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不完美媽媽 英語 苗族 讀書 聰明孩子養成記 侗族 MP3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2019-09-18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會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語言,實際好處頗為明顯。

不僅僅在未來可以和更多的人交談,可以閱讀多種語言的資料,從而無障礙地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事實證明:

雙語會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人更聰明。

一、工作記憶更好

有一些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的“工作記憶”,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兒童更好。

什麼叫“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呢?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對已知的、和新的信息提供臨時存儲和處理的大腦系統。猶如一個“腦海中的記事本”,我們可以在“記事本”上暫時放置信息,讓信息浮現於腦海。

工作記憶在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和更新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和執行功能非常重要。

二、提升大腦的執行能力

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個命令系統,用來指揮我們規劃、解決問題,靈活思考,完成其他各種各樣對智力有要求的任務,展示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這些過程包括忽略干擾、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意轉移注意力和在腦海中儲存信息。就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記路。

三、觀察環境的能力更強

雙語使用者,會經常頻繁地轉換語言。比如看到媽媽就說普通話,看到老師就說英語。就如同我們一邊開車,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的同時,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

在一項對比德語-意大利語雙語者,和意大利語單語者在觀察任務中的表現的研究中發現,雙語使用者不僅表現得更好,而且觀察時使用的大腦相關區域的活躍程度較低,這表明他們的觀察效率更高。

四、從嬰兒期到老年,都能獲益

雙語經歷對大腦的影響會從嬰兒時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的研究發現:

能夠熟練使用雙語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防止失智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出現:雙語程度越高,出現的時間越晚。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會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語言,實際好處頗為明顯。

不僅僅在未來可以和更多的人交談,可以閱讀多種語言的資料,從而無障礙地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事實證明:

雙語會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人更聰明。

一、工作記憶更好

有一些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的“工作記憶”,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兒童更好。

什麼叫“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呢?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對已知的、和新的信息提供臨時存儲和處理的大腦系統。猶如一個“腦海中的記事本”,我們可以在“記事本”上暫時放置信息,讓信息浮現於腦海。

工作記憶在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和更新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和執行功能非常重要。

二、提升大腦的執行能力

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個命令系統,用來指揮我們規劃、解決問題,靈活思考,完成其他各種各樣對智力有要求的任務,展示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這些過程包括忽略干擾、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意轉移注意力和在腦海中儲存信息。就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記路。

三、觀察環境的能力更強

雙語使用者,會經常頻繁地轉換語言。比如看到媽媽就說普通話,看到老師就說英語。就如同我們一邊開車,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的同時,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

在一項對比德語-意大利語雙語者,和意大利語單語者在觀察任務中的表現的研究中發現,雙語使用者不僅表現得更好,而且觀察時使用的大腦相關區域的活躍程度較低,這表明他們的觀察效率更高。

四、從嬰兒期到老年,都能獲益

雙語經歷對大腦的影響會從嬰兒時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的研究發現:

能夠熟練使用雙語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防止失智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出現:雙語程度越高,出現的時間越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呢?

要獲得真正的雙語能力,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雙語,不是勉強能磕磕巴巴說一門外語,而是真正能像講母語一樣說兩門語言。

想要培養一個雙語的孩子,一定要認識到:

一、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大量接觸這門語言。

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父母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基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兒科醫生,都會建議父母儘可能多地對孩子說話、朗讀、唱歌給他們聽。

因為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們接觸語言的機會。哪怕不考慮培養孩子雙語能力,只讓孩子學習一種語言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堪薩斯大學哈特和里斯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會如何跟他們的寶寶談話?

他們發現:

那些貧寒的、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

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開!”

“這東西別吃!”

