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聽著都覺得愛的窒息,事實上她也是這麼做的,每天給孩子各種營養食物,懷疑女兒早戀,每天在校門口接她回家,不允許她吃爸爸買的她認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為窮困才會寄希望於英子身上嗎?並不是。

她有四套學區房,一套住著,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這個地方,即使她什麼都不做,每個月絕對是中產家庭了,完全有資格負擔女兒生活教育的同時,自己也過得很開心,她偏偏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親愛得太多的困擾,卻又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希望媽媽少愛自己一點,卻又無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對母親宋倩。

父母的控制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情緒被壓制,孩子容易變得極端

英子對宋倩的高壓控制之下,早已變得鬱鬱寡歡,學習冬令營也不敢告訴媽媽。

很多網友說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這樣的媽早就抑鬱了。

在報考志願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衝突達到了頂峰,英子無比的熱愛著、憧憬著、嚮往著航天事業。

所以她執意要去南京大學,因為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是全國最好的。

宋倩當然不同意。

南京離北京那麼遠,你一個人去讀書,媽媽怎麼能安心?

南京大學也沒有北大好,北京戶口也遠遠強過南京戶口...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聽著都覺得愛的窒息,事實上她也是這麼做的,每天給孩子各種營養食物,懷疑女兒早戀,每天在校門口接她回家,不允許她吃爸爸買的她認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為窮困才會寄希望於英子身上嗎?並不是。

她有四套學區房,一套住著,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這個地方,即使她什麼都不做,每個月絕對是中產家庭了,完全有資格負擔女兒生活教育的同時,自己也過得很開心,她偏偏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親愛得太多的困擾,卻又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希望媽媽少愛自己一點,卻又無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對母親宋倩。

父母的控制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情緒被壓制,孩子容易變得極端

英子對宋倩的高壓控制之下,早已變得鬱鬱寡歡,學習冬令營也不敢告訴媽媽。

很多網友說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這樣的媽早就抑鬱了。

在報考志願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衝突達到了頂峰,英子無比的熱愛著、憧憬著、嚮往著航天事業。

所以她執意要去南京大學,因為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是全國最好的。

宋倩當然不同意。

南京離北京那麼遠,你一個人去讀書,媽媽怎麼能安心?

南京大學也沒有北大好,北京戶口也遠遠強過南京戶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絲毫沒有看到英子漸漸消失的笑容,宋倩所有的高壓控制和強權保護,口頭上都是說為了英子好,可也正是她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殺死了英子的夢想,把孩子逼上了絕路,走上了極端。

得知宋倩不肯在志願表上簽字,英子選擇了跳海,宋倩這個時候徹底崩潰,但是她說出口的仍然是那一句:

“你為什麼一定要報考南大啊?”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聽著都覺得愛的窒息,事實上她也是這麼做的,每天給孩子各種營養食物,懷疑女兒早戀,每天在校門口接她回家,不允許她吃爸爸買的她認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為窮困才會寄希望於英子身上嗎?並不是。

她有四套學區房,一套住著,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這個地方,即使她什麼都不做,每個月絕對是中產家庭了,完全有資格負擔女兒生活教育的同時,自己也過得很開心,她偏偏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親愛得太多的困擾,卻又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希望媽媽少愛自己一點,卻又無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對母親宋倩。

父母的控制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情緒被壓制,孩子容易變得極端

英子對宋倩的高壓控制之下,早已變得鬱鬱寡歡,學習冬令營也不敢告訴媽媽。

很多網友說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這樣的媽早就抑鬱了。

在報考志願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衝突達到了頂峰,英子無比的熱愛著、憧憬著、嚮往著航天事業。

所以她執意要去南京大學,因為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是全國最好的。

宋倩當然不同意。

南京離北京那麼遠,你一個人去讀書,媽媽怎麼能安心?

南京大學也沒有北大好,北京戶口也遠遠強過南京戶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絲毫沒有看到英子漸漸消失的笑容,宋倩所有的高壓控制和強權保護,口頭上都是說為了英子好,可也正是她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殺死了英子的夢想,把孩子逼上了絕路,走上了極端。

得知宋倩不肯在志願表上簽字,英子選擇了跳海,宋倩這個時候徹底崩潰,但是她說出口的仍然是那一句:

“你為什麼一定要報考南大啊?”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英子崩潰吼出來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聽著都覺得愛的窒息,事實上她也是這麼做的,每天給孩子各種營養食物,懷疑女兒早戀,每天在校門口接她回家,不允許她吃爸爸買的她認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為窮困才會寄希望於英子身上嗎?並不是。

