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結果顯而易見,她失敗了。小拍哭得更大聲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賴。小莉也冒了火,她覺得從小給孩子上了那麼多早教課,怎麼會入園還哭成這樣呢。於是抱起孩子強行送到了幼兒園。

後來小莉慢慢理解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與親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被迫和陌生人相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接納和迴應,這是權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她才能平靜下來。

然後才是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去幼兒園不等於媽媽不愛他了,同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她,以及為什麼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對孩子情緒接納也好,迴應孩子也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和迴應的基礎上堅持必須要上幼兒園這個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誤以為同理心養育就是接納並順從孩子,其實接納和制定規矩並不矛盾。光有接納而沒有規矩就會變成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了。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通過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兒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緒和自我控制等幾個行為緯度,對不同教養模式的孩子進行了數據分析。

她發現權威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發展地最好,他們心情愉快,有社會責任感,自立,善於設定目標。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易被激怒,不喜與同伴合作,相對來說沒有目標。放任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衝動並具有攻擊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獨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扶養大的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傾向於使用行為控制,而有的則傾向於心理控制。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監控孩子的活動。比方說孩子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沒收他的玩具。

而所謂的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心理手段打擊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威脅孩子會收回對他的愛,故意引發孩子的罪惡感,又或者用語言貶低孩子,使他們產生羞愧感。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結果顯而易見,她失敗了。小拍哭得更大聲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賴。小莉也冒了火,她覺得從小給孩子上了那麼多早教課,怎麼會入園還哭成這樣呢。於是抱起孩子強行送到了幼兒園。

後來小莉慢慢理解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與親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被迫和陌生人相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接納和迴應,這是權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她才能平靜下來。

然後才是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去幼兒園不等於媽媽不愛他了,同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她,以及為什麼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對孩子情緒接納也好,迴應孩子也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和迴應的基礎上堅持必須要上幼兒園這個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誤以為同理心養育就是接納並順從孩子,其實接納和制定規矩並不矛盾。光有接納而沒有規矩就會變成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了。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通過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兒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緒和自我控制等幾個行為緯度,對不同教養模式的孩子進行了數據分析。

她發現權威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發展地最好,他們心情愉快,有社會責任感,自立,善於設定目標。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易被激怒,不喜與同伴合作,相對來說沒有目標。放任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衝動並具有攻擊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獨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扶養大的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傾向於使用行為控制,而有的則傾向於心理控制。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監控孩子的活動。比方說孩子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沒收他的玩具。

而所謂的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心理手段打擊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威脅孩子會收回對他的愛,故意引發孩子的罪惡感,又或者用語言貶低孩子,使他們產生羞愧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央視名主持人董卿曾回憶說,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總是不斷地打擊她。每次吃飯的時候,父親都要邊吃飯邊訓斥她,董卿總是一邊哭一邊吃飯,一度甚至想要自殺。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後,董卿也無法面對工作中的瑕疵。

有一次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口誤,把馬東介紹成馬先生的兒子馬季。下來之後董卿發現錯誤,整整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不肯出門見人。她這樣人前光鮮的央視名主持,尚且擺脫不了父母心理控制造成的低價值感,可見心理控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論今後建立多少成就,都難以磨滅的心理沉珂。而大多數人,並不是董卿。

心理學家Barber&Harmon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依靠行為控制而不依賴於引發孩子心理負罪感的父母會培養出行為表現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同時孩子也較少陷入焦慮和抑鬱中無法自拔,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以及吸毒率都更低。

通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結合小莉的實例分析,可以得出實施同理心養育的步驟和要點。

第一步:關注孩子,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有位媽媽對我說,不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一旦壓抑慣了,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可逆的。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你可以想辦法去安慰他,平復他的情緒,而一個冷漠的孩子,你很難走進他的心裡。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結果顯而易見,她失敗了。小拍哭得更大聲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賴。小莉也冒了火,她覺得從小給孩子上了那麼多早教課,怎麼會入園還哭成這樣呢。於是抱起孩子強行送到了幼兒園。

後來小莉慢慢理解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與親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被迫和陌生人相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接納和迴應,這是權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她才能平靜下來。

然後才是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去幼兒園不等於媽媽不愛他了,同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她,以及為什麼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對孩子情緒接納也好,迴應孩子也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和迴應的基礎上堅持必須要上幼兒園這個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誤以為同理心養育就是接納並順從孩子,其實接納和制定規矩並不矛盾。光有接納而沒有規矩就會變成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了。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通過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兒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緒和自我控制等幾個行為緯度,對不同教養模式的孩子進行了數據分析。

