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家長4個“招式”,打贏“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是兒童社會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為了孩子的綜合發展,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卻不得不“偏向虎山行”。其實,只要瞭解了寶寶焦慮的來源,對症下藥就變得簡單了。放鬆心態,做足準備,4招輕鬆化解“入園焦慮”。

第一招: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美好”生活。

對於每個寶寶而言,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老師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也有他不喜歡的地方,因此,在放學接孩子時,儘量少問有負面情緒信息的內容。 比如:“今天被欺負了嗎?”“老師批評你了嗎?”“睡覺的時候害怕了嗎?”等。

最好多請他講講幼兒園裡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幼兒園裡有哪些好玩的玩具?”“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又新學了什麼新遊戲?”“老師講了什麼好玩的故事?” 這樣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園在生活、學習方面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逐漸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有趣,進而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第二招: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各種“不適應”,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很多,我見過很多入園的那一下哭的很凶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離開後他們馬上融入集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似乎完全忘記了上一秒的事情。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後才能讓孩子安心。

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幫助孩子找幾個小孩成為好朋友,如果小區裡有一起上學的孩子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還能看到熟悉的人對他適應新環境是很有幫助的),陪伴孩子度過那個適應期,我們的孩子便願意開開心心的去上幼兒園了。

第三招:將進步轉化為心理能量。

每天在跟寶寶交流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時,最好能理解孩子的不安,鼓勵孩子的進步。當寶寶對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有抱怨或不滿等牴觸情緒時,首先理解、接納他的這種情緒,並解釋其中的合理之處,幫寶寶消除負面情緒,比如“聽老師說你哭了,其實媽媽也很難受, 媽媽理解你,但是明天我們可以少哭一會兒,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把老師的表揚反饋給孩子,比如:“老師說你今天吃得特別棒,沒挑食。”對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的零碎表揚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這等於是給孩子注入了一種心理能量。

第四招:把上幼兒園當遊戲。

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而父親則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對兒子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並將不同的場景處理成不同的遊戲環節,從而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這種應對方式可謂一種大智慧。

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也可借鑑這種思路。父母可以跟寶寶扮演“我是小老師”的遊戲,讓寶寶演幼兒園老師,父母演小朋友,將白天幼兒園裡的生活挑有趣的環節再重複一遍。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把上幼兒園作為遊戲,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家長4個“招式”,打贏“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是兒童社會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為了孩子的綜合發展,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卻不得不“偏向虎山行”。其實,只要瞭解了寶寶焦慮的來源,對症下藥就變得簡單了。放鬆心態,做足準備,4招輕鬆化解“入園焦慮”。

第一招: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美好”生活。

對於每個寶寶而言,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老師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也有他不喜歡的地方,因此,在放學接孩子時,儘量少問有負面情緒信息的內容。 比如:“今天被欺負了嗎?”“老師批評你了嗎?”“睡覺的時候害怕了嗎?”等。

最好多請他講講幼兒園裡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幼兒園裡有哪些好玩的玩具?”“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又新學了什麼新遊戲?”“老師講了什麼好玩的故事?” 這樣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園在生活、學習方面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逐漸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有趣,進而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第二招: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各種“不適應”,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很多,我見過很多入園的那一下哭的很凶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離開後他們馬上融入集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似乎完全忘記了上一秒的事情。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後才能讓孩子安心。

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幫助孩子找幾個小孩成為好朋友,如果小區裡有一起上學的孩子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還能看到熟悉的人對他適應新環境是很有幫助的),陪伴孩子度過那個適應期,我們的孩子便願意開開心心的去上幼兒園了。

第三招:將進步轉化為心理能量。

每天在跟寶寶交流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時,最好能理解孩子的不安,鼓勵孩子的進步。當寶寶對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有抱怨或不滿等牴觸情緒時,首先理解、接納他的這種情緒,並解釋其中的合理之處,幫寶寶消除負面情緒,比如“聽老師說你哭了,其實媽媽也很難受, 媽媽理解你,但是明天我們可以少哭一會兒,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把老師的表揚反饋給孩子,比如:“老師說你今天吃得特別棒,沒挑食。”對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的零碎表揚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這等於是給孩子注入了一種心理能量。

第四招:把上幼兒園當遊戲。

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而父親則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對兒子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並將不同的場景處理成不同的遊戲環節,從而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這種應對方式可謂一種大智慧。

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也可借鑑這種思路。父母可以跟寶寶扮演“我是小老師”的遊戲,讓寶寶演幼兒園老師,父母演小朋友,將白天幼兒園裡的生活挑有趣的環節再重複一遍。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把上幼兒園作為遊戲,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仗:“孩子健康保衛戰”

寶寶初上幼兒園,10個寶寶有9個都會遇到各種令人糾結的健康問題,“生病”幾乎成為了初次入園寶寶的“必修課”,甚至有兒科醫生總結地說“寶寶入園頭兩個月都會生病”。為了避免“病在寶寶身,疼在父母心”的狀況發生,家長一定要打贏“孩子健康保衛戰”。

1、寶寶“入園”後頻繁生病,這6大誘因家長要留意!

