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

每年高考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其實除了成績之外,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多少父母,不肯給孩子選擇權

在今年6月6號,距離高考考試僅剩下21小時,然而高考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身份證。

小王急得打電話報警,等到警察來了,才發現是小王母親把身份證藏起來了。問起原因,竟然是母親捨不得孩子離家讀書。

這位母親,為了能有孩子陪伴身邊,差點就毀了孩子的前途。

然而,這不是個例。

前些年有位母親,她親自給女兒填報高考志願,但因填錯導致女兒上不了好大學,一時想不開便跳江自殺。

還有一位母親,將女兒大學畢業證藏起來9年,只為了不讓自家女兒去外地工作。而這個來自福建泉州的女孩辛迪加所畢業的是211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去年,已經30歲的辛迪加再次參加高考。可是過去的9年,她原本有機會追逐夢想,卻沒有畢業證書,而只能待在老家工作。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父母替孩子選擇人生方向,自詡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就是把孩子作為自己操控的“傀儡”。

這種行為,不但損害到親情,還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

每年高考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其實除了成績之外,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多少父母,不肯給孩子選擇權

在今年6月6號,距離高考考試僅剩下21小時,然而高考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身份證。

小王急得打電話報警,等到警察來了,才發現是小王母親把身份證藏起來了。問起原因,竟然是母親捨不得孩子離家讀書。

這位母親,為了能有孩子陪伴身邊,差點就毀了孩子的前途。

然而,這不是個例。

前些年有位母親,她親自給女兒填報高考志願,但因填錯導致女兒上不了好大學,一時想不開便跳江自殺。

還有一位母親,將女兒大學畢業證藏起來9年,只為了不讓自家女兒去外地工作。而這個來自福建泉州的女孩辛迪加所畢業的是211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去年,已經30歲的辛迪加再次參加高考。可是過去的9年,她原本有機會追逐夢想,卻沒有畢業證書,而只能待在老家工作。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父母替孩子選擇人生方向,自詡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就是把孩子作為自己操控的“傀儡”。

這種行為,不但損害到親情,還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毫無主見

其實,身邊有許多朋友,沒有主見,害怕選擇,一邊吐槽父母干預自己的生活,一邊又不知道生活目標在哪裡。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了,包括學什麼專業,以後要從事什麼行業。在我看來,喪失了選擇權,讓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有一項關於自主性的心理調查,心理學家隨機找到150名中學生,進行提問,“生活和學習上遇到了難題,一時又解決不了,你該怎麼辦?”結果令人驚訝,這150名學生的回答幾乎一致,就是找父母解決。

即便心理學家問他們,對將來的職業有什麼想法時,竟然有70%左右的學生回答道,“要回家問了父母才知道。”

很可悲,從小失去選擇權的他們,對於自己的夢想也失去了主見。

在近期熱播電視劇《少年派》中,母親王勝男,也是什麼事情都要替孩子選擇,近乎是在控制孩子的所有行為:

頭髮不能留劉海;

女兒住校時要每天打電話彙報;

文理科分班時,不顧女兒想法,強硬要求其讀理科;

......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這是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的一句話,道出了現代家長們對待孩子教育的現實。

但殊不知,父母的每一次控制慾,都是孩子選擇權的喪失。

"

每年高考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其實除了成績之外,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多少父母,不肯給孩子選擇權

在今年6月6號,距離高考考試僅剩下21小時,然而高考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身份證。

小王急得打電話報警,等到警察來了,才發現是小王母親把身份證藏起來了。問起原因,竟然是母親捨不得孩子離家讀書。

這位母親,為了能有孩子陪伴身邊,差點就毀了孩子的前途。

然而,這不是個例。

前些年有位母親,她親自給女兒填報高考志願,但因填錯導致女兒上不了好大學,一時想不開便跳江自殺。

還有一位母親,將女兒大學畢業證藏起來9年,只為了不讓自家女兒去外地工作。而這個來自福建泉州的女孩辛迪加所畢業的是211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去年,已經30歲的辛迪加再次參加高考。可是過去的9年,她原本有機會追逐夢想,卻沒有畢業證書,而只能待在老家工作。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父母替孩子選擇人生方向,自詡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就是把孩子作為自己操控的“傀儡”。

