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不完美媽媽 春節家書 黃金 愛的教育 萬萬沒想到 徐熙娣 鬍鬚爺爺兒童科學館 2019-07-21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缺失的愛,我們該如何補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童年嚴重缺愛的人,長大會怎樣?”

高贊回答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會喪失愛和感恩的能力。”

比這更戳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還來不及長大,就早已受困於‘缺愛’。

還記得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的6歲近乎失明的女孩嗎?

因為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弟弟上,所以孩子通過生病、受傷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導致得了“癔症性眼盲”,視力只有0.15,連路都看不清。

有些愛,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

要補救就得趁早。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缺失的愛,我們該如何補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童年嚴重缺愛的人,長大會怎樣?”

高贊回答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會喪失愛和感恩的能力。”

比這更戳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還來不及長大,就早已受困於‘缺愛’。

還記得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的6歲近乎失明的女孩嗎?

因為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弟弟上,所以孩子通過生病、受傷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導致得了“癔症性眼盲”,視力只有0.15,連路都看不清。

有些愛,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

要補救就得趁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1.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跟孩子天生就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當孩子出現‘缺愛’表現時,只要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情感紐帶就能再次被親密聯繫在一起,阻斷陌生感。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多少,而是父母有沒有用心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比如:

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看手機一邊陪孩子,這就不是陪伴;你放下手機跟孩子親密互動,這才是陪伴。

總之一句話,用心的陪伴,就是和孩子處在相同的頻道上。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缺失的愛,我們該如何補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童年嚴重缺愛的人,長大會怎樣?”

高贊回答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會喪失愛和感恩的能力。”

比這更戳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還來不及長大,就早已受困於‘缺愛’。

還記得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的6歲近乎失明的女孩嗎?

因為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弟弟上,所以孩子通過生病、受傷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導致得了“癔症性眼盲”,視力只有0.15,連路都看不清。

有些愛,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

要補救就得趁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1.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跟孩子天生就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當孩子出現‘缺愛’表現時,只要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情感紐帶就能再次被親密聯繫在一起,阻斷陌生感。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多少,而是父母有沒有用心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比如:

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看手機一邊陪孩子,這就不是陪伴;你放下手機跟孩子親密互動,這才是陪伴。

總之一句話,用心的陪伴,就是和孩子處在相同的頻道上。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2.多跟孩子表達愛,愛要說出口

我們的父母,多半都是內斂的,愛的話很難說出口,把所有的愛都付諸在行動上,讓孩子自己去感知。

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直觀的感受到來自父母行動上的愛,也許,等他們懂得時,早已長大。這是種遺憾。

別讓孩子帶著遺憾長大,愛要勇敢地說出來,有時候,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愛的語言。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缺失的愛,我們該如何補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童年嚴重缺愛的人,長大會怎樣?”

高贊回答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會喪失愛和感恩的能力。”

比這更戳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還來不及長大,就早已受困於‘缺愛’。

還記得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的6歲近乎失明的女孩嗎?

因為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弟弟上,所以孩子通過生病、受傷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導致得了“癔症性眼盲”,視力只有0.15,連路都看不清。

有些愛,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

要補救就得趁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1.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跟孩子天生就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當孩子出現‘缺愛’表現時,只要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情感紐帶就能再次被親密聯繫在一起,阻斷陌生感。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多少,而是父母有沒有用心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比如:

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看手機一邊陪孩子,這就不是陪伴;你放下手機跟孩子親密互動,這才是陪伴。

總之一句話,用心的陪伴,就是和孩子處在相同的頻道上。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2.多跟孩子表達愛,愛要說出口

我們的父母,多半都是內斂的,愛的話很難說出口,把所有的愛都付諸在行動上,讓孩子自己去感知。

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直觀的感受到來自父母行動上的愛,也許,等他們懂得時,早已長大。這是種遺憾。

別讓孩子帶著遺憾長大,愛要勇敢地說出來,有時候,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愛的語言。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

0-10歲,是孩子最依賴父母的十年,也是父母有效撫養、教育孩子的黃金時期。

如果,孩子在10歲以前,有這3種表現,說明孩子缺愛了,父母必須馬上採取補救措施,不然吃虧的不僅是自己,更是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跟父母不親暱,很客氣

年紀越小的孩子,越喜歡黏著父母,希望被父母照顧和關注。

當你發現孩子在你面前,總是規規矩矩,客客氣氣的,沒有親暱的表現,從來都不會向自己撒嬌時,父母就該警惕了。

孩子的這種“沉穩”,實則是父母的愛被透支完了的表現。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優媽的一個朋友,在孩子3歲時外出工作,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帶。