看到朋友圈裡有位奶爸吐槽:孩子剛進幼兒園生活沒幾天,除了學校和家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了。短短5天,發燒、咳嗽、腹瀉全來了!幼兒園簡直“有毒”……很多爸爸媽媽就是想不明白,在家好端端的,怎麼上個幼兒園回來就病怏怏的呢?寶寶生病的源頭大致有以下這些:

第一,生活環境改變,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

由於3歲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孩子長期生活的家庭環境以及與此環境相適應的心理、精神、習慣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鐘,當離開家庭呵護,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開始在另一個環境中生活,就破壞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鐘。這種狀況下,孩子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的心情,心理壓力增大,從而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就會很容易生病。

第二,生活範圍擴大後,接觸病菌的機會增多,容易交叉感染。

寶寶從家裡到幼兒園,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複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幼兒園本身是一個眾多小孩集中管理的場所,大家一起睡覺、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也缺乏成人之間的距離感,互動頻繁,互相交換病原體,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通常像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等最容易交叉感染。

第三,情緒焦慮緊張,吃不好睡不香,影響免疫功能。

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健康。上幼兒園對於孩子真是一件大事:他(她)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第一次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按規律喝水、吃飯、玩等等。生活規律改變、分離焦慮、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焦慮,導致孩子吃不好睡不香,情緒低落。這些負面因素也往往促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或者消化道功能紊亂,陌生的環境會促使孩子不敢在幼兒園大便和小便,常常出現憋著大便和尿的情況。加上幼兒園人多空氣流通差等因素,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很容易出現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如感冒、扁桃體炎、腹瀉、手足口、便祕等。

第四,飲食不當,營養失衡。

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受委屈,回家後就給孩子加餐,吃過多的肉、油炸製品等精製食品,形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幼兒園偏食或者少吃。這種情況下容易引起貧血和一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飲食沒有規律還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間睡眠質量差,久之孩子就容易生病了。

第五,孩子上幼兒園前生活環境太乾淨。

為了不讓孩子接觸病菌,有的家庭非常注重環境衛生,寶寶用品、家裡地板都經常用消毒液消毒,孩子外出也很少接觸大自然,在這樣幾近無菌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等孩子到了幼兒園,受到複雜環境的刺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涕等過敏性疾病。

第六,孩子衛生意識不強。

孩子在幼兒園接觸各種玩具,和小朋友各種肢體接觸,很容易接觸各種病菌,但卻沒有足夠的衛生意識,老師也不一定能完善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病從口入,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家長4個“招式”,打贏“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是兒童社會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為了孩子的綜合發展,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卻不得不“偏向虎山行”。其實,只要瞭解了寶寶焦慮的來源,對症下藥就變得簡單了。放鬆心態,做足準備,4招輕鬆化解“入園焦慮”。

第一招: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美好”生活。

對於每個寶寶而言,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老師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也有他不喜歡的地方,因此,在放學接孩子時,儘量少問有負面情緒信息的內容。 比如:“今天被欺負了嗎?”“老師批評你了嗎?”“睡覺的時候害怕了嗎?”等。

最好多請他講講幼兒園裡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幼兒園裡有哪些好玩的玩具?”“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又新學了什麼新遊戲?”“老師講了什麼好玩的故事?” 這樣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園在生活、學習方面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逐漸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有趣,進而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第二招: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各種“不適應”,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很多,我見過很多入園的那一下哭的很凶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離開後他們馬上融入集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似乎完全忘記了上一秒的事情。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後才能讓孩子安心。

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幫助孩子找幾個小孩成為好朋友,如果小區裡有一起上學的孩子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還能看到熟悉的人對他適應新環境是很有幫助的),陪伴孩子度過那個適應期,我們的孩子便願意開開心心的去上幼兒園了。

第三招:將進步轉化為心理能量。

每天在跟寶寶交流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時,最好能理解孩子的不安,鼓勵孩子的進步。當寶寶對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有抱怨或不滿等牴觸情緒時,首先理解、接納他的這種情緒,並解釋其中的合理之處,幫寶寶消除負面情緒,比如“聽老師說你哭了,其實媽媽也很難受, 媽媽理解你,但是明天我們可以少哭一會兒,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把老師的表揚反饋給孩子,比如:“老師說你今天吃得特別棒,沒挑食。”對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的零碎表揚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這等於是給孩子注入了一種心理能量。

第四招:把上幼兒園當遊戲。

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而父親則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對兒子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並將不同的場景處理成不同的遊戲環節,從而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這種應對方式可謂一種大智慧。

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也可借鑑這種思路。父母可以跟寶寶扮演“我是小老師”的遊戲,讓寶寶演幼兒園老師,父母演小朋友,將白天幼兒園裡的生活挑有趣的環節再重複一遍。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把上幼兒園作為遊戲,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仗:“孩子健康保衛戰”

寶寶初上幼兒園,10個寶寶有9個都會遇到各種令人糾結的健康問題,“生病”幾乎成為了初次入園寶寶的“必修課”,甚至有兒科醫生總結地說“寶寶入園頭兩個月都會生病”。為了避免“病在寶寶身,疼在父母心”的狀況發生,家長一定要打贏“孩子健康保衛戰”。

1、寶寶“入園”後頻繁生病,這6大誘因家長要留意!

看到朋友圈裡有位奶爸吐槽:孩子剛進幼兒園生活沒幾天,除了學校和家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了。短短5天,發燒、咳嗽、腹瀉全來了!幼兒園簡直“有毒”……很多爸爸媽媽就是想不明白,在家好端端的,怎麼上個幼兒園回來就病怏怏的呢?寶寶生病的源頭大致有以下這些:

第一,生活環境改變,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

由於3歲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孩子長期生活的家庭環境以及與此環境相適應的心理、精神、習慣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鐘,當離開家庭呵護,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開始在另一個環境中生活,就破壞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鐘。這種狀況下,孩子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的心情,心理壓力增大,從而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就會很容易生病。

第二,生活範圍擴大後,接觸病菌的機會增多,容易交叉感染。

寶寶從家裡到幼兒園,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複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幼兒園本身是一個眾多小孩集中管理的場所,大家一起睡覺、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也缺乏成人之間的距離感,互動頻繁,互相交換病原體,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通常像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等最容易交叉感染。

