀然聽到保管員老五扯著嗓子在喊:“李家的崽子,快滾開,沒你家的!”我們又驚恐,又羞愧,滿頭大汗跑回家,和媽媽一說,媽媽的臉瞬間變得蠟黃,嘴裡嘟囔著什麼,然後突然失聲大哭起來。

現在想來,在那樣的環境下,媽媽拉扯著三個孩子度日多麼不易。那時候農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鄉親們沒法給我們物質的接濟,但一句同情的話,也常常讓媽媽感動不已,就為了村南頭一個善良的大娘給了媽媽一把小蔥,媽媽就攬下了給大娘全家做鞋的活計。那段時間,我家院子裡常常晒著花花綠綠的袼褙,空氣中氤氳著熟玉米麵地瓜面的味道。中午濃烈的陽光照進屋裡,媽媽坐在門檻邊,一根一根地在腿上搓著麻線,或是埋著頭納鞋底、縫鞋幫,偶爾抬手抹一把額頭的汗,嘴裡哼著《李二嫂改嫁》的呂劇唱腔。鄉親們中也有一些對我們家冷嘲熱諷的、看笑話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總是笑一笑,仰著頭走過去,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哥哥初二那年下了學,一個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充起了壯勞力,和成年人一樣出夫當河工,拉著地板車到二百里外的孤島割柳,整晚整晚在南窪地看機房……就這樣,媽媽和哥哥起早貪黑地勞作,但一年下來,仍然欠生產隊錢。

那時候在鄉村,家裡有輛小推車就是很殷實的家庭了。記得我大概八九歲吧,媽媽從村裡一個伯伯家借了輛小推車,讓哥哥和我到離家七八裡外的薛家屯磨面。小推車車梆上各綁一口袋玉米,哥哥推著小車,我在前頭拉車。那路又窄又坎坷,到了一處泥窪地,原先大馬車留下的轍印有三四拃深,有段車轍裡還晃盪著泥漿,大我三歲的哥哥把車襻撐到脖子上,身體猛往前傾,我憋紅了臉,雙腿繃直使勁後蹬,褂子都要挨著地面了,拉繩就像勒進了肩膀上的肉裡,挪蹭了半個鐘頭,才拱出來,鞋子滿是泥漿,腳在鞋裡打著滑。經過這一折騰,糧食口袋被挪擁到車前頭,我正稍稍有了放鬆會兒的功夫,只聽哥哥一聲喊,身後咣噹一聲,接著異常沉重的東西猛地把我打趴在地,額頭撞到地上。哥哥跑上來,把我拉起,看看我一臉泥,又看看我沾滿泥土的衣服,倔強的抿著嘴:“沒事,扶起車來,咱急摸摸趕路!”

真沒想到,分地後的第一年,我們家就超越小推車階段,直接添了自行車這個大件兒!記不得是什麼牌子了,只記得車座皮兒已經磨得稀薄發白,裡面的彈簧硬扎扎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媽媽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條鄉間路上,一人抓著車把,一人扶著車座,幫我學騎車。費了多大的勁啊,我的頭髮衣服全溼透了,汗水沙得眼睛生疼,在媽媽一陣陣笑聲、哥哥一句句斥責裡,歪歪扭扭地,突然間,我能獨自騎車上路了。鄉村的小路疙疙瘩瘩、坑坑窪窪,我在自行車上好像隨時都能顛下來、飛起來。慢慢地兩眼開始敢往前看了,慢慢又能向路兩邊看了,玉米像流動的綠牆,大豆像厚厚的地毯,風在耳邊呼呼穿過,我的影子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側,一會兒閃向後面……這輛自行車伴我度過了高中最後的時光。

高考那天,在班主任帶領下,經過初選後留下來的同學,集體乘公共汽車去考試。記得那些年,小夥伴兒們每當聽到街上傳來郵遞員駕駛摩托車嗡嗡的聲音或是手扶拖拉機發出的突突突的聲音,就紛紛從家裡竄出來,或是圍著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或是撒開丫子一起去追,我曾好幾次為此跑掉了鞋子……這可是第一回坐汽車,四五十個人擠滿整個車廂,我在過道里站了一路也不覺累,公交車散發著好聞的汽油味兒……

考試結束後,經過一個月火燒火燎、忐忑不安的等待,哥哥拼力把我推進綠色的大火車,咣噹一聲,我踏上駛往遠方大學的路程。那列車好長,好擁擠,抬起一條腿,就再也落不下去……

大三的時候,哥哥到鄭州打工,順便到濟南來看我。校園的夏日,遠山如黛,萬木蔥蘢,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哥哥說,“什麼時候咱能開輛小轎車回老家,轎車就停在咱家門口,那該多好!”說這話時,哥哥望著遠方,眼睛裡閃著亮晶晶的光。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90年代,哥哥創辦了幾家公司,建築、維修、印刷、服裝,多元經營。他的公司最紅火時擁有十幾輛車,而他的座駕則過不了幾年就換輛新的,起亞、寶來、帕薩特、奧迪、奔馳,每每回到老家,常常就會看到一輛排氣量不低的亮錚錚的轎車臥在家門口的陽光裡。經常趴在媽媽背上的妹妹彷彿一夜間長大了,註冊了一家叫做“大宇廚業”的公司,既生產又銷售,產品銷到了北京、上海、新疆、內蒙等十幾個省區市。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常常自己駕車來去,再遠的城市,則打“飛的”,早晨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出發,晚上已返回家裡。去年大學畢業的外甥,在網上也開了廚具網店,信息高速公路從小小村落通向遙遙天際……

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悅,也有苦楚,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靜,也有意外。

