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不完美媽媽 玩具 文章 發現佩奇 C位媽媽 2019-07-17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試想一下,連我們成年人在面對口語間的威脅時都會感到極其不舒服甚至憤憤不平,何況是一個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不會拿你的威脅當成是假把式,起初大部分孩子都會把威脅當真,會以為你真的不要他了、不愛他。

所以,孩子往往在剛開始會很吃家長的這一套,立馬乖乖就範,為了得到家長的愛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孩子心底的安全感會被家長漸漸破壞,甚至會記仇。自此他隨時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哪個方面沒做好而受到家長的指責和遺棄。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威脅這種老套的方法用得多了,是遲早都會失去威力的。你越是言辭激烈、越是嚇唬孩子,孩子反而越來越不順從你,而且有可能反抗、牴觸得更加厲害。

在這個時候,一旦孩子對大人帶上了嚴重牴觸情緒,家長再怎麼教育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試想一下,連我們成年人在面對口語間的威脅時都會感到極其不舒服甚至憤憤不平,何況是一個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不會拿你的威脅當成是假把式,起初大部分孩子都會把威脅當真,會以為你真的不要他了、不愛他。

所以,孩子往往在剛開始會很吃家長的這一套,立馬乖乖就範,為了得到家長的愛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孩子心底的安全感會被家長漸漸破壞,甚至會記仇。自此他隨時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哪個方面沒做好而受到家長的指責和遺棄。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威脅這種老套的方法用得多了,是遲早都會失去威力的。你越是言辭激烈、越是嚇唬孩子,孩子反而越來越不順從你,而且有可能反抗、牴觸得更加厲害。

在這個時候,一旦孩子對大人帶上了嚴重牴觸情緒,家長再怎麼教育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嚇唬不得又打罵不得,這屆家長真的太難當了,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

01.威脅一時爽,和孩子互動溝通才是長久之計

昨晚下班回到家,我一進房間,發現儲物的大紙箱又被翻了個底朝天、梳妝檯也被翻得亂七八糟,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我最討厭別人亂翻我東西,一見到亂七八糟的房間我就很煩!肯定又是大寶乾的!都跟他講過多少次了,不可以隨便翻大人房間的東西!

我剛想衝出房間找大寶發火、嚇嚇他,腦子裡又有個聲音提醒自己:發火前先三思,孩子可經不起你天天大罵。

在心底默數三秒鐘,我的怒氣減了一半。我試著降低自己的語調,很平靜地走到大寶面前,問他,

“寶貝,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今天為什麼又在媽媽的房間裡翻東西了呢?”

大寶很誠實地回答我,

“妹妹的玩具廚房裡,好多鍋碗鏟子都不見了,我們的房間裡找不到,我很著急,我就去媽媽的房間裡找。然後,找啊找,就把媽媽的房間翻得亂七八糟……”

說著說著,大寶低下了頭。果然是我之前太沖動錯過大寶了,大寶是有原因的。

“哦,原來你是想幫助妹妹找到她的玩具是嗎?那,可不可以答應媽媽,以後找完東西的時候,做到物歸原位呢?媽媽特別不喜歡看到房間亂糟糟的樣子;而且你要是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了,玩具就不會老是不見了呀!”

大寶點了點頭,很乖巧地說,

“嗯,媽媽,我答應你。下次我會把物品整理好,不讓房間亂糟糟的。”

真正的溝通是相互的分享,在發現孩子做錯事或沒按預期完成某事時,

家長們首先應當靜下來,儘量平息自己的衝動情緒,好好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

要知道,如果家長立馬情緒激動指責孩子的話,孩子的內心也是情緒激動的。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在被家長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試想一下,連我們成年人在面對口語間的威脅時都會感到極其不舒服甚至憤憤不平,何況是一個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不會拿你的威脅當成是假把式,起初大部分孩子都會把威脅當真,會以為你真的不要他了、不愛他。

所以,孩子往往在剛開始會很吃家長的這一套,立馬乖乖就範,為了得到家長的愛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孩子心底的安全感會被家長漸漸破壞,甚至會記仇。自此他隨時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哪個方面沒做好而受到家長的指責和遺棄。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威脅這種老套的方法用得多了,是遲早都會失去威力的。你越是言辭激烈、越是嚇唬孩子,孩子反而越來越不順從你,而且有可能反抗、牴觸得更加厲害。