她有四套學區房,一套住著,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這個地方,即使她什麼都不做,每個月絕對是中產家庭了,完全有資格負擔女兒生活教育的同時,自己也過得很開心,她偏偏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親愛得太多的困擾,卻又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希望媽媽少愛自己一點,卻又無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對母親宋倩。

父母的控制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情緒被壓制,孩子容易變得極端

英子對宋倩的高壓控制之下,早已變得鬱鬱寡歡,學習冬令營也不敢告訴媽媽。

很多網友說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這樣的媽早就抑鬱了。

在報考志願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衝突達到了頂峰,英子無比的熱愛著、憧憬著、嚮往著航天事業。

所以她執意要去南京大學,因為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是全國最好的。

宋倩當然不同意。

南京離北京那麼遠,你一個人去讀書,媽媽怎麼能安心?

南京大學也沒有北大好,北京戶口也遠遠強過南京戶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絲毫沒有看到英子漸漸消失的笑容,宋倩所有的高壓控制和強權保護,口頭上都是說為了英子好,可也正是她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殺死了英子的夢想,把孩子逼上了絕路,走上了極端。

得知宋倩不肯在志願表上簽字,英子選擇了跳海,宋倩這個時候徹底崩潰,但是她說出口的仍然是那一句:

“你為什麼一定要報考南大啊?”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英子崩潰吼出來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2,不能樹立自信心

在高中同學群裡聊到《小歡喜》這個劇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她的父母都是宋倩型的。

從小對她特別嚴格,什麼都管,什麼都控制,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當她想和父母聊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總是一句話打發她。

“你懂什麼啊?我們大人經歷多還是你經歷多?聽我們的總沒錯,管好你的學習就行!”

習慣了被父母做決定,導致她一直認為自己沒什麼用,做什麼工作都沒有信心,感覺自己勝任不了,想改變現狀,又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能力。

信心意味著採取行動、爭取權利和獨立決策的勇氣,這意味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

人們需要有勇氣為信仰而奮鬥,為正確的事情采取行動需要極大的勇氣,父母如果在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不能讓孩子敢於大聲講出自己的信念,併為之付諸行動,其實就是失去了營造孩子自信心的環境。


3,與父母越來越遠

沒有人喜歡被人控制,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成人在工作中,如果感覺領導控制慾強,尚可以跳槽來應對,但是孩子呢?

大多數孩子永遠擺脫不了原生家庭,擺脫不了父母,長大之後會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遠離父母。

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多父母會發現越來越難和孩子溝通,交心更是一種奢望,說多了孩子就會不耐煩,因為孩子從心理上已經與父母越來越遠。

"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最近《小歡喜》是這個夏天繼家庭教育劇《少年派》之後又一熱播劇。

每個演員精湛的表演,寫實的劇情,十分抓人眼球。

劇裡的每個家庭都很貼合現實生活,每種家庭成員的相處模式也很寫實,迥然不同的育兒觀成了這個劇最大的熱議話題。

其中最有爭議的熱點就是,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控制慾讓很多網友一邊感嘆“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一邊心疼英子。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陶虹飾演的宋倩是什麼背景呢?

是一個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單親離異媽媽,也是一名雷厲風行的中學金牌老師,為了陪女兒高考,毅然辭職陪考,一心撲在女兒身上。

她的女兒英子,是一個品學兼優,性格開朗的高三學生。

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她們是三好家庭的範本,是令人歆羨的對象。

而和諧的背後,是英子在高壓管教下的無奈和崩潰,是宋倩不知道如何和女兒溝通,只能通過控制女兒的生活和學習來緩釋自己的焦慮。

其實從第一集就能看出來宋倩強大的控制慾,為了監視孩子,把孩子房間開一個對著客廳的玻璃窗,女兒像是被隔離的犯人,這操作簡直令人窒息,愛得讓人喘不過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宋倩”們對孩子的愛錯在哪裡?

1,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

高三開學的活動儀式上,每個孩子都寫一個願望在氣球上,然後和家長一起放飛氣球。

英子的夢想是當個航天員,劉洋是她的精神偶像,所以她的心願是CNSA(中國國家航天局)。

當英子在氣球上寫下這幾個字母時,母親宋倩質問:“這是什麼東西啊?”

英子:“這是我夢想,這不是東西。”

宋倩執意要求女兒改寫願望,她拿起筆在氣球上代替寫下了英子的“願望”:“清華,北大!”