第三,情緒焦慮緊張,吃不好睡不香,影響免疫功能。

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健康。上幼兒園對於孩子真是一件大事:他(她)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第一次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按規律喝水、吃飯、玩等等。生活規律改變、分離焦慮、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焦慮,導致孩子吃不好睡不香,情緒低落。這些負面因素也往往促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或者消化道功能紊亂,陌生的環境會促使孩子不敢在幼兒園大便和小便,常常出現憋著大便和尿的情況。加上幼兒園人多空氣流通差等因素,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很容易出現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如感冒、扁桃體炎、腹瀉、手足口、便祕等。

第四,飲食不當,營養失衡。

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受委屈,回家後就給孩子加餐,吃過多的肉、油炸製品等精製食品,形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幼兒園偏食或者少吃。這種情況下容易引起貧血和一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飲食沒有規律還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間睡眠質量差,久之孩子就容易生病了。

第五,孩子上幼兒園前生活環境太乾淨。

為了不讓孩子接觸病菌,有的家庭非常注重環境衛生,寶寶用品、家裡地板都經常用消毒液消毒,孩子外出也很少接觸大自然,在這樣幾近無菌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等孩子到了幼兒園,受到複雜環境的刺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涕等過敏性疾病。

第六,孩子衛生意識不強。

孩子在幼兒園接觸各種玩具,和小朋友各種肢體接觸,很容易接觸各種病菌,但卻沒有足夠的衛生意識,老師也不一定能完善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病從口入,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開學季,新生家長這樣做,寶寶健康不“掉隊”!

寶寶生病要受罪,父母心中更難受。要想讓孩子進幼兒園少生病,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家長必須要做好正確的防範措施。才能保證寶寶健康不“掉隊”!

第一,作息時間儘量保持“家園”一致 。

在家裡,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現象很頻繁,而一旦上幼兒園開始有規律地作息,一時之間孩子會不習慣。因此,在家的時候,最好也可以按照幼兒園的休息時間來進行作息安排,讓孩子更習慣規律化的生活。即使在週末或假期也應保持幼兒園作息。

第二,注意飲食, 取消豪華晚餐和週末大餐。

合理安排孩子的進餐時間、每次進食的數量。在吃飯之前,儘量別讓孩子吃零食、喝飲料,既對身體有傷害,又影響孩子的正常飲食,爭取給孩子培養一個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吃飯時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即全家人圍坐在飯桌邊,關掉電視,專心吃飯。

孩子在幼兒園吃飯是有規律,有定量的,家長可以在老師公示的食譜展示中觀看,千萬不要認為幼兒園的都是大鍋飯,孩子一口都不吃!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於是晚上就準備很多孩子喜歡吃的菜,週末還會準備大餐給孩子打牙祭。但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或營養不均衡。

第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最關鍵!

孩子活潑愛動,沒有較強的衛生意識,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及時提醒!手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媒介,每個人每隻手上大約有100多種細菌,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約有幾十萬個細菌!因此,洗手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感冒的孩子抹了鼻涕,手上沾染了病毒或者病菌,再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同一個玩具,極容易交叉感染。家長要教會孩子從小養成洗手的習慣,不要用手揉眼睛、掏鼻孔等。 飯前便後要洗手,小手髒髒不吃食!嚴防病從口入,老師和家長應經常提醒孩子,一定要勤洗手。

第四,養成及時喝水的習慣。

感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就是通過口鼻進入身體的,口腔、鼻腔粘膜保持溼潤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感冒病菌的入侵。多喝水會減少生病的機率。要教會孩子適當多喝水,不要等到覺得口乾舌燥才找水喝。渴了要主動的告訴老師。

第五,多進行體育鍛煉,特別是多進行戶外活動。

室內經常有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等情況,多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可以使孩子獲得充足的氧氣和陽光照射,還可以促進孩子器官和肌肉的生長髮育。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到公園遊玩、戶外騎車等。此外,戶外活動還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促進孩子與更多的小朋友交往,使孩子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適應集體生活。讓孩子做個在陽光中奔跑的少年吧!

第六,按時接種疫苗 。

接種疫苗是預防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如水痘、麻疹、流感等。(備註:幼兒園入園一般會檢查在的免疫情況,因此家長一定要按免疫計劃按時接種相關疫苗。)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家長4個“招式”,打贏“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是兒童社會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為了孩子的綜合發展,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卻不得不“偏向虎山行”。其實,只要瞭解了寶寶焦慮的來源,對症下藥就變得簡單了。放鬆心態,做足準備,4招輕鬆化解“入園焦慮”。

第一招: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美好”生活。

對於每個寶寶而言,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老師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也有他不喜歡的地方,因此,在放學接孩子時,儘量少問有負面情緒信息的內容。 比如:“今天被欺負了嗎?”“老師批評你了嗎?”“睡覺的時候害怕了嗎?”等。

最好多請他講講幼兒園裡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幼兒園裡有哪些好玩的玩具?”“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又新學了什麼新遊戲?”“老師講了什麼好玩的故事?” 這樣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園在生活、學習方面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逐漸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有趣,進而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第二招: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各種“不適應”,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很多,我見過很多入園的那一下哭的很凶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離開後他們馬上融入集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似乎完全忘記了上一秒的事情。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後才能讓孩子安心。

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幫助孩子找幾個小孩成為好朋友,如果小區裡有一起上學的孩子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還能看到熟悉的人對他適應新環境是很有幫助的),陪伴孩子度過那個適應期,我們的孩子便願意開開心心的去上幼兒園了。