她發現權威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發展地最好,他們心情愉快,有社會責任感,自立,善於設定目標。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易被激怒,不喜與同伴合作,相對來說沒有目標。放任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衝動並具有攻擊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獨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扶養大的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傾向於使用行為控制,而有的則傾向於心理控制。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監控孩子的活動。比方說孩子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沒收他的玩具。

而所謂的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心理手段打擊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威脅孩子會收回對他的愛,故意引發孩子的罪惡感,又或者用語言貶低孩子,使他們產生羞愧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央視名主持人董卿曾回憶說,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總是不斷地打擊她。每次吃飯的時候,父親都要邊吃飯邊訓斥她,董卿總是一邊哭一邊吃飯,一度甚至想要自殺。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後,董卿也無法面對工作中的瑕疵。

有一次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口誤,把馬東介紹成馬先生的兒子馬季。下來之後董卿發現錯誤,整整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不肯出門見人。她這樣人前光鮮的央視名主持,尚且擺脫不了父母心理控制造成的低價值感,可見心理控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論今後建立多少成就,都難以磨滅的心理沉珂。而大多數人,並不是董卿。

心理學家Barber&Harmon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依靠行為控制而不依賴於引發孩子心理負罪感的父母會培養出行為表現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同時孩子也較少陷入焦慮和抑鬱中無法自拔,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以及吸毒率都更低。

通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結合小莉的實例分析,可以得出實施同理心養育的步驟和要點。

第一步:關注孩子,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有位媽媽對我說,不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一旦壓抑慣了,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可逆的。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你可以想辦法去安慰他,平復他的情緒,而一個冷漠的孩子,你很難走進他的心裡。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我對此深以為然。翻開任何一本心理學書籍,就會發現,療愈的第一步都是對情緒的接納。以看電視這件事為例,假如我們希望孩子不看電視或者按照我們的規矩來看電視,我們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接納孩子無法隨心所欲看電視帶來的沮喪感。

在此我們可以選擇用同理心去跟孩子共情,說出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看電視卻不能一直看的失望。也可以簡單地拍拍孩子肩膀,給他一些發洩的時間,陪他看一小會兒電視,不要輕易地打斷或抱怨孩子,竟然為這點小事就哭泣/發脾氣,簡直就是沒出息。

第二步: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一定要他們這麼做

解釋有時候是個煩人的活,卻是權威型教養跟專制型教養之間的分水嶺。省掉這一步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做事總是憑自己高興,而不考慮自己的感受。“你不許亂跑”,“必需先寫作業”,“練完琴才能去玩”……

我們養育孩子,目的不是要製造一個傀儡,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向孩子解釋為何要這般要求他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是孩子將來自律、自控的依據。

所以在接納了孩子不能看電視的沮喪情緒後,我們要告訴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一方面對視力有傷害,另一方面影響了他的學習。我們可以給他一點時間看電視,但是前提是不傷眼睛,也不影響學習。

第三步:堅定地實施行為控制

有了前兩步的鋪墊,第三步就是通過行為控制,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這一步,那麼就不是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而是放縱型的了。有的父母跟孩子共情完,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發揮過同理心之後,會覺得孩子確實很苦惱,於是乾脆放鬆了行為控制,甚至完全不進行行為控制。

譬如有的孩子在商場大哭著要東西,父母共情完,覺得孩子連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確實很失望呀,那就買吧。有的孩子分離焦慮不肯上幼兒園,父母抱著哄著,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被迫跟父母分離,是很可憐呀,乾脆就不去了吧。這樣的放縱其實是在向孩子發送信號:遇到父母不同意的事,只要哭泣就能達到目的。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結果顯而易見,她失敗了。小拍哭得更大聲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賴。小莉也冒了火,她覺得從小給孩子上了那麼多早教課,怎麼會入園還哭成這樣呢。於是抱起孩子強行送到了幼兒園。

後來小莉慢慢理解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與親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被迫和陌生人相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接納和迴應,這是權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她才能平靜下來。

然後才是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去幼兒園不等於媽媽不愛他了,同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她,以及為什麼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對孩子情緒接納也好,迴應孩子也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和迴應的基礎上堅持必須要上幼兒園這個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誤以為同理心養育就是接納並順從孩子,其實接納和制定規矩並不矛盾。光有接納而沒有規矩就會變成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了。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通過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兒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緒和自我控制等幾個行為緯度,對不同教養模式的孩子進行了數據分析。

