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


"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作者:丫丫媽,《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會員,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的“書香種子”成員,好媽媽微學院課程講師。


"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作者:丫丫媽,《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會員,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的“書香種子”成員,好媽媽微學院課程講師。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在兒童心理學上,6-12歲兒童有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會學習”,而任何學習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閱讀。所以,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理解的基礎還沒打好,就往前趕,其實是在為今後的學習“製造困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孩子考試的時候做錯題並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審題不清導致的,要麼沒看清題幹,要麼理解錯了,讓人感覺分丟得特別可惜。有的家長會想“這沒什麼,孩子不是不會,只是太粗心大意了,下次仔細點就好了”。可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你會發現,下一次,下下次,孩子還是會因為這個問題丟分。為什麼?不少這樣的孩子問題其實出在閱讀理解的偏差上。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件事情,有的同學聽老師吩咐一遍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完成,而有的同學儘管老師一再強調,他還是會出錯;同一份作業,有的同學做錯了題號,有的只做了一半,有的乾脆沒讀懂題目,所答非所問,而這些都是前期閱讀理解能力沒過關導致的。

所以換句話可以說,孩子在小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閱讀。但閱讀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閱讀,更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從閱讀中的得到啟發和思考,學會思考,獲得學習的能力。

最近,我們在做一項關於小學階段孩子的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培養情況的調研。我們就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問題採訪了不少家長,基本上讓大家困惑的問題都可以分為三大類:給孩子讀什麼書?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怎麼引導孩子讀書?今天我們就第一個問題,給孩子讀什麼書做出一些建議。

給孩子讀什麼書?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都不是專業給孩子選書的,究竟要給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困惑。畢竟,現在中國兒童讀物出版的門檻偏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市面上部分作品裡看不到童心、童真和童趣,想象力、幽默感匱乏,有的情節生硬,故事結構都經不起推敲,有的還存在常識性錯誤,包括一些“快餐化”的所謂“現象級”超級“暢銷書”。這也是個別家長極端排斥國內現代兒童作品,喜歡給孩子看經典,看國外作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教育部或比較權威的社會機構或學校所列出的比較靠譜的書單,比如:清華附小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朱永新創辦的“新閱讀研究所”組織推薦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以此為藍本,在選書的問題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書單找好了,再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精選,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這些書的內容梗概,看看推薦理由,然後再幫孩子做一輪篩選。

第一,看作品包涵的三觀。

現在特別流行“三”觀這個詞,包括找對象,第一條就得看三觀合不合,要不容易散夥。的確,三觀直接決定這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對於兒童來說,通過閱讀來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是在為今後一生要走的路定方向。首先,三觀要正確,不背離社會基本的規範和道德準則,當然,這個三觀正並不是說不能有負面的內容出現,負面內容出現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小時候常聽的“狼來了”的故事。

基本上,靠譜的書單裡的書三觀問題不大,但我們自己心裡也要有根弦,三觀是書單質量的一個指標。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自家的家教家風來做選擇。比如,有的家庭裡家訓是勤勉樂觀,我們要是也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品質,那選閱讀材料時,可以有意識地選一些主人公性格類似的,如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如果想告訴孩子實現夢想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想告訴孩子有時財富不在遠方就在你身邊的,可以看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充滿愛和責任的孩子,可以讀讀《小王子》。

"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作者:丫丫媽,《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會員,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的“書香種子”成員,好媽媽微學院課程講師。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在兒童心理學上,6-12歲兒童有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會學習”,而任何學習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閱讀。所以,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理解的基礎還沒打好,就往前趕,其實是在為今後的學習“製造困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孩子考試的時候做錯題並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審題不清導致的,要麼沒看清題幹,要麼理解錯了,讓人感覺分丟得特別可惜。有的家長會想“這沒什麼,孩子不是不會,只是太粗心大意了,下次仔細點就好了”。可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你會發現,下一次,下下次,孩子還是會因為這個問題丟分。為什麼?不少這樣的孩子問題其實出在閱讀理解的偏差上。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件事情,有的同學聽老師吩咐一遍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完成,而有的同學儘管老師一再強調,他還是會出錯;同一份作業,有的同學做錯了題號,有的只做了一半,有的乾脆沒讀懂題目,所答非所問,而這些都是前期閱讀理解能力沒過關導致的。

