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不完美媽媽 新聞 聰明孩子養成記 幼兒園 素質教育觀察 2019-08-18
"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有人說,不是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

要知道,無條件之愛並不等同於溺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其實要區分它們也不難,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更具體地講,家長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是否幫助孩子獨立?

是否利於孩子成長?

是否不危害孩子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否立足於孩子未來的長久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用溺愛的方式來餵養孩子。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常考慮的是當下的需求和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怕孩子哭鬧,對孩子有求必應;或為了省事投孩子所好,只要孩子眼下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好。

再來說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個在很多文章裡其實都有清楚的闡述,但還是有不少家長似懂非懂。所以,這裡再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都會愛TA。這種愛的方向是,讓孩子本人可以更好地獨立與成長。表現在做法上,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當前的狀態和情緒,但不是接受他的錯誤行為表現。比如孩子因為不開心而破壞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不開心,但不支持他破壞東西的行為。

雖然所有的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是說孩子可以因此為所欲為。這就需要幫助孩子分清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定出行為的邊界。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有人說,不是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

要知道,無條件之愛並不等同於溺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其實要區分它們也不難,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更具體地講,家長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是否幫助孩子獨立?

是否利於孩子成長?

是否不危害孩子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否立足於孩子未來的長久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用溺愛的方式來餵養孩子。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常考慮的是當下的需求和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怕孩子哭鬧,對孩子有求必應;或為了省事投孩子所好,只要孩子眼下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好。

再來說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個在很多文章裡其實都有清楚的闡述,但還是有不少家長似懂非懂。所以,這裡再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都會愛TA。這種愛的方向是,讓孩子本人可以更好地獨立與成長。表現在做法上,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當前的狀態和情緒,但不是接受他的錯誤行為表現。比如孩子因為不開心而破壞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不開心,但不支持他破壞東西的行為。

雖然所有的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是說孩子可以因此為所欲為。這就需要幫助孩子分清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定出行為的邊界。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一些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尊重,就是不干涉孩子的任何舉動,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首先,尊重孩子獨立的個體是沒有錯的,但同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和自由。無限擴大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必然會侵犯他人邊界、損害他人利益,就必然引起他人的反抗和報復,反過來讓自己的利益受損,最終得到相互消耗和損害的雙輸結果。因此,尊重是相互的,自由也是需要邊界的。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這就是規則的意義。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有人說,不是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

要知道,無條件之愛並不等同於溺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其實要區分它們也不難,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更具體地講,家長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是否幫助孩子獨立?

是否利於孩子成長?

是否不危害孩子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否立足於孩子未來的長久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用溺愛的方式來餵養孩子。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常考慮的是當下的需求和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怕孩子哭鬧,對孩子有求必應;或為了省事投孩子所好,只要孩子眼下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好。

再來說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個在很多文章裡其實都有清楚的闡述,但還是有不少家長似懂非懂。所以,這裡再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都會愛TA。這種愛的方向是,讓孩子本人可以更好地獨立與成長。表現在做法上,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當前的狀態和情緒,但不是接受他的錯誤行為表現。比如孩子因為不開心而破壞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不開心,但不支持他破壞東西的行為。

雖然所有的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是說孩子可以因此為所欲為。這就需要幫助孩子分清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定出行為的邊界。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一些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尊重,就是不干涉孩子的任何舉動,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首先,尊重孩子獨立的個體是沒有錯的,但同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和自由。無限擴大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必然會侵犯他人邊界、損害他人利益,就必然引起他人的反抗和報復,反過來讓自己的利益受損,最終得到相互消耗和損害的雙輸結果。因此,尊重是相互的,自由也是需要邊界的。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這就是規則的意義。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每個人除了是獨立的個體之外,還有社會性的要求,因為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既然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和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就必須具備公共道德與規則意識,共同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公共的社會利益。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得到立足和支持,否則也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孩子規則感的建立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的相處更能遵循規律,也更容易適應社會的發展,被社會和他人認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些沒有規則約束下“享受自由”的熊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意識,把他人視為服務自己的工具,長大後很容易漠視他人的情感和生命。他們缺乏敬畏心,不按常理做事、喜歡刺激和冒險、他們安全意識差、做事不計手段和後果且行動力強,因此,無論對己對人,破壞性和危害都很大。

因此,從小為孩子建立安全和規則意識,是一項不能忽略的大事。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有人說,不是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

要知道,無條件之愛並不等同於溺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其實要區分它們也不難,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更具體地講,家長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是否幫助孩子獨立?

