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最近,一則“3名青少年創立神棺幫,鬧市打架鬥毆被公訴”的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原來剛剛18歲的小朱在2016就集結了一幫“00”後的朋友,創立了"神棺幫",成員中不乏未成年人。該團伙經常打架鬥毆,尋釁滋事,還經常拿武士刀爭搶地盤。

2019年5月10日,法院對這個未成年人惡勢力犯罪集團進行了依法開庭審理。

青少年階段,由於其心理和生理的變化,很多孩子會產生逆反心理,甚至表現出鬥毆、打架等反社會行為。

而與反社會行為相對的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表現了個體對社會的友好態度,這種行為不僅能讓其適應社會,同時也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質。

親社會行為的培養,需要從幼兒起開始培養,其意義和價值對於孩子的終身成長也大有幫助。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親社會行為促進孩子社會化發展,5歲是關鍵期

親社會行為是指符合社會期望而對他人、群體或社會有益的行為,包括分享、合作、幫助和安慰等四種典型表現。

幼兒親社會行為主要包括:

  • 助人。指幼兒在別人陷入困境時幫助或替他完成這一件事,如幫助其他老師疊被子,幫助小朋友做手工等;
  • 分享。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食物或物品,如幼兒與同伴一起玩玩具、分吃點心等;
  • 謙讓。把自己已經擁有的或想要得到的物品或利益讓於其他人。如讓小弟弟先玩自己的玩具。

研究發現,個體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一般來說,5歲是孩子發展親社會行為的關鍵時期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成長中,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具有極大的可塑性,特別是 3~6 歲幼兒,剛剛出現的主動性利他行為,進而形成的親社會行為會對個體的一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1、親社會行為提高兒童道德認知功能

兒童的道德認知發展體現在兩個重要方 面 : 一是對社會規則的理解和認識 ,二是對人際關係中平等 、互惠的關心。

培養親社會行為有助糾正兒童的道德偏差, 產生公正、 客觀的認識。

通過親社會行為的學習和實踐,兒童能逐漸學會正確判斷和評價道德行為的善惡,內化社會規則, 明白自己對他人和社會的義務和責任,形成其對道德生活現象中真善美的理解。

2、親社會行為促進兒童社會化進程

兒童利他行為的培養,有助於促進兒童與他人、社會之間的和諧,加快兒童的社會化進程。

兒童成長過程中,同伴關係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是其主要的社會交際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兒童只有主動團結同伴,關心幫助他人,方可獲得友誼。

親社會行為能讓孩子更為友好地對待他人,進而獲得同伴的好感,有助於其建立穩固的友情,使其社會化過程更為順利。

3、親社會行為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心理學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與心理健康存在相關,高親社會行為的個體在人際關係、 焦慮、 抑鬱等方面與低親社會行為的人存在顯著差異。

親社會行為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因為親社會行為水平高的人,他們能從與他人的友善交際中獲得輕鬆和愉快,心理能量的來源更為廣泛。

因此,培養小學生的利他行為,使其能夠學會與他人分享、 合作,促進其心理健康地發展。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三大因素影響親社會行為發展,自制力強的孩子待人更友好

對於影響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因素,研究發現主要有三個方面:

  • 認知因素,主要包括移情能力、觀點採擇能力等;
  • 自身因素,它包括性別、年齡與個性等;
  • 情景因素,它包括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兄弟姐妹多少等。

1、認知因素:共情能力

共情,是個體根據自身經驗體會他人情感的能力,通俗點講就是換位思考的心理素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能夠體會到他人的情緒狀態,一旦兒童可以區分自我和他人,就會通過分享、助人等行為來對這種共鳴的情緒做出反應

所以,共情能力是分享等眾多親社會行為的動機基礎,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產生、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內驅力

隨著共情能力的成熟,兒童更有可能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需要,並對他人的需求做出反應。

2、 個體因素:性格特質

學齡期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徵與其分享等親社會行為具有密切的聯繫。

例如,性格開朗、充滿自信且外向的兒童會表現出較多的自發性分享等親社會行為,而消極被動、依賴性較強的兒童則較少主動表現。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同時,兒童自制性特質的發展也有利於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

自制性較強的兒童在面對衝突和矛盾時,會積極採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自身的行為,從而與同伴獲得情感和行為上的協調,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3、情境因素:教養方式