所以換句話可以說,孩子在小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閱讀。但閱讀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閱讀,更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從閱讀中的得到啟發和思考,學會思考,獲得學習的能力。

最近,我們在做一項關於小學階段孩子的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培養情況的調研。我們就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問題採訪了不少家長,基本上讓大家困惑的問題都可以分為三大類:給孩子讀什麼書?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怎麼引導孩子讀書?今天我們就第一個問題,給孩子讀什麼書做出一些建議。

給孩子讀什麼書?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都不是專業給孩子選書的,究竟要給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困惑。畢竟,現在中國兒童讀物出版的門檻偏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市面上部分作品裡看不到童心、童真和童趣,想象力、幽默感匱乏,有的情節生硬,故事結構都經不起推敲,有的還存在常識性錯誤,包括一些“快餐化”的所謂“現象級”超級“暢銷書”。這也是個別家長極端排斥國內現代兒童作品,喜歡給孩子看經典,看國外作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教育部或比較權威的社會機構或學校所列出的比較靠譜的書單,比如:清華附小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朱永新創辦的“新閱讀研究所”組織推薦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以此為藍本,在選書的問題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書單找好了,再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精選,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這些書的內容梗概,看看推薦理由,然後再幫孩子做一輪篩選。

第一,看作品包涵的三觀。

現在特別流行“三”觀這個詞,包括找對象,第一條就得看三觀合不合,要不容易散夥。的確,三觀直接決定這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對於兒童來說,通過閱讀來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是在為今後一生要走的路定方向。首先,三觀要正確,不背離社會基本的規範和道德準則,當然,這個三觀正並不是說不能有負面的內容出現,負面內容出現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小時候常聽的“狼來了”的故事。

基本上,靠譜的書單裡的書三觀問題不大,但我們自己心裡也要有根弦,三觀是書單質量的一個指標。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自家的家教家風來做選擇。比如,有的家庭裡家訓是勤勉樂觀,我們要是也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品質,那選閱讀材料時,可以有意識地選一些主人公性格類似的,如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如果想告訴孩子實現夢想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想告訴孩子有時財富不在遠方就在你身邊的,可以看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充滿愛和責任的孩子,可以讀讀《小王子》。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第二,看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

先想想,我們希望通過閱讀帶給孩子什麼?是長見識嗎?是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嗎?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就是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帶給孩子的作用是:溫潤美麗心靈,守護精神家園。這是我們讓孩子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核心。

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必須具備文學性和藝術性,是極富養料的,而不是沒有營養價值的快餐。文字優美、韻律感強,邏輯嚴謹,沒有常識性差錯,情節曲折又設計合理,源於生活又是對生活的昇華,就是不錯的作品,它能給孩子帶來心靈的滋養,提高審美,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成長、學習、生活、理想等等有思考和啟迪,當然,這種思考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慢慢引導下產生的。

目前,大部分權威推薦的書目都能達一定的文學性,如果想要更保險一點,可以儘量多選一些經歷過時間和大眾檢驗的經典作品。比如《鵝媽媽的故事》《湯姆索亞歷險記》《窗邊的小豆豆》等。“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也是在這種文學性、藝術性很強的作品薰陶下,對人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影響。

第三,看孩子的閱讀能力。

孩子閱讀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7歲就能獨立閱讀長篇小說,每天看書看到停不下來,老師和他媽媽的談話都是,能不能勸孩子少看點書,多去參加別的活動;還有一位更厲害的,9歲不到的小女孩,不光是看中文,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原著讀下來也沒問題,連博士畢業的媽媽都覺得跟不上;而有的孩子三四年級了看純文字的長篇還覺得費勁。

所以,我們選書時要照顧到自己孩子的閱讀能力。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書單,基本都有按低小、中小、高小來分齡。但是,從以上舉的例子也能看出,孩子的個體差異太大,盲目地照搬書單是不合適的。選的書太容易了對孩子沒挑戰,太難了孩子一下子也達不到,容易產生挫敗感而厭倦閱讀,所以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個性化定製。