第三招:將進步轉化為心理能量。

每天在跟寶寶交流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時,最好能理解孩子的不安,鼓勵孩子的進步。當寶寶對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有抱怨或不滿等牴觸情緒時,首先理解、接納他的這種情緒,並解釋其中的合理之處,幫寶寶消除負面情緒,比如“聽老師說你哭了,其實媽媽也很難受, 媽媽理解你,但是明天我們可以少哭一會兒,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把老師的表揚反饋給孩子,比如:“老師說你今天吃得特別棒,沒挑食。”對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的零碎表揚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這等於是給孩子注入了一種心理能量。

第四招:把上幼兒園當遊戲。

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而父親則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對兒子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並將不同的場景處理成不同的遊戲環節,從而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這種應對方式可謂一種大智慧。

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也可借鑑這種思路。父母可以跟寶寶扮演“我是小老師”的遊戲,讓寶寶演幼兒園老師,父母演小朋友,將白天幼兒園裡的生活挑有趣的環節再重複一遍。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把上幼兒園作為遊戲,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仗:“孩子健康保衛戰”

寶寶初上幼兒園,10個寶寶有9個都會遇到各種令人糾結的健康問題,“生病”幾乎成為了初次入園寶寶的“必修課”,甚至有兒科醫生總結地說“寶寶入園頭兩個月都會生病”。為了避免“病在寶寶身,疼在父母心”的狀況發生,家長一定要打贏“孩子健康保衛戰”。

1、寶寶“入園”後頻繁生病,這6大誘因家長要留意!

看到朋友圈裡有位奶爸吐槽:孩子剛進幼兒園生活沒幾天,除了學校和家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了。短短5天,發燒、咳嗽、腹瀉全來了!幼兒園簡直“有毒”……很多爸爸媽媽就是想不明白,在家好端端的,怎麼上個幼兒園回來就病怏怏的呢?寶寶生病的源頭大致有以下這些:

第一,生活環境改變,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

由於3歲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孩子長期生活的家庭環境以及與此環境相適應的心理、精神、習慣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鐘,當離開家庭呵護,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開始在另一個環境中生活,就破壞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鐘。這種狀況下,孩子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的心情,心理壓力增大,從而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就會很容易生病。

第二,生活範圍擴大後,接觸病菌的機會增多,容易交叉感染。

寶寶從家裡到幼兒園,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複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幼兒園本身是一個眾多小孩集中管理的場所,大家一起睡覺、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也缺乏成人之間的距離感,互動頻繁,互相交換病原體,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通常像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等最容易交叉感染。

第三,情緒焦慮緊張,吃不好睡不香,影響免疫功能。

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健康。上幼兒園對於孩子真是一件大事:他(她)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第一次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按規律喝水、吃飯、玩等等。生活規律改變、分離焦慮、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焦慮,導致孩子吃不好睡不香,情緒低落。這些負面因素也往往促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或者消化道功能紊亂,陌生的環境會促使孩子不敢在幼兒園大便和小便,常常出現憋著大便和尿的情況。加上幼兒園人多空氣流通差等因素,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很容易出現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如感冒、扁桃體炎、腹瀉、手足口、便祕等。

第四,飲食不當,營養失衡。

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受委屈,回家後就給孩子加餐,吃過多的肉、油炸製品等精製食品,形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幼兒園偏食或者少吃。這種情況下容易引起貧血和一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飲食沒有規律還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間睡眠質量差,久之孩子就容易生病了。

第五,孩子上幼兒園前生活環境太乾淨。

為了不讓孩子接觸病菌,有的家庭非常注重環境衛生,寶寶用品、家裡地板都經常用消毒液消毒,孩子外出也很少接觸大自然,在這樣幾近無菌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等孩子到了幼兒園,受到複雜環境的刺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涕等過敏性疾病。

第六,孩子衛生意識不強。

孩子在幼兒園接觸各種玩具,和小朋友各種肢體接觸,很容易接觸各種病菌,但卻沒有足夠的衛生意識,老師也不一定能完善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病從口入,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開學季,新生家長這樣做,寶寶健康不“掉隊”!

寶寶生病要受罪,父母心中更難受。要想讓孩子進幼兒園少生病,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家長必須要做好正確的防範措施。才能保證寶寶健康不“掉隊”!

第一,作息時間儘量保持“家園”一致 。

在家裡,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現象很頻繁,而一旦上幼兒園開始有規律地作息,一時之間孩子會不習慣。因此,在家的時候,最好也可以按照幼兒園的休息時間來進行作息安排,讓孩子更習慣規律化的生活。即使在週末或假期也應保持幼兒園作息。

第二,注意飲食, 取消豪華晚餐和週末大餐。

合理安排孩子的進餐時間、每次進食的數量。在吃飯之前,儘量別讓孩子吃零食、喝飲料,既對身體有傷害,又影響孩子的正常飲食,爭取給孩子培養一個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吃飯時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即全家人圍坐在飯桌邊,關掉電視,專心吃飯。

孩子在幼兒園吃飯是有規律,有定量的,家長可以在老師公示的食譜展示中觀看,千萬不要認為幼兒園的都是大鍋飯,孩子一口都不吃!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於是晚上就準備很多孩子喜歡吃的菜,週末還會準備大餐給孩子打牙祭。但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或營養不均衡。

第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最關鍵!