在這個時候,一旦孩子對大人帶上了嚴重牴觸情緒,家長再怎麼教育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嚇唬不得又打罵不得,這屆家長真的太難當了,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

01.威脅一時爽,和孩子互動溝通才是長久之計

昨晚下班回到家,我一進房間,發現儲物的大紙箱又被翻了個底朝天、梳妝檯也被翻得亂七八糟,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我最討厭別人亂翻我東西,一見到亂七八糟的房間我就很煩!肯定又是大寶乾的!都跟他講過多少次了,不可以隨便翻大人房間的東西!

我剛想衝出房間找大寶發火、嚇嚇他,腦子裡又有個聲音提醒自己:發火前先三思,孩子可經不起你天天大罵。

在心底默數三秒鐘,我的怒氣減了一半。我試著降低自己的語調,很平靜地走到大寶面前,問他,

“寶貝,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今天為什麼又在媽媽的房間裡翻東西了呢?”

大寶很誠實地回答我,

“妹妹的玩具廚房裡,好多鍋碗鏟子都不見了,我們的房間裡找不到,我很著急,我就去媽媽的房間裡找。然後,找啊找,就把媽媽的房間翻得亂七八糟……”

說著說著,大寶低下了頭。果然是我之前太沖動錯過大寶了,大寶是有原因的。

“哦,原來你是想幫助妹妹找到她的玩具是嗎?那,可不可以答應媽媽,以後找完東西的時候,做到物歸原位呢?媽媽特別不喜歡看到房間亂糟糟的樣子;而且你要是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了,玩具就不會老是不見了呀!”

大寶點了點頭,很乖巧地說,

“嗯,媽媽,我答應你。下次我會把物品整理好,不讓房間亂糟糟的。”

真正的溝通是相互的分享,在發現孩子做錯事或沒按預期完成某事時,

家長們首先應當靜下來,儘量平息自己的衝動情緒,好好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

要知道,如果家長立馬情緒激動指責孩子的話,孩子的內心也是情緒激動的。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在被家長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我們建議,家長趁早放棄威脅式的教育理念,盡力不要將自己的要求和斥責不假思索地吼出來,衝動情緒下的大吼式和威脅式教育對孩子是不會有任何積極教育意義的。

家長們不妨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坐下來、問問孩子的需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體會孩子的真實感受。

之後,家長再以平等溝通的態度、易於理解的緣由,向孩子反饋我們的感受。這樣平等互動的溝通方式絕對會比家長衝動情緒下的語言暴力、威脅恐嚇好太多。

02.批評時就事論事而不針對人,不論怎樣你對孩子的愛不變

  • 這點作業都要寫半天,你是不是個傻子!
  •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那我就不愛你,我去愛妹妹了!
  • 你再這樣頑皮不好好學習,你去當野豬好了,我跟你爸爸都不管了,你愛咋咋地吧!

上面這些批評孩子的話語,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或者自己也總犯這樣的錯?

很多父母一生氣就口不擇言,本來孩子只是做錯某件事或者暫時沒有達到家長的某一個要求而已,卻直接被狠批、被冠上各種“差勁人格”。這樣帶人格傷害的批評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是特別大的,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育兒專家反覆強調過,批評孩子時,最好就事論事。

家長不應人為誇大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輕易下定論、貶低孩子的品格。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試想一下,連我們成年人在面對口語間的威脅時都會感到極其不舒服甚至憤憤不平,何況是一個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不會拿你的威脅當成是假把式,起初大部分孩子都會把威脅當真,會以為你真的不要他了、不愛他。

所以,孩子往往在剛開始會很吃家長的這一套,立馬乖乖就範,為了得到家長的愛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孩子心底的安全感會被家長漸漸破壞,甚至會記仇。自此他隨時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哪個方面沒做好而受到家長的指責和遺棄。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威脅這種老套的方法用得多了,是遲早都會失去威力的。你越是言辭激烈、越是嚇唬孩子,孩子反而越來越不順從你,而且有可能反抗、牴觸得更加厲害。

在這個時候,一旦孩子對大人帶上了嚴重牴觸情緒,家長再怎麼教育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嚇唬不得又打罵不得,這屆家長真的太難當了,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

01.威脅一時爽,和孩子互動溝通才是長久之計

昨晚下班回到家,我一進房間,發現儲物的大紙箱又被翻了個底朝天、梳妝檯也被翻得亂七八糟,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我最討厭別人亂翻我東西,一見到亂七八糟的房間我就很煩!肯定又是大寶乾的!都跟他講過多少次了,不可以隨便翻大人房間的東西!