孩子的識字量和理解力達不到的時候,就不要“追難”,給孩子選太長篇幅的文字書,不要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可以慢慢從橋樑書到純文字過渡,愛看繪本的多讀讀繪本、兒童詩歌也沒問題,很多繪本、詩歌連大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如果孩子本身識字量夠了,就開始閱讀文字書,注意先給孩子看正序的作品,倒敘和插敘相對難一點,同時在理解作品內涵,解讀作品的背景,以及啟發思考上,多給孩子做深入的引導。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順應兒童的能力,選擇比孩子能達到的再稍稍高一點點的水平。這裡就涉及了一個理論:學習要走在發展前面。2000年以前,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孩子的成長是自發探索的,在這種理論的提倡下,大家都是覺得孩子能自己發展,不用太多幹預;而2000年後學術界更加認同的觀點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成人的引領,即在現有基礎上做高水平引領。

這個引領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作為課外閱讀,尤其在小學生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家長的引領還是很重要的。只不過要注意把握好“度”,比孩子的發展提前一點點,並不是揠苗助長,要照顧孩子的能力,選一些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作者:丫丫媽,《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會員,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的“書香種子”成員,好媽媽微學院課程講師。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在兒童心理學上,6-12歲兒童有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會學習”,而任何學習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閱讀。所以,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理解的基礎還沒打好,就往前趕,其實是在為今後的學習“製造困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孩子考試的時候做錯題並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審題不清導致的,要麼沒看清題幹,要麼理解錯了,讓人感覺分丟得特別可惜。有的家長會想“這沒什麼,孩子不是不會,只是太粗心大意了,下次仔細點就好了”。可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你會發現,下一次,下下次,孩子還是會因為這個問題丟分。為什麼?不少這樣的孩子問題其實出在閱讀理解的偏差上。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件事情,有的同學聽老師吩咐一遍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完成,而有的同學儘管老師一再強調,他還是會出錯;同一份作業,有的同學做錯了題號,有的只做了一半,有的乾脆沒讀懂題目,所答非所問,而這些都是前期閱讀理解能力沒過關導致的。

所以換句話可以說,孩子在小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閱讀。但閱讀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閱讀,更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從閱讀中的得到啟發和思考,學會思考,獲得學習的能力。

最近,我們在做一項關於小學階段孩子的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培養情況的調研。我們就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問題採訪了不少家長,基本上讓大家困惑的問題都可以分為三大類:給孩子讀什麼書?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怎麼引導孩子讀書?今天我們就第一個問題,給孩子讀什麼書做出一些建議。

給孩子讀什麼書?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都不是專業給孩子選書的,究竟要給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困惑。畢竟,現在中國兒童讀物出版的門檻偏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市面上部分作品裡看不到童心、童真和童趣,想象力、幽默感匱乏,有的情節生硬,故事結構都經不起推敲,有的還存在常識性錯誤,包括一些“快餐化”的所謂“現象級”超級“暢銷書”。這也是個別家長極端排斥國內現代兒童作品,喜歡給孩子看經典,看國外作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教育部或比較權威的社會機構或學校所列出的比較靠譜的書單,比如:清華附小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朱永新創辦的“新閱讀研究所”組織推薦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以此為藍本,在選書的問題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書單找好了,再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精選,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這些書的內容梗概,看看推薦理由,然後再幫孩子做一輪篩選。

第一,看作品包涵的三觀。

現在特別流行“三”觀這個詞,包括找對象,第一條就得看三觀合不合,要不容易散夥。的確,三觀直接決定這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對於兒童來說,通過閱讀來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是在為今後一生要走的路定方向。首先,三觀要正確,不背離社會基本的規範和道德準則,當然,這個三觀正並不是說不能有負面的內容出現,負面內容出現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小時候常聽的“狼來了”的故事。