孩子活潑愛動,沒有較強的衛生意識,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及時提醒!手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媒介,每個人每隻手上大約有100多種細菌,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約有幾十萬個細菌!因此,洗手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感冒的孩子抹了鼻涕,手上沾染了病毒或者病菌,再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同一個玩具,極容易交叉感染。家長要教會孩子從小養成洗手的習慣,不要用手揉眼睛、掏鼻孔等。 飯前便後要洗手,小手髒髒不吃食!嚴防病從口入,老師和家長應經常提醒孩子,一定要勤洗手。

第四,養成及時喝水的習慣。

感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就是通過口鼻進入身體的,口腔、鼻腔粘膜保持溼潤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感冒病菌的入侵。多喝水會減少生病的機率。要教會孩子適當多喝水,不要等到覺得口乾舌燥才找水喝。渴了要主動的告訴老師。

第五,多進行體育鍛煉,特別是多進行戶外活動。

室內經常有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等情況,多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可以使孩子獲得充足的氧氣和陽光照射,還可以促進孩子器官和肌肉的生長髮育。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到公園遊玩、戶外騎車等。此外,戶外活動還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促進孩子與更多的小朋友交往,使孩子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適應集體生活。讓孩子做個在陽光中奔跑的少年吧!

第六,按時接種疫苗 。

接種疫苗是預防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如水痘、麻疹、流感等。(備註:幼兒園入園一般會檢查在的免疫情況,因此家長一定要按免疫計劃按時接種相關疫苗。)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三仗:“ 家園共育磨合戰”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如果說學校教育是“陽光”,那麼家庭教育則是那豐沃的“土壤”。

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園的溝通交流、支持合作、資源共享才能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才能促進幼兒、家長、教師三大人群的共同成長,才能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和家庭二者必須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本文主要講的是“家長”在孩子入園後需要面臨的問題,所以這裡也重點講一下打好“家園共育磨合戰”,家長應該注意的3個點:

"

九月“開學季”。做了3年半全職媽媽的小梅終於把女兒佳佳送進了幼兒園。小梅在朋友圈發了一張女兒揹著小書包(包裡沒有書,就是女兒的日用品)站在幼兒園門口的照片,配文:女兒上幼兒園第一天,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信息發出去還不到半個小時,下面就有了30多條評論,除了誇讚孩子長得漂亮可愛,還有20多條評論都透露出一個意思: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終於可以鬆口氣了。還有人說“金九銀十”,媽媽正好趁著這個求職“黃金季”,重返職場。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看著大家的評論,小梅只能苦笑:你還真以為把孩子送進了幼兒園,家長就可以鬆口氣,高枕無憂了嗎?孩子“入園”了,這只不過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第一步”,“苦日子”還在後頭呢!都說“生活如戰場”,孩子剛進入幼兒園更是如此!單說眼前,就有3場“硬仗”等著呢!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仗:“入園焦慮攻堅戰”

幼兒園新生入園,不管對孩子還是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星期,幾乎每一家幼兒園門口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孩子哭的撕心裂肺,呼天搶地,家長有的和抱在一起哭成一團,有的一步三回頭,邊走邊抹眼淚,那種難分難捨的畫面,比瓊瑤阿姨寫的劇情還要煽情一萬倍!

除了哭鬧著不讓父母(或其他家人)離開,拒絕去幼兒園,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食慾變化(挑食、不好好吃飯)和睡眠結構紊亂(晚上遲遲不能入睡,早上不願意起床)、排便習慣改變(經常尿褲子或者不願意在幼兒園大便)等情況在新入園的孩子身上表現的也非常突出。這些因“入園”而產生的“負面情緒(行為)”,統稱為“入園焦慮”。

美國一位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定的焦慮有助於孩子的成長,但長時間的焦慮則會影響孩子的健康,甚至會影響其將來的創造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因此,為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將來能力的發展,家長一定要為孩子提供愛心和支持,打贏這場“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1、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這4大因素是“罪魁禍首”

對於從未離開過家的孩子來說,上幼兒園是他們第一次脫離父母家庭,獨自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從一個相對自由、寬鬆的家庭環境中一下過渡到有一定規則的集體環境中,猶如是“第二次斷奶期”。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因為不適應新的環境而感到無助、焦慮、不安甚至恐懼。一般來說,孩子出現“入園焦慮症”,“罪魁禍首”是下面這4大因素:

第一,家長前期工作沒有做到位,導致孩子對突然產生的變化不適應。

首先是與親人的較長時間分離。嬰幼兒對親人(尤其是母親)有著強烈的依戀感。當他們第一次較長時間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生活,就會哭鬧,進而產生分離焦慮。這既是他們對自己親人與家庭生活的依戀,也是自我保護的心理體現。

其次是生活環境的變化。孩子對自己家庭的生活環境、生活習慣、家庭成員都非常熟悉,很是依賴。初到幼兒園,園內和室內的擺設、小床等環境都較為陌生,甚至對剛躺上去的小床還不適應。孩子會在這樣的環境中由於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感覺。這就使得孩子的安全感受到很大的衝擊,繼而產生焦慮情緒。

再次是人際關係的變化。寶寶在家主要和家裡人打交道,就算是到外面,也都是跟隨親人或熟悉的人,不必自己來處理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而入園後,則需要面對老師及陌生的一大群同伴,還要自己獨立處理很多關係,而他們沒有經驗應付這種變化,尤其是對於那些偏內向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覺發怵。

最後是日常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的一個顯著改變就是行為規則的改變。幼兒在家庭中的幼兒園活動內容、方式、範圍、時間等都相對自由,行為規則比較靈活、隨意,而幼兒園的一日幼兒園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常規和固定的要求,這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幼兒對新環境、新規則產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出現焦慮情緒。

