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不完美媽媽 清華大學 讓夢發生 育兒祕籍 2019-09-16
"

文|祕籍君

之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主人公一臉歷經世事後的平靜,開口卻是“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得觀眾心有慼慼焉,我也隨之心裡一顫。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深意遠不止電影裡表現的那麼膚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武志紅老師,這位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旗下的得意門生,每次說到原生家庭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時,大多神情嚴肅、措辭謹慎。既是因為他清楚這是中國式家長所不肯承認的暗傷,也是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依舊無法“成功”的根源,可事實就擺在那裡。

孩子從小聽到的大道理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

聽後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也是在家長。

"

文|祕籍君

之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主人公一臉歷經世事後的平靜,開口卻是“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得觀眾心有慼慼焉,我也隨之心裡一顫。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深意遠不止電影裡表現的那麼膚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武志紅老師,這位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旗下的得意門生,每次說到原生家庭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時,大多神情嚴肅、措辭謹慎。既是因為他清楚這是中國式家長所不肯承認的暗傷,也是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依舊無法“成功”的根源,可事實就擺在那裡。

孩子從小聽到的大道理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

聽後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也是在家長。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註定會養出人生不順的孩子呢?答案如下,希望你不在其中。

充斥爭吵的家庭:子女不願步入婚姻

早先表妹曾給我推薦過一本兒童作品,名字叫《媽媽發火了》,內容主要講述了發火的父母在孩子眼裡是什麼形象,作者運用誇張手法畫出了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的場景,明明是針對兒童所出的作品,表妹介紹時卻眼眶含淚。

看完後,我瞬間理解了表妹的眼淚。她從小就活在一個充斥著爭吵和謾罵的家庭,姨媽和姨夫都是性格暴躁之人,夫妻之間感情倒還不錯,就是相處模式很激烈。不同於正常夫妻的相敬如賓,更喜歡用謾罵和互相指責的方式交流感情。

旁人去勸阻,還會被他們用一句“誰家夫妻不吵架打架”“溫水度日多沒意思”懟回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激烈”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表妹已年過三十,卻依舊堅持不婚不育,發誓不踏入婚姻。

因為她被父母的婚姻嚇到了,一想到餘生要過這樣的日子,表妹就認為“不如死了好”,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表妹成了父母婚姻中的“犧牲品”:當時年幼的表妹,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婚姻的“暴力美學”,只感到無盡的恐慌,深入骨髓,以至成年後依然無法擺脫夢魘。

而在現實生活中中,像我表妹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中國式家長不肯承認,認為孩子不想結婚是有病,卻從未反省過自己的不良婚姻給孩子帶來多糟糕影響。當孩子從父母的婚姻中只看到冷漠和裂痕時,他們就會對婚姻敬而遠之,甚至選擇孤獨終老。

"

文|祕籍君

之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主人公一臉歷經世事後的平靜,開口卻是“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得觀眾心有慼慼焉,我也隨之心裡一顫。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深意遠不止電影裡表現的那麼膚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武志紅老師,這位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旗下的得意門生,每次說到原生家庭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時,大多神情嚴肅、措辭謹慎。既是因為他清楚這是中國式家長所不肯承認的暗傷,也是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依舊無法“成功”的根源,可事實就擺在那裡。

孩子從小聽到的大道理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

聽後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也是在家長。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註定會養出人生不順的孩子呢?答案如下,希望你不在其中。

充斥爭吵的家庭:子女不願步入婚姻

早先表妹曾給我推薦過一本兒童作品,名字叫《媽媽發火了》,內容主要講述了發火的父母在孩子眼裡是什麼形象,作者運用誇張手法畫出了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的場景,明明是針對兒童所出的作品,表妹介紹時卻眼眶含淚。

看完後,我瞬間理解了表妹的眼淚。她從小就活在一個充斥著爭吵和謾罵的家庭,姨媽和姨夫都是性格暴躁之人,夫妻之間感情倒還不錯,就是相處模式很激烈。不同於正常夫妻的相敬如賓,更喜歡用謾罵和互相指責的方式交流感情。

旁人去勸阻,還會被他們用一句“誰家夫妻不吵架打架”“溫水度日多沒意思”懟回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激烈”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表妹已年過三十,卻依舊堅持不婚不育,發誓不踏入婚姻。

因為她被父母的婚姻嚇到了,一想到餘生要過這樣的日子,表妹就認為“不如死了好”,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表妹成了父母婚姻中的“犧牲品”:當時年幼的表妹,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婚姻的“暴力美學”,只感到無盡的恐慌,深入骨髓,以至成年後依然無法擺脫夢魘。

而在現實生活中中,像我表妹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中國式家長不肯承認,認為孩子不想結婚是有病,卻從未反省過自己的不良婚姻給孩子帶來多糟糕影響。當孩子從父母的婚姻中只看到冷漠和裂痕時,他們就會對婚姻敬而遠之,甚至選擇孤獨終老。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控制之下的逃離

很多家長曾來信問我,為什麼外國人撫養孩子那麼輕鬆,而中國家長看起來如此勞累?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外國父母育兒輕鬆,是因為他們對孩子沒有抱有過高期望,他們生下孩子後,目標只有一個:讓他們成為自己。

中國父母不同,對孩子永遠抱有成龍成鳳的過高期望,卻從未想過自己都不是龍鳳,為什麼卻要求幼小的孩子成功?