她發現權威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發展地最好,他們心情愉快,有社會責任感,自立,善於設定目標。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易被激怒,不喜與同伴合作,相對來說沒有目標。放任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衝動並具有攻擊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獨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扶養大的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傾向於使用行為控制,而有的則傾向於心理控制。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監控孩子的活動。比方說孩子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沒收他的玩具。

而所謂的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心理手段打擊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威脅孩子會收回對他的愛,故意引發孩子的罪惡感,又或者用語言貶低孩子,使他們產生羞愧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央視名主持人董卿曾回憶說,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總是不斷地打擊她。每次吃飯的時候,父親都要邊吃飯邊訓斥她,董卿總是一邊哭一邊吃飯,一度甚至想要自殺。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後,董卿也無法面對工作中的瑕疵。

有一次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口誤,把馬東介紹成馬先生的兒子馬季。下來之後董卿發現錯誤,整整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不肯出門見人。她這樣人前光鮮的央視名主持,尚且擺脫不了父母心理控制造成的低價值感,可見心理控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論今後建立多少成就,都難以磨滅的心理沉珂。而大多數人,並不是董卿。

心理學家Barber&Harmon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依靠行為控制而不依賴於引發孩子心理負罪感的父母會培養出行為表現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同時孩子也較少陷入焦慮和抑鬱中無法自拔,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以及吸毒率都更低。

通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結合小莉的實例分析,可以得出實施同理心養育的步驟和要點。

第一步:關注孩子,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有位媽媽對我說,不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一旦壓抑慣了,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可逆的。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你可以想辦法去安慰他,平復他的情緒,而一個冷漠的孩子,你很難走進他的心裡。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我對此深以為然。翻開任何一本心理學書籍,就會發現,療愈的第一步都是對情緒的接納。以看電視這件事為例,假如我們希望孩子不看電視或者按照我們的規矩來看電視,我們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接納孩子無法隨心所欲看電視帶來的沮喪感。

在此我們可以選擇用同理心去跟孩子共情,說出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看電視卻不能一直看的失望。也可以簡單地拍拍孩子肩膀,給他一些發洩的時間,陪他看一小會兒電視,不要輕易地打斷或抱怨孩子,竟然為這點小事就哭泣/發脾氣,簡直就是沒出息。

第二步: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一定要他們這麼做

解釋有時候是個煩人的活,卻是權威型教養跟專制型教養之間的分水嶺。省掉這一步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做事總是憑自己高興,而不考慮自己的感受。“你不許亂跑”,“必需先寫作業”,“練完琴才能去玩”……

我們養育孩子,目的不是要製造一個傀儡,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向孩子解釋為何要這般要求他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是孩子將來自律、自控的依據。

所以在接納了孩子不能看電視的沮喪情緒後,我們要告訴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一方面對視力有傷害,另一方面影響了他的學習。我們可以給他一點時間看電視,但是前提是不傷眼睛,也不影響學習。

第三步:堅定地實施行為控制

有了前兩步的鋪墊,第三步就是通過行為控制,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這一步,那麼就不是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而是放縱型的了。有的父母跟孩子共情完,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發揮過同理心之後,會覺得孩子確實很苦惱,於是乾脆放鬆了行為控制,甚至完全不進行行為控制。

譬如有的孩子在商場大哭著要東西,父母共情完,覺得孩子連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確實很失望呀,那就買吧。有的孩子分離焦慮不肯上幼兒園,父母抱著哄著,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被迫跟父母分離,是很可憐呀,乾脆就不去了吧。這樣的放縱其實是在向孩子發送信號:遇到父母不同意的事,只要哭泣就能達到目的。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長此以往,孩子的行為不但得不到糾正,反而養成了動不動就哭鬧的習慣。而同理心養育不是這樣的。孩子如果看電視超時,那麼在提醒無效後,就應該果斷關閉電視電源。同時再一次向孩子強調不能無節制看電視的理由,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同理心養育注意事項

在第三步堅持控制孩子的行為時,父母要注意使用行為控制,而不是心理控制。

因為行為控制有可能會和孩子正面起衝突,不少父母更傾向於採取看似“迂迴”的心理控制法。譬如,做媽媽的並不正面奪下孩子的遙控、關閉電視機的電源,她選擇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不停地用語言攻擊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電視,學習從來不自覺,每天從早看到晚,遲早有一天眼睛看瞎掉。這麼大的人了,還成天看動畫片,一點出息都沒有。我每天辛辛苦苦賺錢給你讀書,你卻光知道看電視,將來學習不好只能去當清潔工撿垃圾……”一直唸到孩子沒法好好看電視,主動起身關電視。