我剛想衝出房間找大寶發火、嚇嚇他,腦子裡又有個聲音提醒自己:發火前先三思,孩子可經不起你天天大罵。

在心底默數三秒鐘,我的怒氣減了一半。我試著降低自己的語調,很平靜地走到大寶面前,問他,

“寶貝,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今天為什麼又在媽媽的房間裡翻東西了呢?”

大寶很誠實地回答我,

“妹妹的玩具廚房裡,好多鍋碗鏟子都不見了,我們的房間裡找不到,我很著急,我就去媽媽的房間裡找。然後,找啊找,就把媽媽的房間翻得亂七八糟……”

說著說著,大寶低下了頭。果然是我之前太沖動錯過大寶了,大寶是有原因的。

“哦,原來你是想幫助妹妹找到她的玩具是嗎?那,可不可以答應媽媽,以後找完東西的時候,做到物歸原位呢?媽媽特別不喜歡看到房間亂糟糟的樣子;而且你要是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了,玩具就不會老是不見了呀!”

大寶點了點頭,很乖巧地說,

“嗯,媽媽,我答應你。下次我會把物品整理好,不讓房間亂糟糟的。”

真正的溝通是相互的分享,在發現孩子做錯事或沒按預期完成某事時,

家長們首先應當靜下來,儘量平息自己的衝動情緒,好好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

要知道,如果家長立馬情緒激動指責孩子的話,孩子的內心也是情緒激動的。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在被家長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我們建議,家長趁早放棄威脅式的教育理念,盡力不要將自己的要求和斥責不假思索地吼出來,衝動情緒下的大吼式和威脅式教育對孩子是不會有任何積極教育意義的。

家長們不妨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坐下來、問問孩子的需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體會孩子的真實感受。

之後,家長再以平等溝通的態度、易於理解的緣由,向孩子反饋我們的感受。這樣平等互動的溝通方式絕對會比家長衝動情緒下的語言暴力、威脅恐嚇好太多。

02.批評時就事論事而不針對人,不論怎樣你對孩子的愛不變

  • 這點作業都要寫半天,你是不是個傻子!
  •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那我就不愛你,我去愛妹妹了!
  • 你再這樣頑皮不好好學習,你去當野豬好了,我跟你爸爸都不管了,你愛咋咋地吧!

上面這些批評孩子的話語,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或者自己也總犯這樣的錯?

很多父母一生氣就口不擇言,本來孩子只是做錯某件事或者暫時沒有達到家長的某一個要求而已,卻直接被狠批、被冠上各種“差勁人格”。這樣帶人格傷害的批評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是特別大的,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育兒專家反覆強調過,批評孩子時,最好就事論事。

家長不應人為誇大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輕易下定論、貶低孩子的品格。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作業寫得慢,可能是比較認真、注重細節,並不是家長認為的愚鈍。

  • 家長不該用自己單方面的想法來揣測、懷疑孩子的智商;可以發現並誇獎孩子認真仔細的優點,一邊鼓勵孩子,下次在認真的同時,我們還要講究效率,慢慢提高寫作業的速度。
  • 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是暫時不餓,或者不喜歡吃今天的飯菜,你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再對應解決,而不是直接用“愛”來捆綁嚇唬孩子。

孩子吃飯與否,並不會影響你對孩子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應是不附帶任何設定條件的。父母應讓孩子相信,父母愛他,是愛他本人,而不是因為他做或者不做某事。

  • 孩子貪玩而不好學,你可以想一些有趣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該玩的時候盡興玩,該學習的時候就認真專心學習。

你需要給孩子的改進留出足夠的時間,而不是立馬就否定孩子,把孩子丟在一旁。

"

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小燦已經5歲了,但仍然不好好吃飯,總是喜歡吃一口玩一會兒,奶奶就經常為此著急、追著餵飯。爸爸看到小燦這個樣子之後,先是反覆提醒小燦,自己坐下來吃飽了再去玩兒。

然而,小燦似乎不怎麼聽爸爸的話,繼續玩。爸爸這時候被惹得發火了,拎起小燦就把他拖到屋外,

“玩吧,玩吧,別吃飯了,在門口隨便你玩!別回家來!我不要你這麼不聽話的兒子!”