就好像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為了讓女兒英子考上清華,全面剝奪了英子的業餘時間和興趣愛好,不顧女兒想要考南大的願望,把700分考清華掛在嘴邊。重壓之下,英子得了抑鬱症,跳河自殺。對宋倩我只想說一句,想上清華請親自去考,不要綁架孩子的夢想。

"

文|祕籍君

之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主人公一臉歷經世事後的平靜,開口卻是“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得觀眾心有慼慼焉,我也隨之心裡一顫。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深意遠不止電影裡表現的那麼膚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武志紅老師,這位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旗下的得意門生,每次說到原生家庭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時,大多神情嚴肅、措辭謹慎。既是因為他清楚這是中國式家長所不肯承認的暗傷,也是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依舊無法“成功”的根源,可事實就擺在那裡。

孩子從小聽到的大道理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

聽後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也是在家長。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註定會養出人生不順的孩子呢?答案如下,希望你不在其中。

充斥爭吵的家庭:子女不願步入婚姻

早先表妹曾給我推薦過一本兒童作品,名字叫《媽媽發火了》,內容主要講述了發火的父母在孩子眼裡是什麼形象,作者運用誇張手法畫出了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的場景,明明是針對兒童所出的作品,表妹介紹時卻眼眶含淚。

看完後,我瞬間理解了表妹的眼淚。她從小就活在一個充斥著爭吵和謾罵的家庭,姨媽和姨夫都是性格暴躁之人,夫妻之間感情倒還不錯,就是相處模式很激烈。不同於正常夫妻的相敬如賓,更喜歡用謾罵和互相指責的方式交流感情。

旁人去勸阻,還會被他們用一句“誰家夫妻不吵架打架”“溫水度日多沒意思”懟回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激烈”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表妹已年過三十,卻依舊堅持不婚不育,發誓不踏入婚姻。

因為她被父母的婚姻嚇到了,一想到餘生要過這樣的日子,表妹就認為“不如死了好”,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表妹成了父母婚姻中的“犧牲品”:當時年幼的表妹,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婚姻的“暴力美學”,只感到無盡的恐慌,深入骨髓,以至成年後依然無法擺脫夢魘。

而在現實生活中中,像我表妹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中國式家長不肯承認,認為孩子不想結婚是有病,卻從未反省過自己的不良婚姻給孩子帶來多糟糕影響。當孩子從父母的婚姻中只看到冷漠和裂痕時,他們就會對婚姻敬而遠之,甚至選擇孤獨終老。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控制之下的逃離

很多家長曾來信問我,為什麼外國人撫養孩子那麼輕鬆,而中國家長看起來如此勞累?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外國父母育兒輕鬆,是因為他們對孩子沒有抱有過高期望,他們生下孩子後,目標只有一個:讓他們成為自己。

中國父母不同,對孩子永遠抱有成龍成鳳的過高期望,卻從未想過自己都不是龍鳳,為什麼卻要求幼小的孩子成功?

就好像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為了讓女兒英子考上清華,全面剝奪了英子的業餘時間和興趣愛好,不顧女兒想要考南大的願望,把700分考清華掛在嘴邊。重壓之下,英子得了抑鬱症,跳河自殺。對宋倩我只想說一句,想上清華請親自去考,不要綁架孩子的夢想。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對孩子存在過高的期望,就意味著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家長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助推器”,對待助推器自然不需要溫柔和尊重,只需時刻加油和修理就好了。於是,親子關係裡最重要的邊界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

對於成功人士來說,自信和獨立是不可缺少的兩大前提,而長期被父母控制生活的孩子,長大怎麼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他們的自我意識從未被認可過。

從小承受來自父母的挑剔的孩子,性格大多在自卑和自負兩個極端徘徊。面對工作,他們習慣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要麼成為平庸的逆來順受者,要麼性格偏激,成為和父母一樣的控制狂,遇事容易走極端,不受同事和領導歡迎,以至鬱郁終生。

"

文|祕籍君

之前我看過的一部電影裡,有句臺詞讓我記憶猶新,主人公一臉歷經世事後的平靜,開口卻是“我們聽過很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聽得觀眾心有慼慼焉,我也隨之心裡一顫。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深意遠不止電影裡表現的那麼膚淺。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武志紅老師,這位心理治療學家錢銘怡旗下的得意門生,每次說到原生家庭與孩子未來的關係時,大多神情嚴肅、措辭謹慎。既是因為他清楚這是中國式家長所不肯承認的暗傷,也是很多孩子長大成人卻依舊無法“成功”的根源,可事實就擺在那裡。