“你要許願考到700分,你一直就在650分左右徘徊,你只有考到700分,才能進清華北大。”

母女爭執不下,互相推搡之下,氣球,爆炸了...

那一瞬間,英子的心也跟著碎了。

吉塞拉·普羅伊朔夫在《養育女孩》裡說:

如果我們強迫孩子做一些我們希望她們做(因為這會讓我們開心)但是她們不願意做的事,其實我們就是在向她們暗示:為了自己快樂,可以不理會別人的想法。

中國式父母一貫認為孩子永遠長不大,思想不成熟,不適合做任何決定,家長為孩子做決定是天經地義的,我是你父母,你就得聽我的。

這樣把自己想法強加於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2,剝奪孩子獨立的機會

網上有個新聞,神童魏永康2歲就掌握了1000多個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學只上了二年級和六年級,1991年10月,8歲的魏永康就跳到了縣屬重點中學,兒子取得的稱讚又膨脹了母親的理想。

母愛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力。

從此,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

13歲時,魏永康又以高分考進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大學四年,老師和同學們感受到了他的超常智力,卻發現他連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行。

無法獨立處理自己的事情,甚至連最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和規則都不懂,為了照顧他,媽媽陪讀了四年。

2000年,17歲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這一次媽媽不能跟在身邊,永康無法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2003年,魏永康從中科院肄業回到了老家。

科威爾女作家穆尼爾·納素夫在著作《家庭》裡說過這樣一句話:獨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礎。

在中國應試教育之下,很多家長只注重學習能力,不發展孩子的獨立能力。

即便孩子進入高等學府,能不能獨立應對自己的生活也是一個大問題,更何況以後進入社會,家長不可能全程陪伴監視,早點讓孩子獨立才是孩子最基礎的能力。


3,活得沒有自我

從劇裡宋倩經常對英子說的話就可以看出來,她從來沒有“自我”的意識。

“媽媽最最最最愛的就是你啊”

“自從你到了媽媽的肚子裡,媽媽就沒跟你分開過”

“媽媽從來沒有覺得,你已經離開媽媽的身體了”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聽著都覺得愛的窒息,事實上她也是這麼做的,每天給孩子各種營養食物,懷疑女兒早戀,每天在校門口接她回家,不允許她吃爸爸買的她認為的垃圾食品......

宋倩是因為窮困才會寄希望於英子身上嗎?並不是。

她有四套學區房,一套住著,另外三套出租,在北京這個地方,即使她什麼都不做,每個月絕對是中產家庭了,完全有資格負擔女兒生活教育的同時,自己也過得很開心,她偏偏選擇了一條自己認為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路。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了。”

所以英子深受母親愛得太多的困擾,卻又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希望媽媽少愛自己一點,卻又無可奈何,每天回家都是小心翼翼的面對母親宋倩。

父母的控制慾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情緒被壓制,孩子容易變得極端

英子對宋倩的高壓控制之下,早已變得鬱鬱寡歡,學習冬令營也不敢告訴媽媽。

很多網友說要是自己是英子,遇上這樣的媽早就抑鬱了。

在報考志願的事情上,宋倩和英子的衝突達到了頂峰,英子無比的熱愛著、憧憬著、嚮往著航天事業。

所以她執意要去南京大學,因為南京大學的天文專業是全國最好的。

宋倩當然不同意。

南京離北京那麼遠,你一個人去讀書,媽媽怎麼能安心?

南京大學也沒有北大好,北京戶口也遠遠強過南京戶口...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絲毫沒有看到英子漸漸消失的笑容,宋倩所有的高壓控制和強權保護,口頭上都是說為了英子好,可也正是她的“我都是為了你好”,殺死了英子的夢想,把孩子逼上了絕路,走上了極端。

得知宋倩不肯在志願表上簽字,英子選擇了跳海,宋倩這個時候徹底崩潰,但是她說出口的仍然是那一句:

“你為什麼一定要報考南大啊?”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英子崩潰吼出來說:“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2,不能樹立自信心

在高中同學群裡聊到《小歡喜》這個劇的時候,一個同學說,她的父母都是宋倩型的。

從小對她特別嚴格,什麼都管,什麼都控制,不能做這不能做那,當她想和父母聊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總是一句話打發她。

“你懂什麼啊?我們大人經歷多還是你經歷多?聽我們的總沒錯,管好你的學習就行!”

