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同樣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追蹤這些孩子們的處境,顯示在中考過後,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於用力,相當於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於後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於是選擇了放棄。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同樣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追蹤這些孩子們的處境,顯示在中考過後,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於用力,相當於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於後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於是選擇了放棄。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當聯盟破裂,孩子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將自己推入苦海的家長?

我們不得而知。

04、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教育在階級分層中扮演著一面巨大放大鏡的角色,當它變成了避免階層跌落的手段,犧牲孩子的童年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在如同軍備一般的競賽中,也就不難發現“寒門難出貴子”的奧祕:當中層將起跑線拉高,寒門就難以為繼。

當成功學的雞湯已被時代唾棄,另一種“努力就能成功論”又重現江湖:很多人覺得自己所獲得的成績、地位全由努力而來,因此孩子不能超越這樣的成績、地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同樣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追蹤這些孩子們的處境,顯示在中考過後,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於用力,相當於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於後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於是選擇了放棄。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當聯盟破裂,孩子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將自己推入苦海的家長?

我們不得而知。

04、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教育在階級分層中扮演著一面巨大放大鏡的角色,當它變成了避免階層跌落的手段,犧牲孩子的童年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在如同軍備一般的競賽中,也就不難發現“寒門難出貴子”的奧祕:當中層將起跑線拉高,寒門就難以為繼。

當成功學的雞湯已被時代唾棄,另一種“努力就能成功論”又重現江湖:很多人覺得自己所獲得的成績、地位全由努力而來,因此孩子不能超越這樣的成績、地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他們忽略了自己當初誤打誤撞面臨的上升機遇,忽略了數十年前風起雲湧的時代垂青,忽略了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

他們最忽略的是,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武器!

教育和階級提升,是否真的有絕對關聯?如果一切的教育都是為了獲得資本,那麼這樣的教育是否純粹?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將自己懸在箭鋒,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否會感到幸福?當孩子努力成為了天子驕子,卻沒有獲得將階級再度拔高的機會,會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

多年來,面對教育競賽,一直有一種聲音:贏在起跑線就能贏在終點線嗎?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同樣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追蹤這些孩子們的處境,顯示在中考過後,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於用力,相當於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於後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於是選擇了放棄。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當聯盟破裂,孩子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將自己推入苦海的家長?

我們不得而知。

04、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教育在階級分層中扮演著一面巨大放大鏡的角色,當它變成了避免階層跌落的手段,犧牲孩子的童年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在如同軍備一般的競賽中,也就不難發現“寒門難出貴子”的奧祕:當中層將起跑線拉高,寒門就難以為繼。

當成功學的雞湯已被時代唾棄,另一種“努力就能成功論”又重現江湖:很多人覺得自己所獲得的成績、地位全由努力而來,因此孩子不能超越這樣的成績、地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他們忽略了自己當初誤打誤撞面臨的上升機遇,忽略了數十年前風起雲湧的時代垂青,忽略了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

他們最忽略的是,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武器!

教育和階級提升,是否真的有絕對關聯?如果一切的教育都是為了獲得資本,那麼這樣的教育是否純粹?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將自己懸在箭鋒,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否會感到幸福?當孩子努力成為了天子驕子,卻沒有獲得將階級再度拔高的機會,會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

多年來,面對教育競賽,一直有一種聲音:贏在起跑線就能贏在終點線嗎?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如果今天要我們為這句話做註解,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當我們說出永恆的這一句:“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所謂的“好”,到底是哪個方向?

過度消費孩子的熱情,剝削孩子童年的快樂,也許真能讓孩子日後更為“有錢有地位”,但是在這樣神經時刻緊繃的瘋狂競賽下,“有錢有地位”無疑跟“有幸福”形成了反比。

"

前不久,有一篇刷爆朋友圈的文章叫做《海淀家長不配有夢想》,緊接著,彷彿攀比似的,另一篇文章又橫空出世:《海淀家長對不起,順義媽媽的生活才叫做不配有夢想》。

光看題目就可以看出:面對教育的賽場,家長們焦慮之心可謂鋪滿了整條跑道。

然而翻開文章,我們看到滿篇的“階級跨越”、“贏在起跑線”、“雞娃”……卻沒有真正看到身處在這樣腥風血雨的教育搶跑中,孩子是什麼樣的心情。

01、教育焦慮,專屬中產的憂鬱症?