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比如:

“這個東西別吃。寶寶你是餓了嗎?你是不是想吃小餅乾啊?那和媽媽一起去找小餅乾吧”。

這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差,這完全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為此,美國推行了一個“普羅維登斯談話”(Providence Talks)項目,就是為了創造家庭談話氛圍,說服貧窮的父母多和家裡的寶寶說話。

但是,“多說說話”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卻非常難以實現。

那些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覺得多和寶寶說話簡直是種“本能”,但那些家境貧寒,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並不知道與小孩說話、對他們閱讀、唱歌,以及和他們一起玩耍有多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拼爹”、“拼媽”真是很有道理。

所以,如果還希望培養雙語的能力,那麼父母自然需要給孩子多多呈現這兩種語言。日常的對話、語言朗讀、唱歌、講故事給孩子聽……都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接觸機會。

這對於父母來說,確實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有的家庭,父母都能說一門比較流利的外語,於是決定兩人分別對孩子講兩種不同的語言。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不過,有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即便父母都是兩種語言同時使用,孩子也是可以應付的,孩子並不會混淆。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會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語言,實際好處頗為明顯。

不僅僅在未來可以和更多的人交談,可以閱讀多種語言的資料,從而無障礙地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事實證明:

雙語會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人更聰明。

一、工作記憶更好

有一些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的“工作記憶”,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兒童更好。

什麼叫“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呢?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對已知的、和新的信息提供臨時存儲和處理的大腦系統。猶如一個“腦海中的記事本”,我們可以在“記事本”上暫時放置信息,讓信息浮現於腦海。

工作記憶在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和更新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和執行功能非常重要。

二、提升大腦的執行能力

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個命令系統,用來指揮我們規劃、解決問題,靈活思考,完成其他各種各樣對智力有要求的任務,展示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這些過程包括忽略干擾、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意轉移注意力和在腦海中儲存信息。就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記路。

三、觀察環境的能力更強

雙語使用者,會經常頻繁地轉換語言。比如看到媽媽就說普通話,看到老師就說英語。就如同我們一邊開車,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的同時,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

在一項對比德語-意大利語雙語者,和意大利語單語者在觀察任務中的表現的研究中發現,雙語使用者不僅表現得更好,而且觀察時使用的大腦相關區域的活躍程度較低,這表明他們的觀察效率更高。

四、從嬰兒期到老年,都能獲益

雙語經歷對大腦的影響會從嬰兒時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的研究發現:

能夠熟練使用雙語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防止失智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出現:雙語程度越高,出現的時間越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呢?

要獲得真正的雙語能力,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雙語,不是勉強能磕磕巴巴說一門外語,而是真正能像講母語一樣說兩門語言。

想要培養一個雙語的孩子,一定要認識到:

一、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大量接觸這門語言。

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父母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基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兒科醫生,都會建議父母儘可能多地對孩子說話、朗讀、唱歌給他們聽。

因為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們接觸語言的機會。哪怕不考慮培養孩子雙語能力,只讓孩子學習一種語言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堪薩斯大學哈特和里斯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會如何跟他們的寶寶談話?

他們發現:

那些貧寒的、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

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開!”

“這東西別吃!”

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比如:

“這個東西別吃。寶寶你是餓了嗎?你是不是想吃小餅乾啊?那和媽媽一起去找小餅乾吧”。

這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差,這完全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為此,美國推行了一個“普羅維登斯談話”(Providence Talks)項目,就是為了創造家庭談話氛圍,說服貧窮的父母多和家裡的寶寶說話。

但是,“多說說話”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卻非常難以實現。

那些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覺得多和寶寶說話簡直是種“本能”,但那些家境貧寒,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並不知道與小孩說話、對他們閱讀、唱歌,以及和他們一起玩耍有多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拼爹”、“拼媽”真是很有道理。

所以,如果還希望培養雙語的能力,那麼父母自然需要給孩子多多呈現這兩種語言。日常的對話、語言朗讀、唱歌、講故事給孩子聽……都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接觸機會。

這對於父母來說,確實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有的家庭,父母都能說一門比較流利的外語,於是決定兩人分別對孩子講兩種不同的語言。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不過,有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即便父母都是兩種語言同時使用,孩子也是可以應付的,孩子並不會混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二、除了引導孩子學會,還要鼓勵孩子保有

發展心理學家艾麗卡·霍夫(Erika Hoff)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在弗羅裡達州,一些教育程度很高又很富有的人,會在養育子女過程中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和英語。

孩子起初是雙語嬰兒,但隨著年紀漸長,他們的英語水平會日益超過西班牙語。

他們沒去過用西班牙語授課的學校,沒讀過西班牙語書籍,如果你真的去評估他們的詞彙量,或者他們懂得的語法,或者他們敘述時的連貫性,會發現他們對西班牙語不像對英語那麼精通。

