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從心理學角度定義,焦慮是一種大腦功能障礙。當人們面臨不確定狀況的時候,他們無法對事件的結果做出預測,在不能確保他們的選擇是否正確時,焦慮就產生了。

焦慮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強烈情緒波動,比如一個畢業生糾結自己未來的方向是讀研還是工作,於是他就整天想:“如果我工作了,就失去了讀研究生的機會;如果讀研究生,那我就沒法工作了。再說,讀研究生,萬一得不到我想要的效果呢……” 想多了就會陷入焦慮之中。

孩子和成人一樣,也會產生焦慮的情緒。不同的是,孩子的焦慮情緒除卻遺傳和生理因素多是父母的教養方式造成的。

如下教養行為,會導致孩子焦慮

1. 父母的過度控制

《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裡有一個提法,叫“直升機父母”,這類父母天天圍著孩子轉。什麼事都管,吃東西、穿衣服、走路全都看著。

當父母總是問孩子“冷不冷”“疼不疼”“能不能及格”“有沒有人欺負你”時,會把孩子搞的特別焦慮。

家長過度緊張,把情緒不斷放大,會增加孩子的負擔,讓孩子覺得生活中好像到處是陷阱,隨時都會出事。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2. 過度地消極解釋

提防壞人是孩子的必修課,但是家長如果總跟孩子強調陌生人都是壞人,孩子便會對陌生人,甚至對整個外部環境產生擔心。

還有家長有意無意地碎碎念:“如果一個人成績不好,這輩子就完了。學習成績好就有一切,成績差就什麼都沒有。” 也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情緒。

有個前輩的兒子讀高中,他的數學和物理成績很差,語文、政治、英語特別棒,還喜歡研究哲學。但是在文理分科的時候他卻要選理科。

兒子給父母的理由是:“我覺得我的人生不能有短板,別人能學會,我也能學會。別人能把物理學好,我也應該能學好,我應該挑戰一下。”

這是典型的為了外部評價去努力,忽視了自己內心的追求,他認為自己有短板很丟人,因為父母、老師從小就教導他偏科不好,全面發展才能成為優秀的人。

人都有缺點和弱勢,不向過度孩子灌輸消極情緒,這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3. 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吵架

孩子有一個特別重要的行為習慣是自我歸因,就是當他看到兩個人打架,哪怕並不認識這兩個人,都會認為跟他有關係。

在家庭中,尤其是很多爸媽在吵了架以後,拿孩子撒氣。比如,媽媽對孩子說:“都怪你,要不是你這樣,我跟你爸會吵架嗎?”當媽媽說出這樣的話語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歸因會變得更加嚴重。

很多家庭,只要父母一離婚,孩子就會說:“爸爸,我以後乖乖的,你不要走好嗎?”因為他覺得是自己不乖,父母才分開。

孩子有特別強烈的自我歸因,家長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謹言慎行,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大聲呵斥別人,與人發生特別多的衝突,以免孩子特別擔心,進而出現焦慮情緒。

此外,拒絕和批評也會讓孩子出現焦慮,比如,孩子說餓了,家長反問:“你剛不是吃過飯了嗎,咋又餓了?”被拒絕多次的孩子可能以後再也不願意向別人表達訴求。

以上這幾點都是和孩子焦慮水平有著明顯關係的不良行為,父母要注意避免。那麼如何做才能減輕孩子的焦慮?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減輕焦慮的教養方式

1. 行為獎勵

當孩子願意接受挑戰,或者他的一個行為只是成功了一部分,家長也要給他一定的肯定和承認。平時要注意教孩子一些正面的情感類詞語,當他理解你說的話時,就會找到成就感。

例如,孩子玩完玩具後能主動把玩具收好、放好,家長可以說:“你很棒,你剛剛這個行為叫‘自律’。你懂得自律,懂得自己管理自己,懂得秩序感。”

一定要告訴他這是對的,是非常好的行為。孩子便會產生成就感,以後也會樂於再做這樣的事,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兒子特別守時,每天早上,根本不用催,鬧鐘一響,推他一下,他就起來了,起來以後自己洗臉、穿衣服、吃早飯。

相反,見過很多家庭是這樣的:每天早上“雞飛狗跳”,要不斷地催孩子:“趕緊趕緊!”“快點兒,快點兒!”“完蛋了,要遲到了!”父母很著急,孩子卻慢吞吞很淡定。

孩子並沒有把時間當回事,而是把媽媽的抓狂當作鬧鐘,“媽媽不抓狂,說明時間還沒到;媽媽一抓狂,才需要行動”。孩子完全依賴父母並不會讓他覺得安全,反倒會焦慮、沒有自信。