寶寶剛入園時的哭鬧、焦躁,甚至表現出來的劇烈抗拒,正是源於環境的變化、生活習慣和行為規則的變化、人際交往、情感暫時性缺失而產生的心理壓力。這些變化就是他焦慮的源頭。家長前期準備工作不到位,就會導致孩子不能快速適應生活中的巨大變化,無法儘快融入幼兒園的新生活。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問題,導致孩子入園後難以適應幼兒園生活。

現在一般家庭都只有一兩個孩子,一大家人都圍著孩子轉,孩子往往被過度照顧,吃飯、穿衣、上廁所,所有的事情都有家長代勞,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鍛鍊;很多家長對孩子十分溺愛,孩子需要什麼,基本能得到及時滿足;在家中,寶寶是自由的個體活動,而且是中心位置,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較自由放縱;而且無論他做得怎麼樣,家裡人多是表揚、鼓勵。

但是,進入幼兒園之後,從家庭生活到集體生活,幼兒生活的內容、形式、要求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吃飯、加餐、遊戲、活動等有規定的時間,且很多時候需要等待,老師除了對孩子的表揚和鼓勵外,還會有命令和要求,這都使寶寶感覺受到了約束,很不習慣。

第三,家長的焦慮情緒影響,也會“感染”到孩子,易加重孩子的入園焦慮。

孩子的焦慮,除了來自於陌生的人和環境,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同樣焦慮的家長。寶寶入園後,家長總是擔心孩子是否會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寶寶要尿尿了,會不會不敢跟老師說?睡覺踢被子老師沒看到怎麼辦?吃飯吃不飽還想要吃,老師會不會不給?會不會受小朋友的欺負?會不會想家……

如果父母每天總是為諸如此類的還沒發生的事情擔心,自然會流露出焦慮的情緒,孩子很敏感,會捕捉到,從而給他造成 “幼兒園不是一個好地方”的感受。

看到寶寶撕心裂肺地哭喊,很多媽媽的眼淚也止不住地往下流。經常“營造”這種悲傷的氣氛,這不但無益於幫孩子平復情緒,還會加重他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甚至還會讓他認為“哭”是拒絕上幼兒園的一件“武器”。身為家長,如果自己立場不夠堅定,態度不夠鮮明,就很容易給孩子找藉口不回幼兒園。

孩子入園的不適應困擾著家長,甚至動搖送孩子入園的信心;然而,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第四,家長的負面暗示,賄賂、恐嚇等行為,極易強化寶寶對幼兒園的排斥,帶來消極影響。

有的家長為了順利地把孩子送入園,就承諾入園時不哭鬧就給買XX,或者回家吃XX等,這是一種變相賄賂,雖能解決一時問題,但次數一多,負面影響會加劇。 因為這樣一來,寶寶是在為禮物或好處上幼兒園,如果哪天沒有了,上幼兒園的興趣也就大大降低了。

有的家長為了嚇唬孩子調皮的行為,常有如下的言語:“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去,讓老師收拾你!” 這句話給孩子的印象是:上幼兒園是一種懲罰,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老師是個可怕的人,繼而對幼兒園和老師的恐懼心理不斷強化; “等你上了幼兒園,可就沒有這麼自在開心了。”這會讓孩子感覺,幼兒園像一個“牢籠”,處處有限制,時時有要求,當然會加重對幼兒園的牴觸情緒。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家長4個“招式”,打贏“入園焦慮攻堅戰”

孩子上幼兒園了,這是兒童社會化成長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為了孩子的綜合發展,家長們“明知山有虎”,卻不得不“偏向虎山行”。其實,只要瞭解了寶寶焦慮的來源,對症下藥就變得簡單了。放鬆心態,做足準備,4招輕鬆化解“入園焦慮”。

第一招:多和孩子聊聊幼兒園的“美好”生活。

對於每個寶寶而言,幼兒園的生活、遊戲、老師都會有吸引他的地方,也有他不喜歡的地方,因此,在放學接孩子時,儘量少問有負面情緒信息的內容。 比如:“今天被欺負了嗎?”“老師批評你了嗎?”“睡覺的時候害怕了嗎?”等。

最好多請他講講幼兒園裡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幼兒園裡有哪些好玩的玩具?”“今天吃了什麼好吃的?”“又新學了什麼新遊戲?”“老師講了什麼好玩的故事?” 這樣的提問能強化幼兒園在生活、學習方面更有吸引力的地方,逐漸讓孩子感受到幼兒園生活的豐富、有趣,進而更加願意去幼兒園。

第二招:家長“放心”,孩子才能“安心”。

孩子剛進入幼兒園,各種“不適應”,這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難免受到一定的影響。寶寶的焦慮當然會使家長們忐忑不安,如何使寶寶儘快適應幼兒園生活,就成了他們的頭等大事。

孩子和父母分開,孩子和父母同樣都要經受分別的陣痛:那些抽泣、尖叫以及孩子求父母留下來時的絕望都足以把爸爸媽媽的心撕成一塊塊碎片。然而,我們必須清楚,孩子希望父母留在身邊是非常自然而且正常的,但讓孩子學會獨立,卻是他人生情感成長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父母是不可能阻止孩子長大,不可能不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的。

孩子其實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堅強很多,我見過很多入園的那一下哭的很凶的孩子,但他們的父母離開後他們馬上融入集體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遊戲,似乎完全忘記了上一秒的事情。因而,家長要做的,首先是自己放心,然後才能讓孩子安心。

只要和孩子好好溝通,做好前期準備(比如:幫助孩子找幾個小孩成為好朋友,如果小區裡有一起上學的孩子就再好不過了,因為當孩子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裡還能看到熟悉的人對他適應新環境是很有幫助的),陪伴孩子度過那個適應期,我們的孩子便願意開開心心的去上幼兒園了。