難忘孩子高考後,那些混雜著焦慮期盼的日子,更難忘兒子接到北大通知書時,我們的歡欣鼓舞。而兒子的表現卻出乎人們意料,當他被通知下樓去接快遞,郵遞員手捧鮮花將通知書遞到他的手中,隨行的記者要把小城當天考生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錄下時,他卻轉過身,兀自淡定地向家裡走去……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一家三口跨入夢寐以求的燕園,未名湖畔漫步,博雅塔前沉思,在校友門北京大學牌匾下拍下全家福……給兒子辦完報到手續,離開美麗的校園,我們就要開車回返,與兒子作別。揮揮手,再揮一揮手,望著從小沒有離開過家,瘦瘦高高還很青澀的孩子,彷彿我們就要把他一個人遺棄到那裡。他能在異鄉獨立生活麼?天冷了,知道加衣;生病了,知道吃藥;同學間有了矛盾,知道如何處理麼?妻子開著車,緊鎖著眉頭,坐在後排的我,高高舉起一張報紙,遮住了臉。這條路,走了多少趟?每逢開學、放假、節日,我和愛人都要到北京看孩子,每一次出發和告別,都充滿不捨和嚮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話,迴盪在耳邊。上路吧,前方的前方是什麼,一曲或激越或憂傷的旋律,分外明亮。

又怎能忘懷路上那刻骨銘心的創傷。那年我到浙江出差,到達的那天晚上突然沒來由地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由於一幫朋友到房間來聊天,談到很晚,遂打消了打電話的念頭。叮鈴鈴鈴……一陣急促尖銳的手機鈴聲把我驚醒,看錶已是凌晨一點多。平時,晚上休息前,我總是要把手機關掉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竟沒有關機。是妻子的聲音,聽得出她在極力壓住不平靜的心情,聲音異常緩慢柔順:“媽媽得了急病,你彆著急,明天回來吧!”“什麼病,要緊不?”我一下坐起,幾乎吼起來。“晚上突然摔倒了,現在去了桓臺醫院,可能不要緊”,妻子囁嚅著。我立刻給哥哥打電話,響鈴好長時間,沒接。我又急急給妹夫打電話,又是長時間等待,以致到了我都快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了電話,猶豫著說在搶救。我說我馬上請附屬醫院的主任趕過去,他說,“不用吧”!我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想仔細聽聽那邊有什麼聲音,是否有最擔心聽到的哭聲,沒有,只有話筒發出的蜂音。我睜著眼,一遍遍想象著媽媽摔倒時的痛苦表情,心如刀絞,恨不得身邊有一艘飛船,馬上就能撲到媽媽身邊。我一遍遍想,媽媽沒事的,沒事的,一會兒又想,媽媽危險了,壞了,壞了!我又寬慰自己,媽媽一定會期待我到她身邊,哪怕出現最危急的狀況,媽媽為了看到我一眼,也會等著我。就這樣一夜睜著眼,輾轉反側,盼著天亮。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我就下了樓,等接我的汽車一來,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機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唯一的念頭就是,快,快,快,快!到了機場,就想如果家就在這裡多好啊,可家還在幾千裡之外。好不容易等到飛機起飛,焦心捱過空中艱難的兩小時,一下飛機,我就衝向出口,雙手緊緊抓住來接我的朋友的手,一刻不停地駛往桓臺醫院。到了醫院門口,急忙給哥哥打電話,問在幾樓病房,哥哥沙啞著嗓子說:“回家吧!”“啊,謝天謝地,媽媽出院了!”我的心一下子放鬆下來,一陣睏意湧來。“李老師,到家了!”猛地從恍惚中醒來,透過車門,忽看見侄子穿一身白孝服從屋裡走出來。我腦中空白,撞開車門,癱坐在地上。媽媽走了!

回家的路有多遠,心就有多複雜。送走媽媽兩年後,我又曾奔行在見爸爸最後一眼的路上。多麼艱難的路,也要走過。

2012年,我參加公選考試來到北京工作。單位沒有住房,我在回龍觀田園風光雅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爬起來,先是步行七八分鐘趕到公交車站,乘428路公交車經過龍錦苑、馬連店、龍禧苑、回龍觀公交場站、風雅園、三合莊園、龍華園……十站,大約45分鐘到達龍澤地鐵站,然後擠進13號地鐵,經過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費時一個多小時到達芍藥居,下車再轉乘119路公交車經3站到達單位,每天來回在路上4個多小時。記得2012年隆冬的一個清晨,大雪紛飛,我走出地鐵站,在芍藥居橋上猛然發現119路公交車正在駛來,我慌慌忙忙往橋下趕,步行上橋的橋梯太窄,人流攢動,擁擠不堪,我發現由於路滑,臺階一側的坡道無人援行,落滿積雪,情急之下,便兩手扶住欄杆,滑行下去,快到底部時,腳底一滑,摔了個仰馬紮,這一摔不要緊,連眼淚也摔了出來。一個四十六歲的漢子,望著遠去的公交車,默默不語,任飛雪落滿頭頂、落滿濡溼的衣服。

如今進京已經六年了,我的家也搬到了京東的通州,距工作單位有三十多公里遠。每天我還是步行到地鐵站,轉三次地鐵一次公交到達單位。地鐵站永遠是人群密度最大的地方,也只有在地鐵裡才知道彈性的力量,這一站車廂裡已經人擠人,似乎沒有一點空隙,但下一站,又能擠上五六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自遙遠而切近的人群深處,但身體已經陷入密不透風的人堆中,使勁把手插入褲兜,卻無法拔出來,任鈴聲一陣陣、一陣陣不屈不撓地響著……出了地鐵站,穿越擁擠的人群、奔湧的車流,融入都市九萬九千座樓宇之中……這沸騰的生活,這人生的真味,時時感動著我。