是否利於孩子成長?

是否不危害孩子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否立足於孩子未來的長久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用溺愛的方式來餵養孩子。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常考慮的是當下的需求和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怕孩子哭鬧,對孩子有求必應;或為了省事投孩子所好,只要孩子眼下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好。

再來說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個在很多文章裡其實都有清楚的闡述,但還是有不少家長似懂非懂。所以,這裡再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都會愛TA。這種愛的方向是,讓孩子本人可以更好地獨立與成長。表現在做法上,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當前的狀態和情緒,但不是接受他的錯誤行為表現。比如孩子因為不開心而破壞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不開心,但不支持他破壞東西的行為。

雖然所有的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是說孩子可以因此為所欲為。這就需要幫助孩子分清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定出行為的邊界。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一些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尊重,就是不干涉孩子的任何舉動,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首先,尊重孩子獨立的個體是沒有錯的,但同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和自由。無限擴大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必然會侵犯他人邊界、損害他人利益,就必然引起他人的反抗和報復,反過來讓自己的利益受損,最終得到相互消耗和損害的雙輸結果。因此,尊重是相互的,自由也是需要邊界的。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這就是規則的意義。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每個人除了是獨立的個體之外,還有社會性的要求,因為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既然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和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就必須具備公共道德與規則意識,共同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公共的社會利益。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得到立足和支持,否則也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孩子規則感的建立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的相處更能遵循規律,也更容易適應社會的發展,被社會和他人認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些沒有規則約束下“享受自由”的熊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意識,把他人視為服務自己的工具,長大後很容易漠視他人的情感和生命。他們缺乏敬畏心,不按常理做事、喜歡刺激和冒險、他們安全意識差、做事不計手段和後果且行動力強,因此,無論對己對人,破壞性和危害都很大。

因此,從小為孩子建立安全和規則意識,是一項不能忽略的大事。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為孩子建立規則,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建立規則不要忘了初心。

規則,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是我們為孩子建立規則的初衷。

"中國式父母"在為孩子建立規則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把規則當成了為控制孩子的工具。他們很少尊重孩子的特徵和感受,想當然地、單方面地制定規則。

這樣的規則,實際上很難被孩子所認可,引起牴觸是正常的。所以,也很難長久執行。即便在家長的強制下執行了,長此以往,也對孩子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因此,家長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要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

二、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

首先孩子在參與制定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認知到規則的意義,提升自己的規則意識。其次,主動參與制定的過程,還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規則的主人和制定者,由此增加了孩子對規則的認可,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和遵守規則。

三、規則不能僅用於約束孩子,也要規範家長的行為

這樣的規則才是平等民主的規則,讓孩子感覺到,人人都需要遵守規則,沒有誰可以例外。然後約定好雙方違反規則的具體懲罰措施。

制定規則,最重要的是,看規則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利,而不是為了家長教育上的省事。

四、家長以身作則

首先,家長自己不能破壞規則,要帶頭遵守規則。其次,當家長髮現自己無意識中違反規定時,要立即主動接受約好的懲罰。這就是為孩子樹立最好的規則學習榜樣。

五、溫和而堅定

溫和,可以讓孩子在執行規則過程中感受到家長的尊重和愛。尊重孩子的感受,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是為了約束和懲罰他,而是為了他更好地成長。

堅定,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讓孩子知道,儘管父母愛自己,但不會隨便為自己去破壞規則。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態度。家長既不需要對孩子講道理,也不需要道德綁架孩子,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孩子對規則產生敬畏,心悅誠服地和家長一起做規則的守護者。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說起熊孩子,很多人就開始頭疼。

這裡所謂的熊孩子,其實是指那些缺乏公共規則和道德意識,常常做出一些對自己和對他們有危險或傷害等破壞型行為舉動的孩子。

他們有以下的特點:

認知水平低下,自我中心,缺乏規則意識和道德感,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薄弱,做事隨心所欲、不計後果等。

家有熊孩子,不僅讓父母成天候擔心焦慮、操心不斷。更是不放心讓其出門,因為他們不經大腦、不計後果的行為模式,太容易闖出禍端了,無論是害人還是傷已,常常都會讓家人“吃不了兜著走”。

比如,曾經長沙一名5歲的男孩故意把2歲的女同伴單獨留在電梯裡,電梯上升到頂樓後,2歲女童踏上頂樓失修的護欄,墜樓身亡。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西安某小區,一位媽媽接完剛放學的孩子,走到家樓下,突然幾個磚頭從耳邊擦過,咣噹一聲在地上砸了個粉碎,保安跑上32層的樓頂,發現兩個差不多10歲的孩子一直在往下扔磚頭,差點出人命!