基本上,靠譜的書單裡的書三觀問題不大,但我們自己心裡也要有根弦,三觀是書單質量的一個指標。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自家的家教家風來做選擇。比如,有的家庭裡家訓是勤勉樂觀,我們要是也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品質,那選閱讀材料時,可以有意識地選一些主人公性格類似的,如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如果想告訴孩子實現夢想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想告訴孩子有時財富不在遠方就在你身邊的,可以看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充滿愛和責任的孩子,可以讀讀《小王子》。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第二,看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

先想想,我們希望通過閱讀帶給孩子什麼?是長見識嗎?是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嗎?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就是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帶給孩子的作用是:溫潤美麗心靈,守護精神家園。這是我們讓孩子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核心。

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必須具備文學性和藝術性,是極富養料的,而不是沒有營養價值的快餐。文字優美、韻律感強,邏輯嚴謹,沒有常識性差錯,情節曲折又設計合理,源於生活又是對生活的昇華,就是不錯的作品,它能給孩子帶來心靈的滋養,提高審美,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成長、學習、生活、理想等等有思考和啟迪,當然,這種思考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慢慢引導下產生的。

目前,大部分權威推薦的書目都能達一定的文學性,如果想要更保險一點,可以儘量多選一些經歷過時間和大眾檢驗的經典作品。比如《鵝媽媽的故事》《湯姆索亞歷險記》《窗邊的小豆豆》等。“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也是在這種文學性、藝術性很強的作品薰陶下,對人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影響。

第三,看孩子的閱讀能力。

孩子閱讀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7歲就能獨立閱讀長篇小說,每天看書看到停不下來,老師和他媽媽的談話都是,能不能勸孩子少看點書,多去參加別的活動;還有一位更厲害的,9歲不到的小女孩,不光是看中文,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原著讀下來也沒問題,連博士畢業的媽媽都覺得跟不上;而有的孩子三四年級了看純文字的長篇還覺得費勁。

所以,我們選書時要照顧到自己孩子的閱讀能力。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書單,基本都有按低小、中小、高小來分齡。但是,從以上舉的例子也能看出,孩子的個體差異太大,盲目地照搬書單是不合適的。選的書太容易了對孩子沒挑戰,太難了孩子一下子也達不到,容易產生挫敗感而厭倦閱讀,所以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個性化定製。

孩子的識字量和理解力達不到的時候,就不要“追難”,給孩子選太長篇幅的文字書,不要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可以慢慢從橋樑書到純文字過渡,愛看繪本的多讀讀繪本、兒童詩歌也沒問題,很多繪本、詩歌連大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如果孩子本身識字量夠了,就開始閱讀文字書,注意先給孩子看正序的作品,倒敘和插敘相對難一點,同時在理解作品內涵,解讀作品的背景,以及啟發思考上,多給孩子做深入的引導。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順應兒童的能力,選擇比孩子能達到的再稍稍高一點點的水平。這裡就涉及了一個理論:學習要走在發展前面。2000年以前,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孩子的成長是自發探索的,在這種理論的提倡下,大家都是覺得孩子能自己發展,不用太多幹預;而2000年後學術界更加認同的觀點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成人的引領,即在現有基礎上做高水平引領。

這個引領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作為課外閱讀,尤其在小學生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家長的引領還是很重要的。只不過要注意把握好“度”,比孩子的發展提前一點點,並不是揠苗助長,要照顧孩子的能力,選一些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第四,看孩子的心理髮展。

之前《查理九世》下架的事情,其實這套書當年如此風行,簇擁者還是不少的,一部分人替這本書抱屈:那麼多作品包括四大名著等,不都有一些暴力、自殺等描寫嗎?怎麼就是《查理九世》被封了呢?