這種行為,不但損害到親情,還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毫無主見

其實,身邊有許多朋友,沒有主見,害怕選擇,一邊吐槽父母干預自己的生活,一邊又不知道生活目標在哪裡。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了,包括學什麼專業,以後要從事什麼行業。在我看來,喪失了選擇權,讓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有一項關於自主性的心理調查,心理學家隨機找到150名中學生,進行提問,“生活和學習上遇到了難題,一時又解決不了,你該怎麼辦?”結果令人驚訝,這150名學生的回答幾乎一致,就是找父母解決。

即便心理學家問他們,對將來的職業有什麼想法時,竟然有70%左右的學生回答道,“要回家問了父母才知道。”

很可悲,從小失去選擇權的他們,對於自己的夢想也失去了主見。

在近期熱播電視劇《少年派》中,母親王勝男,也是什麼事情都要替孩子選擇,近乎是在控制孩子的所有行為:

頭髮不能留劉海;

女兒住校時要每天打電話彙報;

文理科分班時,不顧女兒想法,強硬要求其讀理科;

......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這是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的一句話,道出了現代家長們對待孩子教育的現實。

但殊不知,父母的每一次控制慾,都是孩子選擇權的喪失。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家長過度控制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接近於喪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而生活在父母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的孩子,比那些被父母管束較多的孩子,要快樂得多。

其實,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以為替孩子選擇就能讓孩子少走點彎路。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有自己的選擇。被控制的結果就是,孩子活得不開心,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不好。

在近期熱映的青春電視劇《青春鬥》,裡面講述了一個女孩丁蘭,就是因為在家庭裡,長期失去選擇權,所以活得很不開心。而丁蘭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慕尼黑大學,本以為能夠擺脫命運,卻被母親燒燬了護照和錄取通知書。並且她的身份證和銀行卡也難逃厄運,全部被母親用剪刀剪壞。

無奈的她,只能屈服於父母在家鄉工作,甚至按照父母的要求,和一個不愛的男人結婚。

父母的控制,讓她活成了父母期望的樣子,表面上看起來懂事,但實際上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給束縛了,沒有勇氣去活出自己。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在場的大部分父母馬上回應道,當然願意啊。那什麼才算是完美的人生?

黃執中在節目中闡釋了“完美人生”的定義:“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你可以不美麗,也可以不聰明不富有,但人生的決定,你都得自己選擇,才算過上獨一無二的人生。

"

每年高考過後,有人歡喜有人愁,但其實除了成績之外,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是否能夠真正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有多少父母,不肯給孩子選擇權

在今年6月6號,距離高考考試僅剩下21小時,然而高考考生小王卻找不到身份證。

小王急得打電話報警,等到警察來了,才發現是小王母親把身份證藏起來了。問起原因,竟然是母親捨不得孩子離家讀書。

這位母親,為了能有孩子陪伴身邊,差點就毀了孩子的前途。

然而,這不是個例。

前些年有位母親,她親自給女兒填報高考志願,但因填錯導致女兒上不了好大學,一時想不開便跳江自殺。

還有一位母親,將女兒大學畢業證藏起來9年,只為了不讓自家女兒去外地工作。而這個來自福建泉州的女孩辛迪加所畢業的是211高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去年,已經30歲的辛迪加再次參加高考。可是過去的9年,她原本有機會追逐夢想,卻沒有畢業證書,而只能待在老家工作。

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過: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對象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父母替孩子選擇人生方向,自詡是為了孩子好,但實際上就是把孩子作為自己操控的“傀儡”。

這種行為,不但損害到親情,還有可能毀掉孩子的一生。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毫無主見