這其實也是和使用以及接觸某種語言的機會有關。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在興趣班學習一們外語,機會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儘可能多的機會使用這門外語,比如聽這門語言的音樂、讀這門語言的書,甚至到說這門語言的國家去旅行,那麼孩子最後對這門語言的理解會穩固得多。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會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語言,實際好處頗為明顯。

不僅僅在未來可以和更多的人交談,可以閱讀多種語言的資料,從而無障礙地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事實證明:

雙語會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人更聰明。

一、工作記憶更好

有一些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的“工作記憶”,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兒童更好。

什麼叫“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呢?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對已知的、和新的信息提供臨時存儲和處理的大腦系統。猶如一個“腦海中的記事本”,我們可以在“記事本”上暫時放置信息,讓信息浮現於腦海。

工作記憶在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和更新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和執行功能非常重要。

二、提升大腦的執行能力

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個命令系統,用來指揮我們規劃、解決問題,靈活思考,完成其他各種各樣對智力有要求的任務,展示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這些過程包括忽略干擾、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意轉移注意力和在腦海中儲存信息。就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記路。

三、觀察環境的能力更強

雙語使用者,會經常頻繁地轉換語言。比如看到媽媽就說普通話,看到老師就說英語。就如同我們一邊開車,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的同時,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

在一項對比德語-意大利語雙語者,和意大利語單語者在觀察任務中的表現的研究中發現,雙語使用者不僅表現得更好,而且觀察時使用的大腦相關區域的活躍程度較低,這表明他們的觀察效率更高。

四、從嬰兒期到老年,都能獲益

雙語經歷對大腦的影響會從嬰兒時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的研究發現:

能夠熟練使用雙語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防止失智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出現:雙語程度越高,出現的時間越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呢?

要獲得真正的雙語能力,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雙語,不是勉強能磕磕巴巴說一門外語,而是真正能像講母語一樣說兩門語言。

想要培養一個雙語的孩子,一定要認識到:

一、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大量接觸這門語言。

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父母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基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兒科醫生,都會建議父母儘可能多地對孩子說話、朗讀、唱歌給他們聽。

因為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們接觸語言的機會。哪怕不考慮培養孩子雙語能力,只讓孩子學習一種語言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堪薩斯大學哈特和里斯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會如何跟他們的寶寶談話?

他們發現:

那些貧寒的、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

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開!”

“這東西別吃!”

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比如:

“這個東西別吃。寶寶你是餓了嗎?你是不是想吃小餅乾啊?那和媽媽一起去找小餅乾吧”。

這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差,這完全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為此,美國推行了一個“普羅維登斯談話”(Providence Talks)項目,就是為了創造家庭談話氛圍,說服貧窮的父母多和家裡的寶寶說話。

但是,“多說說話”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卻非常難以實現。

那些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覺得多和寶寶說話簡直是種“本能”,但那些家境貧寒,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並不知道與小孩說話、對他們閱讀、唱歌,以及和他們一起玩耍有多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拼爹”、“拼媽”真是很有道理。

所以,如果還希望培養雙語的能力,那麼父母自然需要給孩子多多呈現這兩種語言。日常的對話、語言朗讀、唱歌、講故事給孩子聽……都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接觸機會。

這對於父母來說,確實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有的家庭,父母都能說一門比較流利的外語,於是決定兩人分別對孩子講兩種不同的語言。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不過,有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即便父母都是兩種語言同時使用,孩子也是可以應付的,孩子並不會混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二、除了引導孩子學會,還要鼓勵孩子保有

發展心理學家艾麗卡·霍夫(Erika Hoff)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在弗羅裡達州,一些教育程度很高又很富有的人,會在養育子女過程中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和英語。

孩子起初是雙語嬰兒,但隨著年紀漸長,他們的英語水平會日益超過西班牙語。

他們沒去過用西班牙語授課的學校,沒讀過西班牙語書籍,如果你真的去評估他們的詞彙量,或者他們懂得的語法,或者他們敘述時的連貫性,會發現他們對西班牙語不像對英語那麼精通。

這其實也是和使用以及接觸某種語言的機會有關。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在興趣班學習一們外語,機會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儘可能多的機會使用這門外語,比如聽這門語言的音樂、讀這門語言的書,甚至到說這門語言的國家去旅行,那麼孩子最後對這門語言的理解會穩固得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三、即便學晚了,也不要氣餒

