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三類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新週刊》在80後親子陪伴調查中顯示有三類是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1.各玩各的,缺乏有效溝通

就像玩手機的事例一樣,父母回家後幫著自己的事,有時候不忙了也不理會孩子,更不會和孩子玩耍。

而孩子好不容易盼著爸媽回家,想要分享這一天看到的趣事,等來的卻只有父母冷漠疲倦的臉和敷衍的眼神。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慢慢的,孩子便會放棄了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為,話也會變少了,有些事情開始自己消化,沉默寡言。

等到父母開始發現不對勁,想要孩子跟自己談心時,卻發現孩子漸漸什麼都不和自己說了,親子感情感覺越來越淡,卻以為是孩子的問題。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三類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新週刊》在80後親子陪伴調查中顯示有三類是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1.各玩各的,缺乏有效溝通

就像玩手機的事例一樣,父母回家後幫著自己的事,有時候不忙了也不理會孩子,更不會和孩子玩耍。

而孩子好不容易盼著爸媽回家,想要分享這一天看到的趣事,等來的卻只有父母冷漠疲倦的臉和敷衍的眼神。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慢慢的,孩子便會放棄了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為,話也會變少了,有些事情開始自己消化,沉默寡言。

等到父母開始發現不對勁,想要孩子跟自己談心時,卻發現孩子漸漸什麼都不和自己說了,親子感情感覺越來越淡,卻以為是孩子的問題。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2.命令型說教,不停講道理

有時候孩子想要分享自己事,但有些父母卻總是不懂孩子的想法,揪著一些細枝末節說教講道理,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孩子慢慢喪失分享的興趣。

"媽,你看這是我剛畫好的畫,你看看!"

"還不錯,這是照著哪裡畫的?"

"我照著漫畫書畫的,挺不錯的吧?"

"你又看漫畫了?以後還是少看這些沒用的,你語文書美術書不是有很多圖畫嗎,照著上面畫不就好了?漫畫這些書不能看太多,看別人家小劉的孩子,就不會……"

當父母的嗓音蓋住了孩子,就好像一盆冷水澆到了孩子的身上,心裡的火慢慢熄滅了,這是以後再多的陪伴也彌補不回來的。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三類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新週刊》在80後親子陪伴調查中顯示有三類是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1.各玩各的,缺乏有效溝通

就像玩手機的事例一樣,父母回家後幫著自己的事,有時候不忙了也不理會孩子,更不會和孩子玩耍。

而孩子好不容易盼著爸媽回家,想要分享這一天看到的趣事,等來的卻只有父母冷漠疲倦的臉和敷衍的眼神。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慢慢的,孩子便會放棄了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為,話也會變少了,有些事情開始自己消化,沉默寡言。

等到父母開始發現不對勁,想要孩子跟自己談心時,卻發現孩子漸漸什麼都不和自己說了,親子感情感覺越來越淡,卻以為是孩子的問題。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2.命令型說教,不停講道理

有時候孩子想要分享自己事,但有些父母卻總是不懂孩子的想法,揪著一些細枝末節說教講道理,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孩子慢慢喪失分享的興趣。

"媽,你看這是我剛畫好的畫,你看看!"

"還不錯,這是照著哪裡畫的?"

"我照著漫畫書畫的,挺不錯的吧?"

"你又看漫畫了?以後還是少看這些沒用的,你語文書美術書不是有很多圖畫嗎,照著上面畫不就好了?漫畫這些書不能看太多,看別人家小劉的孩子,就不會……"

當父母的嗓音蓋住了孩子,就好像一盆冷水澆到了孩子的身上,心裡的火慢慢熄滅了,這是以後再多的陪伴也彌補不回來的。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3.用物質滿足代替陪伴

"吶,這是給你買的'槍',去一邊玩吧。"

"爸爸昨天不是給你買了新玩具了嗎,乖,別煩爸爸。"

……

這些熟悉的話你是否對孩子說過?當看到孩子在一旁獨自搭積木、過家家時,你是否也注意到了孩子落寞的眼神。

有時為了讓孩子安靜,父母總會使出這一招暫時制住孩子,卻不知,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真實的陪伴,而不是冰冷的玩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三類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新週刊》在80後親子陪伴調查中顯示有三類是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1.各玩各的,缺乏有效溝通

就像玩手機的事例一樣,父母回家後幫著自己的事,有時候不忙了也不理會孩子,更不會和孩子玩耍。

而孩子好不容易盼著爸媽回家,想要分享這一天看到的趣事,等來的卻只有父母冷漠疲倦的臉和敷衍的眼神。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慢慢的,孩子便會放棄了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為,話也會變少了,有些事情開始自己消化,沉默寡言。

等到父母開始發現不對勁,想要孩子跟自己談心時,卻發現孩子漸漸什麼都不和自己說了,親子感情感覺越來越淡,卻以為是孩子的問題。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2.命令型說教,不停講道理

有時候孩子想要分享自己事,但有些父母卻總是不懂孩子的想法,揪著一些細枝末節說教講道理,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孩子慢慢喪失分享的興趣。

"媽,你看這是我剛畫好的畫,你看看!"

