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輸不起,贏不了就哭鬧,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各位家長深思

不完美媽媽 服裝 幼兒園 心理學 父母世界 2019-07-10

前段時間5.1放假去水庫玩,看到一大群孩子在放風箏,一個小男孩一邊跺腳一邊哭,我以為是他的風箏出了什麼問題,卻聽到旁邊的媽媽說:”放的沒他們高怎麼了,我們去別的地方玩,那邊的空地更大!“

小男孩哭著說:”不要,我就要飛得比他們高,我要得第一!“原來小女孩因為風箏放的沒別人高,正跟媽媽哭鬧呢,真沒想到現在小孩對待輸贏會如此執著。

3歲的陽陽最近一不如意就會哭鼻子:搭的積木房子倒了,立刻氣急敗壞地大哭。喝湯灑到衣服上,沒人埋怨他,他也要哭半天。跟小朋友比賽玩遊戲,沒拿第一就哭著說再也不玩了⋯⋯這心理脆弱的小孩,難免讓媽媽感到焦慮:孩子怎麼那麼經不起挫折?怎麼就沒有那種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執著精神呢?

其實,很多父母都有跟陽陽媽媽一樣的隱憂:孩子身強體健,頭腦聰明,可偏偏性格脆弱。物質條件越來越優厚,而吃苦耐苦的意志力卻越來越薄弱。聽多了鼓勵和誇獎,卻受不了一丁點兒的批評。眾星捧月、以自我為中心慣了,在被忽視和冷落的時候,表現失常……

孩子輸不起,贏不了就哭鬧,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各位家長深思

其實孩子一開始是沒有輸贏的概念的,只是我們大人會有意無意地和孩子灌輸:你真棒,又是第一名!這樣的誇獎讓孩子受到認同感到快樂,久而久之就會養成做什麼都要贏的心態,不願意接受比不過別人的現實。當孩子不願意接受這種現實時就會以哭的形式表達出來。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現象,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在起作用。而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這種現象,就會選擇讓孩子逃離競爭的環境,比如像上面的媽媽要孩子離開小朋友們去其他地方放風箏,還有的父母會主動給孩子的失敗找一些的理由,說:”你還小,等你找大了肯定能贏。“

但是這樣過度的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孩子受到失敗的做法是不可取得,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怕面對失敗,越來越不敢直視競爭。

朋友家條件比較富裕,孩子剛上初一,從小溺愛,現在逆反心理很重,不喜歡別人說她任何不好的地方,因為班幹部評選票數比別人低了一點,她就開始胡鬧大發脾氣,朋友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又不敢批評,說一點不好,她就大喊大叫,不知如何是好。

輸不起的孩子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脾氣差

不願接受別人的指正,一旦沒有得到預期的成功,就會哭鬧,發脾氣。

2、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想輸,往往是來自於家長過高的期望和壓力。每次孩子失敗後,都會陷入深深的自責,長此以往便容易產生心理問題,特別在中學階段,問題尤為突出,很多孩子不堪壓力選擇自虐。

3、人格、品行會受到不良影響。

太過於看重輸贏,孩子的價值觀容易扭曲,為了贏而不擇手段。

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們輸不起呢?

不想輸,是人的天性,因為勝者才能享受更多的東西,但每個人有自己特定的強項和弱項,做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更多,做不拿手的事情肯定贏得少。

孩子最初關於輸贏的概念,最先來自於家長。

有的家長很喜歡拿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作比較;有的家長則喜歡濫用賞識教育,一味的誇獎讓孩子沉溺在我最棒的思想當中,也就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有的家長總喜歡把工作當中的負面情緒以及不良輸贏觀念帶入到家庭當中……

孩子輸不起,贏不了就哭鬧,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各位家長深思

面對孩子輸不起我們可以試著這樣做!

為了強壯孩子的內心,增加他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智性,而“挫折教育”也隨之成為最時髦的教育詞彙之一。

可是,究竟什麼是挫折教育?為什麼有些孩子經歷了所謂的“挫折教育”之後卻沒有任何長進,甚至有些倒退的現象?難道是我們誤解了挫折教育的內涵和意義嗎?