其實,身邊有許多朋友,沒有主見,害怕選擇,一邊吐槽父母干預自己的生活,一邊又不知道生活目標在哪裡。

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好了,包括學什麼專業,以後要從事什麼行業。在我看來,喪失了選擇權,讓他們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有一項關於自主性的心理調查,心理學家隨機找到150名中學生,進行提問,“生活和學習上遇到了難題,一時又解決不了,你該怎麼辦?”結果令人驚訝,這150名學生的回答幾乎一致,就是找父母解決。

即便心理學家問他們,對將來的職業有什麼想法時,竟然有70%左右的學生回答道,“要回家問了父母才知道。”

很可悲,從小失去選擇權的他們,對於自己的夢想也失去了主見。

在近期熱播電視劇《少年派》中,母親王勝男,也是什麼事情都要替孩子選擇,近乎是在控制孩子的所有行為:

頭髮不能留劉海;

女兒住校時要每天打電話彙報;

文理科分班時,不顧女兒想法,強硬要求其讀理科;

......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這是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的一句話,道出了現代家長們對待孩子教育的現實。

但殊不知,父母的每一次控制慾,都是孩子選擇權的喪失。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沒有選擇權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家長過度控制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接近於喪失至親對人們產生的負面影響。而生活在父母控制較少的家庭環境的孩子,比那些被父母管束較多的孩子,要快樂得多。

其實,父母的想法也很簡單,以為替孩子選擇就能讓孩子少走點彎路。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有自己的選擇。被控制的結果就是,孩子活得不開心,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也不好。

在近期熱映的青春電視劇《青春鬥》,裡面講述了一個女孩丁蘭,就是因為在家庭裡,長期失去選擇權,所以活得很不開心。而丁蘭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考上了慕尼黑大學,本以為能夠擺脫命運,卻被母親燒燬了護照和錄取通知書。並且她的身份證和銀行卡也難逃厄運,全部被母親用剪刀剪壞。

無奈的她,只能屈服於父母在家鄉工作,甚至按照父母的要求,和一個不愛的男人結婚。

父母的控制,讓她活成了父母期望的樣子,表面上看起來懂事,但實際上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給束縛了,沒有勇氣去活出自己。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在場的大部分父母馬上回應道,當然願意啊。那什麼才算是完美的人生?

黃執中在節目中闡釋了“完美人生”的定義:“那就是在人生的時時刻刻,永遠都儘可能地保有最多的選擇權。”

你可以不美麗,也可以不聰明不富有,但人生的決定,你都得自己選擇,才算過上獨一無二的人生。

許多家長,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在孩子面前放下自己的想法

好的父母,應該這麼做

紀伯倫在《致孩子》這首詩歌中說:“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應當學會適當放手。但是在放手之前,父母還應該讓孩子培養自己的判斷力,這箭才不會射偏。”

我覺得,作為一個稱職的父母,不是幫孩子的人生做出決定,而是讓孩子學會選擇。

香港歌星陳美齡,在她的培育下,自己的三個孩子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學。而她的教育法寶,就是從小就培養孩子學會去選擇,學會如何做判斷。

比如,她的大兒子在中考結束後,想要放棄已經考取的排名前三的高中,選擇有騎馬和野營的排名第七的高中。換做是其他的父母,早就反對,並要求孩子去讀排名前三的高中,但陳美齡尊重了孩子的選擇。

她覺得,孩子從小就得學會判斷,並獨立作出抉擇,最後得對抉擇後的結果負責。這樣,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結果是,她的大兒子順利考上了斯坦福大學。而且在高中期間,不僅在體育方面表現優異,同時也取得極好的學習成績。

大家也知道,養育孩子並不是一件花費精力多就能做好的事情,而養育過程中發生大多數問題,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管得太多,而不是管得太少。

是時候,讓孩子確確切切擁有一些選擇權和決定權,鍛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

當然,也不是讓孩子處於放養的狀態,而是讓家長適度放手,併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比如,在小時候,就可以放手讓孩子選擇衣服穿,選擇週末去哪兒玩,選擇暑假去哪兒旅行;到了孩子上學的年紀,可以跟孩子商量要不要上補習班,上什麼補習班......

其實,就是希望每位父母能夠尊重孩子,並鼓勵孩子成為敢追夢的少年,過上更好的生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