在路上,為了鄭重的安排,為了交心的託付,為了期待的眼神,為了安身立命的職業和拿生命熱愛的事業,一次次,我踏上征途。德國有句諺語:“儘管世界謊話連篇,但是你走過的路永遠不會欺騙你。”是啊,滴滴汗水、淚水、血水,滋養了信念,澆灌著生命,也成長著身心。前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邁動雙腿,不懼日夜兼程。

(來源:散文海外版)

李一鳴:在路上

李一鳴,男,1965年11月生,山東博興人,文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李一鳴:在路上

中國文壇精英盤點之90後專輯

在後臺回覆:“90後”,即可閱讀

原鄉專欄,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即可閱讀

青山文藝|花解語|張國領|楊建英|楊華|卓瑪

名家專輯,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字即可閱讀

畢飛宇|陳忠實|池莉|曹文軒|遲子建|格非|韓少功|賈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澤|李一鳴|劉慶邦|沈從文|蘇童|三毛|鐵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憶|閻晶明|餘華|嚴歌苓|閻連科|史鐵生|張愛玲|張承志|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馬爾克斯|卡佛|福克納|卡夫卡︱卡爾維諾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在路上

李一鳴

1979年,似乎還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公社高級中學。

學校以公社冠名,但並不在公社駐地,而是坐落在離公社所在地二三裡的莊稼地裡,沒有圍牆,只有四排平房,其中兩排是教室,一排是教員宿舍,一排是食堂。教室裡只有一個講臺和八九排課桌,黑板是略微凸出牆面的長方形水泥面,上面塗了一層黑色染料,除此之外,別無長物,板凳則要求學生自帶。媽媽把我家屋門後墊水甕的半扇溼淋淋的舊門板抽出來,放到天井裡晒了兩天,從木匠那裡借來工具,在正午的院子裡,敲敲打打、連鋸帶鑿了好幾個時辰,硬是做成了一個端端莊莊的杌子。用桐油一擦,在陽光裡泛著光澤,煞是漂亮!我還捧著幾個雞蛋去供銷社換了兩個本子、一支鉛筆,從此結束了蘸著摻水灶灰寫字的歷史。

學校離家有十幾里路遠,上學必須得早晨四五點鐘走,最可怕路途中間要穿過一片墳地。開學的那個秋天的早上,我在穿越亂墳崗邊連綿好幾裡的玉米地時,真真切切看見幾個飄飄滾動的被老人稱為“鬼火”的“火蛋”,我閉著眼大喊了幾聲才敢繼續前行。就這樣,一個頭大身小瘦瘦巴巴的十三歲孩子,揹著竹筐,兩手抱著沉沉的杌子,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那竹筐裡盛著幾個玉米麵地瓜面混合的窩窩頭和一個裝著蘿蔔鹹菜的玻璃瓶子,要知道這瓶鹹菜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份量,家裡就飯用的是鹽粒啊!我脖子一拱一拱、兩腳小心翼翼地往前趕路,到了學校,捨不得拿出五分錢去熘乾糧,咬一口硬硬的幹窩頭、啃一點點鹹菜、喝一口開水,拉得嗓子直冒火。春風清冽,夏陽悶熱,秋月當空,冬日冰雪,在這條路上,我的影子越來越長,腳步越來越堅實,喊出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其實,我也是走在祖輩父輩曾經走過的路上,十一歲時,父親沿著這條小路走出村莊去上高小,十八歲,從這條路出發,下關東去討生活。再往上溯,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個被稱為八路骨頭的人,據說極為清潔,星夜出行穿著舊鞋,白天歸來,到了村口又換上新鞋。一條路,疊合了幾輩人多少腳印……

每次回家,我都搶著幫媽媽乾點活,可媽媽堅決不讓,“孩子,你好好讀書,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孝!”每當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是送出大門口,走幾步,媽媽在看著我,走好遠,回頭,媽媽還在那裡站著,一直走到村西頭,回頭時,媽媽,媽媽的影子還在家門口……

高中畢業那年,家裡分得一塊責任田,一年下來,家裡添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那些年,爸爸在東北煤礦工作,哥哥和我上學,妹妹年幼,儘管要強的媽媽每天都揹著妹妹上坡幹活,但也達不到生產隊的平均工分,只有讓爸爸匯款給生產隊買工分。記得有一次,生產隊分玉米,大夥和過節一樣高興,哥哥和我也跟著小夥伴們一起興致勃勃跑到隊場裡,一堆堆地數,一堆堆地找,那每一堆糧食上都壓著一張寫有社員名字的紙條,找了一圈沒有媽媽的名字,正惶惑間,驀然聽到保管員老五扯著嗓子在喊:“李家的崽子,快滾開,沒你家的!”我們又驚恐,又羞愧,滿頭大汗跑回家,和媽媽一說,媽媽的臉瞬間變得蠟黃,嘴裡嘟囔著什麼,然後突然失聲大哭起來。

現在想來,在那樣的環境下,媽媽拉扯著三個孩子度日多麼不易。那時候農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鄉親們沒法給我們物質的接濟,但一句同情的話,也常常讓媽媽感動不已,就為了村南頭一個善良的大娘給了媽媽一把小蔥,媽媽就攬下了給大娘全家做鞋的活計。那段時間,我家院子裡常常晒著花花綠綠的袼褙,空氣中氤氳著熟玉米麵地瓜面的味道。中午濃烈的陽光照進屋裡,媽媽坐在門檻邊,一根一根地在腿上搓著麻線,或是埋著頭納鞋底、縫鞋幫,偶爾抬手抹一把額頭的汗,嘴裡哼著《李二嫂改嫁》的呂劇唱腔。鄉親們中也有一些對我們家冷嘲熱諷的、看笑話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總是笑一笑,仰著頭走過去,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哥哥初二那年下了學,一個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充起了壯勞力,和成年人一樣出夫當河工,拉著地板車到二百里外的孤島割柳,整晚整晚在南窪地看機房……就這樣,媽媽和哥哥起早貪黑地勞作,但一年下來,仍然欠生產隊錢。