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樂觀面對挫折。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議,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當孩子們被困難打敗的時候,他們需要的是對結果的客觀分析。

1、挫折教育需要的是“放手”

鑫鑫從小由姥姥姥爺帶大,分外嬌慣,碰到一點點困難就撒嬌耍賴。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鑫鑫媽媽覺得孩子應該“鍛鍊鍛鍊”,直接把孩子送到寄宿幼兒園,沒想到孩子的自信和自理能力非但沒有提高,脾氣反而變得更加暴躁,這讓鑫鑫媽媽非常困惑。

的確,一提起挫折教育,很多父母就會聯想到讓孩子吃苦,去野外、去寄宿學校,體驗沒有父母呵護的生活。還有父母覺得,挫折教育就是批評、罰站、不給吃飯,與孩子較勁,讓孩子服輸等。其實,這是對挫折教育最大的誤區。

從心理學上講,挫折是“當一個人從事有目的的活動時受到的障礙或干擾”。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會有大有小形形色色,而戰勝挫折,最終邁向成功的種種經歷,卻是孩子在這個成長過程中最讓他受益無窮的體驗。正是這種體驗,造就了孩子直面困難和失敗的信心。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心理脆弱?並非是挫折不夠,而是父母過多的呵護,讓他們失去了體驗挫敗、學習面對失敗、直面困難的機會。等到父母發現了問題,再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挫折”、灌輸大道理的時候,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不知所措。

2、不必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挫折

躲在父母羽翼下的孩子,永遠遇不到問題,也沒有學習解決問題的機會,但這並不意味著挫折越多越好。事實上,只要父母願意放手,自然發生在孩子生活中的困難已經足夠了。對父母來說,最常見的誤區是,一方面,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遮風擋雨,排除萬難。另一方面,為了鍛鍊孩子強壯的心靈而另闢蹊徑,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

生活中,永遠不缺的就是問題和困難,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探索世界的最初幾年時間裡,小寶寶要遭遇數不清的挫折,抓不住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球球,不能用積木搭一個完整的房子,在跑步比賽中得不到名次,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而即使在最小的挫折——摔跤中,孩子也能學會一些什麼。如果你在孩子摔跤前“及時”而“明智”地制止了他,那麼他將來可能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瞭解什麼叫作摔跤的疼痛,怎樣在遇到坎坷時聰明地躲開。

所以,能給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再將事先想好的道理灌輸給他,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孩子輸不起,贏不了就哭鬧,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各位家長深思

3、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並不對立

彤彤的媽媽一直贊同“賞識教育”,從來都給孩子正面的鼓勵。但是,最近發現,小傢伙上幼兒園後,特別經不起批評,老師批評兩句,就委屈地大哭。姥姥說,這都是彤彤媽媽平時表揚的太多,給慣的。彤彤媽媽對自己的“賞識教育”也產生了疑惑。

這種情況非常多見,當過多的表揚、稱讚和欣賞成為孩子抗挫能力低下的原因之一時,父母開始反思:我是否要像過去的父輩那樣,對孩子嚴厲一點?也許批評多一點可以讓他的心靈不那麼脆弱?

其實,真正的“賞識教育”與“挫折教育”並不衝突。“賞識教育”教你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點滴進步,去發現孩子的優點,而“挫折教育”則提醒你,賞識也要“實事求是”,要針對具體的事件和行為,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誇獎。

孩子經不起批評,不是“賞識教育”不對,而是“賞識”的方法不對,過於空泛的表揚,會讓孩子一點點變得無法接受別人對他的任何批評,一遇到難辦的問題,便習慣性地退縮。所以,父母要切記的是,對孩子的鼓勵和讚揚,要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上,有針對性的表揚,才是有效的,可以增加孩子自信心,讓他更有勇氣、有信心面對各種挫折。

4、遇到挫折時,跟他在一起

不必刻意給孩子找苦吃,只需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而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該怎麼做?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或者處於什麼樣的挫折情境,都要讓他知道,父母的愛都是無條件地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議,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當孩子被困難打敗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對結果的客觀分析。理解孩子受挫的情緒,肯定他難過的心情,表示你的支持,和他一起共同分析失敗的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抗擊挫敗的自信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搜索微信號13027279630進全國爸媽交流群。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世界Parents】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