的確,這套書在文字表達,懸疑氣氛製造以及想象力等方面還是有一些可看性的,同時觸及了一些超自然元素,神祕感很強,是非常吸引孩子的。但裡面的一些恐怖場景的描繪,的確不太適合年齡偏小的小學生,以及一些心理還不太成熟,不懂得做判斷的初中生。所以從內容上來看這本書更適合成熟一點,有一定判斷力的孩子。但另一方面,這套書本身的深度不夠,立意淺,所以對於那些成熟一點的孩子來說,它是滯後的,所有討論到的主題比如友情、正邪、生死等內涵都涉及表淺,沒能跟上孩子的心智發展。

再換個角度舉例,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不少人家裡都有,很多孩子是在學齡前就看過了。媽媽們讀過之後一般都很感動,我就是孩子3歲時帶著她看的,當時就把自己給看哭了。國內不少書單也是推薦在學齡前或者小學一年級看。但是這本書在美國的適讀推薦年齡卻被劃分在小學三年級。是不是有點意外?因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是“親情”,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我們成人都不一定能說得清楚。

還有一個例子,《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一般都推薦中學生看,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有點太難了。小學階段的孩子概括能力的發展,會經歷一個直觀形象水平到形象抽象水平再到初步本質抽象水平的發展,這種學會“從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書裡的抽象和思辨內容太多,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是不合適的。

因此,我們看,一本書不僅僅是要看它文筆如何,它的精神內核也要關注到,到底適不適合孩子。

第五,看孩子的喜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們成年人也是,自己感興趣的會主動去讀,並且讀得很認真。給孩子選書時,尤其是想要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時,不妨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從孩子喜歡的作品類型入手。像很多孩子都喜歡動物小說,我們可以給她看羅爾德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愛冒險的可以看《丁丁歷險記》,愛讀歷史的可以看《希利爾講歷史》,等等。

除了這些,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多加幾個維度來考量,最終選出一份合適自己孩子的書單。比如,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培養方向來選擇,如果孩子本身比較多愁善感,不太想讓孩子在目前階段接觸偏沉重感傷的內容,可以繞開類似《鐵絲網上的小花》等作品。如果想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多給孩子選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話和帶有超自然魔幻色彩的書,比如《愛麗絲漫遊仙境》。

總體來說,選書的原則就是這些,最瞭解孩子還是家長自己,家長要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眼力,根據孩子自身特點篩選書單上的圖書,讓孩子邁出“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作者:丫丫媽,《十月少年文學》編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北京市家庭教育協會會員,北京閱讀季書香童年的“書香種子”成員,好媽媽微學院課程講師。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在兒童心理學上,6-12歲兒童有個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學會學習”,而任何學習都需要建立在一個基礎上,就是閱讀。所以,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理解的基礎還沒打好,就往前趕,其實是在為今後的學習“製造困難”。

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孩子考試的時候做錯題並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審題不清導致的,要麼沒看清題幹,要麼理解錯了,讓人感覺分丟得特別可惜。有的家長會想“這沒什麼,孩子不是不會,只是太粗心大意了,下次仔細點就好了”。可事情並沒有這樣簡單,你會發現,下一次,下下次,孩子還是會因為這個問題丟分。為什麼?不少這樣的孩子問題其實出在閱讀理解的偏差上。我們可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同一件事情,有的同學聽老師吩咐一遍就能很快很順利地完成,而有的同學儘管老師一再強調,他還是會出錯;同一份作業,有的同學做錯了題號,有的只做了一半,有的乾脆沒讀懂題目,所答非所問,而這些都是前期閱讀理解能力沒過關導致的。

所以換句話可以說,孩子在小學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閱讀。但閱讀的目的並不是單純地閱讀,更重要的,我們要讓孩子從閱讀中的得到啟發和思考,學會思考,獲得學習的能力。

最近,我們在做一項關於小學階段孩子的課外閱讀和文學素養培養情況的調研。我們就兒童文學作品閱讀問題採訪了不少家長,基本上讓大家困惑的問題都可以分為三大類:給孩子讀什麼書?如何讓孩子愛上讀書?怎麼引導孩子讀書?今天我們就第一個問題,給孩子讀什麼書做出一些建議。

給孩子讀什麼書?