那時候在鄉村,家裡有輛小推車就是很殷實的家庭了。記得我大概八九歲吧,媽媽從村裡一個伯伯家借了輛小推車,讓哥哥和我到離家七八裡外的薛家屯磨面。小推車車梆上各綁一口袋玉米,哥哥推著小車,我在前頭拉車。那路又窄又坎坷,到了一處泥窪地,原先大馬車留下的轍印有三四拃深,有段車轍裡還晃盪著泥漿,大我三歲的哥哥把車襻撐到脖子上,身體猛往前傾,我憋紅了臉,雙腿繃直使勁後蹬,褂子都要挨著地面了,拉繩就像勒進了肩膀上的肉裡,挪蹭了半個鐘頭,才拱出來,鞋子滿是泥漿,腳在鞋裡打著滑。經過這一折騰,糧食口袋被挪擁到車前頭,我正稍稍有了放鬆會兒的功夫,只聽哥哥一聲喊,身後咣噹一聲,接著異常沉重的東西猛地把我打趴在地,額頭撞到地上。哥哥跑上來,把我拉起,看看我一臉泥,又看看我沾滿泥土的衣服,倔強的抿著嘴:“沒事,扶起車來,咱急摸摸趕路!”

真沒想到,分地後的第一年,我們家就超越小推車階段,直接添了自行車這個大件兒!記不得是什麼牌子了,只記得車座皮兒已經磨得稀薄發白,裡面的彈簧硬扎扎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媽媽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條鄉間路上,一人抓著車把,一人扶著車座,幫我學騎車。費了多大的勁啊,我的頭髮衣服全溼透了,汗水沙得眼睛生疼,在媽媽一陣陣笑聲、哥哥一句句斥責裡,歪歪扭扭地,突然間,我能獨自騎車上路了。鄉村的小路疙疙瘩瘩、坑坑窪窪,我在自行車上好像隨時都能顛下來、飛起來。慢慢地兩眼開始敢往前看了,慢慢又能向路兩邊看了,玉米像流動的綠牆,大豆像厚厚的地毯,風在耳邊呼呼穿過,我的影子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側,一會兒閃向後面……這輛自行車伴我度過了高中最後的時光。

高考那天,在班主任帶領下,經過初選後留下來的同學,集體乘公共汽車去考試。記得那些年,小夥伴兒們每當聽到街上傳來郵遞員駕駛摩托車嗡嗡的聲音或是手扶拖拉機發出的突突突的聲音,就紛紛從家裡竄出來,或是圍著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或是撒開丫子一起去追,我曾好幾次為此跑掉了鞋子……這可是第一回坐汽車,四五十個人擠滿整個車廂,我在過道里站了一路也不覺累,公交車散發著好聞的汽油味兒……

考試結束後,經過一個月火燒火燎、忐忑不安的等待,哥哥拼力把我推進綠色的大火車,咣噹一聲,我踏上駛往遠方大學的路程。那列車好長,好擁擠,抬起一條腿,就再也落不下去……

大三的時候,哥哥到鄭州打工,順便到濟南來看我。校園的夏日,遠山如黛,萬木蔥蘢,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哥哥說,“什麼時候咱能開輛小轎車回老家,轎車就停在咱家門口,那該多好!”說這話時,哥哥望著遠方,眼睛裡閃著亮晶晶的光。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90年代,哥哥創辦了幾家公司,建築、維修、印刷、服裝,多元經營。他的公司最紅火時擁有十幾輛車,而他的座駕則過不了幾年就換輛新的,起亞、寶來、帕薩特、奧迪、奔馳,每每回到老家,常常就會看到一輛排氣量不低的亮錚錚的轎車臥在家門口的陽光裡。經常趴在媽媽背上的妹妹彷彿一夜間長大了,註冊了一家叫做“大宇廚業”的公司,既生產又銷售,產品銷到了北京、上海、新疆、內蒙等十幾個省區市。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常常自己駕車來去,再遠的城市,則打“飛的”,早晨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出發,晚上已返回家裡。去年大學畢業的外甥,在網上也開了廚具網店,信息高速公路從小小村落通向遙遙天際……

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悅,也有苦楚,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靜,也有意外。

難忘孩子高考後,那些混雜著焦慮期盼的日子,更難忘兒子接到北大通知書時,我們的歡欣鼓舞。而兒子的表現卻出乎人們意料,當他被通知下樓去接快遞,郵遞員手捧鮮花將通知書遞到他的手中,隨行的記者要把小城當天考生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錄下時,他卻轉過身,兀自淡定地向家裡走去……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一家三口跨入夢寐以求的燕園,未名湖畔漫步,博雅塔前沉思,在校友門北京大學牌匾下拍下全家福……給兒子辦完報到手續,離開美麗的校園,我們就要開車回返,與兒子作別。揮揮手,再揮一揮手,望著從小沒有離開過家,瘦瘦高高還很青澀的孩子,彷彿我們就要把他一個人遺棄到那裡。他能在異鄉獨立生活麼?天冷了,知道加衣;生病了,知道吃藥;同學間有了矛盾,知道如何處理麼?妻子開著車,緊鎖著眉頭,坐在後排的我,高高舉起一張報紙,遮住了臉。這條路,走了多少趟?每逢開學、放假、節日,我和愛人都要到北京看孩子,每一次出發和告別,都充滿不捨和嚮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話,迴盪在耳邊。上路吧,前方的前方是什麼,一曲或激越或憂傷的旋律,分外明亮。