"還不錯,這是照著哪裡畫的?"

"我照著漫畫書畫的,挺不錯的吧?"

"你又看漫畫了?以後還是少看這些沒用的,你語文書美術書不是有很多圖畫嗎,照著上面畫不就好了?漫畫這些書不能看太多,看別人家小劉的孩子,就不會……"

當父母的嗓音蓋住了孩子,就好像一盆冷水澆到了孩子的身上,心裡的火慢慢熄滅了,這是以後再多的陪伴也彌補不回來的。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3.用物質滿足代替陪伴

"吶,這是給你買的'槍',去一邊玩吧。"

"爸爸昨天不是給你買了新玩具了嗎,乖,別煩爸爸。"

……

這些熟悉的話你是否對孩子說過?當看到孩子在一旁獨自搭積木、過家家時,你是否也注意到了孩子落寞的眼神。

有時為了讓孩子安靜,父母總會使出這一招暫時制住孩子,卻不知,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真實的陪伴,而不是冰冷的玩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學會"高質量陪伴",真正讓孩子感受愛

1.父母全情的投入和觀察

有的家長以為待在孩子身邊便是陪伴,其實那僅僅只是"陪著"。

有的父母一回到家,當著孩子的面對開始找人打麻將、或是玩手機、看電視,完全不理會孩子的話語,這其實就是一種"無效的陪伴"。

只有當父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內心的需求,也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最好的方式便是,父母可以抽出一段時間,不用太長,陪著孩子讀一本插畫書,亦或是陪孩子玩兩局遊戲,做做運動。

哪怕只是單純的聊聊天,只要你的這段時間是完全屬於孩子的,那便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陪伴。

而父母也能在這一段時間內感受到專注的親子時光,心無雜念,不用被其他事情佔據心力。

2.要避免想方設法的干涉和控制

就如同上述例子中母親對孩子的說教一樣,太多的父母總是生活在恐懼與擔心中,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毛病,有太多的不完美,於是想方設法地改變他們。

殊不知,父母感覺到煩,其實孩子更感覺到累。

高質量陪伴,需要全心全意的觀察和投入,但過度的重視和過度的控制都是一種溺愛,反而會讓孩子感到重壓和痛苦。

在陪孩子時,要注重給孩子適合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學會嘗試和探索,迎接各種未知的挑戰,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昨天好友妍妍跟我打電話聊天,有了寶寶的我們,說著說著,話題便總落到孩子身上。

妍妍嘆著氣和我說:"昨天鵬鵬跟我頂嘴吵架了,今早脾氣還不見消呢。"

我感到很疑惑,之前到妍妍家做客時我有見過鵬鵬,印象中是個乖巧懂事的小孩:"怎麼回事?"

妍妍無奈地說:"他最近總是黏在我身上,要麼就想方設法在我面前晃悠,就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我真是心煩。"

我說道:"他可能想你多陪陪他。"

"我也不是不陪他,但我真的太累了。白天早起上班,晚上回家還要洗衣做飯。昨晚也是,他又在我耳邊不停說話,我對他便有些凶,沒辦法,就吵起來了。"

我聽後感到十分無奈。

我想起曾經在孩子幼兒園的心願牆裡看過孩子們寫的願望,努力端正的字寫著許多令人感覺心酸的話語:"希望爸爸能多陪我""我想和媽媽一起去上班""一直是奶奶接我下課,希望爸爸媽媽能來接我一次"……

一行行看下來,令我驚訝的是,有一大半的孩子寫的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我想象中的"成為宇航員""拯救世界"這類字眼卻十分少有。

在生活中,父母承受了許多的重壓,一生都在圍繞孩子的衣食住行,甚至他們的未來操心。我們以為給了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和保障。

殊不知,每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汲取的最好的養分便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愛"可以從多個方面展現,但"陪伴"二字看似簡單,實際能做到的卻很少。許多父母待在家中,以為是在陪伴孩子,卻不知自己其實是"隱形失陪"。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比"失陪"更嚴重的,是"隱形失陪"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篇火遍網絡的小學作文。

是一個孩子寫的《爸爸,我想對你說》,在文章中,他寫出了對爸爸的渴求。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爸爸因為工作的原因,並不能時常陪伴孩子,當爸爸回家的時候,也只是一直拿著手機玩,在孩子的描述裡,他將手機表述成了爸爸的寶貝。

在爸爸玩手機的時候,根本不會注意到自己。

所以在結尾,孩子寫到:"只要爸爸能放下手機陪陪自己,我願意放棄任何東西,包括生命。"

