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不完美媽媽 斯坦福大學 玩具 小七育兒專欄 2019-09-12
"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村長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樣舉手之勞的小細節也被關注到了,康康下一次一定會更熱心的幫助別人。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村長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樣舉手之勞的小細節也被關注到了,康康下一次一定會更熱心的幫助別人。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給予孩子下一次努力的信心


我們的誇獎不僅是為了給孩子這一次取得成果畫上句號,同時還要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果中獲得信心。

這一次獲得的信心讓孩子開始新的挑戰,下一次取得的成績又會帶來更多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才會越戰越勇。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村長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樣舉手之勞的小細節也被關注到了,康康下一次一定會更熱心的幫助別人。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給予孩子下一次努力的信心


我們的誇獎不僅是為了給孩子這一次取得成果畫上句號,同時還要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果中獲得信心。

這一次獲得的信心讓孩子開始新的挑戰,下一次取得的成績又會帶來更多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才會越戰越勇。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五.有時事先誇獎更有效


演員宋丹丹曾在自己的書《幸福深處》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

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他都不怕。“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村長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樣舉手之勞的小細節也被關注到了,康康下一次一定會更熱心的幫助別人。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給予孩子下一次努力的信心


我們的誇獎不僅是為了給孩子這一次取得成果畫上句號,同時還要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果中獲得信心。

這一次獲得的信心讓孩子開始新的挑戰,下一次取得的成績又會帶來更多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才會越戰越勇。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五.有時事先誇獎更有效


演員宋丹丹曾在自己的書《幸福深處》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

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他都不怕。“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所以,面對可以預見的牴觸或恐懼,有時父母可以試試幫孩子樹立“人設”。例如孩子怕打針,那麼在去打針之前先誇孩子“特別勇敢”,孩子可能反而會因此鼓足勇氣面對。

最後,小七老師想告訴各位家長的是:

1、誇獎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不再依賴於任何誇獎。

2、我們不僅要在這個過程中幫孩子樹立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自我認同感,唯有這樣,他們才能獨自踏上征程,面對未來的挑戰。

"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前段時間,一位焦急的媽媽找到我,說最近發現孩子做事情、玩遊戲都沒有什麼積極性,夫婦倆用誇獎的方式去鼓勵他,結果不僅沒起到作用,反而讓孩子產生了牴觸情緒。“

孩子不是都要多誇誇,做事情才更有動力嗎?為什麼我家孩子不是這樣呢?”

我問她通常是怎麼誇孩子的,她奇怪的說:“就是跟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最聰明的呀,有什麼問題嗎?”

我笑著說:“誇孩子也是一門學問,一定要講究方法,否則可能適得其反。”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1988年,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Carol對128名10-11歲的孩子進行了一個實驗,她將孩子們分成A、B兩組,分別進行智力測試,主要是一些智力遊戲,接著,一對一地給予他們不同的反饋。

她對A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你真的很聰明!”

然後對B組的孩子們說:“你做的太棒了!看得出來你很努力!”

接下來,她問兩組孩子是否還想再做一些測試。

結果,A組的孩子們拒絕了,因為他們擔心在接下來的測試中出錯,或者表現失常,失去“聰明”的標籤;

而B組的孩子躍躍欲試,非常樂於繼續嘗試,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努力”的,因此願意繼續通過努力來獲取誇獎。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Carol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得出結論,被誇“聰明”更多和被誇“努力”更多的孩子,會成長為具有兩種不同思維方式的人:

一類是固定型思維,他們害怕失敗,不願接受太難的挑戰,以免讓其他人失望;

另一類是成長型思維,他們認為自己取得的成果來自於後天的努力,因此更願意接受挑戰,不斷付出努力。

所以說,不同的誇獎方式,可能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影響孩子的一生。因此掌握正確的誇獎方式至關重要。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誤區

一.給孩子安上“天才”標籤


很多父母喜歡用誇張的方式來誇獎孩子,比如孩子考了高分,就誇孩子“是天才、神童”;孩子寫了一篇好作文,就誇孩子是“未來的大文豪”,有時不僅對著孩子誇,在親戚朋友面前也會這樣說。

身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但是,天才畢竟是極少數,這樣誇大其詞的評價會給孩子帶來無形的壓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孩子不敢接受新的、更難的挑戰,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失敗,也能輕易地擊潰他。

因為孩子擔心,如果下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失去“天才”的標籤,以及這個標籤給他帶來的一切讚美和光環。

二.只重視結果


剛剛講的是父母過度誇獎孩子,有些父母則恰好相反,因為擔心孩子驕傲,平日裡都採取打壓式教育,只有孩子拿到很好的成績,比如得一等獎、第一名的時候,才會誇獎兩句。

然而這給孩子傳遞的信息卻是:“原來我只有做到最好,爸媽才會喜歡我,如果做的不夠好,就等於沒有做。”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可是,誰能次次都做到最好呢?