一個段子,流傳於海淀媽媽群體中。

一個家長問,孩子4歲,英語詞彙量1500夠不夠?

另一個家長回答,在美國夠了,在海淀不夠。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可想而知身在海淀所面對的巨大教育壓力,然而順義媽媽卻對此嗤之以鼻:你們每週從北京的東頭把孩子送到西頭上一次培訓班,就認為這是最大的考驗了?

在順義媽媽看來,她們處於整座城市的“上東區”(精英階層居住、社交和購物的專屬社區),如果說海淀孩子對標的是清北復交,那麼順義孩子的觸角則是直接夠上了常青藤。

當海淀媽媽還在為孩子往清北奮鬥而努力的時候,已經是“清北畢業”的順義媽媽們,主要的研究方向則是如何避開和其他國家高智商孩子們的競爭,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常青藤名校那少得可憐的國際生名額中,獲得顯性優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在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實現階級緩慢上升的必要渠道,但這個渠道也有一個顯著的劣勢:當父母已經生存在整條食物鏈的上層,那麼孩子付出的努力和他的收穫將不成正比。

簡單來說,父母如今擁有越高的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社會地位水平,那麼孩子超越上一輩的可能就會越小。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教育焦慮就如此產生了,有人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憂鬱症”,不如說這是中產階級的拼死抵抗:以百分之兩百的努力,去拼百分之一的機會。

真相如此殘酷, 為何不背水一戰?

02、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

很多父母其實最開始並不想陷入“精英育兒戰”,但當他們逐漸發現身邊同齡的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上早教班了,而自己的孩子快兩歲了還說不出一個完整的句子——焦慮就蔓延開來。

新聞裡說:某地六歲的小姑娘,每天放學後都還要上五門課,包括爵士鼓、芭蕾舞、英文、數學和拼玩識字等。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報名,到處尋訪名師、培訓班。

新聞裡說:學習少兒編程對孩子的智力發展有好處,也可以鍛鍊孩子的邏輯思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就忙不迭上網搜索最近“行情”,做好準備。

新聞裡又說:某地竟然出現了嬰兒早教的抬頭班、爬行班。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們真恨不得馬上生個二胎去體驗一下到底是否對孩子成長有幫助。

孩子一出生,就被放置在一個殘酷競爭的環境中,很難以說家長讓孩子學習的是“知識”,直白一點說,這些父母希望孩子獲得的根本也不是“知識”,而是“資本”——可以“贏在起跑線”的資本,因為高考多一分就能打敗多少孩子呀!

很可惜,天才的名額是有限的。順義媽媽給各樣天賦的孩子分門別類,最高級的孩子叫“天牛”,即天生特別牛,不用複述就能懂,不用催就知道學,不用花時間成績就特別棒。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但是這樣的孩子畢竟是鳳毛麟角,次之則是“人工牛”,即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雞娃(給娃打雞血),報儘可能多的培訓班,做盡可能多的作業,把所有的題型都背在腦子裡,以便隨時調取出來。

先不說“人工牛”已經過得是怎樣辛苦勞累的童年,在這些家長的眼界中,如果連人工也“牛”不起來,那我們至少可以培訓一樣特長的技能:鋼琴拼命練!舞蹈拼命跳!奧數要學到拿國際獎牌!英語要學到外國人都比不過!

什麼是剝奪孩子的童年,我作為老母親豈不是付出了更多時間更多精力,我為什麼不喊冤?