這篇樸實卻又真實的文章在網上掀起的一陣議論的浪潮,許多人開始關注父母的陪伴問題。

所謂的"隱形失陪"是相對於普通"失陪"而言的。它比失陪更普遍,也比失陪更容易被家長們忽視。

簡單來說,"隱形失陪"是指雖然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著孩子,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從而給孩子造成的精神失陪。

具體表現為感情冷漠、難以溝通和缺乏信任。

長期隱形失陪的孩子,容易有孤僻、冷漠、社交和溝通障礙等性格。

很多父母常常覺得自己比起那些失陪的父母已經好上太多,因此便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狀況和需要,很容易就造成"隱形失陪"。

而這便會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身心健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三類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新週刊》在80後親子陪伴調查中顯示有三類是最糟糕的隱形失陪:

1.各玩各的,缺乏有效溝通

就像玩手機的事例一樣,父母回家後幫著自己的事,有時候不忙了也不理會孩子,更不會和孩子玩耍。

而孩子好不容易盼著爸媽回家,想要分享這一天看到的趣事,等來的卻只有父母冷漠疲倦的臉和敷衍的眼神。

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慢慢的,孩子便會放棄了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行為,話也會變少了,有些事情開始自己消化,沉默寡言。

等到父母開始發現不對勁,想要孩子跟自己談心時,卻發現孩子漸漸什麼都不和自己說了,親子感情感覺越來越淡,卻以為是孩子的問題。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2.命令型說教,不停講道理

有時候孩子想要分享自己事,但有些父母卻總是不懂孩子的想法,揪著一些細枝末節說教講道理,這樣的行為也會使孩子慢慢喪失分享的興趣。

"媽,你看這是我剛畫好的畫,你看看!"

"還不錯,這是照著哪裡畫的?"

"我照著漫畫書畫的,挺不錯的吧?"

"你又看漫畫了?以後還是少看這些沒用的,你語文書美術書不是有很多圖畫嗎,照著上面畫不就好了?漫畫這些書不能看太多,看別人家小劉的孩子,就不會……"

當父母的嗓音蓋住了孩子,就好像一盆冷水澆到了孩子的身上,心裡的火慢慢熄滅了,這是以後再多的陪伴也彌補不回來的。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3.用物質滿足代替陪伴

"吶,這是給你買的'槍',去一邊玩吧。"

"爸爸昨天不是給你買了新玩具了嗎,乖,別煩爸爸。"

……

這些熟悉的話你是否對孩子說過?當看到孩子在一旁獨自搭積木、過家家時,你是否也注意到了孩子落寞的眼神。

有時為了讓孩子安靜,父母總會使出這一招暫時制住孩子,卻不知,孩子真正想要的,是真實的陪伴,而不是冰冷的玩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學會"高質量陪伴",真正讓孩子感受愛

1.父母全情的投入和觀察

有的家長以為待在孩子身邊便是陪伴,其實那僅僅只是"陪著"。

有的父母一回到家,當著孩子的面對開始找人打麻將、或是玩手機、看電視,完全不理會孩子的話語,這其實就是一種"無效的陪伴"。

只有當父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才能做到細緻入微的觀察,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內心的需求,也才能真正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

最好的方式便是,父母可以抽出一段時間,不用太長,陪著孩子讀一本插畫書,亦或是陪孩子玩兩局遊戲,做做運動。

哪怕只是單純的聊聊天,只要你的這段時間是完全屬於孩子的,那便能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陪伴。

而父母也能在這一段時間內感受到專注的親子時光,心無雜念,不用被其他事情佔據心力。

2.要避免想方設法的干涉和控制

就如同上述例子中母親對孩子的說教一樣,太多的父母總是生活在恐懼與擔心中,看不到孩子的閃光點。

有時候我們總覺得自己的孩子有太多的毛病,有太多的不完美,於是想方設法地改變他們。

殊不知,父母感覺到煩,其實孩子更感覺到累。

高質量陪伴,需要全心全意的觀察和投入,但過度的重視和過度的控制都是一種溺愛,反而會讓孩子感到重壓和痛苦。

在陪孩子時,要注重給孩子適合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學會嘗試和探索,迎接各種未知的挑戰,這才是真正的成長。

我下班都在陪孩子!你以為的“陪伴”,其實都是“隱性失陪”

3.雙方都感到安寧和愉悅

最好的陪伴,是讓孩子和父母都處於放鬆、舒適、親密和愉悅的狀態中,都能互相獲得精神上的撫慰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互動。

這與時間長短沒有關係,關鍵是在陪伴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到有趣好玩,同時父母也不會無聊瞌睡。

因為孩子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專心投入,而不會分神敏感,焦躁不安。

而父母則是要擺脫心不在焉、煩躁、憂慮的心思和情緒,調整自己的狀態,陪著孩子成長。

只有做到以上三點,才能做到高質量陪伴,"隱形失陪"可以避免,關鍵是看父母的行動。關注孩子真正的需求,親子關係才會更加牢固。

我是小C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