這種聽起來很耳熟的嘮叨其實就是心理控制法。父母期望孩子能產生愧疚感,從而順從自己的要求。然而事與願違,這隻會讓孩子變得自尊心低下,與父母關係疏離。所以一定要堅決杜絕採用心理控制法去控制孩子。

"

暑假過去大半了,老母親每天都在跟小朋友討價還價中度過:今天做什麼作業,能不能少做一點,語文抄寫和預習。哪怕能少寫一個字也會露出開心地笑容。而對於看電視,則是“我再看一集唄。”“不行。”“那我再看20分鐘”“不行,最多10分鐘”“15分鐘,好不好嘛”……

每天都要在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上講半天。女兒馬上要上二年級了,還是喜歡看動畫片,一看就很投入,完全停不下來。這真的令我很頭痛。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為了讓孩子暑假生活能“健康”一點,我也是操碎了心,ipad藏起來,遙控器收起來。架不住小孩總是能找出來。有一次孩子又沒完成作業看起了電視,我當場發飆直接關掉了電視。女兒一下子哭了起來,嘴裡還嘟囔著:“不喜歡媽媽,媽媽去上班就好了。”我聽了這話既生氣又難過。生氣的是孩子不理解我的苦心,難過的是這樣的想法我小時候也有。

最近讀了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所著的《同理心養育》,恰好小莉也寫了女兒小拍迷上看《奔跑吧》,痴迷到線上英語課都忘記上,一直在電腦上看《奔跑吧》。小莉阻止,女兒就反擊:“媽媽,你是不是見不得我開心,只有我看書寫作業你才高興,我幹別的就沒見你有好臉色。”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這句話給我的觸動不亞於自己女兒的話。二十年前,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也曾經暗自腹誹媽媽,為何只要一見我看電視就陰沉著臉,每次看不到10分鐘,就一定會跑來說,別再看了,再看眼睛就壞了,要不就是乾脆說,成天看電視不知道學習,你這小孩沒救了!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往事已矣,現在自己做了媽媽,卻忘記了做孩子時的心情。以前最厭煩媽媽的碎碎念,現在不可避免地也碎碎念起來。一代又一代的輪迴,是因為我們活著活著就弄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喪失了最難能可貴的同理心。我有了一絲羞愧不安,轉而去看小莉的解決方法。

一直以同理心養育方式著稱的小莉聽了女兒的話開始反省,孩子愛看電視也有自己陪伴不夠,讓孩子無聊的原因在裡面。於是她陪著小拍一起看了一會兒《奔跑吧》,同時在搞笑綜藝節目中發現了閃光的正能量,跟女兒一起分析討論,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同時也向小拍提出來了看電視的原則是絕對不能因為看電視耽誤學習,而且時長也要控制在每次半小時以內。小莉還主動向孩子推薦了類似《國家寶藏》這樣有知識含量的綜藝節目。慢慢地,小拍看電視就變得節制起來。

其實看電視不是洪水猛獸,誰的暑假還沒看過幾部電視呢?而今制止孩子看電視的父母,當年也曾痴迷於各種電視劇。這其中的核心問題在於你使用哪種養育方式來教育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心理學家根據“接納或迴應”以及“要求或控制”兩個維度把養育方式分成四類,分別是專制型教育方式、權威型教育方式、放任型教育方式以及不作為型教育方式。

所謂“接納或迴應”維度描述了父母對孩子表現出多少關愛,對孩子有多少迴應。而“要求或控制”維度則描述了父母對孩子限制和要求的情況。和大多數人想象的不一樣,並不是接納、迴應越多,要求控制越少就越好。

專制型教養方式

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他們的限制性非常強,會對孩子強加很多規則,並要求孩子嚴格遵守。相對的,他們對孩子的接納和迴應則遠遠不夠,很少向孩子解釋遵守這些規則的必要性。並且在教育過程中常常伴隨著懲罰和強制性策略。

權威型教養方式

權威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則是既控制又靈活的教養方式。他們也會對孩子提出要求,與專制型教養方式的父母不同的是,這一類型的父母要求合理,而且會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定。總得來說這類型的父母是以合理、民主的方式來控制孩子。

放任型教養方式

放任型教養方式則是一種接納而寬鬆的教育方式。父母幾乎不會孩子提出要求,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類的孩子受到父母約束和控制比較少。

