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可見,在這種情境下,大家都是個中高手,只不過結果卻是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越來越抗拒罷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在她的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從《生命的意義》這本中,我就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刻意的教育會使他們特別關注和監視自己的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件好事,但也經常使得孩子總想處於被關注的核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易於把自己視為一種用來展示的試驗品,並認為他人應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人是決定和操縱的一方。這些孩子認為,其他人應該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唯獨他自己不負任何責任。

也就是說,之所以那麼辛苦,是因為孩子偷偷地把責任轉移到了我們身上。

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呢?

要分三步。

02

第一步,破除自己的心理魔障。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往往會想:

看吧,孩子小就得管著,不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做!

事實真的如此嗎?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可見,在這種情境下,大家都是個中高手,只不過結果卻是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越來越抗拒罷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在她的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從《生命的意義》這本中,我就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刻意的教育會使他們特別關注和監視自己的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件好事,但也經常使得孩子總想處於被關注的核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易於把自己視為一種用來展示的試驗品,並認為他人應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人是決定和操縱的一方。這些孩子認為,其他人應該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唯獨他自己不負任何責任。

也就是說,之所以那麼辛苦,是因為孩子偷偷地把責任轉移到了我們身上。

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呢?

要分三步。

02

第一步,破除自己的心理魔障。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往往會想:

看吧,孩子小就得管著,不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做!

事實真的如此嗎?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回顧一下孩子的學步期,就會發現:

那時更小,沒有人逼著孩子學走路,甚至孩子站久了,我們會說:歇會吧,千萬別累著了;

跌倒了,本來孩子爬起來就會接著走,但我們卻忍不住趕緊跑過去抱起來,順便再打打地:都怪你,把寶寶絆倒了。

我們沒有與孩子劍拔弩張,甚至沒有對孩子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可孩子卻個個都學會了走路。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

沒有人相信孩子學不會走路,也沒有人相信我必須管著孩子,他才能學會走路。

這就是差別。

有沒有發現,你信任是否,直接決定了你的行為,和事情發展的方向與結果。

T·傑弗遜說,

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那麼,如果你想要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值得信任,那就先去信任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吧。

03

第二步,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走向自我負責。

當你開始信任孩子時,就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做主,體驗自然後果。

我們只需要遵守一個原則: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可見,在這種情境下,大家都是個中高手,只不過結果卻是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越來越抗拒罷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在她的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從《生命的意義》這本中,我就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刻意的教育會使他們特別關注和監視自己的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件好事,但也經常使得孩子總想處於被關注的核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易於把自己視為一種用來展示的試驗品,並認為他人應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人是決定和操縱的一方。這些孩子認為,其他人應該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唯獨他自己不負任何責任。

也就是說,之所以那麼辛苦,是因為孩子偷偷地把責任轉移到了我們身上。

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呢?

要分三步。

02

第一步,破除自己的心理魔障。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往往會想:

看吧,孩子小就得管著,不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做!

事實真的如此嗎?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回顧一下孩子的學步期,就會發現:

那時更小,沒有人逼著孩子學走路,甚至孩子站久了,我們會說:歇會吧,千萬別累著了;

跌倒了,本來孩子爬起來就會接著走,但我們卻忍不住趕緊跑過去抱起來,順便再打打地:都怪你,把寶寶絆倒了。

我們沒有與孩子劍拔弩張,甚至沒有對孩子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可孩子卻個個都學會了走路。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

沒有人相信孩子學不會走路,也沒有人相信我必須管著孩子,他才能學會走路。

這就是差別。

有沒有發現,你信任是否,直接決定了你的行為,和事情發展的方向與結果。

T·傑弗遜說,

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那麼,如果你想要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值得信任,那就先去信任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吧。

03

第二步,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走向自我負責。

當你開始信任孩子時,就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做主,體驗自然後果。

我們只需要遵守一個原則: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講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年級小學生比利,總是忘記帶午飯。媽媽每天都要中斷繁忙的工作,開車去給他送飯。

在決定要比利體驗自然後果,自己負起責任後,媽媽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首先,她讓比利知道,媽媽相信他能承擔起記住帶午飯的責任;

其次,她告訴比利,如果他再次忘記帶午飯,自己不會再送。因為媽媽相信,比利能夠從自己的過失中汲取教訓。

第三,當比利再次忘記帶午飯時,他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堅定拒絕,並提醒他應該自己解決午飯問題。

雖然,比利因此不開心過,但從那以後,就很少忘記帶午飯了,並找到了偶爾忘帶的解決方案。在他上了二年級後,還承擔起了自己準備午飯的責任。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可見,在這種情境下,大家都是個中高手,只不過結果卻是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越來越抗拒罷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在她的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從《生命的意義》這本中,我就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刻意的教育會使他們特別關注和監視自己的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件好事,但也經常使得孩子總想處於被關注的核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易於把自己視為一種用來展示的試驗品,並認為他人應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人是決定和操縱的一方。這些孩子認為,其他人應該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唯獨他自己不負任何責任。

也就是說,之所以那麼辛苦,是因為孩子偷偷地把責任轉移到了我們身上。

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呢?