每年過年,朋友都會給孩子買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回去,孩子也非常高興的叫著媽媽,但晚上還是喜歡跟奶奶睡。等到孩子6歲的時候,大家都說孩子很乖很懂事,朋友卻哭著說,孩子跟她不親了,叫一聲媽媽後就默默寫作業去,不會的題目也只會跑去問爺爺。

“是我把孩子弄丟了”,37歲的朋友欲哭無淚地不斷重複著這句話。

如果,把父母的愛比喻成玻璃罐裡的水,那麼,孩子就是玻璃罐裡的小魚;魚不能沒有水,而且更需要源源不斷地活水,才能遊得暢快。

當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愛和關注時,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孩子,習慣了沒有父母的日子,也就自然而然會疏遠父母了。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孩子只在父母面前任性、胡攪蠻纏

這類孩子與‘從不在父母面前撒嬌’的孩子正好相反,他們喜歡在父母面前調皮搗蛋,胡攪蠻纏。

比如:

父母說話不聽,故意犯錯喜歡欺負同齡或比他小的小朋友整天粘著父母,父母去哪,他也去哪……

孩子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引起父母的關注。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曾經,見過一個孩子,在外面很乖巧,一回到家就上躥下跳,媽媽罵也就老實三分鐘,甚至,被媽媽抓住打兩下,也不哭,反而嘻嘻哈哈的。

究其原因,孩子的這種表現是從妹妹出生後開始的。

用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話來說,這屬於一種消極性的補償心理。

即一個得不到正向注意與關懷的孩子,發展負面的行為以獲得他人的注意,藉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小小年紀就會“察言觀色”

我們都喜歡懂事乖巧的孩子,但又有多少父母思考過孩子背後的懂事乖巧,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委屈呢?

明星媽媽小S有三個女兒,參加某期綜藝時聊到三個女兒,她說了這麼一段話:

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因為第一次當媽媽完全沒有經驗,所有的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大女兒身上。二女兒出生的時候,就隨意很多了,感覺“就是一塊肉在那裡,不需要理她啊!”等到三女兒出生的時候,又擔心老二老三的相繼出生,會影響老大,所以處處顧及老大的情緒。於是,三個孩子裡,最被忽略的就是老二。但是,萬萬沒想到的是,最懂事最體貼她的反而也是老二。

優媽聽到這樣一番話的時候,真的很心疼這個被媽媽忽視感受的小女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因為缺愛,所以異常懂事,因為缺愛,所以懂得討人歡心,因為缺愛,所以小小年紀就學會了“察言觀色”。

正所謂:

沒有天生懂事的孩子,只有覺得自己不被愛而努力討好的孩子。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缺失的愛,我們該如何補救?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童年嚴重缺愛的人,長大會怎樣?”

高贊回答戳中了無數網友的心:“會喪失愛和感恩的能力。”

比這更戳心的是有些孩子可能還來不及長大,就早已受困於‘缺愛’。

還記得前段時間人民網報道的6歲近乎失明的女孩嗎?

因為媽媽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照顧弟弟上,所以孩子通過生病、受傷來引起母親的關注,導致得了“癔症性眼盲”,視力只有0.15,連路都看不清。

有些愛,不能遲到,更不能缺席。

要補救就得趁早。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1.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父母跟孩子天生就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感紐帶。

當孩子出現‘缺愛’表現時,只要父母及時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情感紐帶就能再次被親密聯繫在一起,阻斷陌生感。

高質量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多少,而是父母有沒有用心投入到與孩子的互動中。

比如:

陪伴孩子的時候,一邊看手機一邊陪孩子,這就不是陪伴;你放下手機跟孩子親密互動,這才是陪伴。

總之一句話,用心的陪伴,就是和孩子處在相同的頻道上。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2.多跟孩子表達愛,愛要說出口

我們的父母,多半都是內斂的,愛的話很難說出口,把所有的愛都付諸在行動上,讓孩子自己去感知。

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直觀的感受到來自父母行動上的愛,也許,等他們懂得時,早已長大。這是種遺憾。

別讓孩子帶著遺憾長大,愛要勇敢地說出來,有時候,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尤其是愛的語言。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37歲媽媽痛哭,我把孩子弄丟了: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該警惕


不管是什麼樣的家庭,孩子對父母都有著與生俱來的需求,需要和他們在一起,需要被陪伴,需要被愛。

正如,《愛的教育》一書中所言:“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為人父母,既然把孩子帶來了這個世間,那麼就有責任、有使命給孩子足夠的愛,讓孩子成為一個勇敢、大方、心中有愛的孩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