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繼上次的‘人生排序’被網友大讚之後,最近的papi醬在某個綜藝節目上又圈了一大波粉,她在《拜託了,冰箱》這個節目上,分享自己的婚姻觀和家庭相處方式,說自己從談戀愛到結婚,相處十年,和丈夫過年時都是各回各家,她父母與婆家從來沒有見過面。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聽完papi醬的話,現場的嘉賓都表示十分的驚訝和不解。

隨後,papi醬解釋道:我認為,對夫妻而言,最重要的是彼此;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是子女。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不僅如此,papi醬連婚禮,辦喜酒,度蜜月這樣的流程也一併省了,而且她和丈夫將來也不打算弄,這種 “佛系婚姻”引來很多年輕人羨慕,很多人都紛紛表示:這是什麼神仙夫妻啊,這種家庭相處之道也太正了吧。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其實,比起papi醬的正到讓人流淚的三觀,我覺得更讓人佩服的是papi醬的父母,能夠完全認同並支持女兒的婚姻模式,實在是太難得,特別是不辦婚禮辦酒席這一項,在我們這個社會裡,是很多父母都不能接受的事情。


1

尊重孩子獨立自主的人格


心理學上有個說法:真正的人格獨立不能從外塑造的,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

看過papi醬上的一些節目,發現她身上的那種篤定和坦然是真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非常的真實。

就拿她的人生排序來說,她能非常自在的說出‘最重要是自己,其次是伴侶、孩子,最後是父母’這樣的話,不會有所顧忌。

畢竟,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很‘自私’的一句話,即便自己心裡真的這麼想,也不敢把話說出來,因為會讓自己產生負罪感:怎麼能把自己排在第一位,把父母排在最後一位呢,也太不孝順了吧,太自私了吧......

衝這點,就可以看出papi醬的父母是那種懂得把握和孩子相處的距離,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並始終把孩子當做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來看待的父母,可以說,是真的活通透了的父母。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人格獨立,但是都錯誤地將孩子的獨立理解為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脫離,一種讓其自生自滅的狀態,比如很小就和孩子分床睡、把孩子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者讓孩子從小就寄宿,在外地上學,去國外留學,讓孩子自己去照顧自己,美其名曰培養和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會與人打交道的能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和資源,培養孩子人格獨立的空間,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省很多麻煩,為自己不想帶孩子找到了一個很好的藉口而已。

而這對於孩子來講,這是一種心理拋棄,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身體,不喜歡和自己接觸,把自己丟給外人,將自己拋棄了。

這種拋棄讓孩子絕望,但又必須求生,從而防禦出一種假象的“生活獨立”模式,而孩子內在的人格缺乏內核,外強中乾,內在人格空心化,與父母失去聯接,造成的創傷遠遠大過這個獨立的“假象”。

就像一個堅硬厚重的盔甲裡面躲著一個瑟瑟發抖、恐懼、抽泣的孩子。有時父母只看到孩子掙扎著構建的假象,卻忽略了孩子內在的傷痛,還拿著孩子的“獨立”向外人誇耀,有時想想就心酸。

人格獨立和依戀安全成正比,與父母的愛息息相關。

當孩子內在與父母的聯接越緊密,愛的濃度、純度和質量越高,依戀關係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獨立性才會越強。

所以,人的人格獨立與她得到的愛的多少有密切關係,越密切,越安全,然後就越獨立。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圖片來源pexels

2

有自己的生活,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大部分父母的心中,孩子永遠是自己生活中No.1,彷彿只有孩子和家庭才是她生命中唯一的寄託和意義,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會非常重視,力求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去發展,假如孩子不在身邊,也會想方設法跑到孩子的身邊,釋放自己的控制慾,沒有了孩子,就沒有了方向。

自己的生活,不存在的,或者說,從來就不懂得如何經營自己的生活。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Papi醬的媽媽退休之後上老年大學,跳舞唱歌,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活得越來越灑脫了。

這給papi醬帶來很大的快樂,因為她希望,父母的幸福感不是全都來自於子女,應該由很多很多的事情組成——比如養花、與朋友聚會、吃到好吃的菜等等。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和社交關係,有一個除了家庭、子女以外的空間,其實也是在身體力行的告訴孩子真正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榮格說:父母對孩子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從我的理解來說,這裡面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最主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夫妻關係,讓孩子看到,在工作之外,你還能處理好你和配偶的關係,並且是帶著愛的感覺的;

第二層是,他們的父母有自己的日子,任何一方都有自己的價值,都有自己努力和追求的東西。如果父母一切為了孩子,那麼他們自己在哪裡,如果父母可以沒有的話,那孩子會覺得他也可以沒有。

可怕的是,這種操心孩子的思想正在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

一個18歲的小姐姐說:“以後大學畢業就考考市裡的公務員,不然以後孩子的教育很成問題。”

我說:“你才18歲,還有美好的未來,況且那是下一代的事情,你也應該先能夠過好自己的生活。”

她說:“以後,我應該不是個很有責任心的媽媽。”

在一大群會為孩子把一切都考慮到的父母面前,一對讓孩子自由生長的父母就有可能被貼上不是那麼負責的標籤。

可是,為什麼一對夫妻一旦有了孩子之後,所有的生活都開始圍繞孩子而轉呢?

像傅雷夫妻在家書中所寫的一切確實情感真摯、感動人心,但他們的生活中除了遠在異國他鄉已經娶妻生子、事業有成、功成名就的傅聰之外,還有自己的工作、愛好、甚至還有另一個兒子呢。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圖片來源pexels


3

不固執,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對話


其實papi醬的父母也不是天生就是這樣的,他們一開始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樣,對女兒講“爸爸媽媽砸鍋賣鐵也要……”“爸媽是為了你,才……”“如果當初不是為了你……”。

這些話給papi醬帶來很沉重的負罪感,覺得自己是父母生活糟糕部分的罪魁禍首。所以她會不斷地和父母溝通,交流,甚至會吵架,吵到飆淚的那種,在她的微博上,她就說過自己曾經跟母親大吵一架:“你們的生活,尤其是在你們子女獨立之後,你們的生活不應該還是隻有子女。”

不能成為papi醬,那就努力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吧


幸運的是,她的父母最終接受了她的建議和想法,開始慢慢做出改變,才得以找到自己生活中新的目標和意義,好的親子關係不是天生就是那麼好的,有時候也是需要不斷磨合的,關鍵是父母能夠放下身段和權威,認真聽取孩子的建議,更新自己的認知,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溝通和對話。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

papi醬給我們展示了一個真正具有獨立人格,擁有正確三觀並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好例子,在羨慕之餘,我們也許可以想想,如何成為像papi醬父母那樣的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並保持恰當的距離,認可和支持孩子的想法,讓彼此都成為自己最好的擺渡人。


爸媽黑板報(微信id:bamaheibanbao):一個專注於寫孩子教育的黑板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