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心理學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親不親”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英國 與玩親子 2019-06-22

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開始試著建立一種親密度極高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不只是一時依賴,更對未來的發展有著難以估量的影響,從作為獨立個體獲得安全感,到成年後的擇偶成家,無不受其影響。這種高親密度的人際關係就是親子關係,直白點來說,就是孩子和家長“親不親”。

親子關係被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在1969年、1973年和1980年的三篇論文中先後著重強調,這套著眼於情感、物質供給,且與安全感相輔相成的關係理論,被鮑爾比冠名為“依戀理論”。

通俗點兒講,依戀是一種能讓孩子從正常的情緒狀態變得高興,也能讓孩子從負面的情緒狀態中得到緩和,而且在孩子長大後,它依然變換著不同的形式延續著對孩子的影響。

研究依戀關係的泰斗瑪麗·安斯沃思在1978年設計了安斯沃思陌生情境,用於測量親子依戀關係。實驗過程中觀察者根據孩子的具體表現,給他們做出評估與分類。一般情況下,一歲的孩子會明顯地表現出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這四種依戀類型中的一種。

英國心理學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親不親”

對每個孩子來說,他們所形成的不同的依戀風格,主要源於三個方面的差異:

首先是基因。畢竟相當多的心理表現是與遺傳高度相關的,依戀風格有其先天性的一面。

其次是提供安全感的人。這個人通常是媽媽或爸爸,他們對孩子表現出的需求所給予的反饋是否及時和充分,會對孩子依戀風格的形成有極大影響。

最後是不可忽視的環境因素。這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有沒有經歷過充滿威脅與剝奪安全感的重大變故,比如戰爭、饑荒、家庭暴力與父母離異,這也對他的依戀風格影響巨大。

英國心理學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親不親”

孩子的依戀狀態對其後來形成的人際模式有非常大的影響。安全型依戀的孩子在成年後更善於交往,他們能體會到更大的情緒強度,也更容易被別人評價為積極、陽光。最重要的是,成人之間的關係與他們在小時候發展出的依戀風格有著遠超想象的聯繫。

心理學家菲爾·謝弗和辛迪·哈贊發現:童年時期的安全感交互方式,造就了20年後不同類型的成人。

他們在報紙上刊登了三段簡短的話語,分別對應三種不同依戀類型孩子,但並未說明這些話語的來源及其評價對象。他們在報紙上邀請看到這三段話的讀者給他們回信,說明哪句話能最好地描述自己。最終,在他們收到的回信中,人們對這三段話認為形容到位的反饋比例,基本等同於安斯沃思陌生情境測試中不同狀態類型嬰兒的最終比例。

同樣,一批1970年左右出生的孩子在他們小時候就接受了安斯沃思的陌生情境測試,心理學家通過他們在這項測試中的表現給參與的孩子進行了分類。20年後,心理學研究者又找到了這些已經成長為青年的孩子,針對他們在生活中的表現,對他們的依戀類型進行了重新的評估和定義。最終發現,20年來,對安全感的需求與態度完全沒有改變的人佔到了實驗參與者總數的72%。而對於親密關係的依戀,在成人後更不容易改變。另一項持續了4年的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成年人的依戀類型,起碼在調查進行的4年時間裡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英國心理學家:孩子一生幸不幸福,就看跟你“親不親”

可見,對安全感的覺知是非常穩定的,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輕易地改變。所以,你跟孩子長親不親以及怎麼親,是一個遠比絕大多數家庭想象得更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與孩子建立安全而高質量的依戀關係時,家長要預先做好相關準備,才能事半功倍,讓孩子不僅跟你“親”,還能“親”出未來的優勢。

你準備好了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