從小學習一門外語,相對更容易一些。這是因為語言學家普遍認同兒童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即存在一個更容易學習語言的理想期——6歲前。如果過了這個時期,人們學習語言就會變得更困難。

但如果6歲前沒有學習外語的機會,也不用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用英語發表了重要的論文,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他們的母語並不是英語。

所以,語言學習這件事,可以這樣看:

年紀越小,越是有領先優勢;

年紀越大,學習效率就越高。

更值得高興的一點是:

哪怕是成年人,哪怕學外語學得非常痛苦,但只要還在保持學習第二語言,不論學得效果如何,這個學習語言的過程本身就非常有益。

香港中文大學及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做出假設,語言學習應對老年人有益,並指出相關的認知任務——包括工作記憶、歸納推理、聲音辨別及任務轉換——與大腦的某些區域密切相關,而這些大腦區域是造成與年齡相關的衰退的最主要源頭。

換句話說,也許學習第二語言讓成人發狂,但也正是這些原因使語言學習益處良多。

"

一定更有很多重視教育的爸爸媽媽,已經在操心寶寶學英語的問題了——儘管寶寶還小,中文還沒說清楚。

那麼,儘早學習一門外語,對寶寶來說有好處嗎?

一方面是各種各樣的雙語早教、雙語幼兒園……

另一方面爸爸媽媽也可能有下面這些顧慮: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接觸多種語言,孩子會不會混淆?

▪那麼小,學什麼英語?中文還沒學好呢!

▪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可家裡老人都說方言,會不會弄得孩子學不好說話啊?

▪有些多語言家庭的孩子,說話確實比較晚啊,是不是說明多語言環境對孩子沒好處?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確實,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雙語能力的看法和認識都有很多分歧。

有些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提出:從認知上來說,第二語言是一種干擾,可能妨礙孩子的學業和智力發展。

但後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雖然對一個雙語者來說,哪怕只使用其中一種語言,他大腦裡的兩個語言系統也都是活躍的,進而造成一個體系妨礙另一個體系的情況。要說這是一種“干擾”,好像也沒錯。

可是這種“干擾”並沒帶來不好的後果,反而迫使大腦化解內部衝突,讓思維得到鍛鍊,而這種鍛鍊,又能夠增強認知能力。

事實上,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家庭其實都不止用一種語言養育孩子。

比如,我讀書的時候,生活在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我們班裡有很多苗族、侗族的同學。

平時上學,同學們在一起都說普通話,但回家後,我的少數民族同學會和家人說苗語、侗語。

有時候苗族同學的父母來學校看,看到我這樣的漢族孩子,就跟我說普通話,轉頭對著自己家的孩子,就一秒鐘換苗語,切換得非常自然。

其實,無論是在單語言環境,還是在多語言環境,孩子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說話早或說話晚的機率都差不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之所以“感覺多語言孩子說話晚”,主要是下面這些原因:

1、多語言孩子,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語言熟練度

接觸多種語言的孩子,和僅接觸一種語言的孩子,語言發展的里程碑階段是差不多的。

只是,接觸多語言的孩子,通常需要更長時間來提高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這是因為他們正在構建和使用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這也許是覺得“多語言孩子”學說話慢的一個原因。

另外,多語言家庭的孩子如果說話晚,問題多半不是出在“爺爺奶奶講方言”,而是頻繁更換照顧者,或者是家人對待孩子學習語言的意見不一樣。

比如,孩子跟奶奶學了一句“土方言”,爸爸媽媽大驚失色,趕緊糾正孩子的口音,非讓孩子學會普通話的表達方式不可。

大人的意見不合,態度不一,確實會對寶寶語言的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

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擔心,不管孩子跟爺爺奶奶怎麼使用方言,只要爸爸媽媽一直說普通話,孩子自己就能學會方言和普通話無障礙切換,知道“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2、詞彙量計算錯了

雖然多語言孩子,每種語言中所能掌握的詞彙量可能比較小,但如果將孩子所掌握的多種語言中的詞彙量一起算,那麼“多語言孩子”知道的詞彙總數通常與“單語言孩子”的詞彙總數是差不多的。