又怎能忘懷路上那刻骨銘心的創傷。那年我到浙江出差,到達的那天晚上突然沒來由地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由於一幫朋友到房間來聊天,談到很晚,遂打消了打電話的念頭。叮鈴鈴鈴……一陣急促尖銳的手機鈴聲把我驚醒,看錶已是凌晨一點多。平時,晚上休息前,我總是要把手機關掉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竟沒有關機。是妻子的聲音,聽得出她在極力壓住不平靜的心情,聲音異常緩慢柔順:“媽媽得了急病,你彆著急,明天回來吧!”“什麼病,要緊不?”我一下坐起,幾乎吼起來。“晚上突然摔倒了,現在去了桓臺醫院,可能不要緊”,妻子囁嚅著。我立刻給哥哥打電話,響鈴好長時間,沒接。我又急急給妹夫打電話,又是長時間等待,以致到了我都快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了電話,猶豫著說在搶救。我說我馬上請附屬醫院的主任趕過去,他說,“不用吧”!我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想仔細聽聽那邊有什麼聲音,是否有最擔心聽到的哭聲,沒有,只有話筒發出的蜂音。我睜著眼,一遍遍想象著媽媽摔倒時的痛苦表情,心如刀絞,恨不得身邊有一艘飛船,馬上就能撲到媽媽身邊。我一遍遍想,媽媽沒事的,沒事的,一會兒又想,媽媽危險了,壞了,壞了!我又寬慰自己,媽媽一定會期待我到她身邊,哪怕出現最危急的狀況,媽媽為了看到我一眼,也會等著我。就這樣一夜睜著眼,輾轉反側,盼著天亮。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我就下了樓,等接我的汽車一來,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機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唯一的念頭就是,快,快,快,快!到了機場,就想如果家就在這裡多好啊,可家還在幾千裡之外。好不容易等到飛機起飛,焦心捱過空中艱難的兩小時,一下飛機,我就衝向出口,雙手緊緊抓住來接我的朋友的手,一刻不停地駛往桓臺醫院。到了醫院門口,急忙給哥哥打電話,問在幾樓病房,哥哥沙啞著嗓子說:“回家吧!”“啊,謝天謝地,媽媽出院了!”我的心一下子放鬆下來,一陣睏意湧來。“李老師,到家了!”猛地從恍惚中醒來,透過車門,忽看見侄子穿一身白孝服從屋裡走出來。我腦中空白,撞開車門,癱坐在地上。媽媽走了!

回家的路有多遠,心就有多複雜。送走媽媽兩年後,我又曾奔行在見爸爸最後一眼的路上。多麼艱難的路,也要走過。

2012年,我參加公選考試來到北京工作。單位沒有住房,我在回龍觀田園風光雅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爬起來,先是步行七八分鐘趕到公交車站,乘428路公交車經過龍錦苑、馬連店、龍禧苑、回龍觀公交場站、風雅園、三合莊園、龍華園……十站,大約45分鐘到達龍澤地鐵站,然後擠進13號地鐵,經過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費時一個多小時到達芍藥居,下車再轉乘119路公交車經3站到達單位,每天來回在路上4個多小時。記得2012年隆冬的一個清晨,大雪紛飛,我走出地鐵站,在芍藥居橋上猛然發現119路公交車正在駛來,我慌慌忙忙往橋下趕,步行上橋的橋梯太窄,人流攢動,擁擠不堪,我發現由於路滑,臺階一側的坡道無人援行,落滿積雪,情急之下,便兩手扶住欄杆,滑行下去,快到底部時,腳底一滑,摔了個仰馬紮,這一摔不要緊,連眼淚也摔了出來。一個四十六歲的漢子,望著遠去的公交車,默默不語,任飛雪落滿頭頂、落滿濡溼的衣服。

如今進京已經六年了,我的家也搬到了京東的通州,距工作單位有三十多公里遠。每天我還是步行到地鐵站,轉三次地鐵一次公交到達單位。地鐵站永遠是人群密度最大的地方,也只有在地鐵裡才知道彈性的力量,這一站車廂裡已經人擠人,似乎沒有一點空隙,但下一站,又能擠上五六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自遙遠而切近的人群深處,但身體已經陷入密不透風的人堆中,使勁把手插入褲兜,卻無法拔出來,任鈴聲一陣陣、一陣陣不屈不撓地響著……出了地鐵站,穿越擁擠的人群、奔湧的車流,融入都市九萬九千座樓宇之中……這沸騰的生活,這人生的真味,時時感動著我。

在路上,為了鄭重的安排,為了交心的託付,為了期待的眼神,為了安身立命的職業和拿生命熱愛的事業,一次次,我踏上征途。德國有句諺語:“儘管世界謊話連篇,但是你走過的路永遠不會欺騙你。”是啊,滴滴汗水、淚水、血水,滋養了信念,澆灌著生命,也成長著身心。前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邁動雙腿,不懼日夜兼程。

(來源:散文海外版)

李一鳴:在路上

李一鳴,男,1965年11月生,山東博興人,文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李一鳴:在路上

中國文壇精英盤點之90後專輯

在後臺回覆:“90後”,即可閱讀

原鄉專欄,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即可閱讀

青山文藝|花解語|張國領|楊建英|楊華|卓瑪

名家專輯,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字即可閱讀

畢飛宇|陳忠實|池莉|曹文軒|遲子建|格非|韓少功|賈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澤|李一鳴|劉慶邦|沈從文|蘇童|三毛|鐵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憶|閻晶明|餘華|嚴歌苓|閻連科|史鐵生|張愛玲|張承志|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馬爾克斯|卡佛|福克納|卡夫卡︱卡爾維諾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在路上