孩子從小聽到的大道理從何而來?自然是父母。

聽後為何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問題也是在家長。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註定會養出人生不順的孩子呢?答案如下,希望你不在其中。

充斥爭吵的家庭:子女不願步入婚姻

早先表妹曾給我推薦過一本兒童作品,名字叫《媽媽發火了》,內容主要講述了發火的父母在孩子眼裡是什麼形象,作者運用誇張手法畫出了在孩子腦海中形成的場景,明明是針對兒童所出的作品,表妹介紹時卻眼眶含淚。

看完後,我瞬間理解了表妹的眼淚。她從小就活在一個充斥著爭吵和謾罵的家庭,姨媽和姨夫都是性格暴躁之人,夫妻之間感情倒還不錯,就是相處模式很激烈。不同於正常夫妻的相敬如賓,更喜歡用謾罵和互相指責的方式交流感情。

旁人去勸阻,還會被他們用一句“誰家夫妻不吵架打架”“溫水度日多沒意思”懟回來,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樂在其中的“激烈”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表妹已年過三十,卻依舊堅持不婚不育,發誓不踏入婚姻。

因為她被父母的婚姻嚇到了,一想到餘生要過這樣的日子,表妹就認為“不如死了好”,這種想法的根源,就是表妹成了父母婚姻中的“犧牲品”:當時年幼的表妹,根本理解不了他們婚姻的“暴力美學”,只感到無盡的恐慌,深入骨髓,以至成年後依然無法擺脫夢魘。

而在現實生活中中,像我表妹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很多中國式家長不肯承認,認為孩子不想結婚是有病,卻從未反省過自己的不良婚姻給孩子帶來多糟糕影響。當孩子從父母的婚姻中只看到冷漠和裂痕時,他們就會對婚姻敬而遠之,甚至選擇孤獨終老。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缺乏邊界感的父母:控制之下的逃離

很多家長曾來信問我,為什麼外國人撫養孩子那麼輕鬆,而中國家長看起來如此勞累?這個問題的答案大家心知肚明。外國父母育兒輕鬆,是因為他們對孩子沒有抱有過高期望,他們生下孩子後,目標只有一個:讓他們成為自己。

中國父母不同,對孩子永遠抱有成龍成鳳的過高期望,卻從未想過自己都不是龍鳳,為什麼卻要求幼小的孩子成功?

就好像熱播劇《小歡喜》中,宋倩為了讓女兒英子考上清華,全面剝奪了英子的業餘時間和興趣愛好,不顧女兒想要考南大的願望,把700分考清華掛在嘴邊。重壓之下,英子得了抑鬱症,跳河自殺。對宋倩我只想說一句,想上清華請親自去考,不要綁架孩子的夢想。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對孩子存在過高的期望,就意味著孩子不再是孩子,而是家長通往幸福和成功的“助推器”,對待助推器自然不需要溫柔和尊重,只需時刻加油和修理就好了。於是,親子關係裡最重要的邊界感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無處不在的控制。

對於成功人士來說,自信和獨立是不可缺少的兩大前提,而長期被父母控制生活的孩子,長大怎麼可能成為優秀的人才?他們的自我意識從未被認可過。

從小承受來自父母的挑剔的孩子,性格大多在自卑和自負兩個極端徘徊。面對工作,他們習慣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久而久之,要麼成為平庸的逆來順受者,要麼性格偏激,成為和父母一樣的控制狂,遇事容易走極端,不受同事和領導歡迎,以至鬱郁終生。

孩子過不好這一生?問題其實出在父母身上,家長不承認也沒用

​那麼,我們要如何解決眼前的困境呢?答案很簡單:諒解和改變,然而大多數人做不到。

諒解:當年我們出生時,很多父母自己都還是個孩子,根本不懂教育,更不知道錯誤的教育會讓孩子的未來毀於一旦。但網上曾有名臺詞,“如果你認識以前的我,那你一定會原諒現在的我”,我們為什麼不把寬容多留一些給父母呢?

改變:這裡是指改變與父母的距離。

我們不能以原生家庭為藉口自暴自棄,積極面對並改變現狀才是唯一通往幸福的坦途。如果無法跟父母講道理,那至少“躲得起”。希望大家不要被傳統孝道所束縛,記住,人生是自己的,我們只活這一次。

-----------------------

關注【育兒祕籍】,你想了解的母乳餵養、輔食添加、疫苗接種、疾病護理、成長髮育,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給您定期奉上實用育兒生活小常識,讓你用科學的方式輕鬆帶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