3、一個句子中,兩種語言夾雜,並不是問題

同時學習兩種或兩種語言以上的孩子,通常會“編碼切換”,或在同一句子中使用兩種語言。

但並不是什麼大問題,這樣的情況很正常。相反,這表明孩子們理解兩種語言的語法規則。

雖然使用了兩種語言的詞彙,但孩子們畢竟語法正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思。

就像我們自己說一個英文句子的時候,如果有一個單詞不會講,那麼合乎邏輯的做法就是:用中文裡的這個詞彙來表達意思。

一旦我們知道這個單詞怎麼說,這個英文句子就能說得更流暢了。

其實我們大人現在的語言中,也經常出現這些情況了,比如我們說“MP3”,一下子就能知道是什麼,可你還能想得起它的中文怎麼說嗎?

同理,老外們也學會了很多源於中文的英文單詞,比如:chow-mein(炒麵),dim-sim(點心),longan(龍眼),lychee(荔枝)

由此看來,關於雙語干擾的問題,爸爸媽媽實在不用太擔心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當今世界,會說兩種甚至兩種以上語言,實際好處頗為明顯。

不僅僅在未來可以和更多的人交談,可以閱讀多種語言的資料,從而無障礙地獲取更多維度的信息,還有事實證明:

雙語會對大腦產生深遠的影響,讓人更聰明。

一、工作記憶更好

有一些研究發現,雙語兒童的“工作記憶”,比只說一種語言的兒童更好。

什麼叫“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呢?

工作記憶,就是我們對已知的、和新的信息提供臨時存儲和處理的大腦系統。猶如一個“腦海中的記事本”,我們可以在“記事本”上暫時放置信息,讓信息浮現於腦海。

工作記憶在短時間內保存,處理和更新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和執行功能非常重要。

二、提升大腦的執行能力

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是一個命令系統,用來指揮我們規劃、解決問題,靈活思考,完成其他各種各樣對智力有要求的任務,展示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這些過程包括忽略干擾、保持注意力集中、隨意轉移注意力和在腦海中儲存信息。就比如我們可以一邊開車一邊記路。

三、觀察環境的能力更強

雙語使用者,會經常頻繁地轉換語言。比如看到媽媽就說普通話,看到老師就說英語。就如同我們一邊開車,進行一系列的操作的同時,還要觀察周圍的環境一樣。

在一項對比德語-意大利語雙語者,和意大利語單語者在觀察任務中的表現的研究中發現,雙語使用者不僅表現得更好,而且觀察時使用的大腦相關區域的活躍程度較低,這表明他們的觀察效率更高。

四、從嬰兒期到老年,都能獲益

雙語經歷對大腦的影響會從嬰兒時期一直持續到老年。

一項發表在國際頂級雜誌《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上的研究發現:

能夠熟練使用雙語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防止失智和阿爾茨海默症的症狀出現:雙語程度越高,出現的時間越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雙語寶寶呢?

要獲得真正的雙語能力,並不是簡單的事情。

這裡所說的雙語,不是勉強能磕磕巴巴說一門外語,而是真正能像講母語一樣說兩門語言。

想要培養一個雙語的孩子,一定要認識到:

一、要掌握一門語言,必須大量接觸這門語言。

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能力,父母確實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

基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兒科醫生,都會建議父母儘可能多地對孩子說話、朗讀、唱歌給他們聽。

因為這樣做,可以增加孩子們接觸語言的機會。哪怕不考慮培養孩子雙語能力,只讓孩子學習一種語言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堪薩斯大學哈特和里斯雷,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來自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父母,會如何跟他們的寶寶談話?

他們發現:

那些貧寒的、靠救濟金度日的家庭,孩子每小時只能聽到約600個單詞;

工薪階層家庭的孩子每小時聽到1200個單詞;

而父母是專業人士的孩子,每小時可聽到2100個單詞。

所有家長都會給孩子下達指令性的要求,比如:

“把玩具拿開!”

“這東西別吃!”