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03、競爭從胚胎開始

在育兒戰中的父母們,邏輯特別自洽。

香港TVB一部有一部紀錄片名為 《沒有起跑線?》,採訪了諸多在育兒道路上玩命血戰的父母。

片中一位二胎媽媽lrene因為之前的“自由成長”式育兒使一歲半的大兒子去幼兒園面試失利,面臨無學可上的局面,於是發誓要讓二胎贏在子宮裡。

當旁人提出“小孩子學習這麼辛苦好可憐”的時候,lrene立即反駁:“你的小孩沒有學校要,是不是更可憐?不識字,更可憐”。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面對上一次教育的“失敗”,lrene對二胎女兒非常謹慎,從6個月起開始胎教。在片中甚至提及,“屯門媽媽”們會算好懷孕的時間,因為香港很多優秀小學都喜歡招收“一月寶寶”。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另一位媽媽則在培訓班大戰中很有心得,在她看來,學鋼琴、小提琴都已經落後了,她更中意柳琴、豎琴這樣的“高級樂器”。

香港媽媽圈更有名句:不要和學鋼琴的孩子做朋友,要和學賽馬的孩子做朋友。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紀錄片中採訪四年級的Tessa,這是一個典型的“別人家的女兒”,品學兼優,證書無數,會滑冰、會舞劍、會樂器,甚至在美國夏令營千人選拔中進了前50。

但是面對鏡頭,孩子“謙虛”地說:不進步就是退步,因為別人都還在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家長的焦慮影響到孩子的焦慮,一直處在同齡人前列的孩子不允許自己退步。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和孩子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聯盟”。

而這個“聯盟”是否穩固呢?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同樣是在這部紀錄片中,通過追蹤這些孩子們的處境,顯示在中考過後,會有出現一條明顯的分水嶺,有些人會開始按照父母的意願,繼續在這個苦海里浮沉。

而有些人,因為前半段跑得過於用力,相當於在一場馬拉松的前半段用了短跑的速度來奔跑,對於後面的道路,已經無力前進,於是選擇了放棄。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當聯盟破裂,孩子該以怎樣的心態面對將自己推入苦海的家長?

我們不得而知。

04、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教育在階級分層中扮演著一面巨大放大鏡的角色,當它變成了避免階層跌落的手段,犧牲孩子的童年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在如同軍備一般的競賽中,也就不難發現“寒門難出貴子”的奧祕:當中層將起跑線拉高,寒門就難以為繼。

當成功學的雞湯已被時代唾棄,另一種“努力就能成功論”又重現江湖:很多人覺得自己所獲得的成績、地位全由努力而來,因此孩子不能超越這樣的成績、地位,是因為孩子不夠努力。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他們忽略了自己當初誤打誤撞面臨的上升機遇,忽略了數十年前風起雲湧的時代垂青,忽略了個人努力與歷史進程密不可分。

他們最忽略的是,教育,絕不僅僅是一種武器!

教育和階級提升,是否真的有絕對關聯?如果一切的教育都是為了獲得資本,那麼這樣的教育是否純粹?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將自己懸在箭鋒,那麼這樣的孩子是否會感到幸福?當孩子努力成為了天子驕子,卻沒有獲得將階級再度拔高的機會,會怎樣面對自己的人生?

多年來,面對教育競賽,一直有一種聲音:贏在起跑線就能贏在終點線嗎?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如果今天要我們為這句話做註解,我們應該問問自己,當我們說出永恆的這一句:“我們不希望你能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你能過得比我們這一輩好。”

所謂的“好”,到底是哪個方向?

過度消費孩子的熱情,剝削孩子童年的快樂,也許真能讓孩子日後更為“有錢有地位”,但是在這樣神經時刻緊繃的瘋狂競賽下,“有錢有地位”無疑跟“有幸福”形成了反比。

教育焦慮症,讓2.8億中國孩子的傑出頭腦被毀於瘋狂

多年以前,美國“垮掉一代”的傑出代表艾倫·金斯堡在詩歌《嚎叫》中劈頭寫道:“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

此時此刻,黑雲壓城城欲摧,漫天硝煙下,我們也能隱隱看見,下一代最傑出的頭腦即將被毀於瘋狂。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