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越說這倆字,孩子越不聽話!現在看到太及時了(值得收藏)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收藏 傢俱 善良的小阿呆呆 2019-07-07

很多家長平常管教孩時,總會脫口而出兩個字,但是這兩個字卻是孩子非常排斥的,很容易激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這倆字就是——不要。

你讓他不要看電視了,趕緊洗手吃飯,可他就是賴著不動;你讓他不要挑食,可他還是這不愛吃那不愛吃。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咱家孩子天性調皮,天性不聽話嗎?其實,還真不是。


媽媽越說這倆字,孩子越不聽話!現在看到太及時了(值得收藏)


1

誰都不喜歡被否定


在每個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都會產生“自我價值保護傾向”,更願意接納喜歡自己、支持自己的人,排斥那些對自己不利的人。大人都是這樣,更別說孩子了。

記得前些年我家裝修的時候,我跟孩子爸去挑傢俱,一天下來生了滿肚子氣。

我看中了一套米色的皮沙發,孩子爸說:“米色太不夠莊重了。再說皮沙發也不如布的舒服,還不結實。其實,棕色實木的挺不錯!”我想挑一個推拉門的衣櫥,孩子爸說:“推拉門不結實,而且用起來其實沒有對開門的方便。”我想訂一套淡黃色的茶几、餐桌組合,孩子爸又嫌棄了:“顏色太俗了,跟幼兒園似得,哪有個家的樣子……”最後我真的是上火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你眼光好,你自己挑吧!”說完我就氣呼呼地走了。


所以你看,連我們自己有時候都受不了別人的否定,更何況孩子呢。

我們跟孩子交流時,總是喜歡使用負面語言:“你不要幹這,你不要幹那。”雖然我們的目的是好的,是為了幫孩子改掉壞毛病,但是我們的話語傳達給孩子的,卻是否定和不信任,如同跟孩子說:“你不行,你不對,你做不好!”

這樣時間一長,孩子肯定會越來越不願意配合,而且他還會發現,你除了整天嘮叨,並不能拿他怎樣,於是就慢慢學會了頂嘴。


媽媽越說這倆字,孩子越不聽話!現在看到太及時了(值得收藏)


2

你擔心的事情,早晚會發生


心理學上有個很有意思的“墨菲定律”,大體意思就是說:你擔心的事情,早晚會發生!如果引申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也可以說成:你不讓孩子做的事,他早晚會做!

真的會這樣嗎?咱來做個小實驗吧。

我現在告訴你:

“你下輩子別想吃肉了,什麼肉都別想!不管是又脆又香的辣子雞,還是入口即化的梅乾菜扣肉,還是有筋有嚼頭的醬牛肉,甚至是蘸著麻汁吃的涮羊肉,統統不要去想!”


當你看到我這段話的時候,你腦子裡真的什麼肉都沒想嗎?肯定不會,你或多或少會回憶起各種美味的肉食。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現象更明顯,你反覆地要求他不要去幹什麼,反而激起了他內心深處的好奇心,不由自主地就去做了。

媽媽越說這倆字,孩子越不聽話!現在看到太及時了(值得收藏)


3

怎樣的溝通才是簡單、有效的?


  • 多用正面語句


同樣一件事,換個正面一些的說法,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可能就大不一樣。

當你想說:“別看電視了,趕緊寫你的作業去!自己成績啥樣,心裡沒點兒數嗎!”

不如改成:“孩子,你看電視的時間是不是超過半小時了?別忘了咱倆的約定哦,媽媽相信你是個守約定的孩子!”

當你想說:“寫字的時候別歪著身子!坐沒坐相!”

不如改成:“孩子,把背挺起來,這樣姿勢標準,時間長了人也顯得挺拔!”

  • 必須說“不要”時,給孩子一個簡要的解釋


雖然孩子更願意接受正面語句,但當孩子去觸碰一些危險物品時,還是需要及時制止的。不過在制止孩子的同時,最好像對待大人那樣,跟孩子簡單說明一下剛才的危險。

比如,當孩子去碰電線插頭時,可以說:

“孩子,這個千萬不能碰哦!電是非常非常危險的,可不是玩具,連爸爸媽媽都不敢隨便碰!你在班裡也要告訴其他小朋友,不能隨便碰電器。”


  • 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而不是“不要”做什麼


家長們很容易高估孩子的邏輯理解能力,常常用大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孩子。

比如說,我們告訴了孩子不要亂扔玩具,然後就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應該會把玩具都收拾起來,然後整齊地擺在箱子裡。

但實際上,年齡小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比較有限,根本想不到這麼多,你不讓他亂扔他就不扔,但是不會主動去收拾。

這時候,就需要你告訴他怎麼做:

“孩子,亂扔玩具的話,下次再玩就找不到了哦。來,跟媽媽一樣,咱找個小箱子,把娃娃們都請進去睡覺吧。”


所以說,教育孩子,真是不容易呀,即是個腦力活兒,又是個技術活兒。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