要分三步。

02

第一步,破除自己的心理魔障。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往往會想:

看吧,孩子小就得管著,不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做!

事實真的如此嗎?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回顧一下孩子的學步期,就會發現:

那時更小,沒有人逼著孩子學走路,甚至孩子站久了,我們會說:歇會吧,千萬別累著了;

跌倒了,本來孩子爬起來就會接著走,但我們卻忍不住趕緊跑過去抱起來,順便再打打地:都怪你,把寶寶絆倒了。

我們沒有與孩子劍拔弩張,甚至沒有對孩子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可孩子卻個個都學會了走路。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

沒有人相信孩子學不會走路,也沒有人相信我必須管著孩子,他才能學會走路。

這就是差別。

有沒有發現,你信任是否,直接決定了你的行為,和事情發展的方向與結果。

T·傑弗遜說,

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那麼,如果你想要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值得信任,那就先去信任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吧。

03

第二步,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走向自我負責。

當你開始信任孩子時,就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做主,體驗自然後果。

我們只需要遵守一個原則: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講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年級小學生比利,總是忘記帶午飯。媽媽每天都要中斷繁忙的工作,開車去給他送飯。

在決定要比利體驗自然後果,自己負起責任後,媽媽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首先,她讓比利知道,媽媽相信他能承擔起記住帶午飯的責任;

其次,她告訴比利,如果他再次忘記帶午飯,自己不會再送。因為媽媽相信,比利能夠從自己的過失中汲取教訓。

第三,當比利再次忘記帶午飯時,他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堅定拒絕,並提醒他應該自己解決午飯問題。

雖然,比利因此不開心過,但從那以後,就很少忘記帶午飯了,並找到了偶爾忘帶的解決方案。在他上了二年級後,還承擔起了自己準備午飯的責任。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試著去改變吧。

我們無法決定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

當孩子明確知道做一件事帶來的後果,是自己不願意承擔的,就會隨之發生改變。

而孩子主動改變,就意味著他邁向了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04

第三步,教會孩子實現自我管理的方法。

關於青少年自我管理,有一本書暢銷書《管好自己就能飛》。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是專家寫的,甚至不是成年人寫的。

它的雛形來自,18歲的高中生吳牧天,在高考期間堅持一年寫下的30萬字自我管理日記。是中國第一本以中學生自述方式講述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的書,生動再現了自己從痛恨被管教到愛上自我管理的過程。

很多人看了這本書都認為,吳牧天一定是一個天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人。

然而,大家都想錯了。

"

暑期,帶著妞妞去上游泳班,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

上課的時候,家長們都站在游泳池外圍圍觀,一些家長若無其事地讀書耍手機,一些家長在聊孩子學習游泳中的問題和趣事,還有的家長則焦慮地望著水中的孩子,稍有懈怠,便立馬隔空教導,那奮力的模樣,只讓人想起一句話:恨鐵不成鋼。就連身邊的家長都打趣說,

“孩子游個泳,你比他還累啊”。

再看那個孩子,家長和教練稍稍不注意便會偷懶,兩條腿稍稍一動,完全沒有呈現出該有的幅度。結果就是,十天過去了,同班的同學都學會了游泳,而那個男孩卻成了教練口中,極少數學不會的其中之一。

完全可以理解,作為家長,這位爸爸希望孩子能夠在有限的時間裡學會游泳的心情。然而,當這種情緒太迫切的時候,便會對孩子造成壓力,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01

其實,這樣的情況又何止只發生在這個爸爸一個人身上。

身邊就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供大家觀摩。

比如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陪做,坐在孩子身邊,連眼都不帶眨地,就是要盯死你,看你做不做,結果往往是,越盯越累,孩子還不配合;

比如孩子不吃飯,怎麼辦?吃什麼做什麼,只要你有需求我就滿足,做好的玉米粥不想吃,那好,再做你喜歡的皮蛋瘦肉粥,結果往往不遂人願,越做越累,孩子變本加厲;

比如孩子不洗澡,怎麼辦?費勁力氣也要拉你去洗,跑出浴室,再拉,我就不信治不了你,再來一波不洗澡就沒人喜歡之類的洗澡啵啵經,結果下次還要再重複這樣的親子拉鋸戰,孩子也越來越討厭洗澡······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可見,在這種情境下,大家都是個中高手,只不過結果卻是讓自己越來越累,孩子越來越抗拒罷了。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曾在她的書中這樣寫道:

如果在育兒過程中,你感覺到很辛苦,很累,那一定是用錯了方法。

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從《生命的意義》這本中,我就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父母刻意的教育會使他們特別關注和監視自己的孩子。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這是件好事,但也經常使得孩子總想處於被關注的核心。這樣一來,這些孩子易於把自己視為一種用來展示的試驗品,並認為他人應對此承擔責任,因為他人是決定和操縱的一方。這些孩子認為,其他人應該為他們克服一切困難,唯獨他自己不負任何責任。

也就是說,之所以那麼辛苦,是因為孩子偷偷地把責任轉移到了我們身上。

那究竟怎樣才能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負責呢?