不作為型教養方式

最後一種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不作為型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養方式相類似,是一種極度寬鬆且對孩子沒有任何要求的教養方式。和放任型教育方式所不同的是,不作為型教養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態度是冷漠的,他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壓力和問題中,對孩子既不管束,也不迴應,孩子常常處於被忽視的狀態。

研究表明,這四種教養方式中,權威型教養方式對孩子來說是最佳的養育方式。小莉的同理心養育實際上就是一種權威型教養方式。

我們通常會被權威兩個字所迷惑,同理心聽起來並沒有那麼權威。其實不然,同理心最大的含義就是設身處地地接納孩子,迴應孩子。其次仍然要給孩子定規矩,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而權威型養育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耐心地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規矩。

比如小莉的大女兒小拍剛剛進幼兒園的時候,分離焦慮非常嚴重,經常大哭大鬧。一開始小莉採取的方式是對女兒說“幼兒園每天都要上,不能說不去就不去了。”無論小莉的語氣多麼溫柔,當她這麼做的時候,她實際上採取的仍然是專制型教養方式。因為去幼兒園這個結果是必須的,孩子必須遵守,媽媽也沒有做出任何解釋。沒有接納孩子分離焦慮的情緒。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結果顯而易見,她失敗了。小拍哭得更大聲了,直接躺在地上耍賴。小莉也冒了火,她覺得從小給孩子上了那麼多早教課,怎麼會入園還哭成這樣呢。於是抱起孩子強行送到了幼兒園。

後來小莉慢慢理解了,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與親人分離,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被迫和陌生人相處,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於是她改變了策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首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接納和迴應,這是權威型教育方式最重要的一點。只有當孩子的情緒被接納了,她才能平靜下來。

然後才是慢慢給孩子講道理,去幼兒園不等於媽媽不愛他了,同時告訴孩子什麼時候會來接她,以及為什麼小朋友要上幼兒園。對孩子情緒接納也好,迴應孩子也好,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在接納和迴應的基礎上堅持必須要上幼兒園這個原則。

有些父母可能會誤以為同理心養育就是接納並順從孩子,其實接納和制定規矩並不矛盾。光有接納而沒有規矩就會變成放任型的教養方式了。

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通過對學前兒童和其父母的研究,以兒童的社交能力、自立、成就、情緒和自我控制等幾個行為緯度,對不同教養模式的孩子進行了數據分析。

她發現權威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發展地最好,他們心情愉快,有社會責任感,自立,善於設定目標。專制型教養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喜怒無常,易被激怒,不喜與同伴合作,相對來說沒有目標。放任型教養模式下的孩子表現得更衝動並具有攻擊性。他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少自我控制,獨立性和成就感都比較低。而被父母以冷漠的不作為型教養方式扶養大的孩子,則更容易出現反社會傾向。

此外,在控制孩子的手段上,有的父母傾向於使用行為控制,而有的則傾向於心理控制。

所謂行為控制,就是通過控制孩子的行為來監控孩子的活動。比方說孩子看電視,就把電視關掉。孩子玩具不收拾,就沒收他的玩具。

而所謂的心理控制則是通過心理手段打擊孩子,從而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威脅孩子會收回對他的愛,故意引發孩子的罪惡感,又或者用語言貶低孩子,使他們產生羞愧感。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央視名主持人董卿曾回憶說,無論她做得多好,父親總是不斷地打擊她。每次吃飯的時候,父親都要邊吃飯邊訓斥她,董卿總是一邊哭一邊吃飯,一度甚至想要自殺。即便在功成名就之後,董卿也無法面對工作中的瑕疵。

有一次董卿主持節目的時候口誤,把馬東介紹成馬先生的兒子馬季。下來之後董卿發現錯誤,整整把自己關在屋裡三天,不肯出門見人。她這樣人前光鮮的央視名主持,尚且擺脫不了父母心理控制造成的低價值感,可見心理控制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無論今後建立多少成就,都難以磨滅的心理沉珂。而大多數人,並不是董卿。

心理學家Barber&Harmon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研究表明,依靠行為控制而不依賴於引發孩子心理負罪感的父母會培養出行為表現良好的兒童和青少年,同時孩子也較少陷入焦慮和抑鬱中無法自拔,孩子的反社會行為以及吸毒率都更低。