孩子的努力只是因為沒有取得佳績,就被當作“無用功”,自然越來越沒有動力。

你只看到班上的第一名考了95分,自家孩子考了70分,卻忽略了他上一次只有60分,即使只有10分的進步,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頻繁誇獎微小的成就


小七老師發現,一些家長,尤其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們,是怎麼誇孩子的呢?

孩子自己去尿尿了,自己收拾玩具了,甚至中午多吃了幾口飯,很微小的事情,爺爺奶奶也會大力表揚孫子孫女,一天下來可能得表揚三五十次。

他們的本意當然是好的,讓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也非常有必要。

但是會造成一個問題,孩子覺得獲得表揚和誇獎太容易了,久而久之,誇獎的“含金量”就下降了,很難能再起到激勵作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敷衍地誇獎


還有一些父母在誇獎孩子時不得其法,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通通用一句“你真棒,你真厲害”來應付過去。

面對這樣籠統的評價,孩子會覺得困惑,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或者哪一點做的好才會被稱讚,因此也無法形成正確的認知。

時間長了,孩子從誇獎中得不到什麼有效的反饋,慢慢也就喪失了向父母展示成果的積極性。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誇獎孩子的正確做法

一.誇獎孩子所付出的努力


正如我們開頭所講的那個實驗,被誇獎“努力”的孩子,相信自己取得的成績是因為後臺努力,而非先天基因。

因此他們會更願意接受新的任務,即使遇到挫折,也能不斷嘗試,尋找解決辦法。

即使最終失敗了,他們也樂於從頭再來,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而父母也認可自己的努力。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在《爸爸去哪兒3》中,村長會在每一次任務的最後,給予每個孩子正向反饋。

例如誇獎孩子們在爬鐵索橋時,掉下來十幾次,但是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不斷嘗試,誇獎夏天作為唯一的女孩子,但是絲毫不嬌氣,非常努力地完成任務。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反觀綜藝《少年說》中的這個孩子,帶著哭腔問自己的媽媽:“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就從來沒有看到過?”委屈之情溢於言表,孩子的傷心可想而知了。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二.將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成果聯繫起來


剛剛講了誇獎孩子時不要只看結果,但也不能完全不看結果,否則孩子會覺得沒有成就感。

正確的做法是將孩子努力的過程和取得的結果聯繫起來,即便取得微小的成就,也是孩子努力得來的。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舉個例子,同樣是出了期末成績,但如果對孩子說:

“這次期末複習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做題到晚上11點,總分比期中提升了30分,這樣的成績和你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正因為你認真聽課,做練習題,基礎打得牢,才能進步這麼快。”

孩子就會明白,原來我的努力和成績是成正比的,那我下次一定會更努力。

就像村長誇獎大竣時,也是先點出大竣以前不夠自信,但是今天很勇敢很自信,因此才獲得了這麼好的成績。這樣大竣就會明白,原來只要我多一點信心,結果就會更好啊!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三.誇獎要具體


家長要認真觀察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在誇獎時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即便是一些微小的細節,只要是孩子的進步,也要提出來。

一方面讓孩子能清楚自己哪裡做的好,另一方面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村長誇獎康康在自己完成任務之餘,還一直幫助其他弟弟妹妹,這樣舉手之勞的小細節也被關注到了,康康下一次一定會更熱心的幫助別人。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四.給予孩子下一次努力的信心


我們的誇獎不僅是為了給孩子這一次取得成果畫上句號,同時還要讓孩子從一次次的成果中獲得信心。

這一次獲得的信心讓孩子開始新的挑戰,下一次取得的成績又會帶來更多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才會越戰越勇。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五.有時事先誇獎更有效


演員宋丹丹曾在自己的書《幸福深處》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兒子巴圖生病,我對小阿姨說:“我發現巴圖和別的小孩兒不一樣,別的小孩兒吃藥都哭,可他從來不哭,他不怕吃藥。這一點他和別的小孩兒真的不同。”

然後我把中藥端給他。他捧著碗,燒得紅紅的小臉一副緊張的表情,閉著眼睛一口氣就把藥喝下去了。我們大家都讚不絕口。從那次起,多麼苦的藥他都不怕。“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所以,面對可以預見的牴觸或恐懼,有時父母可以試試幫孩子樹立“人設”。例如孩子怕打針,那麼在去打針之前先誇孩子“特別勇敢”,孩子可能反而會因此鼓足勇氣面對。

最後,小七老師想告訴各位家長的是:

1、誇獎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不再依賴於任何誇獎。

2、我們不僅要在這個過程中幫孩子樹立自信心,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自我認同感,唯有這樣,他們才能獨自踏上征程,面對未來的挑戰。

別再用“你真棒”誇孩子了,你可能會害了他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