爸爸把房門使勁一甩,把小燦一個人關在屋外。小燦被嚇壞了,哇哇大哭起來。

爸爸也不讓奶奶去救小燦,就讓小燦在門口哭了大半天。等到後來,沒再聽見小燦的哭聲之後,爸爸才打開房門,把小燦領回屋裡。小燦有點記仇的樣子,不搭理爸爸了。爸爸有點尷尬,又開始哄小燦,

“爸爸都是為了你好。你不好好吃飯,會長不高的。”

這之後,小燦老實了兩三天,可到了第四天,小燦又開始在吃飯的調皮了。現在,爸爸的什麼話,小燦都不聽了,也嚇唬不著小燦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父母們為了警告孩子或引起孩子對某事物的重視,是不是都使用過這一個句式:如果你不完成A,那就不能得到B或失去B?
  • 如果你今晚沒在9點之前寫完作業,那週末就不可以去遊樂場玩耍了;
  • 如果你今天中午沒吃下兩碗飯,就別想我下午給你買冰淇淋吃了;
  • 如果你不跟妹妹一起分享你的變形金剛,那妹妹以後永遠不跟你一起玩了;
  • 你再哭哭啼啼的,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這是很典型的威脅式溝通。家長們總以為,通過類似的威脅、製造恐懼就能讓孩子害怕,讓孩子乖乖聽我們的話。

兒童心理專家認為:

家長如果經常這樣對孩子實行口頭上甚至行為上的威脅的話,不僅起不到良好的教育成效,還會大大破壞孩子本該有的安全感,讓孩子逐漸由一時的乖巧轉向長時間的叛逆。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試想一下,連我們成年人在面對口語間的威脅時都會感到極其不舒服甚至憤憤不平,何況是一個心智還沒發育成熟的孩子呢?

孩子不會拿你的威脅當成是假把式,起初大部分孩子都會把威脅當真,會以為你真的不要他了、不愛他。

所以,孩子往往在剛開始會很吃家長的這一套,立馬乖乖就範,為了得到家長的愛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情。

但與此同時,孩子心底的安全感會被家長漸漸破壞,甚至會記仇。自此他隨時要擔心自己會不會哪個方面沒做好而受到家長的指責和遺棄。

相信很多家長都經歷過類似的事情,威脅這種老套的方法用得多了,是遲早都會失去威力的。你越是言辭激烈、越是嚇唬孩子,孩子反而越來越不順從你,而且有可能反抗、牴觸得更加厲害。

在這個時候,一旦孩子對大人帶上了嚴重牴觸情緒,家長再怎麼教育孩子,都起不到任何正向作用。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嚇唬不得又打罵不得,這屆家長真的太難當了,我們到底該如何是好?

01.威脅一時爽,和孩子互動溝通才是長久之計

昨晚下班回到家,我一進房間,發現儲物的大紙箱又被翻了個底朝天、梳妝檯也被翻得亂七八糟,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我最討厭別人亂翻我東西,一見到亂七八糟的房間我就很煩!肯定又是大寶乾的!都跟他講過多少次了,不可以隨便翻大人房間的東西!

我剛想衝出房間找大寶發火、嚇嚇他,腦子裡又有個聲音提醒自己:發火前先三思,孩子可經不起你天天大罵。

在心底默數三秒鐘,我的怒氣減了一半。我試著降低自己的語調,很平靜地走到大寶面前,問他,

“寶貝,你能不能告訴媽媽,今天為什麼又在媽媽的房間裡翻東西了呢?”