李一鳴

1979年,似乎還懵懵懂懂的我考上了公社高級中學。

學校以公社冠名,但並不在公社駐地,而是坐落在離公社所在地二三裡的莊稼地裡,沒有圍牆,只有四排平房,其中兩排是教室,一排是教員宿舍,一排是食堂。教室裡只有一個講臺和八九排課桌,黑板是略微凸出牆面的長方形水泥面,上面塗了一層黑色染料,除此之外,別無長物,板凳則要求學生自帶。媽媽把我家屋門後墊水甕的半扇溼淋淋的舊門板抽出來,放到天井裡晒了兩天,從木匠那裡借來工具,在正午的院子裡,敲敲打打、連鋸帶鑿了好幾個時辰,硬是做成了一個端端莊莊的杌子。用桐油一擦,在陽光裡泛著光澤,煞是漂亮!我還捧著幾個雞蛋去供銷社換了兩個本子、一支鉛筆,從此結束了蘸著摻水灶灰寫字的歷史。

學校離家有十幾里路遠,上學必須得早晨四五點鐘走,最可怕路途中間要穿過一片墳地。開學的那個秋天的早上,我在穿越亂墳崗邊連綿好幾裡的玉米地時,真真切切看見幾個飄飄滾動的被老人稱為“鬼火”的“火蛋”,我閉著眼大喊了幾聲才敢繼續前行。就這樣,一個頭大身小瘦瘦巴巴的十三歲孩子,揹著竹筐,兩手抱著沉沉的杌子,獨自走在上學的路上。那竹筐裡盛著幾個玉米麵地瓜面混合的窩窩頭和一個裝著蘿蔔鹹菜的玻璃瓶子,要知道這瓶鹹菜在我心中有著怎樣的份量,家裡就飯用的是鹽粒啊!我脖子一拱一拱、兩腳小心翼翼地往前趕路,到了學校,捨不得拿出五分錢去熘乾糧,咬一口硬硬的幹窩頭、啃一點點鹹菜、喝一口開水,拉得嗓子直冒火。春風清冽,夏陽悶熱,秋月當空,冬日冰雪,在這條路上,我的影子越來越長,腳步越來越堅實,喊出的聲音越來越高亢。

其實,我也是走在祖輩父輩曾經走過的路上,十一歲時,父親沿著這條小路走出村莊去上高小,十八歲,從這條路出發,下關東去討生活。再往上溯,爺爺走的也是這條路,這個被稱為八路骨頭的人,據說極為清潔,星夜出行穿著舊鞋,白天歸來,到了村口又換上新鞋。一條路,疊合了幾輩人多少腳印……

每次回家,我都搶著幫媽媽乾點活,可媽媽堅決不讓,“孩子,你好好讀書,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孝!”每當我離開家的時候,媽媽總是送出大門口,走幾步,媽媽在看著我,走好遠,回頭,媽媽還在那裡站著,一直走到村西頭,回頭時,媽媽,媽媽的影子還在家門口……

高中畢業那年,家裡分得一塊責任田,一年下來,家裡添了一輛二手自行車。

那些年,爸爸在東北煤礦工作,哥哥和我上學,妹妹年幼,儘管要強的媽媽每天都揹著妹妹上坡幹活,但也達不到生產隊的平均工分,只有讓爸爸匯款給生產隊買工分。記得有一次,生產隊分玉米,大夥和過節一樣高興,哥哥和我也跟著小夥伴們一起興致勃勃跑到隊場裡,一堆堆地數,一堆堆地找,那每一堆糧食上都壓著一張寫有社員名字的紙條,找了一圈沒有媽媽的名字,正惶惑間,驀然聽到保管員老五扯著嗓子在喊:“李家的崽子,快滾開,沒你家的!”我們又驚恐,又羞愧,滿頭大汗跑回家,和媽媽一說,媽媽的臉瞬間變得蠟黃,嘴裡嘟囔著什麼,然後突然失聲大哭起來。

現在想來,在那樣的環境下,媽媽拉扯著三個孩子度日多麼不易。那時候農家的日子都緊巴巴的,鄉親們沒法給我們物質的接濟,但一句同情的話,也常常讓媽媽感動不已,就為了村南頭一個善良的大娘給了媽媽一把小蔥,媽媽就攬下了給大娘全家做鞋的活計。那段時間,我家院子裡常常晒著花花綠綠的袼褙,空氣中氤氳著熟玉米麵地瓜面的味道。中午濃烈的陽光照進屋裡,媽媽坐在門檻邊,一根一根地在腿上搓著麻線,或是埋著頭納鞋底、縫鞋幫,偶爾抬手抹一把額頭的汗,嘴裡哼著《李二嫂改嫁》的呂劇唱腔。鄉親們中也有一些對我們家冷嘲熱諷的、看笑話的,遇到這種情況,媽媽總是笑一笑,仰著頭走過去,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哥哥初二那年下了學,一個十二三歲的半大小子充起了壯勞力,和成年人一樣出夫當河工,拉著地板車到二百里外的孤島割柳,整晚整晚在南窪地看機房……就這樣,媽媽和哥哥起早貪黑地勞作,但一年下來,仍然欠生產隊錢。

那時候在鄉村,家裡有輛小推車就是很殷實的家庭了。記得我大概八九歲吧,媽媽從村裡一個伯伯家借了輛小推車,讓哥哥和我到離家七八裡外的薛家屯磨面。小推車車梆上各綁一口袋玉米,哥哥推著小車,我在前頭拉車。那路又窄又坎坷,到了一處泥窪地,原先大馬車留下的轍印有三四拃深,有段車轍裡還晃盪著泥漿,大我三歲的哥哥把車襻撐到脖子上,身體猛往前傾,我憋紅了臉,雙腿繃直使勁後蹬,褂子都要挨著地面了,拉繩就像勒進了肩膀上的肉裡,挪蹭了半個鐘頭,才拱出來,鞋子滿是泥漿,腳在鞋裡打著滑。經過這一折騰,糧食口袋被挪擁到車前頭,我正稍稍有了放鬆會兒的功夫,只聽哥哥一聲喊,身後咣噹一聲,接著異常沉重的東西猛地把我打趴在地,額頭撞到地上。哥哥跑上來,把我拉起,看看我一臉泥,又看看我沾滿泥土的衣服,倔強的抿著嘴:“沒事,扶起車來,咱急摸摸趕路!”