我問朋友是怎麼調教兒子的,她說很簡單:“在兒子兩歲的時候,有一次他表現出不遲到的行為,我特意停下來,對他進行了表揚和肯定。我對孩子說:‘兒子,你知道自己今天有個行為很棒嗎?’他問:‘什麼行為?’我接著說:‘你很守時,守時是一個非常好的素質。大家都喜歡跟有素質的人打交道,你這個行為很受歡迎。’”此後,兒子就愛上了守時這件事。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2. 消除過度的焦慮行為

無論是出於關心,還是其他的感情,父母都不要對孩子的焦慮行為做出過度反應。父母越是過度地關注孩子的焦慮行為,孩子就會越強化這件事。

比如,孩子不願意見陌生人,他會往後躲。父母覺得很丟臉,說:“怎麼老躲著呢,過來打招呼!”孩子特緊張地走出來,打個招呼,其實這會讓孩子下一次更不願意出來。

因為父母越是強化某件事孩子越是不願意做,所以當孩子表現出不願意和別人打招呼時,父母不用勉強,摸摸他的頭,替他介紹一下就行了。

也不用過多解釋:“我們家寶貝就這樣,就是不願意見人,很害羞。”當父母不斷地強化這些標籤的時候,孩子就會記住。

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正常處理。不要表現得過於誇張,在他偶爾表現出願意跟人接觸的時候,要肯定他。也不要過度地表揚,不要做得讓孩子覺得這件事好像很奇怪。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3. 管理自己的焦慮

父母的情緒會傳染給孩子,要控制自己的壞情緒,不要把自身的焦慮平添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的感受力特別強,他能夠完全地感受到你的狀態是什麼。

減少孩子焦慮,首先要限制自己的憂慮和想象。以下三個思維方式可以幫到父母。

(1)“你想的事未必會發生”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讓每一個人把自己最擔心的一件事寫在紙上,投進紙箱子。兩週之後,大家打開箱子,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要知道焦慮來自擔心。

(2)“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實”

人是一種特別善於幻想的動物,大量的矛盾是幻想出來的。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推理。“庸人自擾”就是說很多煩惱是自己找來的。比如說:別人看你的時候只是當時眼睛被風吹得不舒服,但是你覺得對方在斜視你。

(3)思維方式決定感受

事件發生未必導致你的壓力增大,在事件發生和壓力增大之間,隔著你的思維方式。也就是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的。比如說,工作沒做好被領導批評了,是不是壓力很大?不一定,有的人就覺得無所謂,下次注意就行。

不同的價值觀決定了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應。當價值觀不穩固,或者不正確的時候,我們會把一個小小的痛苦變得特別大。有穩定價值觀的人,即便身處困境,依然穩如泰山。

成人要應付的事情很多,壓力大是正常的。要學會讓自己平靜,提高自控力。可以考慮去做瑜伽,讀些哲學類、心理學的書,讓自己在情緒管理方面上一個臺階。父母淡定,對孩子會有很好的影響。

孩子遇事就緊張退縮?做好這四點,讓孩子遠離焦慮

4. 給孩子制定焦慮管理計劃

管理孩子的焦慮狀況,可以採取以下方式。

第一步:理解孩子的感受。

不去否定孩子的感受。用:“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還有點兒緊張,這很正常,因為媽媽也會緊張。”代替:“你別緊張、別難過,這事不要緊,做壞了也沒人說你!”前者是理解孩子的感受,後者對孩子來講是壓力,只會讓他變得更焦慮。

第二步:給焦慮的大腦重貼標籤。

《讓孩子遠離焦慮》這本書裡講到,不要對孩子提“焦慮”,你把它叫作“恐慌先生”、“留心小姐”、“擔心妹妹”等。不要起很多個,根據需要,起一個就行。

當孩子過度擔心某件事時,父母就對他說:“擔心小姐又出來了。”當孩子能夠自己看到“擔心小姐”的時候,他就學會控制了。

第三步:鼓勵。

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更多正面的能量。在一個充滿著肯定的家裡,孩子自信心、自尊心會更強,這恰恰是對抗焦慮的有力武器。

有句話叫:“永遠自信,即便在犯錯的時候。”幫助孩子自信,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永遠愛他,要知道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懼怕焦慮的。

end

作者簡介:lemon青檸檬,喜歡讀書,樂於分享婚姻育兒、情感心理相關內容。人生目標是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優秀一點點。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