習慣了被父母做決定,導致她一直認為自己沒什麼用,做什麼工作都沒有信心,感覺自己勝任不了,想改變現狀,又覺得自己沒有那個能力。

信心意味著採取行動、爭取權利和獨立決策的勇氣,這意味著依靠自己、相信自己的判斷。

人們需要有勇氣為信仰而奮鬥,為正確的事情采取行動需要極大的勇氣,父母如果在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不能讓孩子敢於大聲講出自己的信念,併為之付諸行動,其實就是失去了營造孩子自信心的環境。


3,與父母越來越遠

沒有人喜歡被人控制,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成人在工作中,如果感覺領導控制慾強,尚可以跳槽來應對,但是孩子呢?

大多數孩子永遠擺脫不了原生家庭,擺脫不了父母,長大之後會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遠離父母。

隨著孩子的長大,很多父母會發現越來越難和孩子溝通,交心更是一種奢望,說多了孩子就會不耐煩,因為孩子從心理上已經與父母越來越遠。

《小歡喜》英子被逼跳海:別讓“我是為了你好”成為孩子的緊箍咒



父母該怎麼擺脫“我是為了你好”的魔咒


1,尊重孩子

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尊重孩子,就是說我們將孩子看作和我們自己一樣,是個想有同等決定權的人。如果我們能像對待親密好友那樣,真心傾聽孩子說話,我們就能從他們的敏感和智慧裡學到很多!”

尊重孩子,意味著允許孩子表達他的感受。

在和孩子相處中,甚至允許孩子表現消極情緒,比如嫉妒、怨恨、憤怒。這些挑釁性情緒並不都是壞的。

因為它能幫助孩子維護自己的立場。作為成年人,我們可以完全自由地去表達這些情緒,那麼也應該允許孩子們自由享受這樣的權利。

劇中宋倩很少允許女兒英子表達她的感受。

英子爸爸送給英子樂高當生日禮物,英子藏在方一凡的家裡,都不敢拿回家讓媽媽看見,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英子情緒不敢外露給媽媽。

英子放學回家,看見宋倩發現了樂高,正在拼,先是很害怕,不等媽媽說話,就趕緊向媽媽道歉不該收爸爸的禮物。

如果母女真是如此下去,這個家庭確實沒救了。

結果宋倩很理解,邀請女兒教她怎麼拼樂高,完全沒有責怪的樣子,表現除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孩子。

英子先是驚訝,然後鬆了一口氣,也很開心,告訴媽媽她的真實想法:“她本來就沒打算現在玩,等高考完再玩這個”,母女開心地玩起了樂高。


2,放手孩子

從孩子出生,到牙牙學語,再到孩子上學、離開身邊,讓一個愛孩子的母親放手孩子,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是放手孩子,才是生命的真相。

就像龍應臺說的:所謂母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父母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英國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說:“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放手不代表放鬆,但是讓孩子早日獨立的家庭,一定比對孩子有控制慾的家庭更和諧,孩子也更快樂,開朗。


3,正面影響孩子

家庭教育中最常被提到的詞語就是“言傳身教”,父母想讓孩子養成什麼習慣和性格,畢竟直接的教育方式就是“言傳身教”,父母正面影響孩子,比對孩子提多少要求都有用。

和諧,幸福,快樂,積極,善良,愛,這些都是家庭的正面影響,試想一個充滿抱怨、消極、暴力的家庭,如何會培養一個快樂、積極、向上的孩子呢?

但丁曾經說過: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就是和諧的家庭之音。

比如之前上過節目《爸爸回來了》的杜江和霍思燕一家,這對夫婦在節目中不斷撒狗糧,在家庭教育中也非常成功,兒子嗯哼是一個充滿愛、善良、體貼、會照顧人的小暖男,這離不開他們夫妻的正面影響。

育兒路上,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從來都不是獨自前行。

兩個不同年齡的個體,有衝突和矛盾很正常,成功的家庭教育,一定是找到兩方的交匯點,一起前行。

做個控制孩子的父母是不明智的,這個時候父母不妨換種方式,把軌跡收回到自己身上來,找尋讓自己平靜、快樂的方法。

心理學家佩普·考恩曾研究表明:“父母快樂,孩子才會幸福。”這種不費力的方法,,或許是能讓孩子與父母走得更近的方式。


我是七七媽媽育兒,分享養娃的那些事,崇尚科學育兒。

親子互動,兒童教育,性格養成,自己一邊學習一邊分享,每篇文章都是自己一字一字碼出來的。

做個成長型媽媽,提升孩子幸福感,你要的乾貨都在這裡,歡迎關注我,轉發評論點贊收藏,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