要分三步。

02

第一步,破除自己的心理魔障。

當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去完成一件事時,我們往往會想:

看吧,孩子小就得管著,不管他根本就不知道去做!

事實真的如此嗎?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回顧一下孩子的學步期,就會發現:

那時更小,沒有人逼著孩子學走路,甚至孩子站久了,我們會說:歇會吧,千萬別累著了;

跌倒了,本來孩子爬起來就會接著走,但我們卻忍不住趕緊跑過去抱起來,順便再打打地:都怪你,把寶寶絆倒了。

我們沒有與孩子劍拔弩張,甚至沒有對孩子起到正面的引導作用,可孩子卻個個都學會了走路。

這是為什麼呢?

很簡單。

沒有人相信孩子學不會走路,也沒有人相信我必須管著孩子,他才能學會走路。

這就是差別。

有沒有發現,你信任是否,直接決定了你的行為,和事情發展的方向與結果。

T·傑弗遜說,

使一個人值得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任他。

那麼,如果你想要孩子在自我管理方面值得信任,那就先去信任他能夠做到這一點吧。

03

第二步,讓孩子體驗自然後果,走向自我負責。

當你開始信任孩子時,就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做主,體驗自然後果。

我們只需要遵守一個原則: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讓孩子做什麼。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講到了這樣一個案例:

一年級小學生比利,總是忘記帶午飯。媽媽每天都要中斷繁忙的工作,開車去給他送飯。

在決定要比利體驗自然後果,自己負起責任後,媽媽改變了自己的行為。

首先,她讓比利知道,媽媽相信他能承擔起記住帶午飯的責任;

其次,她告訴比利,如果他再次忘記帶午飯,自己不會再送。因為媽媽相信,比利能夠從自己的過失中汲取教訓。

第三,當比利再次忘記帶午飯時,他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堅定拒絕,並提醒他應該自己解決午飯問題。

雖然,比利因此不開心過,但從那以後,就很少忘記帶午飯了,並找到了偶爾忘帶的解決方案。在他上了二年級後,還承擔起了自己準備午飯的責任。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試著去改變吧。

我們無法決定孩子的行為,但可以決定自己怎麼做。

當孩子明確知道做一件事帶來的後果,是自己不願意承擔的,就會隨之發生改變。

而孩子主動改變,就意味著他邁向了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04

第三步,教會孩子實現自我管理的方法。

關於青少年自我管理,有一本書暢銷書《管好自己就能飛》。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他不是專家寫的,甚至不是成年人寫的。

它的雛形來自,18歲的高中生吳牧天,在高考期間堅持一年寫下的30萬字自我管理日記。是中國第一本以中學生自述方式講述自我負責、自我管理的書,生動再現了自己從痛恨被管教到愛上自我管理的過程。

很多人看了這本書都認為,吳牧天一定是一個天生自我管理能力很強的人。

然而,大家都想錯了。

管孩子太累,那是你還沒找到方法,教你三步讓孩子自我負責

吳牧天的父親——著名管理學家、方法學家先生在面對採訪時,曾告訴記者:

恰恰相反。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特別的自由,缺乏自控能力。

第二個階段,訓練自我管理能力。

那麼,到底該怎麼訓練孩子呢?

吳甘霖給出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自我管理三句話。

第一句話,我的目標是什麼;

第二句話,我現在在做什麼;

第三句話,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的目標有沒有幫助。

這也是吳牧天在成長過程中,一箇中學老師交給他,並一直在踐行的方法。

從吳牧天寫自我管理日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這個方法的運用。

在吳牧天17歲的時候,爸爸要求他每天寫一篇日記,進行自我管理。

他答應了。

這是目標,要自我管理。

後來,他堅持了一年,寫了30萬字。而那一年正是高考。

爸爸很震撼,問他如何做到的。

他是這樣回答的:

寫這個日記恰恰能夠幫助我提高學習效率,因為我學會管好自己了。

我們可以看到,對吳如天來說,他正在做的,不僅僅是寫日記,而是在提高學習效率。

這對他的目標沒有沒幫助呢?

有。 提高學習效率,也就意味著他學會了自我管理。

看到這個方法,大家有沒有躍躍欲試的感覺呢?

那就趕緊行動吧。

最後再強調一句,孩子之所以依賴父母,難以自我管理,最大的阻礙在於,家長不能放手。

因此,當你再次想要越俎代庖時,不妨問問自己三個問題:

這到底是誰的事?

我究竟是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

我的插手,真的能讓孩子更好嗎?

想通了這三點,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作者:林知魚,原創作者。7歲女孩媽媽,一邊帶娃,一邊書寫。

本文為林知魚原創,侵權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