第三招:將進步轉化為心理能量。

每天在跟寶寶交流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時,最好能理解孩子的不安,鼓勵孩子的進步。當寶寶對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有抱怨或不滿等牴觸情緒時,首先理解、接納他的這種情緒,並解釋其中的合理之處,幫寶寶消除負面情緒,比如“聽老師說你哭了,其實媽媽也很難受, 媽媽理解你,但是明天我們可以少哭一會兒,好嗎”。 此外,也要經常把老師的表揚反饋給孩子,比如:“老師說你今天吃得特別棒,沒挑食。”對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生活中的零碎表揚特別重要,尤其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來說,這等於是給孩子注入了一種心理能量。

第四招:把上幼兒園當遊戲。

電影《美麗人生》中那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而父親則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對兒子說他們正身處一個遊戲當中,並將不同的場景處理成不同的遊戲環節,從而使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這種應對方式可謂一種大智慧。

其實,對於剛入園的寶寶,也可借鑑這種思路。父母可以跟寶寶扮演“我是小老師”的遊戲,讓寶寶演幼兒園老師,父母演小朋友,將白天幼兒園裡的生活挑有趣的環節再重複一遍。 玩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把上幼兒園作為遊戲,孩子就不會害怕了。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二仗:“孩子健康保衛戰”

寶寶初上幼兒園,10個寶寶有9個都會遇到各種令人糾結的健康問題,“生病”幾乎成為了初次入園寶寶的“必修課”,甚至有兒科醫生總結地說“寶寶入園頭兩個月都會生病”。為了避免“病在寶寶身,疼在父母心”的狀況發生,家長一定要打贏“孩子健康保衛戰”。

1、寶寶“入園”後頻繁生病,這6大誘因家長要留意!

看到朋友圈裡有位奶爸吐槽:孩子剛進幼兒園生活沒幾天,除了學校和家裡,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醫院了。短短5天,發燒、咳嗽、腹瀉全來了!幼兒園簡直“有毒”……很多爸爸媽媽就是想不明白,在家好端端的,怎麼上個幼兒園回來就病怏怏的呢?寶寶生病的源頭大致有以下這些:

第一,生活環境改變,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

由於3歲左右的孩子免疫系統還未發育成熟,孩子長期生活的家庭環境以及與此環境相適應的心理、精神、習慣等就是孩子的生物鐘,當離開家庭呵護,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開始在另一個環境中生活,就破壞了他原有的精神/心理上的生物鐘。這種狀況下,孩子就會產生恐懼,焦慮的心情,心理壓力增大,從而使身體處於應激狀態,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進而就會很容易生病。

第二,生活範圍擴大後,接觸病菌的機會增多,容易交叉感染。

寶寶從家裡到幼兒園,接觸的小朋友多了,環境複雜了,接觸各種病原體的機會也就多了,幼兒園本身是一個眾多小孩集中管理的場所,大家一起睡覺、一起上課、一起吃飯。小朋友之間也缺乏成人之間的距離感,互動頻繁,互相交換病原體,患病的次數就會相應增多。通常像呼吸道疾病、手足口病等最容易交叉感染。

第三,情緒焦慮緊張,吃不好睡不香,影響免疫功能。

孩子的情緒也會影響健康。上幼兒園對於孩子真是一件大事:他(她)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第一次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按規律喝水、吃飯、玩等等。生活規律改變、分離焦慮、新環境新人群的適應焦慮,導致孩子吃不好睡不香,情緒低落。這些負面因素也往往促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或者消化道功能紊亂,陌生的環境會促使孩子不敢在幼兒園大便和小便,常常出現憋著大便和尿的情況。加上幼兒園人多空氣流通差等因素,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很容易出現呼吸道及消化道疾病,如感冒、扁桃體炎、腹瀉、手足口、便祕等。

第四,飲食不當,營養失衡。

家長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吃飯受委屈,回家後就給孩子加餐,吃過多的肉、油炸製品等精製食品,形成習慣後,孩子就會在幼兒園偏食或者少吃。這種情況下容易引起貧血和一些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導致抵抗力下降。而且飲食沒有規律還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造成孩子夜間睡眠質量差,久之孩子就容易生病了。

第五,孩子上幼兒園前生活環境太乾淨。

為了不讓孩子接觸病菌,有的家庭非常注重環境衛生,寶寶用品、家裡地板都經常用消毒液消毒,孩子外出也很少接觸大自然,在這樣幾近無菌的環境下長大,孩子患過敏性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等孩子到了幼兒園,受到複雜環境的刺激,孩子就很容易出現咳嗽、流鼻涕等過敏性疾病。

第六,孩子衛生意識不強。

孩子在幼兒園接觸各種玩具,和小朋友各種肢體接觸,很容易接觸各種病菌,但卻沒有足夠的衛生意識,老師也不一定能完善地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病從口入,很容易發生交叉感染。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2、開學季,新生家長這樣做,寶寶健康不“掉隊”!

寶寶生病要受罪,父母心中更難受。要想讓孩子進幼兒園少生病,更好更快地適應幼兒園,家長必須要做好正確的防範措施。才能保證寶寶健康不“掉隊”!