不久前,12歲的熊孩子因為擔心家人責罰用木材打死在玩耍中摔暈的親戚家6歲妹妹。

除了那些大的悲劇新聞,還有不少人在日常中深受“熊孩子”之苦。

常常看到一些熊孩子在馬路邊、餐飲店裡亂跑亂竄;去別人家做客,亂動別人東西,毀壞他人視同生命的珍貴之物……

還有的熊孩子瞞著家長,偷偷拿錢買了手機、打賞網絡主播、給親朋好友發紅包……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熊孩子到底是怎麼養成的呢?

有人說,這都是因為家人太寵愛、太嬌慣的結果。有人說,其實他們就是欠打罵和管教,家人什麼都“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不捨得孩子受委屈才會縱容出這些無法無天的孩子。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恰恰相反,熊孩子缺少的正是家人真正的愛和關心,才會以這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存在感,以引起他人的關注。

那麼,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番。

首先,從心理角度看,這些熊孩子認知水平普遍偏低。主要表現為孩子的自我認知不足。

2歲的孩子,已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但自我認知仍未形成。他們還不能嚴格區分自我和外界,常常把外界看作自我的延伸。“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自我中心是他們的一大特徵,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跟周圍環境的關係。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簡單的初步自我認知,能認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但這些認知也只是停留在顯而易見的外部特徵上。比如:我是男孩,她是女孩;她很胖、我比較高,我跑步很快,等等。

他們開始有了社會化的要求,喜歡與他人交往,能夠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這是建立和發展規則和道德意識的好時機。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6-12歲的孩子開始去中心化,也會抽象地思考問題了。同時,他們也進入了小學,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可以接觸很多的人群,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些社會化交往活動的增多,為孩子自我認知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外部條件。他們的智力有了很大的飛躍,對自我的認知也不再僅限於外部的顯性特徵,而是更多的從心理特質來看待自己。

12歲以前的孩子的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老師的很大影響。12歲以後,孩子開始學會綜合考慮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基於客觀的、理性的事實的來認知自我。父母可以儘量鼓勵孩子參與社會活動,以完善他們的認知。

如果父母在3-12歲期間,沒有很好的幫助孩子建立和培養規則意識和道德感,忽略他們的成長需求,就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停滯,認知發展受限,依然以自我為中心,把外界看成自我的延伸,就會產生各種不當的熊孩子行為。

也就是說,這期間父母的不當教養,是熊孩子形成的主要原因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父母的這種不當教養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溺愛上。

這種溺愛包括各方面: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包辦代替孩子做事、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嬌慣和縱容孩子。

嬌慣和縱容,是一種沒有邊界感的不當養育方式。

這種邊界感,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二是行為規則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人的自由和獨立意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而溺愛中的父母,包辦代替孩子做事,以自己的感受代入到孩子身上,甚至代替他們思考,這些都是缺乏邊界的行為。他們讓孩子與自己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中,這樣的教養模式,不僅破壞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感覺自己無能和更加依賴,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別人為自己做事理所當然的,養成了只會索取不懂感恩與付出的自私心態。

另外,這種邊界模糊的教養,還會讓孩子在與他人和環境的相處中,缺乏邊界意識,隨意侵犯他們利益和處置他人的物品,在公共場所中為所欲為,如入無人之境。

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一些熊孩子去別人家做客時,未經允許亂拿別人的東西並且隨意破壞,或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等行為。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行為規則的邊界]:

一些家長的行為可能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他們認為既然孩子是獨立個體,要尊重他們的自由和獨立意志,就放任孩子各種行為,任由孩子釋放淘氣的“天性”。導致孩子缺乏行為的邊界感,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可以做,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允許的。他們以為,世界是為自己而存在的,我怎麼高興就怎麼來,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他們的認知裡,只有想不到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

這就是很多“熊孩子”會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冒險行為或危害他人安全行為的原因。

那些處處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有求必應、缺乏必要的道德和規則教育和有效的懲罰措施的家長,最容易養育出沒有規矩的熊孩子。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有人說,不是說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和接納嗎?

要知道,無條件之愛並不等同於溺愛,可惜的是,許多家長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淆了。

其實要區分它們也不難,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就是:是否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

更具體地講,家長可以問自己四個問題:

是否幫助孩子獨立?

是否利於孩子成長?