父母教養方式指父母在養育子女過程中所表現出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

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助於兒童利他行為的強化。

通常情況下,專制型的母親常常採取責罵、命令或是強制性干預的方式來養育兒童,較少與兒童溝通或合作。

因此,高壓式教養方式環境中的兒童常常較少表現出分享等親社會行為。

除此之外,兄弟姐妹的多少對兒童的分享行為也有影響。

有研究指出,早期的兄弟姐妹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有利於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同時兄弟姐妹之間的良好關係也能促進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展。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三種訓練方法培養兒童親社會行為,父母參與是關鍵

1、“人際理解訓練”提高共情能力

研究發現,通過人際理解訓練可以提高兒童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說共情具有可塑性。

對於父母來說,心理學家建議從這三個維度來對孩子的共情能力進行訓練和干預。

  • 認知訓練:表情識別和命名是共情的基礎。在家裡父母可以給孩子看帶有高興等不同表情臉譜的照片 , 讓學生進行表情識別和命名。在此基礎上, 父母和孩子互相表演高興、快樂等不同表情, 彼此進行表情識別和命名, 然後在進行交換;
  • 情感訓練:情感訓練的日的在於將自我和他人的情緒建立聯結。可以通過情緒追憶訓練來達到這一目的 。如父母回憶自己在過去生活經歷中感受過的情緒情感體驗 , 讓孩子進行傾聽和評價,然後再讓兒童回憶類似經歷,引發討論和共鳴;
  • 行為訓練:行為訓練的日的主要是塑造共情行為。角色扮演能增進兒童對他人社會角色的理解。比如遇到一個不講理的人或遇到一個多疑的人,應該怎麼辦。要求孩子分別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 嘗試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 , 獲得解決衝突和矛盾的方法。

2、“體育衝撞遊戲”營造和諧家庭氛圍

“體育衝撞遊戲”需要父母的參與才能進行,在這個過程中兒童需要學會與他人友好合作,遵守遊戲規則。

因此,“體育衝撞遊戲”不僅可以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品質,而且由於父母的參與,對於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也大有幫助。

在遊戲的過程中,父母要設計有身體衝撞的情節,然後及時給予解釋,如“在前進的過程中,互相碰了一下,不是故意的,繼續啊......”這樣,以讓孩子正確對待人際交往中的衝突。

未成年惡勢力被公訴!擔心孩子青春期太叛逆,從小培養親社會行為

“體育衝撞類遊戲”多為集體類遊戲。下面就以“群打灰太狼”的遊戲為例,介紹體育衝撞遊戲的過程。

  • 情境啟動:父母講《青蛙王子和喜羊羊》的故事,作為故事情境啟動,啟動後,根據設計的情節,幾人一組,去打灰太狼,打的過程中,一定要兩人或以上手牽手才可以,期間還包括穿越河流、過獨木橋和翻山越嶺的過程,總之每一個過程都要求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協同配合才能完成。
  • 保持溝通:在遊戲中,要對孩子進行引導,比如在發生身體碰撞時及時解釋和處理。總之,在體育遊戲中要求孩子與其他成員間間進行溝通、交流、合作。當孩子完成活動時要給予及時表揚和鼓勵。
  • 反饋總結:完成遊戲後,家長要積極與孩子進行談話,注意用語,比如“今天好開心呀, 你和 XXX 一起打了灰太狼,太好了!”或者“下次你和誰一組呀?”引導幼兒產生合作交流意識。

3、“感恩行為監控”塑造友好人格

心理學家發現感恩在人際互動中,能對他人表現出親社會行為,而且可以阻止個體破壞人際關係。

因此,感恩作為一種內在個人品質也會影響個體的親社會行為。

“感恩行為監控”就是要求孩子每天記錄值得感激的5件事,並通過感恩沉思等活動培養其正確的人際觀。

其一般包括下面三個過程。

  • 行為記錄:給孩子製作一張記錄卡片,放在家裡醒目的位置處。家長可以在下班後,一起與孩子談論今天發生的事情,並引導孩子記錄值得感恩的事件,不會寫的字可以用畫圖的方式進行代替;
  • 感恩回報:每兩天一次,在孩子記錄最值得感恩的事情後,讓其設置“回饋目標”,既向讓相關的人表達語言或行為上的感激,如每次吃飯前,孩子都要謝謝奶奶做了可口的飯菜,並在其休息時幫奶奶捶捶背,捏捏腿;
  • 示範演示:每週在記錄感恩行為結束後,讓孩子對印象最深刻的事進行表演,父母則扮演孩子的角色,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讓孩子感受感恩行為本身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對孩子表演的積極行為,藉助表情、動作等傳達出感激之情。

育到你,用專業的知識幫助萬千父母“育到”身心健康的孩子。

心理學研究生、兒科醫生、二胎媽媽等團隊成員為大家提供權威有效的育兒小知識,您的關注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