第一,作息時間儘量保持“家園”一致 。

在家裡,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現象很頻繁,而一旦上幼兒園開始有規律地作息,一時之間孩子會不習慣。因此,在家的時候,最好也可以按照幼兒園的休息時間來進行作息安排,讓孩子更習慣規律化的生活。即使在週末或假期也應保持幼兒園作息。

第二,注意飲食, 取消豪華晚餐和週末大餐。

合理安排孩子的進餐時間、每次進食的數量。在吃飯之前,儘量別讓孩子吃零食、喝飲料,既對身體有傷害,又影響孩子的正常飲食,爭取給孩子培養一個不偏食不挑食的好習慣!吃飯時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即全家人圍坐在飯桌邊,關掉電視,專心吃飯。

孩子在幼兒園吃飯是有規律,有定量的,家長可以在老師公示的食譜展示中觀看,千萬不要認為幼兒園的都是大鍋飯,孩子一口都不吃!有的家長擔心孩子在學校吃不好,於是晚上就準備很多孩子喜歡吃的菜,週末還會準備大餐給孩子打牙祭。但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暴飲暴食,引起消化不良或營養不均衡。

第三,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最關鍵!

孩子活潑愛動,沒有較強的衛生意識,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及時提醒!手是致病菌傳播的重要媒介,每個人每隻手上大約有100多種細菌,一雙未洗過的手上最多約有幾十萬個細菌!因此,洗手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感冒的孩子抹了鼻涕,手上沾染了病毒或者病菌,再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同一個玩具,極容易交叉感染。家長要教會孩子從小養成洗手的習慣,不要用手揉眼睛、掏鼻孔等。 飯前便後要洗手,小手髒髒不吃食!嚴防病從口入,老師和家長應經常提醒孩子,一定要勤洗手。

第四,養成及時喝水的習慣。

感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也就是通過口鼻進入身體的,口腔、鼻腔粘膜保持溼潤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感冒病菌的入侵。多喝水會減少生病的機率。要教會孩子適當多喝水,不要等到覺得口乾舌燥才找水喝。渴了要主動的告訴老師。

第五,多進行體育鍛煉,特別是多進行戶外活動。

室內經常有人員密集、空氣不流通等情況,多參加一些戶外運動,可以使孩子獲得充足的氧氣和陽光照射,還可以促進孩子器官和肌肉的生長髮育。家長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到公園遊玩、戶外騎車等。此外,戶外活動還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促進孩子與更多的小朋友交往,使孩子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適應集體生活。讓孩子做個在陽光中奔跑的少年吧!

第六,按時接種疫苗 。

接種疫苗是預防流行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如水痘、麻疹、流感等。(備註:幼兒園入園一般會檢查在的免疫情況,因此家長一定要按免疫計劃按時接種相關疫苗。)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三仗:“ 家園共育磨合戰”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環境,如果說學校教育是“陽光”,那麼家庭教育則是那豐沃的“土壤”。

著名幼教專家陳鶴琴曾說:“幼兒教育是一種很複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兒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個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家園共育,即家長與幼兒園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新頒佈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園的溝通交流、支持合作、資源共享才能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才能促進幼兒、家長、教師三大人群的共同成長,才能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幼兒園和家庭二者必須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為本文主要講的是“家長”在孩子入園後需要面臨的問題,所以這裡也重點講一下打好“家園共育磨合戰”,家長應該注意的3個點:

孩子“入園”後,家長就能鬆口氣了?不!還有3場“硬仗”等著你

第一,轉變以往舊觀念,配合老師的工作。

幼兒教育是一項很全面很繁瑣的工程,它的成功註定這個孩子的未來。有教育者研究:孩子在0~6歲所學到的一切將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見幼兒教育是多麼的重要,所以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重視孩子的學前教育。

因此,家長必須要轉變以往舊觀念,與老師常溝通,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配合老師的工作。通過早來園、晚離園、電話、上網等多種形式與幼兒園老師交流,說說孩子的性格特點、習慣愛好、在家裡進步的表現、需要關照的地方等,便於老師有針對性地照顧和教育孩子,也可以幫孩子儘快地適應老師。 在家鼓勵孩子發揚他的優點,和老師一起探討如何彌補孩子的缺點,讓孩子在老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下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此外,由於老師也都事情繁多,建議與老師溝通時簡明扼要說清問題,如果過多說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溝通效率會很低。

第二,認識幼兒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幼兒園教育活動。

有些家長將孩子送到學校就覺得他終於清閒了,出了什麼事情就是老師的責任了,跟自己沒有關係了。這樣的家長實在要反省一下了,為什麼有人說5+2=0呢?這難道不是家長的責任嗎?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身邊每一位親人的關愛。實踐證明,一個充分受到成人有理智的愛的孩子,總是充滿自信、朝氣蓬勃、積極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厭棄的孩子則常常自暴自棄,形成自卑、逆反的心理。因此,對於幼兒園組織的製作食品、手工,一起開展遊戲、娛樂及體育競賽活動等活動,家長不要做旁觀者,要積極參與。

第三,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把老師當作自己的朋友。

請家長們不要忘記,老師負責的不是一個孩子。凡是對這種情況表示理解的家長從一開始就會贏得老師的好感,老師會認為這種家長是通情達理的,也喜歡和這種家長溝通。想一想我們只照看一個孩子有時都會手忙腳亂,更何況老師要天天看護那麼多的孩子呢!所以平時在跟老師溝通時,家長應更多的從老師的角度考慮問題,主動了解老師的需求,積極配合她們的工作。即使真的老師這次做錯了,家長很生氣,而且家長是有道理的,但是在家長同老師交涉之前也要認可老師的工作,對老師好的一面加以肯定,這樣老師會感到她以前對孩子的關心、愛護沒有付之東流,會對自己這次的疏忽深感歉疚。

人活在世上是需要朋友的,幼兒園老師當然也不例外。對一個媽媽來說,這句話意味著對寶寶的放手和對老師的信任。信任是人與人成為朋友最基本的條件,有了這樣的基礎,就很容易和幼兒園老師成為朋友,也就很容易和老師交流溝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