是否不危害孩子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否立足於孩子未來的長久幸福?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家長就要注意了,你很可能正在用溺愛的方式來餵養孩子。

溺愛孩子的父母常常考慮的是當下的需求和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成長需求。比如怕孩子哭鬧,對孩子有求必應;或為了省事投孩子所好,只要孩子眼下不給孩子添麻煩就好。

再來說說什麼是無條件的愛,這個在很多文章裡其實都有清楚的闡述,但還是有不少家長似懂非懂。所以,這裡再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就是無論孩子的表現是否符合我的期望,我都會愛TA。這種愛的方向是,讓孩子本人可以更好地獨立與成長。表現在做法上,就是無條件地接受孩子當前的狀態和情緒,但不是接受他的錯誤行為表現。比如孩子因為不開心而破壞東西,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不開心,但不支持他破壞東西的行為。

雖然所有的情緒都是被允許的,但並不是說孩子可以因此為所欲為。這就需要幫助孩子分清哪些行為是錯誤的,定出行為的邊界。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一些家長認為對孩子的尊重,就是不干涉孩子的任何舉動,給孩子最大的自由。首先,尊重孩子獨立的個體是沒有錯的,但同樣的,每個人都需要尊重和自由。無限擴大個人自由的前提下,必然會侵犯他人邊界、損害他人利益,就必然引起他人的反抗和報復,反過來讓自己的利益受損,最終得到相互消耗和損害的雙輸結果。因此,尊重是相互的,自由也是需要邊界的。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不危害自己和他人。

這就是規則的意義。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每個人除了是獨立的個體之外,還有社會性的要求,因為人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既然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和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就必須具備公共道德與規則意識,共同遵守社會規則,維護公共的社會利益。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得到立足和支持,否則也會受到社會的懲罰。

孩子規則感的建立意味著:孩子在社會上與人的相處更能遵循規律,也更容易適應社會的發展,被社會和他人認可,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人生價值。

那些沒有規則約束下“享受自由”的熊孩子,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意識,把他人視為服務自己的工具,長大後很容易漠視他人的情感和生命。他們缺乏敬畏心,不按常理做事、喜歡刺激和冒險、他們安全意識差、做事不計手段和後果且行動力強,因此,無論對己對人,破壞性和危害都很大。

因此,從小為孩子建立安全和規則意識,是一項不能忽略的大事。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為孩子建立規則,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建立規則不要忘了初心。

規則,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這是我們為孩子建立規則的初衷。

"中國式父母"在為孩子建立規則時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把規則當成了為控制孩子的工具。他們很少尊重孩子的特徵和感受,想當然地、單方面地制定規則。

這樣的規則,實際上很難被孩子所認可,引起牴觸是正常的。所以,也很難長久執行。即便在家長的強制下執行了,長此以往,也對孩子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

因此,家長在建立規則的過程中,要和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尊重孩子的自主意願。

二、與孩子共同制定規則

首先孩子在參與制定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認知到規則的意義,提升自己的規則意識。其次,主動參與制定的過程,還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規則的主人和制定者,由此增加了孩子對規則的認可,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維護和遵守規則。

三、規則不能僅用於約束孩子,也要規範家長的行為

這樣的規則才是平等民主的規則,讓孩子感覺到,人人都需要遵守規則,沒有誰可以例外。然後約定好雙方違反規則的具體懲罰措施。

制定規則,最重要的是,看規則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利,而不是為了家長教育上的省事。

四、家長以身作則

首先,家長自己不能破壞規則,要帶頭遵守規則。其次,當家長髮現自己無意識中違反規定時,要立即主動接受約好的懲罰。這就是為孩子樹立最好的規則學習榜樣。

五、溫和而堅定

溫和,可以讓孩子在執行規則過程中感受到家長的尊重和愛。尊重孩子的感受,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不是為了約束和懲罰他,而是為了他更好地成長。

堅定,是一種內在的力量。讓孩子知道,儘管父母愛自己,但不會隨便為自己去破壞規則。

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態度。家長既不需要對孩子講道理,也不需要道德綁架孩子,卻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讓孩子對規則產生敬畏,心悅誠服地和家長一起做規則的守護者。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認知不足且危險性大,這就是熊孩子!改變他們,還得從心開始


[素質教育觀察]

致力於教育領域優質圖文創作,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今日推薦文章:

致家長:別在你的幻想與期待中教育孩子

孩子問題不斷,是因為你只顧解決問題而忽略了孩子本人

管不住自己的家長,也調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好文:

素質教育觀察推送的這份閱讀清單,幫你快速找到想看的精品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