對於普通家長來說,都不是專業給孩子選書的,究竟要給孩子讀什麼樣的書,這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家長的困惑。畢竟,現在中國兒童讀物出版的門檻偏低,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市面上部分作品裡看不到童心、童真和童趣,想象力、幽默感匱乏,有的情節生硬,故事結構都經不起推敲,有的還存在常識性錯誤,包括一些“快餐化”的所謂“現象級”超級“暢銷書”。這也是個別家長極端排斥國內現代兒童作品,喜歡給孩子看經典,看國外作品的主要原因。

目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教育部或比較權威的社會機構或學校所列出的比較靠譜的書單,比如:清華附小推薦的《小學生必讀書目》,朱永新創辦的“新閱讀研究所”組織推薦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等。以此為藍本,在選書的問題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書單找好了,再根據自家孩子的情況來精選,可以自己先了解一下這些書的內容梗概,看看推薦理由,然後再幫孩子做一輪篩選。

第一,看作品包涵的三觀。

現在特別流行“三”觀這個詞,包括找對象,第一條就得看三觀合不合,要不容易散夥。的確,三觀直接決定這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和行為。對於兒童來說,通過閱讀來樹立正確的三觀,是最最基本,也最最重要的,是在為今後一生要走的路定方向。首先,三觀要正確,不背離社會基本的規範和道德準則,當然,這個三觀正並不是說不能有負面的內容出現,負面內容出現也可以作為反面教材,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咱們小時候常聽的“狼來了”的故事。

基本上,靠譜的書單裡的書三觀問題不大,但我們自己心裡也要有根弦,三觀是書單質量的一個指標。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結合自家的家教家風來做選擇。比如,有的家庭裡家訓是勤勉樂觀,我們要是也希望孩子能有這樣的品質,那選閱讀材料時,可以有意識地選一些主人公性格類似的,如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如果想告訴孩子實現夢想要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需要勇氣、智慧、執著和經受考驗,想告訴孩子有時財富不在遠方就在你身邊的,可以看看《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而如果我們希望培養一個充滿愛和責任的孩子,可以讀讀《小王子》。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第二,看作品的文學性、藝術性。

先想想,我們希望通過閱讀帶給孩子什麼?是長見識嗎?是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嗎?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就是兒童文學作品應該帶給孩子的作用是:溫潤美麗心靈,守護精神家園。這是我們讓孩子閱讀兒童文學作品的核心。

一部好的兒童文學作品必須具備文學性和藝術性,是極富養料的,而不是沒有營養價值的快餐。文字優美、韻律感強,邏輯嚴謹,沒有常識性差錯,情節曲折又設計合理,源於生活又是對生活的昇華,就是不錯的作品,它能給孩子帶來心靈的滋養,提高審美,能讓孩子對自己的成長、學習、生活、理想等等有思考和啟迪,當然,這種思考也是在老師和家長的慢慢引導下產生的。

目前,大部分權威推薦的書目都能達一定的文學性,如果想要更保險一點,可以儘量多選一些經歷過時間和大眾檢驗的經典作品。比如《鵝媽媽的故事》《湯姆索亞歷險記》《窗邊的小豆豆》等。“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也是在這種文學性、藝術性很強的作品薰陶下,對人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影響。

第三,看孩子的閱讀能力。

孩子閱讀能力的個體差異是很大的,我身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個小學一年級的男孩,7歲就能獨立閱讀長篇小說,每天看書看到停不下來,老師和他媽媽的談話都是,能不能勸孩子少看點書,多去參加別的活動;還有一位更厲害的,9歲不到的小女孩,不光是看中文,英文版的《哈利波特》原著讀下來也沒問題,連博士畢業的媽媽都覺得跟不上;而有的孩子三四年級了看純文字的長篇還覺得費勁。

所以,我們選書時要照顧到自己孩子的閱讀能力。像前面提到的那些書單,基本都有按低小、中小、高小來分齡。但是,從以上舉的例子也能看出,孩子的個體差異太大,盲目地照搬書單是不合適的。選的書太容易了對孩子沒挑戰,太難了孩子一下子也達不到,容易產生挫敗感而厭倦閱讀,所以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個性化定製。

孩子的識字量和理解力達不到的時候,就不要“追難”,給孩子選太長篇幅的文字書,不要想一口吃成一個大胖子,可以慢慢從橋樑書到純文字過渡,愛看繪本的多讀讀繪本、兒童詩歌也沒問題,很多繪本、詩歌連大人都能看得津津有味。如果孩子本身識字量夠了,就開始閱讀文字書,注意先給孩子看正序的作品,倒敘和插敘相對難一點,同時在理解作品內涵,解讀作品的背景,以及啟發思考上,多給孩子做深入的引導。