通過對教養方式的研究,結合小莉的實例分析,可以得出實施同理心養育的步驟和要點。

第一步:關注孩子,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

曾經有位媽媽對我說,不要去壓抑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一旦壓抑慣了,成了一個冷漠的人,這是很可怕的,也是不可逆的。一個情緒激動的孩子你可以想辦法去安慰他,平復他的情緒,而一個冷漠的孩子,你很難走進他的心裡。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我對此深以為然。翻開任何一本心理學書籍,就會發現,療愈的第一步都是對情緒的接納。以看電視這件事為例,假如我們希望孩子不看電視或者按照我們的規矩來看電視,我們第一步要做的都是接納孩子無法隨心所欲看電視帶來的沮喪感。

在此我們可以選擇用同理心去跟孩子共情,說出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看電視卻不能一直看的失望。也可以簡單地拍拍孩子肩膀,給他一些發洩的時間,陪他看一小會兒電視,不要輕易地打斷或抱怨孩子,竟然為這點小事就哭泣/發脾氣,簡直就是沒出息。

第二步:耐心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一定要他們這麼做

解釋有時候是個煩人的活,卻是權威型教養跟專制型教養之間的分水嶺。省掉這一步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做事總是憑自己高興,而不考慮自己的感受。“你不許亂跑”,“必需先寫作業”,“練完琴才能去玩”……

我們養育孩子,目的不是要製造一個傀儡,而是希望有朝一日孩子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軌跡。所以向孩子解釋為何要這般要求他就顯得尤其重要。這是孩子將來自律、自控的依據。

所以在接納了孩子不能看電視的沮喪情緒後,我們要告訴孩子,長時間看電視一方面對視力有傷害,另一方面影響了他的學習。我們可以給他一點時間看電視,但是前提是不傷眼睛,也不影響學習。

第三步:堅定地實施行為控制

有了前兩步的鋪墊,第三步就是通過行為控制,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果沒有這一步,那麼就不是權威型的教養方式而是放縱型的了。有的父母跟孩子共情完,站在孩子的角度充分發揮過同理心之後,會覺得孩子確實很苦惱,於是乾脆放鬆了行為控制,甚至完全不進行行為控制。

譬如有的孩子在商場大哭著要東西,父母共情完,覺得孩子連想要的東西都得不到,確實很失望呀,那就買吧。有的孩子分離焦慮不肯上幼兒園,父母抱著哄著,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就要被迫跟父母分離,是很可憐呀,乾脆就不去了吧。這樣的放縱其實是在向孩子發送信號:遇到父母不同意的事,只要哭泣就能達到目的。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長此以往,孩子的行為不但得不到糾正,反而養成了動不動就哭鬧的習慣。而同理心養育不是這樣的。孩子如果看電視超時,那麼在提醒無效後,就應該果斷關閉電視電源。同時再一次向孩子強調不能無節制看電視的理由,並接納孩子的情緒。

同理心養育注意事項

在第三步堅持控制孩子的行為時,父母要注意使用行為控制,而不是心理控制。

因為行為控制有可能會和孩子正面起衝突,不少父母更傾向於採取看似“迂迴”的心理控制法。譬如,做媽媽的並不正面奪下孩子的遙控、關閉電視機的電源,她選擇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不停地用語言攻擊孩子:“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電視,學習從來不自覺,每天從早看到晚,遲早有一天眼睛看瞎掉。這麼大的人了,還成天看動畫片,一點出息都沒有。我每天辛辛苦苦賺錢給你讀書,你卻光知道看電視,將來學習不好只能去當清潔工撿垃圾……”一直唸到孩子沒法好好看電視,主動起身關電視。

這種聽起來很耳熟的嘮叨其實就是心理控制法。父母期望孩子能產生愧疚感,從而順從自己的要求。然而事與願違,這隻會讓孩子變得自尊心低下,與父母關係疏離。所以一定要堅決杜絕採用心理控制法去控制孩子。

父母的教養方式有四種,心理學家卻只推崇這一種,看看你是哪一種

最後,愛讀童書的媽媽小莉在《同理心養育》一書中有大量的權威型教養的經典案例,可以供父母參考。如何有溫度地引導孩子,糾正孩子的行為,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其實是全天下父母的共同課題。優秀的父母,就是以權威型教養方式教育孩子,並且摒棄對孩子進行心理控制的父母。

引用資料:

《同理心養育》作者:愛讀童書媽媽小莉

《發展心理學》作者:黛安娜·帕帕拉 (Diane E.Papalia)/薩莉·奧爾茨 (Sally Wendkos Olds)/露絲·費爾德曼 (Ruth Duskin Feldma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