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不完美媽媽 敏感期 玩具 幼兒園 發現佩奇 設計 智力快車智能教育 2019-04-21

昨天在樓下看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小女孩想加入兩個小朋友一起玩,但三個人玩了一會,那兩個孩子就離開了。

小女孩很難過,就去找奶奶,結果奶奶訓斥她:

“人家不跟你玩,你也別跟人家玩,跟我回家。”

小女孩訕訕地跟在奶奶後面,剛走一會,祖孫倆又停了下來。

大概拗不過孫女吧,小女孩的奶奶又帶著她回來了,還給她找了另一個小夥伴,讓小女孩和這個孩子一起玩。

這時候 ,原先那兩個小朋友又來找這個小女孩玩,但是因為奶奶不允許,這個小女孩也就沒有和她們一起玩。

作為一個媽媽,我很能理解這個孩子奶奶的做法。畢竟,任哪個家長,一定都捨不得看見自家孩子受委屈。

但有些路,是一定要孩子自己去走一遍的,只有自己去經歷了,才能真正得到收穫。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大人過度介入孩子的人際交往,看起來是幫孩子出了一口惡氣,卻會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失利,越來越不知所措。

就像那個小女孩 ,奶奶給找的小夥伴玩不到一塊,那兩個小朋友又不能玩,最終,小女孩只得自己孤零零一個人。

1

不要對孩子說:

“別人不跟你玩,你也別跟他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敏感期,人際交往也一樣會有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

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說:

“要讓兒童把人際關係的敏感期發展好,就要讓他自己完成這樣一個週期。在這個週期中,給孩子空間,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直到孩子需要,成人才介入。

但介入的時候並不是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傾聽孩子,讓孩子說出他們的糾紛,讓他們自己找出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有一天,妍妍也遇到了和小女孩相同的境遇:

她和幼兒園的一個同學正一起玩,她同學的好朋友就來了,然後三個小姑娘就商量著玩躲貓貓。

玩著玩著,妍妍就落單了。

但她還在草叢裡傻乎乎地等著呢,我就走過去,假裝找她 ,把她從草叢裡叫了出來。

正好這時候,那兩個孩子也過來了,妍妍馬上跑過去和她們說話,但是那兩個孩子似乎忘記了妍妍的存在,沒有回答她,就自顧自玩去了。

妍妍就站在那裡,入神地盯著兩個小姑娘的背影。

看著妍妍落寞的樣子,我很心疼,很想和她說:你同學不想和你玩,我們去找別人玩,不和她玩了。

但我還是沒說出來,因為我明白:

孩子應該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設計出解決方案的自由,如果我剝奪了她這樣一種自由,就會讓她失去這一次寶貴的鍛鍊機會。

於是,我就陪在她身後,等待著她最後的選擇。

沒多久,妍妍就跑開,去找新的小夥伴了。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這件事也沒有影響到妍妍和她同學的關係,每次看到她,妍妍還是會熱情地和她打招呼,並且說她們倆是朋友。

妍妍還告訴我,她的同學和她的好朋友總是形影不離,而她,也有自己的好朋友。

妍妍這樣說,我真的挺開心。

就像有人說的,孩子就得自己交往,自己積累,自己整合,這樣他們才能真真切切地構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

孩子的人際交往

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很多人覺得,孩子只要生活在幼兒園、學校這樣的集體環境中,就能自然而然地學會如何與人交往,但事實真的沒這麼簡單。

實際上,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前一階段的堅實基礎,後一階段就很難得到良好發展。

孩子人際交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3-4歲這一段時間。

此時,孩子們往往是通過分享食物和玩具來跟對方建立關係。

這一階段,也是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時期,他們非常看重自己的物品,並且不希望受到別人的侵犯。

他們對於隨意拿自己東西的孩子,會有著本能的排斥,反之,兩個孩子常常能友善相處。

所以,教會孩子尊重對方,就會為他們的人際交往打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作為父母,在這一階段也可以根據孩子的交際特點,為孩子準備一些食物和玩具,引導他們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讓他們體會一起玩耍的愉快,但一定是要在尊重孩子意願的基礎上。

第二階段,是4-5歲這一段時間。

此時,孩子會發現,即使沒有了食物和玩具,有些朋友之間還是會保持著很好的關係,而他和這些朋友之間往往擁有一些相同的東西,比如共同的愛好或者彼此喜歡。

他們慢慢就會明白,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關愛、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但此時,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控這樣的關係,常常會出現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他們之間就會產生糾紛,導致遊戲時不歡而散。

這時候,如果大人能把自由還給孩子,不參與進他們的紛爭,他們逐漸就會開始建立規則,開始進入一種更加和諧的交往狀態。

第三階段,是5-6歲的時候。

此時,孩子們會更樂於在規則中活動,而這,是孩子自發的行為。

至此,孩子便成功地度過了人際交往敏感期,結束了一對一的交往,進入了三四人一組的交往中,並且在選擇朋友上有了明顯的精神傾向。

這一階段的順利度過,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交往奠定重要的基礎。

孩子願意“親密”

才能擁有一個更幸運的童年

我們雖然生活在各種關係中,但關係並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在跟某個人產生連接的過程中形成的。

一個孩子,他最初與某個人產生連接是從家庭中開始的,家庭是孩子最初的社會化環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親密接觸者。

依戀理論認為,早期親子關係的經驗形成了人的“內部工作模式”,這種模式是人的一種對他人的預期,決定了人的處事方式。

也就是說,早期的親子關係會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產生深遠的影響。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也有一項研究發現:

和父母難以建立親密關係的孩子,成年後也很難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

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就被寄養在奶奶家,一直到上學的時候才被父母接回家中,父母對她也很關心,但他們之間始終親密不起來。

有一次,她看到弟弟從身後攬著媽媽說話,她很震驚,她說自己這一輩子恐怕也做不到。

她的朋友很少,倒不是她不懂得與人溝通,相反,只要她願意,很快就能跟人熟絡起來,但事後,她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

對於人際關係,她的看法也非常負面,覺得人與人之間很難有真正的情誼,所以,她很排斥去交朋友。

她說,有時候看到別人有一大堆朋友,也很羨慕,但還是情願呆在自己的世界裡,冷眼旁觀。

當孩子說“媽媽,別人不和我玩”,你的回答將影響孩子一生!

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親子關係,是一個人一生中,最早經歷的關係,也是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良好的親子關係會為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建立良好的基礎,也會給孩子的一生抹上最溫暖的底色。

也許,身為父母,我們和我們的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並不那麼好,但我們可以,也應該努力給我們的孩子一個好的開端。

托爾斯泰說:母親!在你們的手中有拯救世界的力量。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