所以,最好的選擇是順應兒童的能力,選擇比孩子能達到的再稍稍高一點點的水平。這裡就涉及了一個理論:學習要走在發展前面。2000年以前,根據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孩子的成長是自發探索的,在這種理論的提倡下,大家都是覺得孩子能自己發展,不用太多幹預;而2000年後學術界更加認同的觀點是孩子的成長需要成人的引領,即在現有基礎上做高水平引領。

這個引領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作為課外閱讀,尤其在小學生階段,特別是低年級階段,家長的引領還是很重要的。只不過要注意把握好“度”,比孩子的發展提前一點點,並不是揠苗助長,要照顧孩子的能力,選一些讓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第四,看孩子的心理髮展。

之前《查理九世》下架的事情,其實這套書當年如此風行,簇擁者還是不少的,一部分人替這本書抱屈:那麼多作品包括四大名著等,不都有一些暴力、自殺等描寫嗎?怎麼就是《查理九世》被封了呢?

的確,這套書在文字表達,懸疑氣氛製造以及想象力等方面還是有一些可看性的,同時觸及了一些超自然元素,神祕感很強,是非常吸引孩子的。但裡面的一些恐怖場景的描繪,的確不太適合年齡偏小的小學生,以及一些心理還不太成熟,不懂得做判斷的初中生。所以從內容上來看這本書更適合成熟一點,有一定判斷力的孩子。但另一方面,這套書本身的深度不夠,立意淺,所以對於那些成熟一點的孩子來說,它是滯後的,所有討論到的主題比如友情、正邪、生死等內涵都涉及表淺,沒能跟上孩子的心智發展。

再換個角度舉例,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這本書,不少人家裡都有,很多孩子是在學齡前就看過了。媽媽們讀過之後一般都很感動,我就是孩子3歲時帶著她看的,當時就把自己給看哭了。國內不少書單也是推薦在學齡前或者小學一年級看。但是這本書在美國的適讀推薦年齡卻被劃分在小學三年級。是不是有點意外?因為這本書的主題是“愛”,是“親情”,是非常抽象的東西,我們成人都不一定能說得清楚。

還有一個例子,《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一般都推薦中學生看,因為對於小學生來說有點太難了。小學階段的孩子概括能力的發展,會經歷一個直觀形象水平到形象抽象水平再到初步本質抽象水平的發展,這種學會“從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書裡的抽象和思辨內容太多,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是不合適的。

因此,我們看,一本書不僅僅是要看它文筆如何,它的精神內核也要關注到,到底適不適合孩子。

第五,看孩子的喜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們成年人也是,自己感興趣的會主動去讀,並且讀得很認真。給孩子選書時,尤其是想要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時,不妨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從孩子喜歡的作品類型入手。像很多孩子都喜歡動物小說,我們可以給她看羅爾德的《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愛冒險的可以看《丁丁歷險記》,愛讀歷史的可以看《希利爾講歷史》,等等。

除了這些,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和自己的教育理念再多加幾個維度來考量,最終選出一份合適自己孩子的書單。比如,根據孩子的性格和培養方向來選擇,如果孩子本身比較多愁善感,不太想讓孩子在目前階段接觸偏沉重感傷的內容,可以繞開類似《鐵絲網上的小花》等作品。如果想啟發孩子的想象力,就可以多給孩子選一些充滿想象力的童話和帶有超自然魔幻色彩的書,比如《愛麗絲漫遊仙境》。

總體來說,選書的原則就是這些,最瞭解孩子還是家長自己,家長要多下功夫,提高自己的眼力,根據孩子自身特點篩選書單上的圖書,讓孩子邁出“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給孩子選對書是邁開“學會學習”的第一步


《十月少年文學》雜誌訂閱請聯繫郵局或雜誌鋪平臺,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 “小十月OctoberKids”。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