真沒想到,分地後的第一年,我們家就超越小推車階段,直接添了自行車這個大件兒!記不得是什麼牌子了,只記得車座皮兒已經磨得稀薄發白,裡面的彈簧硬扎扎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媽媽和哥哥在村西的一條鄉間路上,一人抓著車把,一人扶著車座,幫我學騎車。費了多大的勁啊,我的頭髮衣服全溼透了,汗水沙得眼睛生疼,在媽媽一陣陣笑聲、哥哥一句句斥責裡,歪歪扭扭地,突然間,我能獨自騎車上路了。鄉村的小路疙疙瘩瘩、坑坑窪窪,我在自行車上好像隨時都能顛下來、飛起來。慢慢地兩眼開始敢往前看了,慢慢又能向路兩邊看了,玉米像流動的綠牆,大豆像厚厚的地毯,風在耳邊呼呼穿過,我的影子一會兒在前,一會兒在側,一會兒閃向後面……這輛自行車伴我度過了高中最後的時光。

高考那天,在班主任帶領下,經過初選後留下來的同學,集體乘公共汽車去考試。記得那些年,小夥伴兒們每當聽到街上傳來郵遞員駕駛摩托車嗡嗡的聲音或是手扶拖拉機發出的突突突的聲音,就紛紛從家裡竄出來,或是圍著指指點點、嘰嘰喳喳,或是撒開丫子一起去追,我曾好幾次為此跑掉了鞋子……這可是第一回坐汽車,四五十個人擠滿整個車廂,我在過道里站了一路也不覺累,公交車散發著好聞的汽油味兒……

考試結束後,經過一個月火燒火燎、忐忑不安的等待,哥哥拼力把我推進綠色的大火車,咣噹一聲,我踏上駛往遠方大學的路程。那列車好長,好擁擠,抬起一條腿,就再也落不下去……

大三的時候,哥哥到鄭州打工,順便到濟南來看我。校園的夏日,遠山如黛,萬木蔥蘢,風光旖旎,美不勝收。哥哥說,“什麼時候咱能開輛小轎車回老家,轎車就停在咱家門口,那該多好!”說這話時,哥哥望著遠方,眼睛裡閃著亮晶晶的光。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我們迎來了熱火朝天的90年代,哥哥創辦了幾家公司,建築、維修、印刷、服裝,多元經營。他的公司最紅火時擁有十幾輛車,而他的座駕則過不了幾年就換輛新的,起亞、寶來、帕薩特、奧迪、奔馳,每每回到老家,常常就會看到一輛排氣量不低的亮錚錚的轎車臥在家門口的陽光裡。經常趴在媽媽背上的妹妹彷彿一夜間長大了,註冊了一家叫做“大宇廚業”的公司,既生產又銷售,產品銷到了北京、上海、新疆、內蒙等十幾個省區市。離家幾百公里的地方,常常自己駕車來去,再遠的城市,則打“飛的”,早晨從濟南遙牆國際機場出發,晚上已返回家裡。去年大學畢業的外甥,在網上也開了廚具網店,信息高速公路從小小村落通向遙遙天際……

道路就是生活。在路上,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其中有愉悅,也有苦楚,有順境,也有逆境,有平靜,也有意外。

難忘孩子高考後,那些混雜著焦慮期盼的日子,更難忘兒子接到北大通知書時,我們的歡欣鼓舞。而兒子的表現卻出乎人們意料,當他被通知下樓去接快遞,郵遞員手捧鮮花將通知書遞到他的手中,隨行的記者要把小城當天考生關注的一條重要新聞錄下時,他卻轉過身,兀自淡定地向家裡走去……經過近五個小時的跋涉,我們一家三口跨入夢寐以求的燕園,未名湖畔漫步,博雅塔前沉思,在校友門北京大學牌匾下拍下全家福……給兒子辦完報到手續,離開美麗的校園,我們就要開車回返,與兒子作別。揮揮手,再揮一揮手,望著從小沒有離開過家,瘦瘦高高還很青澀的孩子,彷彿我們就要把他一個人遺棄到那裡。他能在異鄉獨立生活麼?天冷了,知道加衣;生病了,知道吃藥;同學間有了矛盾,知道如何處理麼?妻子開著車,緊鎖著眉頭,坐在後排的我,高高舉起一張報紙,遮住了臉。這條路,走了多少趟?每逢開學、放假、節日,我和愛人都要到北京看孩子,每一次出發和告別,都充滿不捨和嚮往。“我還年輕,我渴望上路。帶著最初的激情,追尋著最初的夢想,感受著最初的體驗,我們上路吧。”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話,迴盪在耳邊。上路吧,前方的前方是什麼,一曲或激越或憂傷的旋律,分外明亮。