大寶很誠實地回答我,

“妹妹的玩具廚房裡,好多鍋碗鏟子都不見了,我們的房間裡找不到,我很著急,我就去媽媽的房間裡找。然後,找啊找,就把媽媽的房間翻得亂七八糟……”

說著說著,大寶低下了頭。果然是我之前太沖動錯過大寶了,大寶是有原因的。

“哦,原來你是想幫助妹妹找到她的玩具是嗎?那,可不可以答應媽媽,以後找完東西的時候,做到物歸原位呢?媽媽特別不喜歡看到房間亂糟糟的樣子;而且你要是養成物歸原位的好習慣了,玩具就不會老是不見了呀!”

大寶點了點頭,很乖巧地說,

“嗯,媽媽,我答應你。下次我會把物品整理好,不讓房間亂糟糟的。”

真正的溝通是相互的分享,在發現孩子做錯事或沒按預期完成某事時,

家長們首先應當靜下來,儘量平息自己的衝動情緒,好好問問孩子的真實想法。

要知道,如果家長立馬情緒激動指責孩子的話,孩子的內心也是情緒激動的。孩子在情緒激動時,聽不進任何意見。因為在被家長吼叫的時候,孩子的內心是被封閉的,心理保護機制會讓孩子進行自我保護。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我們建議,家長趁早放棄威脅式的教育理念,盡力不要將自己的要求和斥責不假思索地吼出來,衝動情緒下的大吼式和威脅式教育對孩子是不會有任何積極教育意義的。

家長們不妨先讓自己冷靜5秒鐘,坐下來、問問孩子的需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體會孩子的真實感受。

之後,家長再以平等溝通的態度、易於理解的緣由,向孩子反饋我們的感受。這樣平等互動的溝通方式絕對會比家長衝動情緒下的語言暴力、威脅恐嚇好太多。

02.批評時就事論事而不針對人,不論怎樣你對孩子的愛不變

  • 這點作業都要寫半天,你是不是個傻子!
  • 你要是不好好吃飯,那我就不愛你,我去愛妹妹了!
  • 你再這樣頑皮不好好學習,你去當野豬好了,我跟你爸爸都不管了,你愛咋咋地吧!

上面這些批評孩子的話語,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或者自己也總犯這樣的錯?

很多父母一生氣就口不擇言,本來孩子只是做錯某件事或者暫時沒有達到家長的某一個要求而已,卻直接被狠批、被冠上各種“差勁人格”。這樣帶人格傷害的批評對孩子內心的傷害是特別大的,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育兒專家反覆強調過,批評孩子時,最好就事論事。

家長不應人為誇大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輕易下定論、貶低孩子的品格。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孩子作業寫得慢,可能是比較認真、注重細節,並不是家長認為的愚鈍。

  • 家長不該用自己單方面的想法來揣測、懷疑孩子的智商;可以發現並誇獎孩子認真仔細的優點,一邊鼓勵孩子,下次在認真的同時,我們還要講究效率,慢慢提高寫作業的速度。
  • 孩子不好好吃飯,可能是暫時不餓,或者不喜歡吃今天的飯菜,你可以詢問孩子的感受再對應解決,而不是直接用“愛”來捆綁嚇唬孩子。

孩子吃飯與否,並不會影響你對孩子的愛,父母對孩子的愛應是不附帶任何設定條件的。父母應讓孩子相信,父母愛他,是愛他本人,而不是因為他做或者不做某事。

  • 孩子貪玩而不好學,你可以想一些有趣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合理安排學習和玩耍的時間。該玩的時候盡興玩,該學習的時候就認真專心學習。

你需要給孩子的改進留出足夠的時間,而不是立馬就否定孩子,把孩子丟在一旁。

“你不聽話媽媽就不喜歡你了”,威脅孩子對教育真的有用嗎?

  • ​孩子經常與家長對抗、不服家長管教,這幾乎是令所有家長都頭疼的問題。但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產生對抗,就像一個2歲以前的孩子,他不會無緣無故大哭一樣。

我們做家長的,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中,應放棄高高在上的姿態、放棄企圖用吼叫和威脅的方式來逼孩子就範的理念,而應當對孩子多一些良性溝通和有技巧的引導。

別說孩子還小、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長成才,就是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是萬能的,家長也需要保持學習和進步、經常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不論怎樣,我們的初衷都是一樣的,我們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對孩子的愛不會變,讓我們跟孩子一樣,都朝著更加平和、健康和睿智的方向努力吧。

今日互動:你也會用“不愛孩子”來威脅孩子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迴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