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說孩子幾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如果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尊重,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則會產生逆反心理。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個好方法是,學會跟孩子商量。

學會和孩子商量,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一些“建議”,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讓孩子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說孩子幾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如果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尊重,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則會產生逆反心理。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個好方法是,學會跟孩子商量。

學會和孩子商量,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一些“建議”,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讓孩子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說孩子幾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如果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尊重,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則會產生逆反心理。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個好方法是,學會跟孩子商量。

學會和孩子商量,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一些“建議”,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讓孩子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父母要學會示弱

胡可曾在某個節目中說過:“男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懂得弱化媽媽的角色,在兒子面前示弱,讓他有機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李玫瑾教授也認為,面對孩子,尤其是12歲以後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適時地向孩子“示弱”,不僅能借此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還能拉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霍思燕就經常跟嗯哼示弱,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有一個情景讓我印象很深刻:

霍思燕和嗯哼一起玩高臺滑梯時,霍思燕說自己有點兒緊張,嗯哼主動說:“我保護你”,並且坐到媽媽前面,帶著媽媽一起滑下去。

這樣的示弱,既教會孩子以後勇敢的面對困難,也能讓嗯哼感覺自己被需要,男子氣概便由此產生。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說孩子幾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如果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尊重,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則會產生逆反心理。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個好方法是,學會跟孩子商量。

學會和孩子商量,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一些“建議”,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讓孩子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父母要學會示弱

胡可曾在某個節目中說過:“男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懂得弱化媽媽的角色,在兒子面前示弱,讓他有機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李玫瑾教授也認為,面對孩子,尤其是12歲以後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適時地向孩子“示弱”,不僅能借此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還能拉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霍思燕就經常跟嗯哼示弱,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有一個情景讓我印象很深刻:

霍思燕和嗯哼一起玩高臺滑梯時,霍思燕說自己有點兒緊張,嗯哼主動說:“我保護你”,並且坐到媽媽前面,帶著媽媽一起滑下去。

這樣的示弱,既教會孩子以後勇敢的面對困難,也能讓嗯哼感覺自己被需要,男子氣概便由此產生。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文丨功夫媽咪

在這個即將結束的暑假裡,海南在17天之內發生了4起兒童離家出走的事件,其中的一起引起了我的注意。

7月30日,13歲的徐淑丹和爸爸爭吵後,悄悄背上挎包走出家門,直到3天之後家人才找到她。

在被問及為何離家出走的時候,徐淑丹顯得有一些不耐煩“在家裡感覺壓力大,想出去玩,放鬆一下。”

徐淑丹的爸爸則說:“當天她在家裡玩了差不多一整天的手機,我說了她兩句,她就走了。”

不難看出,這是一起因溝通問題而引發的離家出走事件。

這讓我想起了另一起因溝通問題引發的悲劇,今年4月份發生在上海的“跳橋”事件。

一名男孩在車裡與母親發生爭執,一氣之下衝出後車座,縱身跳下盧浦大橋,當場身亡。

這樣的悲劇也是在提醒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才能讓孩子聽得進去。

正好最近在看的節目《圓桌派》,有一期請來了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就談到了父母該如何跟孩子溝通的話題,我是受益匪淺,所以也整理了一下分享出來。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6歲之前立規矩,12歲以後話要少

“來吃點肉,再吃點蔬菜,小心別弄到衣服上了……”

“不準喝飲料,媽媽給你點了湯,等下喝湯……”

“不能用手拿蝦吃,媽媽說過多少次了,這樣不衛生,也不禮貌,快用勺子……”

……

像這樣的嘮叨,幾乎是家長的一個通病。

在李玫瑾教授看來,6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都是黃金,12歲之後,父母的話語都是垃圾。

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對於父母的話,他們基本都是言聽計從。但等到孩子12歲,有了極強的自我意識,正要極力擺脫家庭束縛的時候,家長話越多,孩子只會越煩。

所以跟孩子溝通,就要注意孩子的年齡。

面對6歲前孩子,溝通的時候可以及時跟他們立規矩。這個時候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初始階段,立規矩效果會更好,遇到的阻力也比較小。

給孩子立規矩,語氣要堅定,信息要明確。此外,還有三個“不要”,不要威逼利誘,不要整天嘮叨,不要動不動就訓斥懲罰孩子。

面對12歲之後的孩子,家長就一定要學會忍,話要少,跟孩子溝通的時候點到為止,要學會傾聽孩子。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要尊重孩子,多跟孩子商量

如果忍不住想要多說孩子幾句,或者想要插手的事,李玫瑾教授建議,一定要尊重孩子。

受尊重是一個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有這樣的需求。如果能從父母那裡感受到尊重,他們就會非常樂意與父母交流,反之,則會產生逆反心理。而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尊重的一個好方法是,學會跟孩子商量。

學會和孩子商量,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多一些“建議”,而少一些“命令”。

比如要讓孩子洗菜,你可以說:“你能幫我把菜洗一下嗎?”而不要說:“快來幫我洗菜!”或“趕緊把菜洗了!”

商量的語氣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孩子會認為你尊重他,關心他的感受,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和信任,促進親子溝通。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父母要學會示弱

胡可曾在某個節目中說過:“男孩子的媽媽一定要懂得弱化媽媽的角色,在兒子面前示弱,讓他有機會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漢。”

李玫瑾教授也認為,面對孩子,尤其是12歲以後的孩子,父母要學會示弱。適時地向孩子“示弱”,不僅能借此激發孩子內心的積極力量,還能拉進親子間的親密關係。

霍思燕就經常跟嗯哼示弱,在《媽媽是超人》節目中,有一個情景讓我印象很深刻:

霍思燕和嗯哼一起玩高臺滑梯時,霍思燕說自己有點兒緊張,嗯哼主動說:“我保護你”,並且坐到媽媽前面,帶著媽媽一起滑下去。

這樣的示弱,既教會孩子以後勇敢的面對困難,也能讓嗯哼感覺自己被需要,男子氣概便由此產生。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13歲女童離家出走:每個不聽話的孩子背後,都有不會溝通的父母

如果發生衝突,要剋制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很多父母容易焦慮。《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狀調查》報告中就曾指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這樣的焦慮,容易讓家長在親子溝通,尤其是發生衝突的時候,出現情緒上的失控,最終導致類似“跳橋”這樣的悲劇出現。

如果跟孩子發生爭吵,父母要如何剋制自己的情緒呢?李玫瑾教授有一個方法我覺得是比較好的,就是爭吵三到五句話的時候,扭頭走開。

兩個爭吵中的人,都是處在情緒失控的狀態,這個時候不管再怎麼爭吵,問題都不可能得到解決。一方及時走開,能夠避免衝突的升級,讓雙方得以冷靜。

功夫媽咪說:

溝通是一門藝術,家長跟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更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我們跟孩子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要想的是,如何跟他更好的溝通,而不是一味怪這個孩子不好,因為他的這些“不好”,都是家長沒有好好溝通的結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