又怎能忘懷路上那刻骨銘心的創傷。那年我到浙江出差,到達的那天晚上突然沒來由地想給媽媽打個電話,由於一幫朋友到房間來聊天,談到很晚,遂打消了打電話的念頭。叮鈴鈴鈴……一陣急促尖銳的手機鈴聲把我驚醒,看錶已是凌晨一點多。平時,晚上休息前,我總是要把手機關掉的,但那天不知為什麼竟沒有關機。是妻子的聲音,聽得出她在極力壓住不平靜的心情,聲音異常緩慢柔順:“媽媽得了急病,你彆著急,明天回來吧!”“什麼病,要緊不?”我一下坐起,幾乎吼起來。“晚上突然摔倒了,現在去了桓臺醫院,可能不要緊”,妻子囁嚅著。我立刻給哥哥打電話,響鈴好長時間,沒接。我又急急給妹夫打電話,又是長時間等待,以致到了我都快失去信心的時候,他接了電話,猶豫著說在搶救。我說我馬上請附屬醫院的主任趕過去,他說,“不用吧”!我把手機緊緊貼在耳朵上,想仔細聽聽那邊有什麼聲音,是否有最擔心聽到的哭聲,沒有,只有話筒發出的蜂音。我睜著眼,一遍遍想象著媽媽摔倒時的痛苦表情,心如刀絞,恨不得身邊有一艘飛船,馬上就能撲到媽媽身邊。我一遍遍想,媽媽沒事的,沒事的,一會兒又想,媽媽危險了,壞了,壞了!我又寬慰自己,媽媽一定會期待我到她身邊,哪怕出現最危急的狀況,媽媽為了看到我一眼,也會等著我。就這樣一夜睜著眼,輾轉反側,盼著天亮。比約定的時間提前一小時,我就下了樓,等接我的汽車一來,便以最快的速度趕往機場,心一直提到嗓子眼,唯一的念頭就是,快,快,快,快!到了機場,就想如果家就在這裡多好啊,可家還在幾千裡之外。好不容易等到飛機起飛,焦心捱過空中艱難的兩小時,一下飛機,我就衝向出口,雙手緊緊抓住來接我的朋友的手,一刻不停地駛往桓臺醫院。到了醫院門口,急忙給哥哥打電話,問在幾樓病房,哥哥沙啞著嗓子說:“回家吧!”“啊,謝天謝地,媽媽出院了!”我的心一下子放鬆下來,一陣睏意湧來。“李老師,到家了!”猛地從恍惚中醒來,透過車門,忽看見侄子穿一身白孝服從屋裡走出來。我腦中空白,撞開車門,癱坐在地上。媽媽走了!

回家的路有多遠,心就有多複雜。送走媽媽兩年後,我又曾奔行在見爸爸最後一眼的路上。多麼艱難的路,也要走過。

2012年,我參加公選考試來到北京工作。單位沒有住房,我在回龍觀田園風光雅苑租了一間房子,每天一大早爬起來,先是步行七八分鐘趕到公交車站,乘428路公交車經過龍錦苑、馬連店、龍禧苑、回龍觀公交場站、風雅園、三合莊園、龍華園……十站,大約45分鐘到達龍澤地鐵站,然後擠進13號地鐵,經過霍營、立水橋、北苑、望京西……費時一個多小時到達芍藥居,下車再轉乘119路公交車經3站到達單位,每天來回在路上4個多小時。記得2012年隆冬的一個清晨,大雪紛飛,我走出地鐵站,在芍藥居橋上猛然發現119路公交車正在駛來,我慌慌忙忙往橋下趕,步行上橋的橋梯太窄,人流攢動,擁擠不堪,我發現由於路滑,臺階一側的坡道無人援行,落滿積雪,情急之下,便兩手扶住欄杆,滑行下去,快到底部時,腳底一滑,摔了個仰馬紮,這一摔不要緊,連眼淚也摔了出來。一個四十六歲的漢子,望著遠去的公交車,默默不語,任飛雪落滿頭頂、落滿濡溼的衣服。

如今進京已經六年了,我的家也搬到了京東的通州,距工作單位有三十多公里遠。每天我還是步行到地鐵站,轉三次地鐵一次公交到達單位。地鐵站永遠是人群密度最大的地方,也只有在地鐵裡才知道彈性的力量,這一站車廂裡已經人擠人,似乎沒有一點空隙,但下一站,又能擠上五六個人。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陣急促的手機鈴聲響自遙遠而切近的人群深處,但身體已經陷入密不透風的人堆中,使勁把手插入褲兜,卻無法拔出來,任鈴聲一陣陣、一陣陣不屈不撓地響著……出了地鐵站,穿越擁擠的人群、奔湧的車流,融入都市九萬九千座樓宇之中……這沸騰的生活,這人生的真味,時時感動著我。

在路上,為了鄭重的安排,為了交心的託付,為了期待的眼神,為了安身立命的職業和拿生命熱愛的事業,一次次,我踏上征途。德國有句諺語:“儘管世界謊話連篇,但是你走過的路永遠不會欺騙你。”是啊,滴滴汗水、淚水、血水,滋養了信念,澆灌著生命,也成長著身心。前面還有更長的路要走,我邁動雙腿,不懼日夜兼程。

(來源:散文海外版)

李一鳴:在路上

李一鳴,男,1965年11月生,山東博興人,文學博士、教授,現任中國作家協會辦公廳主任。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

李一鳴:在路上

中國文壇精英盤點之90後專輯

在後臺回覆:“90後”,即可閱讀

原鄉專欄,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即可閱讀

青山文藝|花解語|張國領|楊建英|楊華|卓瑪

名家專輯,在後臺回覆作家名字即可閱讀

畢飛宇|陳忠實|池莉|曹文軒|遲子建|格非|韓少功|賈平凹|老舍|李佩甫|李敬澤|李一鳴|劉慶邦|沈從文|蘇童|三毛|鐵凝|莫言|汪曾祺|王朔|王小波|王安憶|閻晶明|餘華|嚴歌苓|閻連科|史鐵生|張愛玲|張承志|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川端康成|馬爾克斯|卡佛|福克納|卡夫卡︱卡爾維諾

李一鳴:在路上李一鳴:在路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