但是,對於那些領救濟金的家長來說,與子女之間的溝通也許就止於此了。

而收入和教育程度越高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就越有可能會進一步進行下去。比如:

“這個東西別吃。寶寶你是餓了嗎?你是不是想吃小餅乾啊?那和媽媽一起去找小餅乾吧”。

這兩位研究者認為,語言使用跟學業之間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來自貧寒家庭的孩子,成績遠比出身專業人士家庭的孩子差,這完全是因為父母跟子女說的話太少。

為此,美國推行了一個“普羅維登斯談話”(Providence Talks)項目,就是為了創造家庭談話氛圍,說服貧窮的父母多和家裡的寶寶說話。

但是,“多說說話”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卻非常難以實現。

那些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家庭,覺得多和寶寶說話簡直是種“本能”,但那些家境貧寒,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並不知道與小孩說話、對他們閱讀、唱歌,以及和他們一起玩耍有多重要。

從這個角度來說,“拼爹”、“拼媽”真是很有道理。

所以,如果還希望培養雙語的能力,那麼父母自然需要給孩子多多呈現這兩種語言。日常的對話、語言朗讀、唱歌、講故事給孩子聽……都可以豐富孩子的語言接觸機會。

這對於父母來說,確實是需要付出極大的心力。

有的家庭,父母都能說一門比較流利的外語,於是決定兩人分別對孩子講兩種不同的語言。

這樣做確實很有幫助。不過,有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即便父母都是兩種語言同時使用,孩子也是可以應付的,孩子並不會混淆。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二、除了引導孩子學會,還要鼓勵孩子保有

發展心理學家艾麗卡·霍夫(Erika Hoff)發現這樣一個現象:

在弗羅裡達州,一些教育程度很高又很富有的人,會在養育子女過程中同時使用西班牙語和英語。

孩子起初是雙語嬰兒,但隨著年紀漸長,他們的英語水平會日益超過西班牙語。

他們沒去過用西班牙語授課的學校,沒讀過西班牙語書籍,如果你真的去評估他們的詞彙量,或者他們懂得的語法,或者他們敘述時的連貫性,會發現他們對西班牙語不像對英語那麼精通。

這其實也是和使用以及接觸某種語言的機會有關。

所以,如果我們只是讓孩子在興趣班學習一們外語,機會遠遠不夠。我們需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有儘可能多的機會使用這門外語,比如聽這門語言的音樂、讀這門語言的書,甚至到說這門語言的國家去旅行,那麼孩子最後對這門語言的理解會穩固得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三、即便學晚了,也不要氣餒

從小學習一門外語,相對更容易一些。這是因為語言學家普遍認同兒童學習語言有一個關鍵期(CRITICAL PERIOD),即存在一個更容易學習語言的理想期——6歲前。如果過了這個時期,人們學習語言就會變得更困難。

但如果6歲前沒有學習外語的機會,也不用太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了。

比如,世界上有很多科學家用英語發表了重要的論文,做出了偉大的貢獻,而他們的母語並不是英語。

所以,語言學習這件事,可以這樣看:

年紀越小,越是有領先優勢;

年紀越大,學習效率就越高。

更值得高興的一點是:

哪怕是成年人,哪怕學外語學得非常痛苦,但只要還在保持學習第二語言,不論學得效果如何,這個學習語言的過程本身就非常有益。

香港中文大學及伊利諾伊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做出假設,語言學習應對老年人有益,並指出相關的認知任務——包括工作記憶、歸納推理、聲音辨別及任務轉換——與大腦的某些區域密切相關,而這些大腦區域是造成與年齡相關的衰退的最主要源頭。

換句話說,也許學習第二語言讓成人發狂,但也正是這些原因使語言學習益處良多。

學外語有啥用?雙語可預防“阿爾茨海默”,從嬰兒到老年都獲益

培養多語種的孩子確實需要耐心,而且,很可能也令人沮喪。

但是,單語兒童的父母也會感到沮喪啊!

孩子天生的語言能力,都是需要經過艱苦的努力,才能轉化成真正的成人語言技能的。

我們成年人再想學習一門外語,確實更加痛苦,也可能更令人沮喪。

但是,即便不學外語,也有很多事情讓人沮喪啊!

但如果我們不再那麼追求學習語言的結果,而是把學習語言,當成對大腦的一種鍛鍊方式,來保持大腦的年輕狀態;

甚至讓我們的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也來學習一門外語,以預防阿爾茨海默症的發生,這樣一來,我們的沮喪感、失敗感,一定會小很多。

相反,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成了我們遊戲,是一種比抽象腦力遊戲,更有用、更有趣的活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